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终结 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 [意]詹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 2013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现代性的终结
副标题: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
作者:[意]詹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059
出版时间:2013
页数:239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现代性终结: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The End and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m Culture)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G.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10章正文构成:第一部份“作为命定的虚无主义”,包括“为虚无主义辩护”和“人文主义危机”两章;第二部分“艺术的真理”,包括“艺术的死亡或衰退”、“诗语的飘落”、“装饰/艺术杰作”、“艺术革命的结构”四章;第三部份“现代性的终结”,包括“诠释学与虚无主义”、“真理与诠释学本体论修饰学”、“诠释学与人类学”、“虚无主义与哲学后现代”四章。该书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现代性终结》一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方文化... 《现代性终结: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The End and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m Culture)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G.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10章正文构成:第一部份“作为命定的虚无主义”,包括“为虚无主义辩护”和“人文主义危机”两章;第二部分“艺术的真理”,包括“艺术的死亡或衰退”、“诗语的飘落”、“装饰/艺术杰作”、“艺术革命的结构”四章;第三部份“现代性的终结”,包括“诠释学与虚无主义”、“真理与诠释学本体论修饰学”、“诠释学与人类学”、“虚无主义与哲学后现代”四章。该书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现代性终结》一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方文化、科学现代性终结和后现代转变,通过对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西方的重要思想家尼采、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本雅明、库恩、罗蒂等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阐述,集中论述了西方现代性历程中出现的思想危机,以及后现代文化诠释学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理论尝试。作者力图通过现代性思想中虚无主义、人文主义、艺术真理、现代性的终结等问题的探讨,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完成及其对艺术和科学产生的后果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诠释学理论视野。 该著作英译本富有英译者的长篇导论,对瓦蒂莫的思想做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 瓦蒂莫在这本书中将重点放在了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开创的虚无主义的道路,存在根本上不断逃离人自己的视野,但是人却总是存在的,因此人类的生存根基根本上是无根的,只有通过微弱的扭转式的本体论才能够理解人的存在,当然瓦蒂莫的微弱现象学是很有洞见力的,只不过我不是很同意。 撷最核心的要点记于下:虚无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差异哲学:必须消解真理与谬误、本质与现象、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所有区别—经验社会以“解释”为核心—“现代性”克服形而上学的传统—后现代性是“历史终结”的经验—虚无主义本身即“存在向交换价值的转化”—“扭转”:通过顺从形而上学来超越形而上学—诗歌作品让我们“经验着语言与必死性之间的关联”—历史运动的持续进步性—“微弱思想”意味着方向而不是目标 三星半。择几点紧要的记下:1.“事件化”的理解,将现代性和存在事件历史化。2.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重复,这种重复却是一种反讽式修辞。3.尼采的反讽,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路径的背离,最后无一不重新落入形而上学陷阱,或成为一个重新指向形而上学的手势。瓦蒂莫依然免不了缘木求鱼。此外一条路径,瓦蒂莫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剩余”上虽与罗蒂心有戚戚,却对罗蒂以文化人类学囊括诠释学的设想... 三星半。择几点紧要的记下:1.“事件化”的理解,将现代性和存在事件历史化。2.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重复,这种重复却是一种反讽式修辞。3.尼采的反讽,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路径的背离,最后无一不重新落入形而上学陷阱,或成为一个重新指向形而上学的手势。瓦蒂莫依然免不了缘木求鱼。此外一条路径,瓦蒂莫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剩余”上虽与罗蒂心有戚戚,却对罗蒂以文化人类学囊括诠释学的设想不以为然。但又能怎样呢?对真理与反讽修辞的关系,应该还有对二人更多互相沟通的文章可做。 第二次看,还是看一半。心累……用现代性提供的思想体系和语言设想一条走出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种解释。瓦蒂莫还是从积极面理解人道主义、虚无主义,不太懂海德格尔啊!这种微弱的现象学依旧没打消我的困扰,看完以后更虚无。 此书买来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看,几乎遗忘掉了。一直以来钟爱商务印书馆的学术类著作。此书较小,页数也不多,正适合下雨天和无事的夜晚享用了。 书前附有英译者的极长的导论,我觉得这个导论翻译的非常精彩,用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精准度。然而,往后的正文的翻译就显得有... 非常可能的是,线性进步的观念和通过“批判性克服”的解放,与线性历史概念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当批判性克服被变形为“扭转”的观念时,历史自身就不再以一种线性之光呈现。历史揭示其反讽的本质:解释和变形,或者紊乱,不仅体现思想对过去信息的关系,而且也体现某个“纪元”与其他纪元的关系。 2018-07-17 17:24 非常可能的是,线性进步的观念和通过“批判性克服”的解放,与线性历史概念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当批判性克服被变形为“扭转”的观念时,历史自身就不再以一种线性之光呈现。历史揭示其反讽的本质:解释和变形,或者紊乱,不仅体现思想对过去信息的关系,而且也体现某个“纪元”与其他纪元的关系。 尼采关于基础和真理观念的(自我)消解的虚无主义后果,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纪元”本质的“发现”中有其相似性。因为,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尼采的著作中,存在都不能(再)对事物或思想本身发挥一种根基(Grund)的作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讲演在理论上意味着要完成《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在讲演中提到,为准备一条走出形而上学之路你,我们必须“放弃”作为根基的“存在”。 …… 如果我们想剥离形而上学强有力主张的... 2018-07-17 17:11 尼采关于基础和真理观念的(自我)消解的虚无主义后果,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纪元”本质的“发现”中有其相似性。因为,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尼采的著作中,存在都不能(再)对事物或思想本身发挥一种根基(Grund)的作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讲演在理论上意味着要完成《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在讲演中提到,为准备一条走出形而上学之路你,我们必须“放弃”作为根基的“存在”。……如果我们想剥离形而上学强有力主张的所有力量,形而上学必须被看作是宿命、分离和历史的“播散”。然后这将通向一种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因为不存在根基或终极的真理;只存在从自我(Selbst)或同一历史地注定或历史地分离的序曲,这仅仅在这种序曲中并且经由这种序曲(通过穿越它们而不是当作手段使用它们)把自身呈现给我们。后形而上学是无根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 2018-07-17 16:55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的遗忘也被铭刻在存在自身中(因为这种遗忘甚至并不依赖我们)。存在从来就不能完全地在场出现。 瓦蒂莫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看到,有如科学革命或范式的转变,历史上的艺术革命或范式转变究竟是如何以一种根本上不连续的方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的?有如科学的历史,在已被普遍接受的思想方式或范式之间,艺术的历史也表现为一系列的意外跳跃或断裂,例如从文艺复兴科学向早期现代科学的转变,或者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根据这种观点,艺术真理的发展不存在缓慢的累计过程,只存在一系列的表... 2017-08-09 18:36 瓦蒂莫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看到,有如科学革命或范式的转变,历史上的艺术革命或范式转变究竟是如何以一种根本上不连续的方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的?有如科学的历史,在已被普遍接受的思想方式或范式之间,艺术的历史也表现为一系列的意外跳跃或断裂,例如从文艺复兴科学向早期现代科学的转变,或者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根据这种观点,艺术真理的发展不存在缓慢的累计过程,只存在一系列的表现(艺术技能、主题和程序的体系)范式“规则”对另一种范式规则的戏剧性替代。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中,不能把差异明显的范式之间所做的选择要么归结为外在力量,例如外敌入侵、经济增长或政治革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么归结于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某种已有范式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科学和艺术的真理,例如牛顿物理学或表现主义。恰恰相反,库恩的关键发现在于,做出这种选择最终以某种给定范式的劝说力量为基础,因而也以某种给定范式的修辞学效果为基础:某种范式通过其说服力而非其科学证实提供给某个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当我们把这看作一些列范式转变时,科学的历史和艺术的历史就展示了实质上相同的修辞学品质。瓦蒂莫推论到,这只能意味着有一种"历史转变的审美学模式"在支持我们把过去理解为一个整体,因为自古以来修辞学就被当作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因此,“审美作为经验的领域盒作为存在的维度.......获得了典范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作为思考整体历史性的一种模式。”(英文原版95)审美对于科学和艺术 毫无疑问,对语言与某个给定的语言共同体的精神关系的强调,使海德格尔思想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伽达默尔明显参考了这一思想),也许这种意义甚至对海德格尔本人来说也是新颖的。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修辞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艺术之所以也是一种真理经验,就因为真正的经验是属于语言的经验,而语言是生动的集体意识中的存在的总体中介的场所。审美哲学传统的整个学科就包含在这个领域之中。这个学科——从康... 2018-07-13 10:21 毫无疑问,对语言与某个给定的语言共同体的精神关系的强调,使海德格尔思想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伽达默尔明显参考了这一思想),也许这种意义甚至对海德格尔本人来说也是新颖的。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修辞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艺术之所以也是一种真理经验,就因为真正的经验是属于语言的经验,而语言是生动的集体意识中的存在的总体中介的场所。审美哲学传统的整个学科就包含在这个领域之中。这个学科——从康德的特殊的、美的“主观”普遍有效性到黑格尔建立的艺术与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联系——都突出了艺术作品与集体意识的关系。我们与艺术作品的接触,并不是与确定性真理的接触……在最后的分析中,艺术真理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种经验,我们的经验、我们对作品的经验,都从属于语言本身及语言延续的传统所体现的集体意识的视域。通过经验(Erfahrung),间接理解真理与修辞的关系。真理与修辞的关系,其含义实际上包含在艺术作品与集体意识的关系中。艺术的私人反讽与思想的公共修辞,反讽本身具有“弱化”的真理性(在这里对“真理”的理解不能等同于传统形而上学,而且恰恰相反,是非本质的、被扭转的),注入集体意识中,实际上亦成为一种公共修辞。论述的第一步。瓦蒂莫很清晰,有帮助。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 2018-07-17 16:55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的遗忘也被铭刻在存在自身中(因为这种遗忘甚至并不依赖我们)。存在从来就不能完全地在场出现。 非常可能的是,线性进步的观念和通过“批判性克服”的解放,与线性历史概念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当批判性克服被变形为“扭转”的观念时,历史自身就不再以一种线性之光呈现。历史揭示其反讽的本质:解释和变形,或者紊乱,不仅体现思想对过去信息的关系,而且也体现某个“纪元”与其他纪元的关系。 2018-07-17 17:24 非常可能的是,线性进步的观念和通过“批判性克服”的解放,与线性历史概念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当批判性克服被变形为“扭转”的观念时,历史自身就不再以一种线性之光呈现。历史揭示其反讽的本质:解释和变形,或者紊乱,不仅体现思想对过去信息的关系,而且也体现某个“纪元”与其他纪元的关系。 尼采关于基础和真理观念的(自我)消解的虚无主义后果,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纪元”本质的“发现”中有其相似性。因为,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尼采的著作中,存在都不能(再)对事物或思想本身发挥一种根基(Grund)的作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讲演在理论上意味着要完成《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在讲演中提到,为准备一条走出形而上学之路你,我们必须“放弃”作为根基的“存在”。 …… 如果我们想剥离形而上学强有力主张的... 2018-07-17 17:11 尼采关于基础和真理观念的(自我)消解的虚无主义后果,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纪元”本质的“发现”中有其相似性。因为,无论在海德格尔还是尼采的著作中,存在都不能(再)对事物或思想本身发挥一种根基(Grund)的作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讲演在理论上意味着要完成《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在讲演中提到,为准备一条走出形而上学之路你,我们必须“放弃”作为根基的“存在”。……如果我们想剥离形而上学强有力主张的所有力量,形而上学必须被看作是宿命、分离和历史的“播散”。然后这将通向一种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因为不存在根基或终极的真理;只存在从自我(Selbst)或同一历史地注定或历史地分离的序曲,这仅仅在这种序曲中并且经由这种序曲(通过穿越它们而不是当作手段使用它们)把自身呈现给我们。后形而上学是无根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 2018-07-17 16:55 海德格尔著作“转折点”是这样的行程,即从只是(萨特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人的主体层面转向主要是存在的层面,正如1946年他在论人道主义的文本中所表达的。然而,这也意味着再后来的其他发展中,构成形而上学的的存在的遗忘,不能被认为只是另一种人性错误,由此主体能够通过某种意志行为或更严格的方法论选择来逃避。基于这个原因,形而上学不是简单地在属于我们并构成我们的意义上或在我们只能扭转它的意义上的人性的宿命。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的遗忘也被铭刻在存在自身中(因为这种遗忘甚至并不依赖我们)。存在从来就不能完全地在场出现。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