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美)理查德·克劳特 2014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副标题: 作者:(美)理查德·克劳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5569 出版时间:2014 页数:433 定价:60 内容简介: 这本《指南》由当代重要的亚里士多德伦学者克劳特主编,收录了16位一流古典哲学家撰写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方方面面,堪称目前最理想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这本《指南》的结构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构一一对应。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善,美德的普遍性质,特殊德行的特殊性,意愿,自我控制及自我满足。 第一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著作 克里斯·鲍勃尼奇 第二章人的好与人的功能 加文·劳伦斯 第三章如何证成伦理命题: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理查德·克劳特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 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 苏珊·索维·梅耶尔 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 罗杰·克里斯普 第八章亚里士多德的正义 查尔斯·杨 第九章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 C. D. C. 里夫 第十章实践三段论 宝拉·高特里布 第十一章不自制与自制 A. W. 普莱斯 第十二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快乐与痛苦 多罗西娅·弗雷德 第十三章《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友爱论 珍妮弗·怀廷 第十四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学 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 第十五章阿奎那、自然法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幸福论 T.H.埃尔文 第十六章亚里士多德与当代伦理学 萨拉·布罗迪 亚里士多德文本索引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译注》,《古典历史研究史(下卷)》,《古希腊人的宗教生活》,《希腊古风诗教考论》,《中世纪晚期的认知理论》 等。 最后两篇有惊喜:从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那发现自然主义的应当概念,大概是从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奠基到完整的道德实践传统间的关键一步。Pieper探讨过的闲暇能成为伦理学与形上学间的桥梁?这个问题也很有趣。【Pieper的英文书好难找…… 书和翻译都不错(没有具体校对,似乎里面有把arete翻译成卓越的情况,但有些地方好像又翻译成德性,有点不一致) 第二篇Lawrence的非常好,只是最后的纵向的视野的结论比较不符合我的理解,我还是倾向于对德性的横向政治性和整全的视野的理解,而沉思仅仅作为一种近神的最高的生活可能性。 读到第七章一个部分忍不住笑起来, 亚里士多德在去世前还在修订《伦理学》,他可能最终都没有理清中道学说 ,想调侃一下 ... 书和翻译都不错(没有具体校对,似乎里面有把arete翻译成卓越的情况,但有些地方好像又翻译成德性,有点不一致) 第二篇Lawrence的非常好,只是最后的纵向的视野的结论比较不符合我的理解,我还是倾向于对德性的横向政治性和整全的视野的理解,而沉思仅仅作为一种近神的最高的生活可能性。 读到第七章一个部分忍不住笑起来, 亚里士多德在去世前还在修订《伦理学》,他可能最终都没有理清中道学说 ,想调侃一下 发生研究法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说是在 发生中的问题 hhhhh……(其实我没读过耶格尔,嘻嘻〃∀〃) 第九篇Reeve往下的都不错。他的action,contemplation and happiness还没读完…… 喜欢后面列的长长的书单。我觉着这个论文集还挺好的。 最后两篇有惊喜:从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那发现自然主义的应当概念,大概是从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奠基到完整的道德实践传统间的关键一步。Pieper探讨过的闲暇能成为伦理学与形上学间的桥梁?这个问题也很有趣。【Pieper的英文书好难找……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 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 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 2019-03-21 00:02 2人喜欢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定义中道,是因为他试图批驳柏拉图“各种行为中都有数学般精确的绝对标准”的观点。虽然其内在目的仍指向最高善,但“相对于我们的中道”需要考虑具体的环境。同时,又“正是那个被认为是目的的东西,确定了在某个环境下什么是与行动者相关的情境”。综上所述,在论述行为之中道同德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道兼有“质”与“量”两个维度。“质”与行为之道德与否直接相关;而通过对行动者之激情(感觉)“量”上的衡量,行为亦与道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德性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渠道:由于所有的激情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通过自幼培育起行动者正确的激情(对特定事物产生恰当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我们可以基于其自然激情的趋向,让尚未具有理性能力的孩子获得德性。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 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 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 2019-03-24 23:37 1人喜欢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行动中的kalon有三个核心要素:它有有效的目的论秩序、它的含义中包括宏大和公共的可见性、它带来快乐。理解德性活动kalon中的快乐是理解德性活动的关键:“快乐和对美好的追求,对于真正的德性行动具有实质意义,而不仅是成为好人的‘附加奖赏’”。既然德性活动是“卓越地实现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本性”,而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则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必然与理性活动相关。Lear据此认为,“体验到行动是美的,是有德性的人理解他们是好人的方式。这种意识满足了他想要获得赞赏的热切愿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德性行动是理性的活动,它也同时让自己的理性灵魂实现了最高级的完满”。由此,作者展开了对德性行动中的kalon的论述。作者试图借助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对kalon的定义来理解其伦理学里面道德行动中的kalon,并试图通过相似的概念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Lear于此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XIII.3中给出的kalon的定义:秩序、对称性、确定性或有限性,并将其落实在对德性行动三个核心要素的解释之中。作者认为,德性行动中展现出的目的论秩序是其kalon的来源。“秩序是各部分的安排,依据或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或好”。德性行动之所以成其为kalon,是因为其内部具有目的论秩序,具有指向善的目的,并在此目的的组织下,对具体部分进行安排。这种安排体现在“中道”上。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 罗杰·克里斯普 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 2019-04-06 01:21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罗杰·克里斯普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作为一种伦理德性,灵魂的伟大同其他的伦理德性一样,也是“某种在特定情境下、以特定方式行动或感觉的状态或性情(hexis)”,但灵魂的伟大仿佛并不适应其他伦理德性的衡量标准“中道”:因为伟大本就是一种“极端”。对此,Crisp认为,这一疑问仍可以通过中道学说中的“靶心喻”得到解释:灵魂伟大者会认为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原因等等,配得到伟大的荣誉;而与作为中道的灵魂伟大者相对的虚荣者与卑怯者则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应得的荣誉。随后,Crisp进入了对为何亚里士多德要把灵魂的伟大与大的荣誉关联起来的讨论。而这个讨论分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与其相关的领域是“荣誉”;其二,为什么它的范围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这种观念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常识道德观念(to endoxa)相关,而出于对endoxa的尊重,亚里士多德一开始便将灵魂的伟大定义为在大事上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伟大的定义上,从一开始便有尺度上“大”的因素,而在说了灵魂伟大的领域是认为自己配得到伟大的事物之后,他进一步将对象指向了最伟大的外在物——荣誉。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是“最大的外在善”,是“有价值的人最想追求的好,也是对最高贵成就的奖赏”。那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认为荣誉在外在善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Crisp认为,这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荣誉、外在善、德性与幸福的相互关系相关: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要进行德性活动,需要外在善作为工具,这便是外在善对于人幸福的意义,也是外在善的价值所在。但是,与其他外在善不同,荣誉虽然仍是外在善,但它与幸福直接相关,甚至就是幸福的要素之一,是“缺少了它就会损害幸福的东西”,故它高于其他一切的外在善,而具有超越工具性的内在意义。Crisp认为,我们可以联系“美好”来理解荣誉的内在意义:它们是德性活动的奖赏,其快乐亦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综上,荣誉是与实现人的幸福相关的外在善,而亚里士多德希望证明幸福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且幸福本身“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则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有德性的人生也应该是最有荣誉的。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将荣誉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重视与荣誉相关的灵魂的伟大。接下来,Crisp试图通过区分两种与荣誉相关的德性:灵魂的伟大与对荣誉欲求得适度,来探究为什么灵魂的伟大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虽然两者都能正确地分辨自己应得的荣誉,但他们配得到的荣誉的程度不同。则就“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应得的荣誉”而言,灵魂伟大者与对荣誉欲求适度者在此方面的德性都应该是一致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涉及对其他德性的运用,而灵魂伟大者能在更完全的意义上拥有和运用所有德性,故他所应得的荣誉的程度并不一样。灵魂的伟大这种更崇高的德性所配得的荣誉亦应该更崇高。另外,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中认为,区分不同大小的好的能力,是属于所有德性的;因此在那个意义上,他认为灵魂的伟大来自于任何其他德性,它是使得每一种德性值得赞赏的原因之一。而这彰显了灵魂的伟大这种德性与实践智慧这种理智德性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与好和坏的判断力相关。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灵魂伟大者在各种外在善中仅仅关注荣誉。而这便可能存在问题:德性活动亦需要外在善,若灵魂伟大者仅仅考虑荣誉,则他在德性活动中需不需要关注其他外在善?Crisp认为,所谓“仅仅关注荣誉”,并非无视其他外在善,而是对外在善的价值序列有正确的认识。灵魂伟大者不会将其他的外在善当作目的本身,而只会将荣誉视作目的,其他外在善都只是求取荣誉与幸福的手段。同时,只有以有德性的方式拥有其他外在善之物,这些外在善之物才可能为荣誉增益。灵魂的伟大需要外在善之物作支撑,而好运亦构成这种德性本身实现的条件。接下来,Crisp进入了对灵魂的伟大与其他德性关系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伟大“是德性的某种桂冠”:它使其他德性更伟大,且它不能在无其他德性的情况下发生。Crisp对此作出了这样的理解:“灵魂的伟大‘伴随’其他德性或者说在其他德性‘之上’。我首先开始获得(其他)德性。之后我达到了某种适度的德性,因此,我配得到某些适度的荣誉,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就有了恰当的抱负这种德性,虽然肯定不是灵魂的伟大。但是我的道德发展还在继续,我逐渐将德性发展到配得到最大荣誉的程度。那时如果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灵魂的伟大就从我拥有其他德性中显现出来,并将给我的道德品格和荣誉增加更多光彩。”Crisp认为,灵魂的伟大之所以能够使其他德性“更伟大”,既是因为一个人的品格被灵魂的伟大提高了,他由此获得了好处以及由此产生的荣誉,又是因为灵魂的伟大可以刺激灵魂伟大者去践行高贵行动。随后,本文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四第三节中对灵魂伟大者“肖像”的描绘,找到其中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眼中的灵魂伟大者。Crisp在此处划分了灵魂伟大者的六种特征:风险和危险、给予和接受好处、对他人的态度、行动的层次、坦诚、独立性和自足性。最后,通过反驳当代阐释者将灵魂伟大者与哲学家联系起来,Crisp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伟大者的论述,体现的是他对德性的美学诉求:灵魂伟大者并不关注其他的外在善,不关注德性行动中的有用性成分,而仅将荣誉作为目的;而荣誉又是内在于德性行动本身的。这种对有用性的排斥,正表明了有德性的人是为了德性行动自身之故而做它们的,也就是说,德性行动本身是美好的。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 苏珊·索维·梅耶尔 一 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 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 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 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 2019-04-06 01:08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苏珊·索维·梅耶尔一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为体现品格,行为自愿——品格状态自愿 作出回应:1.孤掌难鸣 2.品格状态受赞赏指责看行为是否命中中道;讨论具体品格状态时指出的是行动 实际表明:品格产生的行动归为自愿行动 即品格内在与我们——品格产生行动——行动初因在我们——行动自愿建立了从品格状态到行动的关系,但行动应包括动机的过程,故接下来强调了prohairesis(选择/decide)的重要性 “既然希望(wish)是对于目的(end)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则是考虑(deliberate) 和选择(decide)的题材,那么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是根据选择(decision)而确定的, 就是出于意愿 (voluntary)的。”(NE Ⅲ.5.113b3)动机过程的整合:选择(decide)是有思虑(deliberate)贯穿其中的欲求,而思虑是在某个目标(end)指引下的推理,而目标是想望(wish)的对象。 Prohairesis较行动更好地表现品格——相同行为或有不同的动机 行为范围 自愿行为范围 经prohairesis的行为范围 二彼时代自愿性区分的两种范式:①是否知情 ②是否愿意 ——两种不自愿的范畴:1.无知 2.强迫(强力) 存在争论:两种范式间存在张力(知情情况下受强迫)究竟是否自愿? 哲学解决: 《欧德谟伦理学》支配性假设:自愿行动符合冲动,不自愿行动与冲动相反 问题:自制与不自制时——理性与欲望矛盾——人具有多种内在冲动 解决:引出强力的标准(凡受外力作用均为不自愿),故不自制仍未自愿 (内因引起) 分歧点:柏拉图 不自制(错误)行为是不自愿的 回应:自愿行动有赞赏与指责的标准,错误的行为属于受指责的行为,仍非自愿行为。 完善假设:不自愿行为与冲动相反;外因导致 目的:给出自愿/不自愿统一的区别标准以达到综合两个范式的目的 不足:自愿是符合思想行动,不自愿与思想行动相反。更偏重于范式① 《尼各马可伦理学》定义:出于自愿的行为就是行动的始因在了解行为的具体环境(①)的当事者 自身中(②)的行为 具体论证: 范式②是否愿意——存在强力———与内在冲动相反(隐含痛苦) 范式①是否知情——痛苦与悔恨——与内在冲动相反 “不过,要说一个行为处于这种无知状态而违反当事者的意愿,它还必须是痛苦并引起了他的悔恨的。”(NE Ⅲ.1.1111a.21) 故完成真和善的统一 “好人对每种事物都判断得正确,每种事物真地是怎样,就对他显得是怎样(NE Ⅲ.4.1113a.29)”三自愿性要求的知识 分歧:柏拉图认为做错事是不自愿的,是因为对好无知。主张应该受罚。仍属于范式① 问题:如何反驳无知是非自愿呢? 不对称结构:好行为自愿,坏行为不自愿。 对称结构:好坏行为都是自愿的。(评价好坏需要有标准,自愿性是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四对品格负责(回应第二个问题) 现代读者的假设:一个人按品性行动,那么他的行动就不是取决于他的(或者不是源自他的),除 非可以表明这种品行本身是由他决定的或者源自于他的。 回应:假设了责任的传递性 为某种品质负责,也就要为由那种品质产生的结果负责。 人的品格中具有不愿意做错事的趋向。论证本身具有的观点:1.通过行动而具有某种品格 2.我们对品格具有知识反驳:环境对人的限制回应:默认读者具有一定德性;并未忽视理想环境和教育的必要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 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 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 2019-03-21 00:02 2人喜欢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定义中道,是因为他试图批驳柏拉图“各种行为中都有数学般精确的绝对标准”的观点。虽然其内在目的仍指向最高善,但“相对于我们的中道”需要考虑具体的环境。同时,又“正是那个被认为是目的的东西,确定了在某个环境下什么是与行动者相关的情境”。综上所述,在论述行为之中道同德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道兼有“质”与“量”两个维度。“质”与行为之道德与否直接相关;而通过对行动者之激情(感觉)“量”上的衡量,行为亦与道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德性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渠道:由于所有的激情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通过自幼培育起行动者正确的激情(对特定事物产生恰当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我们可以基于其自然激情的趋向,让尚未具有理性能力的孩子获得德性。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 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 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 2019-03-24 23:37 1人喜欢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行动中的kalon有三个核心要素:它有有效的目的论秩序、它的含义中包括宏大和公共的可见性、它带来快乐。理解德性活动kalon中的快乐是理解德性活动的关键:“快乐和对美好的追求,对于真正的德性行动具有实质意义,而不仅是成为好人的‘附加奖赏’”。既然德性活动是“卓越地实现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本性”,而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则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必然与理性活动相关。Lear据此认为,“体验到行动是美的,是有德性的人理解他们是好人的方式。这种意识满足了他想要获得赞赏的热切愿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德性行动是理性的活动,它也同时让自己的理性灵魂实现了最高级的完满”。由此,作者展开了对德性行动中的kalon的论述。作者试图借助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对kalon的定义来理解其伦理学里面道德行动中的kalon,并试图通过相似的概念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Lear于此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XIII.3中给出的kalon的定义:秩序、对称性、确定性或有限性,并将其落实在对德性行动三个核心要素的解释之中。作者认为,德性行动中展现出的目的论秩序是其kalon的来源。“秩序是各部分的安排,依据或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或好”。德性行动之所以成其为kalon,是因为其内部具有目的论秩序,具有指向善的目的,并在此目的的组织下,对具体部分进行安排。这种安排体现在“中道”上。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 苏珊·索维·梅耶尔 一 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 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 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 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 2019-04-06 01:08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苏珊·索维·梅耶尔一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为体现品格,行为自愿——品格状态自愿 作出回应:1.孤掌难鸣 2.品格状态受赞赏指责看行为是否命中中道;讨论具体品格状态时指出的是行动 实际表明:品格产生的行动归为自愿行动 即品格内在与我们——品格产生行动——行动初因在我们——行动自愿建立了从品格状态到行动的关系,但行动应包括动机的过程,故接下来强调了prohairesis(选择/decide)的重要性 “既然希望(wish)是对于目的(end)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则是考虑(deliberate) 和选择(decide)的题材,那么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是根据选择(decision)而确定的, 就是出于意愿 (voluntary)的。”(NE Ⅲ.5.113b3)动机过程的整合:选择(decide)是有思虑(deliberate)贯穿其中的欲求,而思虑是在某个目标(end)指引下的推理,而目标是想望(wish)的对象。 Prohairesis较行动更好地表现品格——相同行为或有不同的动机 行为范围 自愿行为范围 经prohairesis的行为范围 二彼时代自愿性区分的两种范式:①是否知情 ②是否愿意 ——两种不自愿的范畴:1.无知 2.强迫(强力) 存在争论:两种范式间存在张力(知情情况下受强迫)究竟是否自愿? 哲学解决: 《欧德谟伦理学》支配性假设:自愿行动符合冲动,不自愿行动与冲动相反 问题:自制与不自制时——理性与欲望矛盾——人具有多种内在冲动 解决:引出强力的标准(凡受外力作用均为不自愿),故不自制仍未自愿 (内因引起) 分歧点:柏拉图 不自制(错误)行为是不自愿的 回应:自愿行动有赞赏与指责的标准,错误的行为属于受指责的行为,仍非自愿行为。 完善假设:不自愿行为与冲动相反;外因导致 目的:给出自愿/不自愿统一的区别标准以达到综合两个范式的目的 不足:自愿是符合思想行动,不自愿与思想行动相反。更偏重于范式① 《尼各马可伦理学》定义:出于自愿的行为就是行动的始因在了解行为的具体环境(①)的当事者 自身中(②)的行为 具体论证: 范式②是否愿意——存在强力———与内在冲动相反(隐含痛苦) 范式①是否知情——痛苦与悔恨——与内在冲动相反 “不过,要说一个行为处于这种无知状态而违反当事者的意愿,它还必须是痛苦并引起了他的悔恨的。”(NE Ⅲ.1.1111a.21) 故完成真和善的统一 “好人对每种事物都判断得正确,每种事物真地是怎样,就对他显得是怎样(NE Ⅲ.4.1113a.29)”三自愿性要求的知识 分歧:柏拉图认为做错事是不自愿的,是因为对好无知。主张应该受罚。仍属于范式① 问题:如何反驳无知是非自愿呢? 不对称结构:好行为自愿,坏行为不自愿。 对称结构:好坏行为都是自愿的。(评价好坏需要有标准,自愿性是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四对品格负责(回应第二个问题) 现代读者的假设:一个人按品性行动,那么他的行动就不是取决于他的(或者不是源自他的),除 非可以表明这种品行本身是由他决定的或者源自于他的。 回应:假设了责任的传递性 为某种品质负责,也就要为由那种品质产生的结果负责。 人的品格中具有不愿意做错事的趋向。论证本身具有的观点:1.通过行动而具有某种品格 2.我们对品格具有知识反驳:环境对人的限制回应:默认读者具有一定德性;并未忽视理想环境和教育的必要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 罗杰·克里斯普 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 2019-04-06 01:21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罗杰·克里斯普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作为一种伦理德性,灵魂的伟大同其他的伦理德性一样,也是“某种在特定情境下、以特定方式行动或感觉的状态或性情(hexis)”,但灵魂的伟大仿佛并不适应其他伦理德性的衡量标准“中道”:因为伟大本就是一种“极端”。对此,Crisp认为,这一疑问仍可以通过中道学说中的“靶心喻”得到解释:灵魂伟大者会认为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原因等等,配得到伟大的荣誉;而与作为中道的灵魂伟大者相对的虚荣者与卑怯者则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应得的荣誉。随后,Crisp进入了对为何亚里士多德要把灵魂的伟大与大的荣誉关联起来的讨论。而这个讨论分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与其相关的领域是“荣誉”;其二,为什么它的范围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这种观念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常识道德观念(to endoxa)相关,而出于对endoxa的尊重,亚里士多德一开始便将灵魂的伟大定义为在大事上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伟大的定义上,从一开始便有尺度上“大”的因素,而在说了灵魂伟大的领域是认为自己配得到伟大的事物之后,他进一步将对象指向了最伟大的外在物——荣誉。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是“最大的外在善”,是“有价值的人最想追求的好,也是对最高贵成就的奖赏”。那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认为荣誉在外在善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Crisp认为,这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荣誉、外在善、德性与幸福的相互关系相关: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要进行德性活动,需要外在善作为工具,这便是外在善对于人幸福的意义,也是外在善的价值所在。但是,与其他外在善不同,荣誉虽然仍是外在善,但它与幸福直接相关,甚至就是幸福的要素之一,是“缺少了它就会损害幸福的东西”,故它高于其他一切的外在善,而具有超越工具性的内在意义。Crisp认为,我们可以联系“美好”来理解荣誉的内在意义:它们是德性活动的奖赏,其快乐亦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综上,荣誉是与实现人的幸福相关的外在善,而亚里士多德希望证明幸福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且幸福本身“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则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有德性的人生也应该是最有荣誉的。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将荣誉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重视与荣誉相关的灵魂的伟大。接下来,Crisp试图通过区分两种与荣誉相关的德性:灵魂的伟大与对荣誉欲求得适度,来探究为什么灵魂的伟大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虽然两者都能正确地分辨自己应得的荣誉,但他们配得到的荣誉的程度不同。则就“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应得的荣誉”而言,灵魂伟大者与对荣誉欲求适度者在此方面的德性都应该是一致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涉及对其他德性的运用,而灵魂伟大者能在更完全的意义上拥有和运用所有德性,故他所应得的荣誉的程度并不一样。灵魂的伟大这种更崇高的德性所配得的荣誉亦应该更崇高。另外,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中认为,区分不同大小的好的能力,是属于所有德性的;因此在那个意义上,他认为灵魂的伟大来自于任何其他德性,它是使得每一种德性值得赞赏的原因之一。而这彰显了灵魂的伟大这种德性与实践智慧这种理智德性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与好和坏的判断力相关。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灵魂伟大者在各种外在善中仅仅关注荣誉。而这便可能存在问题:德性活动亦需要外在善,若灵魂伟大者仅仅考虑荣誉,则他在德性活动中需不需要关注其他外在善?Crisp认为,所谓“仅仅关注荣誉”,并非无视其他外在善,而是对外在善的价值序列有正确的认识。灵魂伟大者不会将其他的外在善当作目的本身,而只会将荣誉视作目的,其他外在善都只是求取荣誉与幸福的手段。同时,只有以有德性的方式拥有其他外在善之物,这些外在善之物才可能为荣誉增益。灵魂的伟大需要外在善之物作支撑,而好运亦构成这种德性本身实现的条件。接下来,Crisp进入了对灵魂的伟大与其他德性关系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伟大“是德性的某种桂冠”:它使其他德性更伟大,且它不能在无其他德性的情况下发生。Crisp对此作出了这样的理解:“灵魂的伟大‘伴随’其他德性或者说在其他德性‘之上’。我首先开始获得(其他)德性。之后我达到了某种适度的德性,因此,我配得到某些适度的荣誉,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就有了恰当的抱负这种德性,虽然肯定不是灵魂的伟大。但是我的道德发展还在继续,我逐渐将德性发展到配得到最大荣誉的程度。那时如果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灵魂的伟大就从我拥有其他德性中显现出来,并将给我的道德品格和荣誉增加更多光彩。”Crisp认为,灵魂的伟大之所以能够使其他德性“更伟大”,既是因为一个人的品格被灵魂的伟大提高了,他由此获得了好处以及由此产生的荣誉,又是因为灵魂的伟大可以刺激灵魂伟大者去践行高贵行动。随后,本文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四第三节中对灵魂伟大者“肖像”的描绘,找到其中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眼中的灵魂伟大者。Crisp在此处划分了灵魂伟大者的六种特征:风险和危险、给予和接受好处、对他人的态度、行动的层次、坦诚、独立性和自足性。最后,通过反驳当代阐释者将灵魂伟大者与哲学家联系起来,Crisp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伟大者的论述,体现的是他对德性的美学诉求:灵魂伟大者并不关注其他的外在善,不关注德性行动中的有用性成分,而仅将荣誉作为目的;而荣誉又是内在于德性行动本身的。这种对有用性的排斥,正表明了有德性的人是为了德性行动自身之故而做它们的,也就是说,德性行动本身是美好的。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 罗杰·克里斯普 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 2019-04-06 01:21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P169-188)罗杰·克里斯普虽然“灵魂的伟大”(greatness of soul,megalopsuchia)这种德性在近来的研究中并不太受关注,但事实上,研究灵魂的伟大有助于揭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不少重要的命题,比如外在善和运气在伦理生活中的地位、“美好”(to kalon)的重要意义等。本文从辨析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伟大的论述开始,试图回应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申说灵魂的伟大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意义。作为一种伦理德性,灵魂的伟大同其他的伦理德性一样,也是“某种在特定情境下、以特定方式行动或感觉的状态或性情(hexis)”,但灵魂的伟大仿佛并不适应其他伦理德性的衡量标准“中道”:因为伟大本就是一种“极端”。对此,Crisp认为,这一疑问仍可以通过中道学说中的“靶心喻”得到解释:灵魂伟大者会认为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原因等等,配得到伟大的荣誉;而与作为中道的灵魂伟大者相对的虚荣者与卑怯者则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应得的荣誉。随后,Crisp进入了对为何亚里士多德要把灵魂的伟大与大的荣誉关联起来的讨论。而这个讨论分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与其相关的领域是“荣誉”;其二,为什么它的范围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这种观念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常识道德观念(to endoxa)相关,而出于对endoxa的尊重,亚里士多德一开始便将灵魂的伟大定义为在大事上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伟大的定义上,从一开始便有尺度上“大”的因素,而在说了灵魂伟大的领域是认为自己配得到伟大的事物之后,他进一步将对象指向了最伟大的外在物——荣誉。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是“最大的外在善”,是“有价值的人最想追求的好,也是对最高贵成就的奖赏”。那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认为荣誉在外在善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Crisp认为,这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荣誉、外在善、德性与幸福的相互关系相关: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要进行德性活动,需要外在善作为工具,这便是外在善对于人幸福的意义,也是外在善的价值所在。但是,与其他外在善不同,荣誉虽然仍是外在善,但它与幸福直接相关,甚至就是幸福的要素之一,是“缺少了它就会损害幸福的东西”,故它高于其他一切的外在善,而具有超越工具性的内在意义。Crisp认为,我们可以联系“美好”来理解荣誉的内在意义:它们是德性活动的奖赏,其快乐亦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综上,荣誉是与实现人的幸福相关的外在善,而亚里士多德希望证明幸福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且幸福本身“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则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有德性的人生也应该是最有荣誉的。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将荣誉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重视与荣誉相关的灵魂的伟大。接下来,Crisp试图通过区分两种与荣誉相关的德性:灵魂的伟大与对荣誉欲求得适度,来探究为什么灵魂的伟大被限定在“大”的荣誉上。Crisp认为,虽然两者都能正确地分辨自己应得的荣誉,但他们配得到的荣誉的程度不同。则就“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应得的荣誉”而言,灵魂伟大者与对荣誉欲求适度者在此方面的德性都应该是一致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涉及对其他德性的运用,而灵魂伟大者能在更完全的意义上拥有和运用所有德性,故他所应得的荣誉的程度并不一样。灵魂的伟大这种更崇高的德性所配得的荣誉亦应该更崇高。另外,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中认为,区分不同大小的好的能力,是属于所有德性的;因此在那个意义上,他认为灵魂的伟大来自于任何其他德性,它是使得每一种德性值得赞赏的原因之一。而这彰显了灵魂的伟大这种德性与实践智慧这种理智德性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与好和坏的判断力相关。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灵魂伟大者在各种外在善中仅仅关注荣誉。而这便可能存在问题:德性活动亦需要外在善,若灵魂伟大者仅仅考虑荣誉,则他在德性活动中需不需要关注其他外在善?Crisp认为,所谓“仅仅关注荣誉”,并非无视其他外在善,而是对外在善的价值序列有正确的认识。灵魂伟大者不会将其他的外在善当作目的本身,而只会将荣誉视作目的,其他外在善都只是求取荣誉与幸福的手段。同时,只有以有德性的方式拥有其他外在善之物,这些外在善之物才可能为荣誉增益。灵魂的伟大需要外在善之物作支撑,而好运亦构成这种德性本身实现的条件。接下来,Crisp进入了对灵魂的伟大与其他德性关系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伟大“是德性的某种桂冠”:它使其他德性更伟大,且它不能在无其他德性的情况下发生。Crisp对此作出了这样的理解:“灵魂的伟大‘伴随’其他德性或者说在其他德性‘之上’。我首先开始获得(其他)德性。之后我达到了某种适度的德性,因此,我配得到某些适度的荣誉,如果我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就有了恰当的抱负这种德性,虽然肯定不是灵魂的伟大。但是我的道德发展还在继续,我逐渐将德性发展到配得到最大荣誉的程度。那时如果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灵魂的伟大就从我拥有其他德性中显现出来,并将给我的道德品格和荣誉增加更多光彩。”Crisp认为,灵魂的伟大之所以能够使其他德性“更伟大”,既是因为一个人的品格被灵魂的伟大提高了,他由此获得了好处以及由此产生的荣誉,又是因为灵魂的伟大可以刺激灵魂伟大者去践行高贵行动。随后,本文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四第三节中对灵魂伟大者“肖像”的描绘,找到其中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眼中的灵魂伟大者。Crisp在此处划分了灵魂伟大者的六种特征:风险和危险、给予和接受好处、对他人的态度、行动的层次、坦诚、独立性和自足性。最后,通过反驳当代阐释者将灵魂伟大者与哲学家联系起来,Crisp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伟大者的论述,体现的是他对德性的美学诉求:灵魂伟大者并不关注其他的外在善,不关注德性行动中的有用性成分,而仅将荣誉作为目的;而荣誉又是内在于德性行动本身的。这种对有用性的排斥,正表明了有德性的人是为了德性行动自身之故而做它们的,也就是说,德性行动本身是美好的。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 苏珊·索维·梅耶尔 一 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 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 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 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 2019-04-06 01:08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P146-166)苏珊·索维·梅耶尔一为什么伦理德性要讨论自愿性? 亚里士多德给出重要性:自愿性是值得赞赏和应该指责的必要条件 可得探讨目的:解决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自愿行动是指“本原在行动者之中的行动”或“行动者是本原的行动”故自愿行动取决于我们——我们对此种行为具有原因性责任——受到赞赏和指责才是正当为什么伦理德性、恶性需要讨论责任?(最后一部分解答) 流行答案:行为体现品格,行为自愿——品格状态自愿 作出回应:1.孤掌难鸣 2.品格状态受赞赏指责看行为是否命中中道;讨论具体品格状态时指出的是行动 实际表明:品格产生的行动归为自愿行动 即品格内在与我们——品格产生行动——行动初因在我们——行动自愿建立了从品格状态到行动的关系,但行动应包括动机的过程,故接下来强调了prohairesis(选择/decide)的重要性 “既然希望(wish)是对于目的(end)的,实现目的的手段则是考虑(deliberate) 和选择(decide)的题材,那么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是根据选择(decision)而确定的, 就是出于意愿 (voluntary)的。”(NE Ⅲ.5.113b3)动机过程的整合:选择(decide)是有思虑(deliberate)贯穿其中的欲求,而思虑是在某个目标(end)指引下的推理,而目标是想望(wish)的对象。 Prohairesis较行动更好地表现品格——相同行为或有不同的动机 行为范围 自愿行为范围 经prohairesis的行为范围 二彼时代自愿性区分的两种范式:①是否知情 ②是否愿意 ——两种不自愿的范畴:1.无知 2.强迫(强力) 存在争论:两种范式间存在张力(知情情况下受强迫)究竟是否自愿? 哲学解决: 《欧德谟伦理学》支配性假设:自愿行动符合冲动,不自愿行动与冲动相反 问题:自制与不自制时——理性与欲望矛盾——人具有多种内在冲动 解决:引出强力的标准(凡受外力作用均为不自愿),故不自制仍未自愿 (内因引起) 分歧点:柏拉图 不自制(错误)行为是不自愿的 回应:自愿行动有赞赏与指责的标准,错误的行为属于受指责的行为,仍非自愿行为。 完善假设:不自愿行为与冲动相反;外因导致 目的:给出自愿/不自愿统一的区别标准以达到综合两个范式的目的 不足:自愿是符合思想行动,不自愿与思想行动相反。更偏重于范式① 《尼各马可伦理学》定义:出于自愿的行为就是行动的始因在了解行为的具体环境(①)的当事者 自身中(②)的行为 具体论证: 范式②是否愿意——存在强力———与内在冲动相反(隐含痛苦) 范式①是否知情——痛苦与悔恨——与内在冲动相反 “不过,要说一个行为处于这种无知状态而违反当事者的意愿,它还必须是痛苦并引起了他的悔恨的。”(NE Ⅲ.1.1111a.21) 故完成真和善的统一 “好人对每种事物都判断得正确,每种事物真地是怎样,就对他显得是怎样(NE Ⅲ.4.1113a.29)”三自愿性要求的知识 分歧:柏拉图认为做错事是不自愿的,是因为对好无知。主张应该受罚。仍属于范式① 问题:如何反驳无知是非自愿呢? 不对称结构:好行为自愿,坏行为不自愿。 对称结构:好坏行为都是自愿的。(评价好坏需要有标准,自愿性是赞赏和指责的原因性条件)四对品格负责(回应第二个问题) 现代读者的假设:一个人按品性行动,那么他的行动就不是取决于他的(或者不是源自他的),除 非可以表明这种品行本身是由他决定的或者源自于他的。 回应:假设了责任的传递性 为某种品质负责,也就要为由那种品质产生的结果负责。 人的品格中具有不愿意做错事的趋向。论证本身具有的观点:1.通过行动而具有某种品格 2.我们对品格具有知识反驳:环境对人的限制回应:默认读者具有一定德性;并未忽视理想环境和教育的必要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 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 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 2019-03-24 23:37 1人喜欢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P123-143)(待续)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行动是kalon的(美、美好、高贵),且有德性的行动者正是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们。这与亚里士多德“有德性的行动是为了他们自身之故而被选择”并不矛盾,因为kalon是内在于行动中的特征,而正是它使行动本身成为好的。行动中的kalon正是“使行动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东西。Lear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德性行动中的kalon有三个核心要素:它有有效的目的论秩序、它的含义中包括宏大和公共的可见性、它带来快乐。理解德性活动kalon中的快乐是理解德性活动的关键:“快乐和对美好的追求,对于真正的德性行动具有实质意义,而不仅是成为好人的‘附加奖赏’”。既然德性活动是“卓越地实现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本性”,而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内在于德性活动本身,则德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必然与理性活动相关。Lear据此认为,“体验到行动是美的,是有德性的人理解他们是好人的方式。这种意识满足了他想要获得赞赏的热切愿望,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德性行动是理性的活动,它也同时让自己的理性灵魂实现了最高级的完满”。由此,作者展开了对德性行动中的kalon的论述。作者试图借助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对kalon的定义来理解其伦理学里面道德行动中的kalon,并试图通过相似的概念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Lear于此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XIII.3中给出的kalon的定义:秩序、对称性、确定性或有限性,并将其落实在对德性行动三个核心要素的解释之中。作者认为,德性行动中展现出的目的论秩序是其kalon的来源。“秩序是各部分的安排,依据或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或好”。德性行动之所以成其为kalon,是因为其内部具有目的论秩序,具有指向善的目的,并在此目的的组织下,对具体部分进行安排。这种安排体现在“中道”上。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 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 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 2019-03-21 00:02 2人喜欢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P102-122)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中道学说作为一种对德性的衡量方式,其来源与自然科学的平衡有关。然而,中道并不完全是在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量”上的适当,它还包括了“质”上的好。伦理学意义上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是一种异于单纯的“量”的判断维度。中道是一种兼具质与量的“恰当的量度”。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定义中道,是因为他试图批驳柏拉图“各种行为中都有数学般精确的绝对标准”的观点。虽然其内在目的仍指向最高善,但“相对于我们的中道”需要考虑具体的环境。同时,又“正是那个被认为是目的的东西,确定了在某个环境下什么是与行动者相关的情境”。综上所述,在论述行为之中道同德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道兼有“质”与“量”两个维度。“质”与行为之道德与否直接相关;而通过对行动者之激情(感觉)“量”上的衡量,行为亦与道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德性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渠道:由于所有的激情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通过自幼培育起行动者正确的激情(对特定事物产生恰当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我们可以基于其自然激情的趋向,让尚未具有理性能力的孩子获得德性。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