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Thomas Cathcart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副标题:
作者:Thomas Cathcar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24924
出版时间:2013
页数:206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两位哲学家从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死亡和永生,揭开了死亡的棺材盖,让我们正视生与死。叔本华、尼采、加缪和萨特依次出场,陈述他们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识。不过这绝不是一本枯燥又晦涩的书,这些哲学家的身旁还站着诸多幽默作家,让各位在各种诙谐幽默的小故事中思考死亡。本书适合所有生于此世的人阅读。 Thomas Cathcart 毕业于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哲学专业,主要致力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工作,包括管理美国缅因州波特兰的艾滋病人寄养所。 Daniel Klein 毕业于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哲学专业,美国作家,与Thomas Cathcart合著有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该书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现已有26种语言的译本。 这套丛书还有 《希格斯粒子是如何找到的》,《雷电之书》,《超弦理论》,《怎样解题》,《春夜十话》 等。 本书以死亡为切入点,希望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焦虑。不计较过去,不忧虑将来,好好把握感知当前。书的末尾,也针对人类求永生逃避死亡的心理趋同,介绍了医学和物理学上相关的成就。然而活人的焦虑,无关永生,而是源于生活的焦虑。因为知道人生短促,需求、欲望太难满足;因为抱负远大,现实多有纷扰,所以失望,所以沮丧,所以才有那么多激素分泌失调的焦虑。 这书真的好对我胃口,像我这种看一切情景喜剧都是面瘫脸的家伙,看着书居然笑出声好多次! 举重若轻,笑中不乏对人生和死亡的洞见,哲学史上的大师的观点信手拈来,唯有功力深厚才能做到。 做了94處筆記... 「在整個哲學的歷史中,思想家都想弄清楚存在和不存在、生和死之間的關係。這些基礎的東西會讓我們感到困惑。但是如果有一天發生了很多有趣而奇妙的事情,我們就知道這些是什麼意思,在這種時候我們能「透過神秘的玻璃」看到,沒有不存在(Non-Being),就沒有存在(Being);同樣,沒有存在,就沒有不存在。並且,這種存在和不存在會互相衝突。」 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什么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看似嘻嘻哈哈老不正经(写这本书的是两个七十岁的哲学老头)的文字,实际上充满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 好吧,其实是自己水平有限,总结不出来。连苏格拉底都认为在这世上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什么都不知道,我也就跟着理直气壮起来。 据说是本对治抑郁有效的书,我只说这么多了。 谢谢大家。 段子好笑。主要是一些哲学观点的归纳复述,对普通读者(我)而言,心理的实操价值不高。 一般人看到的都是生活的美好,佛看到的却是世事无常给人带来的痛苦。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总是把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过滤掉,把自己的优点放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比如“人人都要死”,可是人们都在避讳这件事。年轻时认为死亡和自己无关,年老时又不愿意死、害怕死。经常的... 死,作为哲学的终极命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显现出诗意和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甚至对死表示出渴求和向往。 这实际上体现了人性的残忍。因为在我们谈论死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直面死亡,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像文字中表现得那么坦然从容吗? 当你和父母、恋... Tom Cathcart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并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了神学。毕业之后Tom开始了他的哲学事业,但是按照他的话说,他开始了自己“一波三折的事业”。Tom曾在大学任教,后来又成为了一名芝加哥的缓刑犯监督官,常年和当地街头黑帮打交道,他的工作类似于蓝十字和蓝盾协会的医... 我国伟大的哲学著作《庄子》和《列子》二书中都记载了下面这样了则故事。中国式的“终极关怀”,比起“与主同行”、“永升净土”这类西方和印度式的“雄心勃勃”的终极关怀来,在超脱、圆融与透彻方面自然更进一步。 ——川流 孔子在卫国的路上, 看到一位年近百岁的...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死亡,经常会在你的大脑中不期而至。对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我们,怎样面对? 这本小册子探讨了死亡和永生,让我们正视生与死,在各种诙谐幽默的小故事中思考死亡。 海德格尔在现代死亡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死亡哲学的贡献是其“直面... 作者前2本我还挺喜欢的,这本新出的时候还到处都借不到。不过读了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死亡这个话题实在离自己生活太遥远了? 基本没有考虑过其意义。 笑话太多,理论穿插的一般,结果就是读了感觉颇离散,没有能体会到整体意义。 只说个稍微有印象的点滴: 关于永生一个... 前段时间看的一本关于死亡的哲学书(换个角度也是一本很有趣的笑话集和名人轶事大杂烩),谈到了死亡、永生、灵魂、天堂等诸多话题,文笔幽默,各路哲学大咖轮番上场,也有一些名人名言古怪轶事,穿插的小笑话也透出黑色幽默的意味,值得作为茶余饭后思考人生的时候想想如何面... 克莱拉去看精神病医生,说:“医生,你得帮帮我丈夫,他觉得自己是台冰箱。” “我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医生回答,“很多人都有无伤大雅的幻觉,慢慢就会消失的。” “但你不知道,”克莱拉坚持道,“他睡觉都张着嘴,里面的小灯让我睡不着。 ——摘自本文小段子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在其理论中说,每个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正因为对死亡感到恐惧,人们才会专注于自身产生的变化,从而导致神经症的形成。 死亡如此让人焦虑、使人恐惧,千百年来的文化便将其设为禁忌,禁止讨论、甚至试图彻底否决——颇有一股弗洛伊德式防御... 3月末的一天上午,我妈打电话告诉我外公可能不行了,让我赶紧回家。处理完手里的事情,赶到老家市医院时已经是傍晚。走进病房时,外公刚吃了一小碗蒸蛋,妈妈正在给她擦嘴。病房里外婆、舅舅舅妈、小姨姨父都在。看见我,外公露出很开心的笑容,简短的说了几句话,就开...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读书笔记PPT 源文件下载链接,请戳:http://t.cn/RPuxIO4 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用完形心理学里面的话来说,不存在是存在的必要土壤,让我们得以看到存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2013-12-17 10:27  2人喜欢 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用完形心理学里面的话来说,不存在是存在的必要土壤,让我们得以看到存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或者,至少人类应该是如此,永远在自由地创造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习惯,那就是想成为什么——不是想成为桌子、墙上的吊灯或者浴缸,而是成为某种人类角色,比如说我们会把自己的职业、国籍或者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声当作自己的身份。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不真实,变成行尸走肉。 2018-10-08 22:55 或者,至少人类应该是如此,永远在自由地创造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习惯,那就是想成为什么——不是想成为桌子、墙上的吊灯或者浴缸,而是成为某种人类角色,比如说我们会把自己的职业、国籍或者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声当作自己的身份。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不真实,变成行尸走肉。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读书笔记PPT 源文件下载链接,请戳:http://t.cn/RPuxIO4 如果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真的是死亡恐惧的伪装,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心理治疗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因为它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死亡。 我能不能成为布拉德·皮特那样的接吻高手?我是不是应该放 弃律师的职业,去当街头艺人?我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我是不是 应该释放自己的女性本质?那我的男性灵魂呢? 我是不是应该做个超级母亲,同时经营一家建筑公司?是否应 该拿美好的家庭生活冒险,跟邮差出轨?还是不出轨,带着遗憾走 2014-12-05 14:38 如果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真的是死亡恐惧的伪装,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治疗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因为它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死亡。我能不能成为布拉德·皮特那样的接吻高手?我是不是应该放弃律师的职业,去当街头艺人?我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我是不是应该释放自己的女性本质?那我的男性灵魂呢?我是不是应该做个超级母亲,同时经营一家建筑公司?是否应该拿美好的家庭生活冒险,跟邮差出轨?还是不出轨,带着遗憾走进坟墓?我敢吃桃子吗?巧克力条呢?神奇蘑菇呢?我是不是个失败的人?如果我有无限的时间,就可以尝试无数的选择。但是死亡限制了我个人的可能性。我的人生时间有限,我不想浪费四十年的时间只为变成布拉德·皮特那样的接吻好手,或者,更糟糕的是,花四十年犹豫是否要成为布拉德·皮特那样的接吻好手。因为在我犹豫的时候,时钟已经在不停地转动。嘀,嗒,嘀,嗒,这就是你最后的答案吗?,我是谁?我可以成为什么?这种问题会让我们焦虑到极点,甚至会让我们精神分裂索伦还有一个摆脱绝望的秘招:把自己淹没于人生的琐事中。沉浸于“生活的琐碎”之中,让自己陷入“日常状态”,变得平静。没问题!焦虑的人又出现了:我感觉很好。黑莓手机里存满了东西。我每天都有事情做:6:00 ~ 6:15,第一杯拿铁;6:15 ~ 6:45,单调的工作;6:45 ~ 7:00,邮件和Facebook ;7:00 ~ 8:00,听着迪帕克电子书开车去接受治疗;8:00 ~ 8:50,跟我的心理医生冈萨雷斯探讨我过度自信的问题;9:00,坐在桌子前面,查看邮件……哇!生活真充实!一天24 小时,一周七天地连轴转。但是等一下。后视镜里是谁?看上去像是一个穿着黑色浴袍的人骑着一匹苍白的马。是下了班的骑警吗?天啊,是死神大人。好笑的是,我的黑莓手机里并没有存他的信息。 关注死亡哲学,就不得不提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者,他们把非存在看成是存在的另一半——就像是互相契合的一对儿。我们来看看马丁·海德格尔和让―保罗·萨特这两位哲学家,他们曾经尝试直接思考死亡。海德格尔声称,我们需要死亡带来的焦虑,以免沦陷于“日常状态”(everydayness)。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其实半死不活,充满了让人麻木的幻想。而萨特又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思考:只有那些没有生命的存在(being)才没有死亡焦.. 2014-12-15 19:22 关注死亡哲学,就不得不提到20世纪的存在主义者,他们把非存在看成是存在的另一半——就像是互相契合的一对儿。我们来看看马丁·海德格尔和让―保罗·萨特这两位哲学家,他们曾经尝试直接思考死亡。海德格尔声称,我们需要死亡带来的焦虑,以免沦陷于“日常状态”(everydayness)。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其实半死不活,充满了让人麻木的幻想。而萨特又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思考:只有那些没有生命的存在(being)才没有死亡焦虑,譬如门钉。两位大师告诫我们,现实一点吧。我们也很想现实一点,但也不能总是体如筛糠吧! 意识不到死亡的人生是没有动力的 或者,至少人类应该是如此,永远在自由地创造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习惯,那就是想成为什么——不是想成为桌子、墙上的吊灯或者浴缸,而是成为某种人类角色,比如说我们会把自己的职业、国籍或者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声当作自己的身份。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不真实,变成行尸走肉。 2018-10-08 22:55 或者,至少人类应该是如此,永远在自由地创造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习惯,那就是想成为什么——不是想成为桌子、墙上的吊灯或者浴缸,而是成为某种人类角色,比如说我们会把自己的职业、国籍或者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声当作自己的身份。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不真实,变成行尸走肉。 死亡驱力最温和的表现形式莫过于远离刺激并寻求安稳宁和的心理需求,这相当于是在进行死亡彩排。弗洛伊德称这种心理需求为“涅槃原则”,是一种“把生命的不安转化为无机的稳定性”的需要,算是种自我调养。那些躺在苏丹式躺椅上、看着电视里的保龄球节目的人,怕是最能理解这一点。 2018-08-18 23:07 死亡驱力最温和的表现形式莫过于远离刺激并寻求安稳宁和的心理需求,这相当于是在进行死亡彩排。弗洛伊德称这种心理需求为“涅槃原则”,是一种“把生命的不安转化为无机的稳定性”的需要,算是种自我调养。那些躺在苏丹式躺椅上、看着电视里的保龄球节目的人,怕是最能理解这一点。 萨特认为,死亡的意义在于“自为(for-itself)变成了永远无法融入过去的自在(in-itself)” PS:大概是刚刚打好的奶油和蛋糕上雕好了却烤干了的小兔子的区别。 2017-09-23 14:24 萨特认为,死亡的意义在于“自为(for-itself)变成了永远无法融入过去的自在(in-itself)”PS:大概是刚刚打好的奶油和蛋糕上雕好了却烤干了的小兔子的区别。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