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人的宗教
副标题: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与智慧 作者:梁恒豪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52161 出版时间:2014 页数:341 定价:68.00 内容简介: 美国大学首选的人文通识经典 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 史密斯是美国宗教史大家,透过个人的观察,兼具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和宏观的视角,依次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阐述这些传统中内涵的生命智慧,旨在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智慧传达给大众。该著作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成为美国各大学首选的人文通识经典 本书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智慧。作者在书中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涵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充分展现出世界宗 教的精神内涵。 宗教学者。 他出生于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家庭,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怀曼(Henry Nelson Wieman)门下求学,并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受业于裴柏(Stephen C. Pepper)。1947年进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哲学系任教。1958年出版脍炙人口的《人的宗教》,累计销售200万册。 历任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雪城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职,晚年回母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担任访问教授。史密斯被公认为宗教史权威,他的文字流畅,通情达理;也是比较宗教哲学的领衔人物。他还是美国公共电视(PBS)比尔•莫耶斯所制作五集电视节目的访谈对象,获颁十二个荣誉学位,有十五本著作,包括畅销书《人的宗教》以及《宗教为什么重要》。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 翻译真的是差得不行啊!除此之外书中很多内容的可靠性也是存疑的,尤其是儒道教那一块。伊斯兰教也是畏首畏尾,各种援引古兰经给伊斯兰陋习扫地?总体上就开头两段印度教佛教讲得还不错,最后的基督教都还差点意思。毕竟是大全宗教入门读物,想具体了解还是要逐个深入 生而为人,总要科普自己些关于宗教的事儿,就跟总要了解下政治一样,貌似和自己不那么相关但绝不能忽视它们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影响。这本在机场等延误的时候买的书,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因为讲的类别很多,不冗长,深浅正好,值得推荐。 真么名家大师都推荐,应该是本好书。但是读了一半,就够了。 不知道是我理解有问题还是翻译出的问题,感觉整本书就是百度翻译直接粘贴过来,很怀疑翻译本人自己都没仔细看过这本书。 一个比喻,金庸的小说被拍成了玄幻剧,一个口吃的歪嘴和尚在给我念金刚经。 自由和规矩大概是人和社会最大的矛盾,各路宗教难以逃脱的自我矛盾大致也在这个位置:如何同时承诺个体的终极自由(东方教义的解脱和觉知、西方教义的终极审判)又维系社会性的合理政治。的确是,世界和宗教/此生时光和往生之后,只能当桥走,通过但无法驻留。权当自己是糊里糊涂的无神论,不明不白的异教徒 内容:★★★★★ 翻译:★★★★★ 排印:★★★★☆ 装帧:★★★★☆ 对于宗教这样一种很唯心的话题,平时几乎不会和其他人探讨,不管如何开始,最终都会以嘴官司结束——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即使是同一教派的信徒,也经常因不同的宗教体验争得面红耳赤,直至通过符... 最近突然想回头读宗教学,而自己又没有时间读大部头。找了一大圈突然发现最适合我的书居然就在我的书柜里面躺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究竟应该说是果然多收集一些书比较好,还是应该说收集得太多以至于自己都记不得…… 相比我之前介绍的专业教科书,这本书要容易得多,... 关于书本身,大家已经写了很多,就不再写了,实际上,只要是认真读的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收获。下面结合以前的思考,写一些不一定成熟的感想。 宗教在人类文明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宗教初创时,从显性力量的角度考察,往往只有区区数个信徒,它是弱小的;从智慧的角度... 读完这本书,想到一个故事,一段往事和一个人。 Part 1.犹太商人的智慧 几年前读到一个关于“三枚戒指”的故事,背景是十字军东征时代的耶路撒冷。Saladin是当时的穆斯林统治者,而Nathan是位犹太富商人和智者。国家因为战争缺少经费,Saladin招Nathan入宫借款。... 读之我幸,不读我命。不读的话,我会继续在这里徘徊,徘徊。就像他们她们它们一样。 这是一本很好的宗教比较学著作,原来世界的宗教都殊途同归——你以为一神论和泛神论的宗教、一元论和非一元论的宇宙观怎么可能殊途同归?其实只需读到第二章《印度教》就可以知道答案。认识到... 第一是翻译实在太生硬……充满各种倒装和插入语的句式结构。 第二是这书本身就是面向西方人介绍世界宗教,虽然作者非常小心的避免西方中心主义,但由于作者本身的语言环境基于西方视角不可避免。举个栗子——翻译:如果有人说“有人落井了!”我想,利他主义者就会下去救人了。...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休斯顿·史密斯(著) 隐约记得张爱玲曾说——一个时代需要的是升华而不是浮华(大意)。偶尔想起这句老话时,不免转顾一回我们当下身处的这个时代,竟往往觉得有些悚然,甚或生出些许寒意。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 中国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而宗教的核心必然是哲学,所以他认为宗教就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教义、礼仪和体制。 根据冯友兰的定义,中国的儒家、道家(不是道教)都不能称之为宗教。 而《人的宗教》的作者休斯顿•史密斯却... 想全面的了解一下宗教的发展史,买了《人的宗教》,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高于我的期望,虽然是分章节对世界各大宗教进行议论,但实际上是观点一致的,即对精神力量的承认和为之努力的赞许,特别是对印度教的概括,彻底改变了我对其的看法,看来在印度,印度教取代佛教,... 這個書很厚,讀起來不輕鬆,俺花了兩個禮拜俺才念完一遍。 隨手翻開,四處可見用鉛筆劃得密密麻麻的橫線,貌似是認真讀了,但是想全部融會貫通還差得遠。 而且頗棘手,我非常想給大家推薦這個書,卻不知該從哪個點切進去講,只好從周邊花絮開始…… 前一陣昆明砍殺事件時,好... 概括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 2017-06-13 08:06 3人喜欢 概括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1.赋予宗教灵感的永恒真理比它频繁的制度性愚蠢要更长久一些。2.了解一个民族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他们的信仰。3.埃尔温。薛定谔: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告诉每个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毫无意义的。4.生命的目的是从不完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印度教】对于想要享乐的人,印度教认为不要压抑欲望,而要智慧地去寻找。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人性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象那没有限制的东西:“无限”。我们必须说,人真正要的是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和无限的妙乐。他们可能会接受少一点,但是真正要的就是这么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人真正要的就是“解脱”——要摆脱那拘束我们的有限性,达到我们的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知识和妙乐。没有哪个人单纯是内省的、情感的、活跃的、实验的,不同的生命情境需要不同的资源参与其中,大部分人会觉得若走一条路比其他路过得要好,就该一直坚持;但是印度教鼓励人们去常识所有四种方法(知的瑜伽、爱的瑜伽、业的瑜伽、修的瑜伽),并且将它们结合起来以适应自己的需要。这个世界是我们看它时呈现的样子,但是那未必是世界真正的样子。【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行为动机)、正命(职业)、正精进(意志)、正念(《法句经》:我们的全部就是我们思想的产物)、正定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时叶落归根。宇宙像个旅馆,过去的岁月犹如尘埃。【儒家】婴儿不能理解从这个短暂的不适中会有大大的收获。相似的,民众想要安全,但是痛恨产生安全的手段。【道家】道家避开一切尖锐的二分法。所有的价值和概念对于怀抱他们的心灵来说都是相对的。道法自然。【伊斯兰教】每日五次礼拜:晨起时、日正当午、日落一半时、日落、入睡时。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伊斯兰教对妇女做出了的贡献:把婚姻神圣化,使它成为性行为的唯一合法前提。《古兰经》规定结婚要得到女方的认可。牢固了婚姻的盟约。(《古兰经》对于妇女与男人完全平等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多妻制的形成也有历史原因,《古兰经》当时的很多规定对妇女地位的改进作用无法估量,在历史上还是很先进的,有机会得好好读读,只是现在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这个有十亿信徒的宗教还是需要像基督教一样来一次宗教改革,对经典重新解读。)【犹太教】虽然它有极大的专横性以及看似浪费,仪式在生命总所扮演的角色却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填补的。从狭隘理性或功利的观点来看,仪式是时间和金钱的浪费,然而它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舒缓地度过。疏导我们的行为,知道我们的情感回应。让场合变得神圣化。【基督教】从个体发生学上来说,爱是一种回应的现象。字义上来说是一种反应。......在那一个钟点里我不记得其他的事了,可是当钟声唤回了我的意识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感觉。那是正午,而十月从来就没有那么美丽过。我简直欣喜若狂。如果当时有人向我要任何东西,我都会高兴地给他,因为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渴望向那已经给了我那么多的世界付出。内在的极大宁静与喜乐的状态是如何达到的?对于基督教来说,它致力于卸下人类的三种重担:恐惧,包括对死亡的恐惧;内疚感;自我中心的局限。“不难看出从内疚、恐惧和自我解脱出来会感觉像是重生一样。” 例如,在《圣经》中,经常强调神赦免和原谅了人类一切的罪。如果人们相信这一点,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到自己心头没有了包袱,感到放松,没有了任何内疚与愧疚感,而且也会变得更加心胸宽广,能够自我原谅,也能够体谅他人。 在这样一个时代,使其他问题皆显得黯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毁灭自己?答案会有不同,但问题却永远是一样的。 杀伤力愈见加强的武器发明和数量的激增,也是一个在20世纪缠绕着整个世界的问题。 由于儒家力量的关键在于针对社会凝聚问题所提出的答案中,因此,我们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凝聚已经恶化到危急的关头。社会的黏合剂已经无效了。而在这之前是什么把社会维系在一起的呢? 在生命... 2019-05-10 14:41 在这样一个时代,使其他问题皆显得黯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毁灭自己?答案会有不同,但问题却永远是一样的。杀伤力愈见加强的武器发明和数量的激增,也是一个在20世纪缠绕着整个世界的问题。 由于儒家力量的关键在于针对社会凝聚问题所提出的答案中,因此,我们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凝聚已经恶化到危急的关头。社会的黏合剂已经无效了。而在这之前是什么把社会维系在一起的呢? 在生命演化到人之前,答案是很明白的。把兽群、畜群与蜂群维系在一起的是——本能。蚂蚁之间或蜜蜂之间的合作是传奇性的,可是在低于人类的生物世界中,一般来说,是能够预期合理的合作的。自然界中有大量的暴力成分,不过一般是发生在物种与物种之间,而不是在某一物种本身之内。在物种中有一种内在的群体性,所谓“群居本能”,使生命得以稳定下来。 人类出现之后,这种社会凝聚的自动源头就消失了。人是“没有本能的动物”,没有内在的机制可以依赖以保持生命的安全。现在,什么东西可以控制社会无政府状态呢?在人类的初期,答案是“自发的传统”,或者是人类学家有时所说的“习俗之饼”。通过世代的尝试与错误,某些方式的行为证明了对族群的福祉有贡献。并不是委员会开会决定族群需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得到其所需要的;模式纯粹是经过多少世纪而成型的,在那漫长的时期中,世世代代,一路摸索,慢慢地建立起满意的风俗习惯,而避免了那些具毁灭性的。一旦模式建立了——没有演化出有效模式的社会很可能就此消失,因为它们没有留下来供人类学家研究——就一代一代未经思索地传了下去。正如罗马人说的,它们是“用母亲的奶水”传给年轻的一代。 在早期的中国,习俗和传统可能同样提供了足够的凝聚力来保持社区的完整性。其力量的生动证明流传了下来。比方,记载中有一位贵族女性在宫中起火时被活活烧死,不是她不能够逃生,是因为她拒绝破坏当时在没有女侍从伴随下不得离开屋子的习俗。史家——一位孔子同时代的人——用一种掩饰的手法记载该事件,表示习俗在他心目中已丧失了一部分力量,不过仍然十分稳固。他提议说如果该女士尚未结婚,她的行为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因为她不仅已经结了婚,而且还是一位年长的妇女,让她在没有人伴随下离开起火的府宅,或许并非“在那种情形下完全不合适”。 史家对于过去是比多数人还要敏感的;在孔子那个时代,并非每一个人都像方才引述的报道者那样还去理会传统。中国已经在社会演化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大量的有充分个体意识的人。这些人是自我意识,而不是群体意识,不再把他们自己想成是第一人称复数,而是以第一人称单数来想的。理想取代了社会习俗,自我的利益超过了群体的期望。别人怎么行事,或者祖先在不知多久远之前如何行事,已经不再是个人照做的足够理由了。现在提议行动时,要面对人们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把社会黏合在一起的旧泥灰现在脱落了。在他们摆脱这“习俗之饼”之际,个人已经把这块饼弄破,无可补救了。破裂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在时间的刀口上开始或终止的,更不要说是文化的改变了。第一批个人主义者可能是疯狂的变种,是孤独的怪人,提出奇怪的问题并拒绝集体认同,他们并非出于异想天开,只不过不能感觉自己完全与群体合一。可是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是有传染性的,一旦它们出现了,就像传染病和野火般地传开罢了。未经反省的团结乃是一件属于过去的事了。 那些持智力进化观点的人,看见人类的智力随着时代而不断增加,可能会论辩说,这是因为他所对付的社会还是在其未成熟的时期——像一个青少年,要打他,他太大了;要跟他理论,他又太小了。如果这个论题进入孔子的意识,他最可能的立场是主张:心灵是在由个人的群体关系所制约的态度和情绪的脉络之中运作着。除非在群体关系这一区域的经验使我们有意去合作,提高理性很可能只帮助人的自利。孔子不是启蒙时代的产物。他会是比较接近于承认博爱不是通过劝诫而产生的那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即使事实如此,孔子依然对传统着迷,因为他看到了传统是意愿和态度的主要塑造者。他热爱传统,因为他视传统为一项有潜力的导管——一个能够汇集那在古代中国黄金时期或大同时期中被完美化的行为模式进入现在的行为模式中。因为那时的风俗习惯比较有让人服从的力量,人们惯于顺从它们,因为它们是精细地锤炼而成,与之合模就带来了和平与快乐。孔子可能理想化甚至浪漫化了从公元前2000年进入到公元前1000年适逢周代鼎盛的这一时期。无疑地,他羡慕它,而希望尽量忠实地重复它。传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从光辉的过去开出处方的手段,由此用以服务他自己动乱的时代。 当代的社会理论学家称赞他这样的思路。他们告诉我们说: 社会化,必须要从年老的传递到年轻的,习惯和观念必须在传统的承担者之间,像一个无缝的记忆之网般的维持着,一代又一代……当文明传统的延续一旦破裂了,社群就遭受到威胁。除非破裂能加以补救,否则社群就会分裂成派系间的战争。因为当延续中断了,文化的遗产就无法被传递。新一代通过尝试和错误,去重新再发现、再发明和再学习,来面对他们所需要知道的大多数东西……光靠一代的人不可能做到这一步。 孔子说的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他所致力的正是这样的论题。 他对过去的关怀,甚至于崇敬,并没有令他成为一位古董收藏家。他知道变化已经发生了,要完全回到古代是不可能了。公元前五百年,是中国人变成个体主义的时代,而与公元前一千年(以整数来计)分隔了开来。他们现在是自觉而反省的了。由于情况如此,自发的传统——没有清楚的意旨并且没有异议地统治了村落所衍生出来的传统——再也不可依赖了。另一个选择就是处心积虑的传统。当传统不再是自发和无疑问的,它就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关注将之支撑和强化。 解决之道,听起来简单,但在实质上却是深刻的,是体现了社会天才们对社会情况如实的了解。在转变的时期,一个有效的主张必须符合两项条件:第一,它必须是过去的延续,因为只有跟人民已经知道和习惯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会广泛地被接受——“不要认为我是来破坏的;我来不是要破坏而是要完成。”(马太福音5:17)。第二,所提出的新答案必须对旧答案不可行的当前发展,采取清楚明白的说明。孔子的提案卓越地达到了两者的要求,把传统维持在历史的舞台的中心而保留住了延续性。不要急,他似乎在说,让我们来看以前是怎么做的——我们听见他声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好古的人”。(译注/原文:“信而好古”)以一位政治家的聪慧立足于法规之上,他求助于古典来为他的讲坛建立指导原则。而他一直都在不断地阐释、改造、重组着。虽然不为人民所知,我们却能够感到他自信地把传统从不自觉的转成自觉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新取向。 不为人民所了解,也多半不为孔子自己所知,我们应该加上这么一句,因为如果以为孔子完全明白他在做什么的话,那就错了。但是天才无须靠对他的创造物完全、自觉的了解。一位诗人可能对于何以要用某几个字的知识还不如一个诗评家。这种知识的缺乏并不会妨碍诗人用字的恰当性。或者,一切出众的创造都是更靠直觉,而不是靠明确的辨别力。显然地,孔子就是如此。他不会也不能用我们使用的措辞来证明他自己,或者甚至描述出他的答案。他只不过首先想出了答案,而把试图去了解做了什么以及何以他所做的证明为有效的这第二步工作,留给后人去做。 从自发的转移到有意的(deliberate)传统,需要批判的知性力量致力于保持传统力量的完整,而且,也要决定传统今后服务于何种目的。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决定:哪一种价值对他们集体的幸福是重要的?这就是何以“在儒者之间研究正确的态度乃是最重要的事”。然后,每一教育的设计——有形和无形的,从生发到死亡——都应该致力于把这些价值普遍地内化于人们心中。正如一位中国人描述这个过程:“道德观念通过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将之灌输到人们的心中——寺庙、戏院、家庭、玩具、谚语、学校、历史和政事——直到它们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就连节日和游行(在这种意义下)在性质上都是宗教的。”通过这样的手段,甚至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也能够(如果它致力于这项使命)编织出一个无所不包的传统,这是一种暗示的力量,使其成员纵使在没有法律监管的情形下也能在社会上举止得体。 所用的技术乃是环绕着社会学家所谓的“声誉的模式”。每一群体都有这类的模式。在青少年帮派中可能是包括强硬和对常规蛮横的藐视,而在寺庙中,圣洁和谦卑是受到重视的。无论其内容如何,一种声誉的等级体现着该群体的领袖们所尊重的价值。追随者们从他们爱慕的领袖那里得到暗示,也去尊重他们的价值,而且有意地去扮演他们——部分是因为他们也对之有所爱慕,部分是为了要赢得同侪的赞许。 这乃是一种有力的常规,可能是独特的人类价值得以普及广大群众的唯一的常规。几近两千年来,一个中国孩子生活在孔子直接的光辉下所学的第一句话不是“瞧!瞧!瞧和看!”而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毫无遮拦的说教一笑置之,不过,每一个民族都需要它。美国有华盛顿砍苹果树的故事以及《麦格飞读本》(McGuffey Reader)上的修身格言。罗马人著名的是纪律和服从,靠着父亲把违反了命令去赢得战争的儿子处死的传说来培养。纳尔逊(Nelson)是否真的说了 “英国期待每一个人都履行他的责任?”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Ⅰ)是否真的喊道“除了荣誉之外,一切都已失去了?”这并不太重要。故事表达了民族的理想,而按照其形象来塑造人。同样,孔子《论语》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和格言,乃是设计了来创造中国人所希望的中国人性格应该成就的原型。 让我们把前面几段文字之前提到的社会分析家的论点作一总结,孔子在为他的国人创造第二天性,这正是人们变得文明之后所要接受的。 这第二天性是依照“人民”生活的目的与理想所应有的形象而造成……对社群的全部忠贞只能由一个人的第二天性来提供,以控制他第一而原始的天性,并且不把后者当作最后的自己。然后,文明生活的纪律和必要性以及约束,对他就不再是异质的或从外面强加在他身上的。它们已经变成了他自己内在的律令了。 当我与他,有限与无限,接受与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连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当这种实现完全达成之后,吾人再也不会感觉到个人的死亡会对生命带来终结。吾人已经活过了无尽的过去,也将活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时此刻参入永恒的生命中——至福、透明、纯净。 2019-05-09 14:52 当我与他,有限与无限,接受与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连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当这种实现完全达成之后,吾人再也不会感觉到个人的死亡会对生命带来终结。吾人已经活过了无尽的过去,也将活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时此刻参入永恒的生命中——至福、透明、纯净。 禅的改变: 一、对生命美好的体验 二就出现了一种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心中肯定了他人的福祉正如自己的一般重要。 看着一张一元的钞票,人们的目光可能会是占有性的;看着一场落日的景象,情形就不一样了。禅所成就的正如同看着一场落日之景一样。它要求完全的觉识,像“谁的觉识?”或“觉识什么?”这一类的论题根本就不会发生。二元论消解了。因为如此,整个人都有一种对过去感恩,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事物负有责任的... 2019-05-09 14:50 禅的改变:一、对生命美好的体验二就出现了一种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心中肯定了他人的福祉正如自己的一般重要。看着一张一元的钞票,人们的目光可能会是占有性的;看着一场落日的景象,情形就不一样了。禅所成就的正如同看着一场落日之景一样。它要求完全的觉识,像“谁的觉识?”或“觉识什么?”这一类的论题根本就不会发生。二元论消解了。因为如此,整个人都有一种对过去感恩,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事物负有责任的感觉。 第三,禅的生命(正如我一直想要强调的)并不要把人从世界吸引开去;它乃是要把人送回世间——世界披在新的光芒之下。它不是要召唤我们对世界无动于衷,好像生命的目的有如活塞从注射器射出般地,要把灵魂从身体中射出。它的召唤是,甚至要在肉身的限制下去发现全幅觉识的满足。 “不要追求真理,只需停止持有意见。” 概括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 2017-06-13 08:06 3人喜欢 概括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原始宗教。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1.赋予宗教灵感的永恒真理比它频繁的制度性愚蠢要更长久一些。2.了解一个民族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他们的信仰。3.埃尔温。薛定谔: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告诉每个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毫无意义的。4.生命的目的是从不完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印度教】对于想要享乐的人,印度教认为不要压抑欲望,而要智慧地去寻找。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人性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象那没有限制的东西:“无限”。我们必须说,人真正要的是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和无限的妙乐。他们可能会接受少一点,但是真正要的就是这么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人真正要的就是“解脱”——要摆脱那拘束我们的有限性,达到我们的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知识和妙乐。没有哪个人单纯是内省的、情感的、活跃的、实验的,不同的生命情境需要不同的资源参与其中,大部分人会觉得若走一条路比其他路过得要好,就该一直坚持;但是印度教鼓励人们去常识所有四种方法(知的瑜伽、爱的瑜伽、业的瑜伽、修的瑜伽),并且将它们结合起来以适应自己的需要。这个世界是我们看它时呈现的样子,但是那未必是世界真正的样子。【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行为动机)、正命(职业)、正精进(意志)、正念(《法句经》:我们的全部就是我们思想的产物)、正定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时叶落归根。宇宙像个旅馆,过去的岁月犹如尘埃。【儒家】婴儿不能理解从这个短暂的不适中会有大大的收获。相似的,民众想要安全,但是痛恨产生安全的手段。【道家】道家避开一切尖锐的二分法。所有的价值和概念对于怀抱他们的心灵来说都是相对的。道法自然。【伊斯兰教】每日五次礼拜:晨起时、日正当午、日落一半时、日落、入睡时。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伊斯兰教对妇女做出了的贡献:把婚姻神圣化,使它成为性行为的唯一合法前提。《古兰经》规定结婚要得到女方的认可。牢固了婚姻的盟约。(《古兰经》对于妇女与男人完全平等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多妻制的形成也有历史原因,《古兰经》当时的很多规定对妇女地位的改进作用无法估量,在历史上还是很先进的,有机会得好好读读,只是现在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这个有十亿信徒的宗教还是需要像基督教一样来一次宗教改革,对经典重新解读。)【犹太教】虽然它有极大的专横性以及看似浪费,仪式在生命总所扮演的角色却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填补的。从狭隘理性或功利的观点来看,仪式是时间和金钱的浪费,然而它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舒缓地度过。疏导我们的行为,知道我们的情感回应。让场合变得神圣化。【基督教】从个体发生学上来说,爱是一种回应的现象。字义上来说是一种反应。......在那一个钟点里我不记得其他的事了,可是当钟声唤回了我的意识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感觉。那是正午,而十月从来就没有那么美丽过。我简直欣喜若狂。如果当时有人向我要任何东西,我都会高兴地给他,因为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渴望向那已经给了我那么多的世界付出。内在的极大宁静与喜乐的状态是如何达到的?对于基督教来说,它致力于卸下人类的三种重担:恐惧,包括对死亡的恐惧;内疚感;自我中心的局限。“不难看出从内疚、恐惧和自我解脱出来会感觉像是重生一样。” 例如,在《圣经》中,经常强调神赦免和原谅了人类一切的罪。如果人们相信这一点,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到自己心头没有了包袱,感到放松,没有了任何内疚与愧疚感,而且也会变得更加心胸宽广,能够自我原谅,也能够体谅他人。 汤因比问道:“谁是人类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恩人?”答曰:“孔子、老子、佛陀、以色列和犹太的先知、琐罗亚德斯、耶稣、穆罕默德和苏格拉底。” 埃尔文·薛定谔写到:“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告诉每个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毫无意义的。” 2018-06-02 15:31 汤因比问道:“谁是人类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恩人?”答曰:“孔子、老子、佛陀、以色列和犹太的先知、琐罗亚德斯、耶稣、穆罕默德和苏格拉底。”埃尔文·薛定谔写到:“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告诉每个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毫无意义的。” 印度教虽然重视苦修,但是并不反对享乐。 他们认为享乐虽然不是至高的善,但是没有错。 享乐主义需要好的感觉,为了长远的利益,必须牺牲眼前的小目标。 但是印度教也认为,早晚会认识到,享乐是肤浅的,这样就会转向第二个主要目标——世俗的成功(财富,名誉,权力) 2018-10-28 17:32 印度教虽然重视苦修,但是并不反对享乐。他们认为享乐虽然不是至高的善,但是没有错。享乐主义需要好的感觉,为了长远的利益,必须牺牲眼前的小目标。但是印度教也认为,早晚会认识到,享乐是肤浅的,这样就会转向第二个主要目标——世俗的成功(财富,名誉,权力) 禅的更高阶段带有一种神圣平凡的气息。“你吃过饭了吗?那就去洗你的碗吧”如果你不能在洗碗的简单行为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话,那你在哪里都找不到。 2018-11-16 14:29 禅的更高阶段带有一种神圣平凡的气息。“你吃过饭了吗?那就去洗你的碗吧”如果你不能在洗碗的简单行为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话,那你在哪里都找不到。 在这样一个时代,使其他问题皆显得黯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毁灭自己?答案会有不同,但问题却永远是一样的。 杀伤力愈见加强的武器发明和数量的激增,也是一个在20世纪缠绕着整个世界的问题。 由于儒家力量的关键在于针对社会凝聚问题所提出的答案中,因此,我们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凝聚已经恶化到危急的关头。社会的黏合剂已经无效了。而在这之前是什么把社会维系在一起的呢? 在生命... 2019-05-10 14:41 在这样一个时代,使其他问题皆显得黯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毁灭自己?答案会有不同,但问题却永远是一样的。杀伤力愈见加强的武器发明和数量的激增,也是一个在20世纪缠绕着整个世界的问题。 由于儒家力量的关键在于针对社会凝聚问题所提出的答案中,因此,我们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凝聚已经恶化到危急的关头。社会的黏合剂已经无效了。而在这之前是什么把社会维系在一起的呢? 在生命演化到人之前,答案是很明白的。把兽群、畜群与蜂群维系在一起的是——本能。蚂蚁之间或蜜蜂之间的合作是传奇性的,可是在低于人类的生物世界中,一般来说,是能够预期合理的合作的。自然界中有大量的暴力成分,不过一般是发生在物种与物种之间,而不是在某一物种本身之内。在物种中有一种内在的群体性,所谓“群居本能”,使生命得以稳定下来。 人类出现之后,这种社会凝聚的自动源头就消失了。人是“没有本能的动物”,没有内在的机制可以依赖以保持生命的安全。现在,什么东西可以控制社会无政府状态呢?在人类的初期,答案是“自发的传统”,或者是人类学家有时所说的“习俗之饼”。通过世代的尝试与错误,某些方式的行为证明了对族群的福祉有贡献。并不是委员会开会决定族群需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得到其所需要的;模式纯粹是经过多少世纪而成型的,在那漫长的时期中,世世代代,一路摸索,慢慢地建立起满意的风俗习惯,而避免了那些具毁灭性的。一旦模式建立了——没有演化出有效模式的社会很可能就此消失,因为它们没有留下来供人类学家研究——就一代一代未经思索地传了下去。正如罗马人说的,它们是“用母亲的奶水”传给年轻的一代。 在早期的中国,习俗和传统可能同样提供了足够的凝聚力来保持社区的完整性。其力量的生动证明流传了下来。比方,记载中有一位贵族女性在宫中起火时被活活烧死,不是她不能够逃生,是因为她拒绝破坏当时在没有女侍从伴随下不得离开屋子的习俗。史家——一位孔子同时代的人——用一种掩饰的手法记载该事件,表示习俗在他心目中已丧失了一部分力量,不过仍然十分稳固。他提议说如果该女士尚未结婚,她的行为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因为她不仅已经结了婚,而且还是一位年长的妇女,让她在没有人伴随下离开起火的府宅,或许并非“在那种情形下完全不合适”。 史家对于过去是比多数人还要敏感的;在孔子那个时代,并非每一个人都像方才引述的报道者那样还去理会传统。中国已经在社会演化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大量的有充分个体意识的人。这些人是自我意识,而不是群体意识,不再把他们自己想成是第一人称复数,而是以第一人称单数来想的。理想取代了社会习俗,自我的利益超过了群体的期望。别人怎么行事,或者祖先在不知多久远之前如何行事,已经不再是个人照做的足够理由了。现在提议行动时,要面对人们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把社会黏合在一起的旧泥灰现在脱落了。在他们摆脱这“习俗之饼”之际,个人已经把这块饼弄破,无可补救了。破裂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在时间的刀口上开始或终止的,更不要说是文化的改变了。第一批个人主义者可能是疯狂的变种,是孤独的怪人,提出奇怪的问题并拒绝集体认同,他们并非出于异想天开,只不过不能感觉自己完全与群体合一。可是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是有传染性的,一旦它们出现了,就像传染病和野火般地传开罢了。未经反省的团结乃是一件属于过去的事了。 那些持智力进化观点的人,看见人类的智力随着时代而不断增加,可能会论辩说,这是因为他所对付的社会还是在其未成熟的时期——像一个青少年,要打他,他太大了;要跟他理论,他又太小了。如果这个论题进入孔子的意识,他最可能的立场是主张:心灵是在由个人的群体关系所制约的态度和情绪的脉络之中运作着。除非在群体关系这一区域的经验使我们有意去合作,提高理性很可能只帮助人的自利。孔子不是启蒙时代的产物。他会是比较接近于承认博爱不是通过劝诫而产生的那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即使事实如此,孔子依然对传统着迷,因为他看到了传统是意愿和态度的主要塑造者。他热爱传统,因为他视传统为一项有潜力的导管——一个能够汇集那在古代中国黄金时期或大同时期中被完美化的行为模式进入现在的行为模式中。因为那时的风俗习惯比较有让人服从的力量,人们惯于顺从它们,因为它们是精细地锤炼而成,与之合模就带来了和平与快乐。孔子可能理想化甚至浪漫化了从公元前2000年进入到公元前1000年适逢周代鼎盛的这一时期。无疑地,他羡慕它,而希望尽量忠实地重复它。传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从光辉的过去开出处方的手段,由此用以服务他自己动乱的时代。 当代的社会理论学家称赞他这样的思路。他们告诉我们说: 社会化,必须要从年老的传递到年轻的,习惯和观念必须在传统的承担者之间,像一个无缝的记忆之网般的维持着,一代又一代……当文明传统的延续一旦破裂了,社群就遭受到威胁。除非破裂能加以补救,否则社群就会分裂成派系间的战争。因为当延续中断了,文化的遗产就无法被传递。新一代通过尝试和错误,去重新再发现、再发明和再学习,来面对他们所需要知道的大多数东西……光靠一代的人不可能做到这一步。 孔子说的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他所致力的正是这样的论题。 他对过去的关怀,甚至于崇敬,并没有令他成为一位古董收藏家。他知道变化已经发生了,要完全回到古代是不可能了。公元前五百年,是中国人变成个体主义的时代,而与公元前一千年(以整数来计)分隔了开来。他们现在是自觉而反省的了。由于情况如此,自发的传统——没有清楚的意旨并且没有异议地统治了村落所衍生出来的传统——再也不可依赖了。另一个选择就是处心积虑的传统。当传统不再是自发和无疑问的,它就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关注将之支撑和强化。 解决之道,听起来简单,但在实质上却是深刻的,是体现了社会天才们对社会情况如实的了解。在转变的时期,一个有效的主张必须符合两项条件:第一,它必须是过去的延续,因为只有跟人民已经知道和习惯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会广泛地被接受——“不要认为我是来破坏的;我来不是要破坏而是要完成。”(马太福音5:17)。第二,所提出的新答案必须对旧答案不可行的当前发展,采取清楚明白的说明。孔子的提案卓越地达到了两者的要求,把传统维持在历史的舞台的中心而保留住了延续性。不要急,他似乎在说,让我们来看以前是怎么做的——我们听见他声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好古的人”。(译注/原文:“信而好古”)以一位政治家的聪慧立足于法规之上,他求助于古典来为他的讲坛建立指导原则。而他一直都在不断地阐释、改造、重组着。虽然不为人民所知,我们却能够感到他自信地把传统从不自觉的转成自觉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新取向。 不为人民所了解,也多半不为孔子自己所知,我们应该加上这么一句,因为如果以为孔子完全明白他在做什么的话,那就错了。但是天才无须靠对他的创造物完全、自觉的了解。一位诗人可能对于何以要用某几个字的知识还不如一个诗评家。这种知识的缺乏并不会妨碍诗人用字的恰当性。或者,一切出众的创造都是更靠直觉,而不是靠明确的辨别力。显然地,孔子就是如此。他不会也不能用我们使用的措辞来证明他自己,或者甚至描述出他的答案。他只不过首先想出了答案,而把试图去了解做了什么以及何以他所做的证明为有效的这第二步工作,留给后人去做。 从自发的转移到有意的(deliberate)传统,需要批判的知性力量致力于保持传统力量的完整,而且,也要决定传统今后服务于何种目的。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决定:哪一种价值对他们集体的幸福是重要的?这就是何以“在儒者之间研究正确的态度乃是最重要的事”。然后,每一教育的设计——有形和无形的,从生发到死亡——都应该致力于把这些价值普遍地内化于人们心中。正如一位中国人描述这个过程:“道德观念通过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将之灌输到人们的心中——寺庙、戏院、家庭、玩具、谚语、学校、历史和政事——直到它们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就连节日和游行(在这种意义下)在性质上都是宗教的。”通过这样的手段,甚至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也能够(如果它致力于这项使命)编织出一个无所不包的传统,这是一种暗示的力量,使其成员纵使在没有法律监管的情形下也能在社会上举止得体。 所用的技术乃是环绕着社会学家所谓的“声誉的模式”。每一群体都有这类的模式。在青少年帮派中可能是包括强硬和对常规蛮横的藐视,而在寺庙中,圣洁和谦卑是受到重视的。无论其内容如何,一种声誉的等级体现着该群体的领袖们所尊重的价值。追随者们从他们爱慕的领袖那里得到暗示,也去尊重他们的价值,而且有意地去扮演他们——部分是因为他们也对之有所爱慕,部分是为了要赢得同侪的赞许。 这乃是一种有力的常规,可能是独特的人类价值得以普及广大群众的唯一的常规。几近两千年来,一个中国孩子生活在孔子直接的光辉下所学的第一句话不是“瞧!瞧!瞧和看!”而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毫无遮拦的说教一笑置之,不过,每一个民族都需要它。美国有华盛顿砍苹果树的故事以及《麦格飞读本》(McGuffey Reader)上的修身格言。罗马人著名的是纪律和服从,靠着父亲把违反了命令去赢得战争的儿子处死的传说来培养。纳尔逊(Nelson)是否真的说了 “英国期待每一个人都履行他的责任?”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Ⅰ)是否真的喊道“除了荣誉之外,一切都已失去了?”这并不太重要。故事表达了民族的理想,而按照其形象来塑造人。同样,孔子《论语》中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和格言,乃是设计了来创造中国人所希望的中国人性格应该成就的原型。 让我们把前面几段文字之前提到的社会分析家的论点作一总结,孔子在为他的国人创造第二天性,这正是人们变得文明之后所要接受的。 这第二天性是依照“人民”生活的目的与理想所应有的形象而造成……对社群的全部忠贞只能由一个人的第二天性来提供,以控制他第一而原始的天性,并且不把后者当作最后的自己。然后,文明生活的纪律和必要性以及约束,对他就不再是异质的或从外面强加在他身上的。它们已经变成了他自己内在的律令了。 当我与他,有限与无限,接受与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连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当这种实现完全达成之后,吾人再也不会感觉到个人的死亡会对生命带来终结。吾人已经活过了无尽的过去,也将活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时此刻参入永恒的生命中——至福、透明、纯净。 2019-05-09 14:52 当我与他,有限与无限,接受与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连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当这种实现完全达成之后,吾人再也不会感觉到个人的死亡会对生命带来终结。吾人已经活过了无尽的过去,也将活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时此刻参入永恒的生命中——至福、透明、纯净。 禅的改变: 一、对生命美好的体验 二就出现了一种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心中肯定了他人的福祉正如自己的一般重要。 看着一张一元的钞票,人们的目光可能会是占有性的;看着一场落日的景象,情形就不一样了。禅所成就的正如同看着一场落日之景一样。它要求完全的觉识,像“谁的觉识?”或“觉识什么?”这一类的论题根本就不会发生。二元论消解了。因为如此,整个人都有一种对过去感恩,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事物负有责任的... 2019-05-09 14:50 禅的改变:一、对生命美好的体验二就出现了一种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心中肯定了他人的福祉正如自己的一般重要。看着一张一元的钞票,人们的目光可能会是占有性的;看着一场落日的景象,情形就不一样了。禅所成就的正如同看着一场落日之景一样。它要求完全的觉识,像“谁的觉识?”或“觉识什么?”这一类的论题根本就不会发生。二元论消解了。因为如此,整个人都有一种对过去感恩,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事物负有责任的感觉。 第三,禅的生命(正如我一直想要强调的)并不要把人从世界吸引开去;它乃是要把人送回世间——世界披在新的光芒之下。它不是要召唤我们对世界无动于衷,好像生命的目的有如活塞从注射器射出般地,要把灵魂从身体中射出。它的召唤是,甚至要在肉身的限制下去发现全幅觉识的满足。 “不要追求真理,只需停止持有意见。” 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一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有意地判决他自己或她自己接受长期劳役——所有菩萨中最受爱戴的乃是慈悲之神(中国叫观音),让他人根据他或她所累积的德业汲取... 2019-05-09 14:49 对原始佛教徒来说,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一个完美的信徒,就像一头孤独的犀牛般游荡着,独自奋力追求涅槃,用惊人的专注毫不怀疑地朝目标走去。与此相反,大乘佛教的理想乃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一个达到了涅槃边缘的存在,自动放弃了那项奖品而回到俗世中,使涅槃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菩萨有意地判决他自己或她自己接受长期劳役——所有菩萨中最受爱戴的乃是慈悲之神(中国叫观音),让他人根据他或她所累积的德业汲取资源,能够先进入涅槃之境。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