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 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马克·巴特斯比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99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权衡
副标题: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作者:马克·巴特斯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7357
出版时间:2014
页数:536
定价:59
内容简介: 《权衡》以一种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聚焦于批判性探究的实践,对批判性思维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通过在一组角色人物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展现出推理和论辩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通过关注探究的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单个的论证及其评价,本书所展现的途径也使得读者得以磨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莎伦•白琳(Sharon Bailin),西蒙弗雷泽大学教育学系名誉退休教授,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著有大量著作,如《企及非凡成果:一个关于创造性的论述》(Achieving Extraordinary Ends: An Essay on Creativity)等。她特别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维度,以及作为探究的批判性思维。她是(北美)教育哲学协会前任主席,也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协会的前任主席。 马克•巴特斯比(Mark Battersby),卡毕兰诺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从1978年开始就在那里教授批判性思维课程。他也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他是英属哥伦比亚批判性思维研究和教学协会的创始人,在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方面著有大量著作,如《那是一个事实吗?》(Is that a Fact? )等。 , 这套丛书还有 《妙趣横生的心理学》,《逻辑的力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社会学的意蕴》,《世界文明史(下册)》 等。 2017年读书补录。非常优秀的批判性思维的通识教材!从初始的“确定问题”开始,它就在打磨我的原生思维模式。整个探究过程分解清晰,可操作性强,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和哲学领域都给出应用示例。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们看看,然后我们一起来对虎园被袭事件做探究练习。 2017年读书补录。非常优秀的批判性思维的通识教材!从初始的“确定问题”开始,它就在打磨我的原生思维模式。整个探究过程分解清晰,可操作性强,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和哲学领域都给出应用示例。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们看看,然后我们一起来对虎园被袭事件做探究练习。 内容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通过对话的形式使思维错误更明显易懂,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 每每要推荐大部头著作的时候,我就会很焦虑。因为一旦你选择了这样一本五百多页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付出——也许,还要加上一点体力上的。 但是《权衡》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因为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激活某个或许已经存入你大脑,你却始终不知该... 我始终觉得会“吵架”是一件很炫酷的事情。如君子翩翩,不着一字、骂人于无形是一种,如泼妇骂街,一地鸡毛也是一种,如街头混混,问候全家亦是一种。吵架嘛,无论段数高地,或明着爽利,或暗着痛快,重点从来不在于双方谁有理谁没理,也不需要围绕某个中心、解决某个问题... 问题面前,勿做情绪怪兽 ——评《权衡 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文|杜子腾 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既然是讨论,你预设立场,不等别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就简单粗暴地驳回,甚至是骂回,这还是真正的讨论与探究吗?这么做有益于辨清道理吗? 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舆论环... 我是70年代后期生人,同龄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逻辑训练,直接后果就是脑子不清楚,其中有些人做事还缺乏必要逻辑。得知2013年某项目,一个项目成员因为没按要求修改PPT被点名批评,前者认为是针对其本人的攻击,于是愤然离去,或许成员脑子清楚些、逻辑好... 近来,围绕“专家“的风波似乎始终不断,转基因、退休年龄、假日安排等等,对于这些公众敏感问题,专家抛出一个意见,就引发一场地震,甚至导致网民们对于“专家”这一身份的质疑和声讨。与之相似的还有在人们视野中频繁跳跃的所谓“公众事件”。在信息量越来越强大、观... 第一章 探究的本质和价值 什么是探究 聚焦于一个问题。 政治争议、伦理判断、科学辩论、在某一特定科学领域中的疑难问题、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的一个决定、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关键是有一些挑战、争议、或者不同的观点。 对问题进行细致的考察。 并不只是坚持既定观点不做任何... 当然我们无法找到一条规则来应对世间的所有问题,作者竭尽全力,写作这本《权衡》重点的字眼在于“探究”,批判性的探究这是一个过程,仔细得观察一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当中必然涉及到“权衡”,我也很是喜欢权衡这个词语,毕竟生活处处必然用到它,而... 这本书重点阐述了这样的批判性思考场景的方法论:对于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怎么避免墙头草,听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听完反方说的又被说服?在看似正反都有道理的建议中,我们怎么去区分各方的出发点,从而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决策? 批判性思维的书很多,... 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这本书是由莎伦-白琳和马克巴特斯比著,仲海霞翻译的。通读本书,这本大概是最让我有带入感的一本书,感觉自己就在其中辩论就在其中思考。这本书的心仪之处在于用探究的方式来引领批判性的思考,将读者抛入一个个问题中进行思索探究。就拿第一章的食... 第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读本是批判性思维。在某方面这两本书有共同点。但是在这本书里,对于场景的描绘更加的细致,对于初学者更加的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但是,在看过几个故事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这个问题是什么,焦点在哪,如何解决,几个方面,根源是什么。对于梳... 这一章讲到的内容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的错误,对于一些神秘事件的传闻,人们很容易被好奇心驱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跟着转发。 本书是一本教材,所以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对一些论断进行探究: 比如星座决定命运 世界上存在大脚野人 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 ……还有本章开头场景对话里,胡安尼塔说的那种“心想事成”的想法,坐在那里想着数学考个A,也不复习就能考个A。 但就像胡安尼塔说的,心想事成也未必... 2019-03-20 11:47 这一章讲到的内容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的错误,对于一些神秘事件的传闻,人们很容易被好奇心驱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跟着转发。本书是一本教材,所以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对一些论断进行探究:比如星座决定命运世界上存在大脚野人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还有本章开头场景对话里,胡安尼塔说的那种“心想事成”的想法,坐在那里想着数学考个A,也不复习就能考个A。但就像胡安尼塔说的,心想事成也未必不正确,相信一下有何妨?温妮和胡安尼塔处理了这个问题:相信不为真的事情是有害的。这个问题深入到了整个探究的核心。如果我们放弃了追求真理,就放弃了我们的自主性,将权力交给了那些想要操纵我们、利用我们的轻信的人。就是说,如果我们对问题都稀里糊涂,越来越脑残,那就等于助长了说谎者和骗子的谎言。最后总结回顾一下探究的指导性问题:1、这个问题是什么?2、这个问题中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3、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4、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5、我们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以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这些问题代表着孩子们的思考方向,后面几章讲的问题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欣赏、哲学、社会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来探究。 看到这里觉得这本书真是不错,现在大家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受点艺术熏陶,可是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好看的呢?就连平时看绘本也看不出来那些名家名作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个场景对话的例子:学生们观看《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不同的感受,艺术品怎样探究?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作者依然是像前面对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探究一样,列出了同样的指导性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 2019-03-20 10:36 看到这里觉得这本书真是不错,现在大家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受点艺术熏陶,可是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好看的呢?就连平时看绘本也看不出来那些名家名作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个场景对话的例子:学生们观看《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不同的感受,艺术品怎样探究?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作者依然是像前面对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探究一样,列出了同样的指导性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这样思路就都很简单了。孩子们先按照这个思路提出问题,这里稍微不同的是,老师让他们先进行直接观察,再去看外部专家的意见。观察作品的细节,思考并提出问题,否则你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和关注作品。这一大段学生的观察,发现堪称艺术品欣赏教学的典范啊。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成人往往都不敢说话了。越是小孩子还越容易畅所欲言。孩子们观察之后开始诠释,这幅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这里家长只提了几个问题,从基调或者氛围开始,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感觉或情绪?画中有什么让你们这样认为,慢慢到后来就全部是孩子们自己在诠释了。最后家长让他们去资源库查找资料,做一些外部研究。要是能有这样高明的家长带孩子,孩子真是太幸运了。 还真的说到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不会使人变得暴力的问题了!这本书本来是大学课本,里面的话题现实感很强,加上现在是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都类似,比如书中也提到了生化危机、侠盗飞车圣安地列斯这种暴力游戏,家长真是防不胜防。 有时间的话仔细看看这本书还真是蛮好玩的,里面两个孩子的辩论就用到了前面讲到的滑坡论证,最后谁也说不过谁怎么办呢? 首先,孩子们先明确: 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 2019-03-19 20:27 还真的说到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不会使人变得暴力的问题了!这本书本来是大学课本,里面的话题现实感很强,加上现在是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都类似,比如书中也提到了生化危机、侠盗飞车圣安地列斯这种暴力游戏,家长真是防不胜防。有时间的话仔细看看这本书还真是蛮好玩的,里面两个孩子的辩论就用到了前面讲到的滑坡论证,最后谁也说不过谁怎么办呢?首先,孩子们先明确: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最后他们确定为:玩暴力电子游戏是否增加了一个玩家的身体攻击性倾向?接下来,考虑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他们可以去查阅一些资料,询问心理学教授,上网搜索第三步:考虑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孩子们考虑到:暴力电子游戏的销量不断增长,时不时有人来号召要禁止或控制。最后: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以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这里两个孩子一个说,暴力游戏销量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确实有所增长了吗?另一个说,媒体上报道越来越多,而且施暴者变得低龄化第一个孩子接着反驳,媒体经过渲染了,并不一定准确。于是他们想到找犯罪记录。作者在这里举出研究人类行为有两个基本的途径:观察和实验。但是在很多社会性行为中,在人类身上做实验是不可能的,费尔找到了他的论据,暴力游戏销量增高的年份,犯罪记录反而是下降的,这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南希找到了一个专家的实验,这个实验和著名的班杜拉的暴力视频实验类似,两组人一组玩暴力游戏,另一组不玩,然后让他们吹喇叭,玩暴力游戏的那组显得更狂暴了,对于这个实验,费尔是不服气的,也许暴力组的人不玩游戏也暴力,而且用吹喇叭的方式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更暴力也不见得是个有效的衡量标准。社会科学的探究比自然科学更复杂,这个问题仍有待调查。接下来大家又探讨起了争论了一千年的问题:人性善恶的问题。孩子们提到了《自私的基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面的观点,真是羡慕这些年轻人,思考的都是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这比背书好玩多了 前面讲到谬误更有说服力,如何回应谬误,作者在这里把前面讲到的谬误的都做出了更好的回应范例,这个地方太实用了。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子经常说:有时候你和别人讲理,别人根本不讲理,讲不过你甚至恼羞成怒动起手来……,不过我想,至少,你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吧? 2019-03-19 19:41 前面讲到谬误更有说服力,如何回应谬误,作者在这里把前面讲到的谬误的都做出了更好的回应范例,这个地方太实用了。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子经常说:有时候你和别人讲理,别人根本不讲理,讲不过你甚至恼羞成怒动起手来……,不过我想,至少,你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吧? 当我们和孩子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必然会接触到作者的观点,网上各种文章信息也传递着作者的观点,就像前言里的学生说的,关于一个话题,一个人提出了一堆论证支持某个观点,另一个人又拿出来一堆论据支持另一个观点,这时候第三个人插进来,他们互相争来争去,都不知道是不是在争论的一件事! 说实话,我们成人都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一个观点加一个例子的高中的议论文写作,应付完高考就完事了,到了大学后,连高中的语文... 2019-03-15 14:19 当我们和孩子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必然会接触到作者的观点,网上各种文章信息也传递着作者的观点,就像前言里的学生说的,关于一个话题,一个人提出了一堆论证支持某个观点,另一个人又拿出来一堆论据支持另一个观点,这时候第三个人插进来,他们互相争来争去,都不知道是不是在争论的一件事!说实话,我们成人都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一个观点加一个例子的高中的议论文写作,应付完高考就完事了,到了大学后,连高中的语文都丢了,不知不觉,脑子就越来越糊涂了。 关于什么是探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好比在不同的场景下,两方各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场景下,两方各不相让,都不能够理性地探究问题,也不打算听对方讲,你错我对地争来争去,最后上升到相互攻击,怀疑对方人品有问题,结果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同学之间只是相互争吵,并不是尊重对方意见的思考,结果两败俱伤。 第二种场景下,两方抱有开放的心态,进行有益的讨论,这样就走向探究的过程。 探究是关于一个问题的,搞清... 2019-03-15 14:30 关于什么是探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好比在不同的场景下,两方各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场景下,两方各不相让,都不能够理性地探究问题,也不打算听对方讲,你错我对地争来争去,最后上升到相互攻击,怀疑对方人品有问题,结果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同学之间只是相互争吵,并不是尊重对方意见的思考,结果两败俱伤。第二种场景下,两方抱有开放的心态,进行有益的讨论,这样就走向探究的过程。探究是关于一个问题的,搞清楚要争的是什么问题,单是这一步就很难。探究的问题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类型:谜题、问题、决定、两难处境、论辩、意见分歧、评价等。它们既可以发生于学术研究领域,也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探究和对话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阅读的时候,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这里说,闲聊、交换小道消息、新闻不算探究,关于某个问题的争论,有时只是相互对抗,也不能算探究,并没有努力去寻找发现最好的立场。这样区分就很明确了。 这个问题是什么? 关于确定争论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时候大家争来争去,跑题了!特别令人崩溃。 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些步骤: 所以首先要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其次,如果有多个问题的话,将不同的问题区分开。 再次,弄清楚这些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章里作者用了烂番茄上对电影的评价做例子,对于一个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既存在主观的方面,也存在客观的方面。 探究也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比如最近狗伤人的事件大增... 2019-03-15 14:49 这个问题是什么?关于确定争论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时候大家争来争去,跑题了!特别令人崩溃。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些步骤:所以首先要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其次,如果有多个问题的话,将不同的问题区分开。再次,弄清楚这些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这章里作者用了烂番茄上对电影的评价做例子,对于一个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既存在主观的方面,也存在客观的方面。探究也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比如最近狗伤人的事件大增,市里要不要采取什么措施,制定什么法令保护市民? 注意这章讲到数学问题了,演绎与归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看到这里,我说高中时逻辑就学得不好,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每次都要重新理一遍,小子说,我们语文老师一讲到三段论我们就感觉糊涂,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但是数学老师一讲到这些问题就说,哎呀这些都太简单了,咱们不讲了…… 南希的老爸讲:自从你上了那个批判性思维课以来, 你就变得很没规矩了。 2019-03-15 15:09 注意这章讲到数学问题了,演绎与归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看到这里,我说高中时逻辑就学得不好,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每次都要重新理一遍,小子说,我们语文老师一讲到三段论我们就感觉糊涂,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但是数学老师一讲到这些问题就说,哎呀这些都太简单了,咱们不讲了……南希的老爸讲:自从你上了那个批判性思维课以来, 你就变得很没规矩了。 这一章讲到的内容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的错误,对于一些神秘事件的传闻,人们很容易被好奇心驱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跟着转发。 本书是一本教材,所以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对一些论断进行探究: 比如星座决定命运 世界上存在大脚野人 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 ……还有本章开头场景对话里,胡安尼塔说的那种“心想事成”的想法,坐在那里想着数学考个A,也不复习就能考个A。 但就像胡安尼塔说的,心想事成也未必... 2019-03-20 11:47 这一章讲到的内容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的错误,对于一些神秘事件的传闻,人们很容易被好奇心驱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跟着转发。本书是一本教材,所以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对一些论断进行探究:比如星座决定命运世界上存在大脚野人鲨鱼软骨可以治疗癌症……还有本章开头场景对话里,胡安尼塔说的那种“心想事成”的想法,坐在那里想着数学考个A,也不复习就能考个A。但就像胡安尼塔说的,心想事成也未必不正确,相信一下有何妨?温妮和胡安尼塔处理了这个问题:相信不为真的事情是有害的。这个问题深入到了整个探究的核心。如果我们放弃了追求真理,就放弃了我们的自主性,将权力交给了那些想要操纵我们、利用我们的轻信的人。就是说,如果我们对问题都稀里糊涂,越来越脑残,那就等于助长了说谎者和骗子的谎言。最后总结回顾一下探究的指导性问题:1、这个问题是什么?2、这个问题中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3、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4、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5、我们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以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这些问题代表着孩子们的思考方向,后面几章讲的问题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欣赏、哲学、社会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来探究。 看到这里觉得这本书真是不错,现在大家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受点艺术熏陶,可是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好看的呢?就连平时看绘本也看不出来那些名家名作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个场景对话的例子:学生们观看《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不同的感受,艺术品怎样探究?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作者依然是像前面对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探究一样,列出了同样的指导性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 2019-03-20 10:36 看到这里觉得这本书真是不错,现在大家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受点艺术熏陶,可是那些破铜烂铁有什么好看的呢?就连平时看绘本也看不出来那些名家名作有什么好看的。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个场景对话的例子:学生们观看《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不同的感受,艺术品怎样探究?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作者依然是像前面对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探究一样,列出了同样的指导性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这样思路就都很简单了。孩子们先按照这个思路提出问题,这里稍微不同的是,老师让他们先进行直接观察,再去看外部专家的意见。观察作品的细节,思考并提出问题,否则你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和关注作品。这一大段学生的观察,发现堪称艺术品欣赏教学的典范啊。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成人往往都不敢说话了。越是小孩子还越容易畅所欲言。孩子们观察之后开始诠释,这幅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这里家长只提了几个问题,从基调或者氛围开始,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感觉或情绪?画中有什么让你们这样认为,慢慢到后来就全部是孩子们自己在诠释了。最后家长让他们去资源库查找资料,做一些外部研究。要是能有这样高明的家长带孩子,孩子真是太幸运了。 还真的说到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不会使人变得暴力的问题了!这本书本来是大学课本,里面的话题现实感很强,加上现在是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都类似,比如书中也提到了生化危机、侠盗飞车圣安地列斯这种暴力游戏,家长真是防不胜防。 有时间的话仔细看看这本书还真是蛮好玩的,里面两个孩子的辩论就用到了前面讲到的滑坡论证,最后谁也说不过谁怎么办呢? 首先,孩子们先明确: 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 2019-03-19 20:27 还真的说到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不会使人变得暴力的问题了!这本书本来是大学课本,里面的话题现实感很强,加上现在是个国际化的时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都类似,比如书中也提到了生化危机、侠盗飞车圣安地列斯这种暴力游戏,家长真是防不胜防。有时间的话仔细看看这本书还真是蛮好玩的,里面两个孩子的辩论就用到了前面讲到的滑坡论证,最后谁也说不过谁怎么办呢?首先,孩子们先明确:这个问题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最后他们确定为:玩暴力电子游戏是否增加了一个玩家的身体攻击性倾向?接下来,考虑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其相关的理由和论证是什么?他们可以去查阅一些资料,询问心理学教授,上网搜索第三步:考虑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孩子们考虑到:暴力电子游戏的销量不断增长,时不时有人来号召要禁止或控制。最后: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以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这里两个孩子一个说,暴力游戏销量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确实有所增长了吗?另一个说,媒体上报道越来越多,而且施暴者变得低龄化第一个孩子接着反驳,媒体经过渲染了,并不一定准确。于是他们想到找犯罪记录。作者在这里举出研究人类行为有两个基本的途径:观察和实验。但是在很多社会性行为中,在人类身上做实验是不可能的,费尔找到了他的论据,暴力游戏销量增高的年份,犯罪记录反而是下降的,这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南希找到了一个专家的实验,这个实验和著名的班杜拉的暴力视频实验类似,两组人一组玩暴力游戏,另一组不玩,然后让他们吹喇叭,玩暴力游戏的那组显得更狂暴了,对于这个实验,费尔是不服气的,也许暴力组的人不玩游戏也暴力,而且用吹喇叭的方式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更暴力也不见得是个有效的衡量标准。社会科学的探究比自然科学更复杂,这个问题仍有待调查。接下来大家又探讨起了争论了一千年的问题:人性善恶的问题。孩子们提到了《自私的基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面的观点,真是羡慕这些年轻人,思考的都是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这比背书好玩多了 前面讲到谬误更有说服力,如何回应谬误,作者在这里把前面讲到的谬误的都做出了更好的回应范例,这个地方太实用了。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子经常说:有时候你和别人讲理,别人根本不讲理,讲不过你甚至恼羞成怒动起手来……,不过我想,至少,你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吧? 2019-03-19 19:41 前面讲到谬误更有说服力,如何回应谬误,作者在这里把前面讲到的谬误的都做出了更好的回应范例,这个地方太实用了。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子经常说:有时候你和别人讲理,别人根本不讲理,讲不过你甚至恼羞成怒动起手来……,不过我想,至少,你知道他说的是不对的吧?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