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与视角 [美] 卡斯滕·哈里斯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88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无限与视角
副标题:
作者:[美] 卡斯滕·哈里斯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79823
出版时间:2014
页数:370
定价:68
内容简介: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1937年生于德国耶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近年来主要关注主导科学技术的客观化理性的正当性和限度问题。其主要著作有:《真理:世界的构造》( Wahrheit: Die Architektur der Welt,2012)、《艺术关系重大: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起源 评注》(Art Matters: A Critical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2009)、《虚无主义与信仰之间: 非此即彼 评注》(Between Nihilism and Faith: A Commentary on Either/Or,2010)、《无限与视角》(I... 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1937年生于德国耶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近年来主要关注主导科学技术的客观化理性的正当性和限度问题。其主要著作有:《真理:世界的构造》( Wahrheit: Die Architektur der Welt,2012)、《艺术关系重大: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起源 评注》(Art Matters: A Critical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2009)、《虚无主义与信仰之间: 非此即彼 评注》(Between Nihilism and Faith: A Commentary on Either/Or,2010)、《无限与视角》(Infinity and Perspective,2001)、《建筑的伦理功能》(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1997)、《现代艺术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odern Art,1968)等等,编著有《马丁•海德格尔:艺术、政治与技术》(Martin Heidegger: Kunst, Politik, Technik,1992)。 这套丛书还有 《新物理学的诞生》,《雅各布·克莱因思想史文集》,《世界的重新创造》,《重构世界》,《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等。 一部博雅优美的、围绕着视角而徐徐展开的思想史。对于无限与真理的渴望,对于现象与幻觉的洞穿,促使着人类在一次次超越与反思之中突破自身。永远好奇,永远渴望,永远敬畏。 很精彩……世界剧场。科学史、哲学史、神学史、艺术史……中世纪末梢与文艺复兴开端的“时代精神”,现代科学的神学起源,文艺复兴黑魔法。系列里非常漂亮的一本,作者从近代绘画中的重大发明“透视法”切入,进入隐藏其后的神学“革命”源头,再带出来其引发的科学革命和世界观变化。哥白尼、开普勒这些天文学家的思想看起来还没有两个神学家的激进。 对视角的反思,大二的时候一直在找来着,大三也找过透视和迷宫相关的书,大四在找归家的书,要是早些读到就好了。 贯穿全书的逻辑是一场关于自我理解的现代革命:人是有限的,被束缚于视角与地心引力;可也因为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于是这些人也有了超越这有限的面向。人辗转于视角和无限之间,不断追寻圆那无处不在的圆心,怀缅着散落在宇宙的乡愁。于是,一方面,务求实在的科学和追思存在的哲学得以发展 ,现代的齿轮开始咬合;另一方面,一种发于地核的共振、一种回归真切生命的冲动同样在抵抗着意义和虚无的侵蚀。整本书行文绵亘而不失奇... 贯穿全书的逻辑是一场关于自我理解的现代革命:人是有限的,被束缚于视角与地心引力;可也因为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于是这些人也有了超越这有限的面向。人辗转于视角和无限之间,不断追寻圆那无处不在的圆心,怀缅着散落在宇宙的乡愁。于是,一方面,务求实在的科学和追思存在的哲学得以发展 ,现代的齿轮开始咬合;另一方面,一种发于地核的共振、一种回归真切生命的冲动同样在抵抗着意义和虚无的侵蚀。整本书行文绵亘而不失奇崛,译笔同样十分雅洁。 一部广义思想史——现代科学史前史。对透视技法的涉及有意思。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多次援引希腊哲学,将现代理性解释为一种视角,进而认为存在一种对视角的反思的“理性”/实在。中世纪的精神视角、地心宇宙论的静态视角、语言本性无法度量实在……视角理论解释了一种傲慢的存在论,也据说指出了一种反思性的存在论。著者贯彻了这种方法论,因而在详尽的指明“视角”之存在后,并... 一部广义思想史——现代科学史前史。对透视技法的涉及有意思。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和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多次援引希腊哲学,将现代理性解释为一种视角,进而认为存在一种对视角的反思的“理性”/实在。中世纪的精神视角、地心宇宙论的静态视角、语言本性无法度量实在……视角理论解释了一种傲慢的存在论,也据说指出了一种反思性的存在论。著者贯彻了这种方法论,因而在详尽的指明“视角”之存在后,并没有多少笔墨指明“视角”之外的东西——“无限”。 从“视角”的角度,切入思想史演变的奇书。至今还记得读到透视法、库萨的尼古拉包括布鲁诺时,由视角“跃迁”到思想演化的讶异。从人,到神,到宇宙,再反观内心,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思潮根基的变迁。作者许是海德格尔和存在主义的信徒,在无数次的视角“跃迁”之后,文末表达出对于家园回归的渴望。“宇宙心智学”的提出,如同巨大螺旋的收束,头尾相连,浪游已久的理性归复于感性。哲学家的浪漫 Karsten Harries以视角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为主线,把世界看成一座剧场:你买了哪个位置的票,你就受这个位置所提供的视角的束缚,但绝非仅此而已。一方面要破除绝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带来的价值、意义无涉,这容易遁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技术与人性对抗;另一... 这本书里的思想非常复杂,没办法理出线性的逻辑关系,书中谈到的各种思想源流呈网状联系,看完书之后,摘抄出来划线的段落集中起来看,仍然是一脸懵逼。。。读了几十年书了也算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章之间,前后章节都有联系,随随便便就能理出一些逻辑线索。 作者的厉... 8 下半部分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返场选手——库萨的尼古拉。 前面说过,透视法显示人经由反思的“去中心”如何与“回到中心”相联系,思考上帝无限性所导致的“去中心”会引出人文主义的“回到中心”。而关键是,新得到的中心不再能自称为一个“绝对的中心”。这时候,中世纪人想... 序 2018圣诞节当天,上完了这学期科学思想史名著精读的最后一堂课,《无限与视角》的阅读也再次告一段落。在待了十几年的老地方,节日自然是没什么好过的,或许不如写书评,但想想圣诞夜仍在图书馆码字,多少又有点悲催。 未来几年,这恐怕都是与知识为伴的宿命。 《无限与视角... 事实上Koyré和法国物理学家、历史学家Pierre Duhem可以被视为在近代科学革命中的两个对立面,前者淡化了库萨的尼古拉而强调哥白尼本身的革命性,后者强调一种连贯性,比如Duhem 在《le système du monde 》中对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之间的物理学做出了三个阶段的区分:首先是亚... 昨天刚刚跟一个朋友聊到上帝与科学的关系,便看到了这本书,直观扼要,而且剥去了专业范畴的概念,使用了普遍性的词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读明白,或者至少有些收获。 西方科技发展的进程一直伴随着宗教的演变,它们有相同的老祖宗,或者说宗教是科学发源的前提。正是基督对人... 《无限与视角》是科学源流译丛第十种,也是唯一一本让我读得犯困的,出于对这套书的尊重,好歹总算读完了。 看得出张卜天对此书非常欣赏,但我实在读不下去。 尤其最后一章,作者推崇什么“宇宙心智学”,简直笑话一样,对宇宙探索,对登月,给出如此科盲式的所谓哲学思辨。 再... 我在本书第十六章提到,海森伯在《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景》(Das Naturbild der heutigen Physik) 中引用庄子的一则故事来表达他的担忧:我们的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帮助我们活得更加人性的工具,而是可能剥夺人性,成为第二种本性。2007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作系列讲座时又一次想到了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与技术和地球达成一种真正恰当的关系,实在太过重要。多年来,这些关切一直萦绕在我心中,这正是我撰写《无限与..   2014-01-18 07:57  29人喜欢 中译本序我在本书第十六章提到,海森伯在《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景》(Das Naturbild der heutigen Physik) 中引用庄子的一则故事来表达他的担忧:我们的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帮助我们活得更加人性的工具,而是可能剥夺人性,成为第二种本性。2007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作系列讲座时又一次想到了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与技术和地球达成一种真正恰当的关系,实在太过重要。多年来,这些关切一直萦绕在我心中,这正是我撰写《无限与视角》的动机。该书考察了我们现代世界的起源,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对实在的理解(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的正当性和局限性。我的关切正如庄子在2500多年前那则故事中所说: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在海森伯看来,这则故事在今天仍有重大意义。他指出,精神的不安“也许是在目前的危机中对人类状态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描述”。 这种不安的根源在于一种持续改变世界的进步精神。不断进步的技术开辟了无数超乎想象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使我们疏离自身。自由的增长使一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什么能够约束这种自由?什么能够应对我们的不安?当然,这是一则十分古老的故事,反映了一种非常不同的生活方式。技术和机器在世界各地的蔓延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圣贤的想象。但海森伯说的难道不对吗?我们难道不是必须学会让中国圣贤的智慧与机器共存吗?诚然,如果我们今天效法庄子笔下的为圃者,那将是完全不负责任的:无数问题要求我们接受他要我们拒绝的东西。拒绝技术就是拒绝面对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技术。我们必须负责任地使用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应当如何理解这种责任?海森伯认为,认真吸取这则故事的教益非常重要。关于现代世界图景的前提以及现代世界图景是如何由科学技术塑造的,我们理解得越深入,那位为圃者的忧虑就越显得有道理。今天的世界使我们不可能没有“机事”。为圃者说的不错:“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本书正是源于这样的忧虑,它试图帮助阐明现代世界的谱系,以更好地理解其正当性和局限性。这一谱系的关键在于我所谓的“视角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它可以很一般地表述如下:要把一个视角作为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意识到我的视角如何让事物那样显现给我,不能脱离另一种认识:对某一特定视角的意识必然伴随着对其他可能视角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解放。当我认识到此时此地对我之所见施加的限制时,我必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些限制,能够想象和构想彼时彼地。我现在碰巧所处的位置并非牢狱。我不仅能够移动,而且在想象和思想中,我即使没有移动也能超越这些限制。自我能把自身提升到超越于最初束缚它的各种视角,这种能力要求作出越来越恰当的(即较少受视角束缚的)、在理想状况下真正客观的描述,从而要求一种越来越摆脱视角性扭曲的对实在的理解。正如本书试图表明的,科学的进步回应了这一要求。追求真理要求自由,而自由不承认任何限制。自由的理智使我们认为,甚至理性也对我们的见解构成了束缚。正如库萨的尼古拉、布鲁诺和笛卡儿所认识到的,我们的自由不可避免会把我们引向理性所无法把握的无限。庄子的为圃者所谴责的不安与我们的自由密不可分。作为本质上自由的存在者,我们只能梦想在天堂中获得安宁。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儿等现代世界的创始人梦想有一种科学和技术能够创建这样一个天堂。这一梦想至今仍然很有活力,但它对理性要求太高,只可能是一个白日梦。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们意识到单凭理性无法提供真正的居所。我们内心深处对我们的客观化理性所提供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感到不满。我们还想要某种不同的东西。但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是两栖动物,既属于大地,又属于自由精神。于是,我们一方面试图亲近大地,梦想着庇护所和天堂;另一方面又要求自由,梦想着探索未知。我们还梦想有一种生存方式能够弥合归家的渴望与探索太空的向往之间的裂隙。但只有保持这一裂隙(它把我们沿着相反的方向拉扯),一种真正人性的栖居才有可能。作为科学进步的代价,料想的中心和根基的不断丧失是否意味着人类不应试图使自己成为中心?人难道不是万物的量度吗?15世纪上半叶,阿尔贝蒂和库萨的尼古拉重新发现了普罗泰戈拉这一名言的重大意义,标志着现代世界图景开始出现,没过多久,该图景便会否认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位置。正如现代世界图景的开端所暗示的,地心说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并无逻辑关联,这也意味着,科学上宇宙中心的必然丧失与生存论上人类中心的丧失之间并无逻辑关联。毫无疑问,哥白尼革命以及后续革命否认我们的位置近乎于某个料想的宇宙中心。我这里不仅想到了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否认我们能够认识事物本身;而且想到了达尔文革命,它要求把人理解成按照猿的形象而非神的形象创造的;我还想到了弗洛伊德革命,它要我们把自我理解成受制于无意识的冲动,这些冲动使我们无法做自己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科学的进步已经把人类远远抛在后面,抛得是如此之远,以致科学尽管致力于客观性,却不再能够看到完整的人,看到自由的、负责任的人。我们的生活世界虽然日益为技术所塑造,但并不能按照海德格尔所设想的技术世界图景,被客观化的理性所充分理解。海德格尔的《世界图景的时代》(Die Zeit des Weltbildes)一文 虽然把握了某种本质,但仍然只是一幅漫画。科学技术尽管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但把我们留在了家里,给我们留下了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天文学和宇宙航行学的进步,的确已经使世界祛魅。维特鲁威笔下的原始人仰望星空时,体验到那里有一种更高的、无时间的逻各斯。人类的居所曾在这种超越的逻各斯中找到了自己的量度。中世纪的人对星空的体验与此大体相同。但星空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人造光和空气污染已经使我们越来越难看到群星。把黑夜变成白昼的人造光、电脑屏幕的光不是已经足够亮了吗?我们的理性之光,这一“自然之光”(lumen naturale)不也是一样吗?科学使我们认为它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哪里还需要神的存在?然而,在地心说世界图景终结之后,在上帝死了之后,仍然有一种需求留存了下来:不在宇宙中感到孤独,希望体验到某种精神能对我们自己的精神作出回应。我们的科学难道不是要求有地外智能生命存在吗?现代世界图景让我们把地球看成绝不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样古老的是相信我们迟早会在某处遇到智能生命。库萨的尼古拉从古代和中世纪家园般的宇宙中剥夺了地球的中心位置,并用一个无限宇宙取而代之。他已经设想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着智慧居民,这种想法将在布鲁诺、开普勒乃至开明的康德那里一再重现。尽管这些期待一再受挫,尽管目前的细节仍然模糊不清,但我们的科学依然试图证明这些期待是正当的,因为它坚称智能生命是自然过程的产物。物质从一开始就必定会产生精神。考虑到我们的准无限宇宙,认为智能生命只出现过一次,也就是在这个地球上,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吗?科学不会为真正独一无二的东西留出余地。科学所能理解的一切都是原则上可重复的。 不幸的是,除地球以外,事实证明我们的行星系非常不适合居住。虽然在月亮和火星上据说已经发现了冰的遗迹,但并未发现智能生命的遗迹。我们的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探入了更远的太空,也就是更远地追溯宇宙的历史,但并未发现我们所希望或畏惧的地外生命。天文学每进展一步,我们就越确信自己是孤独的。汉斯•布鲁门伯格(我追随他思考这些问题,并把本书献给他)把自己视为被技术留在家里的人。他促请我们也把自己视为被科学、技术和宇宙航行学的进步留在家里的人。留在家里!这可能意味着没有充分享用精神的发展及其承诺,但也可能意味着,进步为我们留下了我们的家,没有摧毁我们人类将永远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家。虽然我们的理性已经把地球移出了宇宙的中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地球体验为我们生活的中心。把一个人当作一个人来体验是体验某种独特的东西,把一朵美丽的花当作这朵花来体验也是如此。客观化的理性无法公正对待这种体验。我们必须牢记这种局限性。伊卡洛斯受太阳光芒的引诱,在地球上方展翅高飞,最终却坠落海洋。我们这些随同布鲁门伯格把自己视为被技术进步留在家里的人,不会受这种伊卡洛斯式飞翔前景的诱惑,尽管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安详地坐在房间里,饶有兴致地读着各种勇敢探险家的经历,即使他们的飞翔有时会以灾难而告终。我们知道,追求真理需要这样的飞翔。但我们也了解到,单凭理性不足以为生活赋予意义,那需要与他人一起居住在这个独特的地球上。因此,我们不会受太空探索的诱惑,设想有朝一日能够离开地球,在火星或其他某个天体上找到殖民地。恰恰相反!对这些旅行的思考只会使地球变得更加可爱和像家,一如冬季屋外肆虐的暴风雪会使我们更加感怀屋内的温暖。只有在一种熟悉的精神显示自身的地方,我们才能体验到家的感觉。精神必须回应精神。因此,维特鲁威笔下的原始人才会以他们所理解的星空中的精神秩序为形象来建造房屋,它所庇护的是灵魂而非身体。但这种叙述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还有意义?今天还有谁在仰望星空时还能体验到一种更高的逻各斯的存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天文学的进步所带来的祛魅无法撤销。但这种祛魅正开始让位于一种越来越深的、日益增长的对我们脆弱地球的独特性的认识。不论是否喜欢,我们人类仍然与这个家园紧密联系着,它仍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中心。我们出于自身的本性而与这个地球、与人类栖居的大地联系在一起,所有意义的根源都在其中。由这种洞见应当产生一种新的责任,它源于同时洞察到客观化理性的正当性和局限性。 我们应当带着这种责任而在这个脆弱的地球上生活。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地心说。通过探究现代世界图景的根基,本书在结尾处作出了这一呼吁,当今的中国对此应有特殊的共鸣。卡斯滕•哈里斯2013年10月 数秘主义:? 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 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 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 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 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 2018-12-28 22:04 数秘主义:?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的牢狱?Georges Bataille认为建筑代表了一种囚禁我们的秩序,因此应当被摧毁,即使这种摧毁会带来混乱和兽性。人要想逃脱建筑的锁链,不成为囚犯,唯一的途径就是逃脱他的外形,失去他的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称2+2=4是厚颜无耻,而把2+2=5誉为自由的最终避难所,这种自由可以抵制安排。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归根结底只不过是自由的问题。现代性没有解释存在的意义:“我在想,我的父母倒也活得自在!父亲已六十余岁,一大把年纪了,可还在谈论‘安慰剂’,还在治病,与农民交往中讲究宽容厚道,一句话,自得自在。母亲也不错,整天忙吃的,吃得了打哼哼,压根儿想不到别的。可我……我想到,躺在这干草垛旁边。我所占有的这一小块地方比起广大空间来是如此狭小,而广大空间里不存在我,与我无关。我得以度过的时间在永恒中非常渺小,我到不了永恒,永恒中无我。但在这个原子中,在这个数学点上,我的血液在循环,头脑却在工作,却有所期盼。……这不令人作呕吗?这不琐碎无聊吗?“/在无限中漂流,宛如一个异乡人/无限宇宙+虚无主义+自我厌恶。“人的自我贬低和如此做的意志,自哥白尼以来难道不是一直在加剧吗?哎,对人的尊严的信仰,对人的独特性的信仰,对人在存在的巨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信仰已成为过去了:人变成了动物,不折不扣、毫无保留地变成了动物。而根据旧时信仰,他几乎就是神。“-尼采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命运,我们作为哥白尼的继承者都身陷其中,无论是否喜欢。我们仍然在一座其实已经是废墟的价值建筑物中寻求庇护。我们所相信的一切都已变得空虚不实,一切都是有条件和相对的。没有理由,没有绝对,没有存在本身。一切都是可疑的,没有什么是真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但虚无主义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不把任何准则当作信仰,无论这准则是多么受人尊重。自由的重负:自由既像是支撑现代世界的基础,又像是有可能导致其毁灭的深渊。我们能够忍受这种自由的重负吗?或者,失去信仰必定会产生自欺吗?为什么把自欺称为是坏的?在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为虚无主义者提供意义和方向?何谓真理:现代世界的一般形态的最深基础在于我们对真理的日常理解。人类自我理解的转变是对上帝、对上帝与人、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 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2018-03-22 18:34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 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2018-03-22 18:34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数秘主义:? 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 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 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 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 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 2018-12-28 22:04 数秘主义:?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的牢狱?Georges Bataille认为建筑代表了一种囚禁我们的秩序,因此应当被摧毁,即使这种摧毁会带来混乱和兽性。人要想逃脱建筑的锁链,不成为囚犯,唯一的途径就是逃脱他的外形,失去他的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称2+2=4是厚颜无耻,而把2+2=5誉为自由的最终避难所,这种自由可以抵制安排。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归根结底只不过是自由的问题。现代性没有解释存在的意义:“我在想,我的父母倒也活得自在!父亲已六十余岁,一大把年纪了,可还在谈论‘安慰剂’,还在治病,与农民交往中讲究宽容厚道,一句话,自得自在。母亲也不错,整天忙吃的,吃得了打哼哼,压根儿想不到别的。可我……我想到,躺在这干草垛旁边。我所占有的这一小块地方比起广大空间来是如此狭小,而广大空间里不存在我,与我无关。我得以度过的时间在永恒中非常渺小,我到不了永恒,永恒中无我。但在这个原子中,在这个数学点上,我的血液在循环,头脑却在工作,却有所期盼。……这不令人作呕吗?这不琐碎无聊吗?“/在无限中漂流,宛如一个异乡人/无限宇宙+虚无主义+自我厌恶。“人的自我贬低和如此做的意志,自哥白尼以来难道不是一直在加剧吗?哎,对人的尊严的信仰,对人的独特性的信仰,对人在存在的巨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信仰已成为过去了:人变成了动物,不折不扣、毫无保留地变成了动物。而根据旧时信仰,他几乎就是神。“-尼采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命运,我们作为哥白尼的继承者都身陷其中,无论是否喜欢。我们仍然在一座其实已经是废墟的价值建筑物中寻求庇护。我们所相信的一切都已变得空虚不实,一切都是有条件和相对的。没有理由,没有绝对,没有存在本身。一切都是可疑的,没有什么是真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但虚无主义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不把任何准则当作信仰,无论这准则是多么受人尊重。自由的重负:自由既像是支撑现代世界的基础,又像是有可能导致其毁灭的深渊。我们能够忍受这种自由的重负吗?或者,失去信仰必定会产生自欺吗?为什么把自欺称为是坏的?在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为虚无主义者提供意义和方向?何谓真理:现代世界的一般形态的最深基础在于我们对真理的日常理解。人类自我理解的转变是对上帝、对上帝与人、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数秘主义:? 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 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 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 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 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 2018-12-28 22:04 数秘主义:?意识形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显示出对当下缺乏正当性的怀疑。现代主义~启蒙运动~乐观主义~科学、自由民主、国际共产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极权主义~颓废~犬儒主义~拆解意义~gnostic诺斯替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以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中心的结构。拆解意义:我们是因为深受意义过量之苦,才希望拆解意义的吗?意义是否成了阻碍我们通达酒神迷狂的牢狱?Georges Bataille认为建筑代表了一种囚禁我们的秩序,因此应当被摧毁,即使这种摧毁会带来混乱和兽性。人要想逃脱建筑的锁链,不成为囚犯,唯一的途径就是逃脱他的外形,失去他的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称2+2=4是厚颜无耻,而把2+2=5誉为自由的最终避难所,这种自由可以抵制安排。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归根结底只不过是自由的问题。现代性没有解释存在的意义:“我在想,我的父母倒也活得自在!父亲已六十余岁,一大把年纪了,可还在谈论‘安慰剂’,还在治病,与农民交往中讲究宽容厚道,一句话,自得自在。母亲也不错,整天忙吃的,吃得了打哼哼,压根儿想不到别的。可我……我想到,躺在这干草垛旁边。我所占有的这一小块地方比起广大空间来是如此狭小,而广大空间里不存在我,与我无关。我得以度过的时间在永恒中非常渺小,我到不了永恒,永恒中无我。但在这个原子中,在这个数学点上,我的血液在循环,头脑却在工作,却有所期盼。……这不令人作呕吗?这不琐碎无聊吗?“/在无限中漂流,宛如一个异乡人/无限宇宙+虚无主义+自我厌恶。“人的自我贬低和如此做的意志,自哥白尼以来难道不是一直在加剧吗?哎,对人的尊严的信仰,对人的独特性的信仰,对人在存在的巨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信仰已成为过去了:人变成了动物,不折不扣、毫无保留地变成了动物。而根据旧时信仰,他几乎就是神。“-尼采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命运,我们作为哥白尼的继承者都身陷其中,无论是否喜欢。我们仍然在一座其实已经是废墟的价值建筑物中寻求庇护。我们所相信的一切都已变得空虚不实,一切都是有条件和相对的。没有理由,没有绝对,没有存在本身。一切都是可疑的,没有什么是真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但虚无主义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不把任何准则当作信仰,无论这准则是多么受人尊重。自由的重负:自由既像是支撑现代世界的基础,又像是有可能导致其毁灭的深渊。我们能够忍受这种自由的重负吗?或者,失去信仰必定会产生自欺吗?为什么把自欺称为是坏的?在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为虚无主义者提供意义和方向?何谓真理:现代世界的一般形态的最深基础在于我们对真理的日常理解。人类自我理解的转变是对上帝、对上帝与人、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 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2018-03-22 18:34 “视觉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要把一个视角当做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 要使科学成为可能,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一是自然必须足够稳定。而时间是认知恐惧的一个来源,有可能暗中破坏宇宙可靠性的笛卡尔式的信心。二是自然不能无限复杂。它必须被解释成一个组合体,用我们可以领会的若干要素构造出来。 2017-05-23 22:56 要使科学成为可能,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一是自然必须足够稳定。而时间是认知恐惧的一个来源,有可能暗中破坏宇宙可靠性的笛卡尔式的信心。二是自然不能无限复杂。它必须被解释成一个组合体,用我们可以领会的若干要素构造出来。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