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还是存在 (美)弗洛姆著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占有还是存在
副标题:
作者: (美)弗洛姆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4003
出版时间:2015
页数:200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人类的破坏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导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未能实现以及新的选择 幻想的破灭 .................................................................................... 001 伟大的允诺为什么没有实现 ........................................................ 003 从经济上看改变人的必要性 ........................................................ 009 · · · · · · 导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未能实现以及新的选择 幻想的破灭 .................................................................................... 001 伟大的允诺为什么没有实现 ........................................................ 003 从经济上看改变人的必要性 ........................................................ 009 除了灾难还有别的选择吗? ........................................................ 011 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重占有和重存在两者的区别 第一章 概论 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 ............................... 003 以几首诗歌例 .................................................. ..... ...................004 语言上的变化 ............................................................................ 009 占有和消费 ................................................................................ 014 第二章 重占有和重存在——日常生活的体验 学习 ............................................................................................ 017 记忆 ............................................................................................ 019 交谈 ............................................................................................ 021 阅读 ............................................................................................ 023 行使权威 .................................................................................... 024 知识 ............................................................................................ 028 信仰 ............................................................................................ 030 爱 ................................................................................................ 033 第三章 《旧约》、《新约》与埃克哈特著作中关于占有和存在的论述 《旧约》 .................................................................................... 036 《新约》 .................................................................................... 042 埃克哈特 .................................................................................... 047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方式之间本质差异的分析 第四章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基础 ....... 057 “占有”观念的实质 ................................................................ 064 利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其他因素 ................................... 068 重占有生存方式和肛门性格.................................................... 070 禁欲主义与平等 ........................................................................ 071 功能性占有 ................................................................................ 072 第五章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积极主动地存在 ........................................................................ 075 主动和被动 ................................................................................ 076 作为真实的存在 ........................................................................ 084 奉献、分享和牺牲的意愿 ........................................................ 087 第六章 进一步探讨占有和存在 安全感—不安全感 .................................................................... 095 团结—阻抗 ................................................................................ 098 快乐—享乐 ................................................................................ 103 罪恶—宽恕 ................................................................................ 107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 113 当下—过去和未来 .................................................................... 114 第三部分 新人和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和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 121 社会性格和对“宗教”的需求 ............................................... 122 西方世界符合基督教精神吗? ............................................... 127 工业时代的宗教 ........................................................................ 131 “市场性格”和“控制论崇拜” ........................................... 134 人道主义的反抗 ........................................................................ 141 第八章 人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和“新人”的主要特征 “新人” .................................................................................... 158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 162 新社会:存在合理的机会?.................................................... 185 参考文献 .................................................................................................... 191 出版后记 .................................................................................................... 199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智慧与感觉》,《自我分析》,《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自我与自性》,《游戏与理智》 等。 相比《逃避自由》带来的震撼,这本书就好像一碗大鸡汤,最后的建议只是 中庸之道 。他的理想国,挺像咱国目前的情况,可是明明就是各种坑。要做一个存在之人,根本是以一人之力对抗全世界的难度系数。佛洛姆实在是充满人道关怀,为人类未来担忧真是感人。可是,让人类灭亡就好了。 当下的消费主义是一种以“占有”为原则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当下”与“存在”。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如何在“存在”与“占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个人边界感、亲密关系、财产与私有制、职业选择… 揭开表象、从本质看,弗洛姆在这本书里所推崇的实际就是星盘1-7轴线的价值观——“自我”与“认知”。对此,我的观点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创造力=知识*发散性思维 我在加拿大工作时,有一年跟北美区的老板做年终考评Annual Appraisal,他跟我说,当你老死之时,没有人会因为你曾做过CEO而记住你。他的意思大概是,不要把全部精力全放在工作上,家庭同样重要。在年终考评时老板对下属如此教导,从国内公司文化角度可能较难理解,但在北美企业...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买下的时间与地点:1995年1月14日,三联书店。从书架上取下开始读则是这几天的事——十三年中我判若两人,是“他”买给“我”读的书了。然后却读得兴奋,读到了很多似乎是最近才关注的新问题,与很多文章与思考有着呼应。 弗洛姆提到了教育批评者伊凡... 所以说看书是件无聊才做的事。。。。。。。今天看的弗洛姆的《占有还是生存》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比如他说到的快乐的概念,那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了。但是我依然认为他的观点有有失偏颇的一面。他认为人类是难以达到重生存的生活的。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权利... 读《占有还是生存》时,突然想起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开篇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两者虽然在不同的时代阐释了不同的问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梭强烈谴责其所生活时代的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 这本书像商品社会的一面镜子,让人从方方面面看到现实的扭曲和可笑,现代人的内外在矛盾等,从反思的角度来说,非常好,起码对我而言有极大的“启蒙”作用,于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试着认识所谓“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样的理想。从问题的根源上,它也没有止步不前,积极的挖... erich fromm是德国籍的心理分析大师。他的最为经典的著作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自我的追寻》等等。我喜欢读心理学的著作,因为心理学总是能够穿透看似庸常普通的生活,揭示我们一言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这本《to have or to be》分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两种模式,一种...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星期天,有着春日鲜有的燥热。傍晚,窗外开始下起了小雨,是春天的第一场雨,炎冷干旱的冬季大概就要正式退出舞台了罢。我在办公室里又坐了一整天,准备答辩要用的几十页报告。可是莫名地心情却依然跳不出连日的阴霾。难以自控地心情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工... 一个批判理论爱好者,对哈贝马斯的态度多半是无理性崇拜,对葛兰西卢卡奇往往是心疼,对弗洛伊德是卯足了劲儿挑刺,对马尔库塞则是“天才神憎鬼厌”,对了还有阿多诺,这位略边缘的人物在批判理论爱好者看来总是作高贵冷艳!状。的。 当然,和批判理论沾边的人物还有马克思,歌... 到底什么是Fromm所说的being? 人处于动物和神之间,所以天生有两种倾向:动物的,感性的,狭隘的,自私的,被动的;神性的,理智的,开放的,奉献的,主动的。面对一件事情,人可以有这两种不同的反应;面对生活,人也可以采取这两种态度。不管采取什么态度,人所追求的都是快... ## 章节:爱 在求爱期,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还不肯定,爱着的人都在试图去赢得对方。他们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令人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美的,因为富有生气会美化一个人的面孔。这时,谁也没有占有谁,每个人都将其精力集中于存在,也就是说,去奉献和激励他人。 婚后的...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   2018-12-05 20:37  1人喜欢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崇拜便是烦恼,这种崇拜的顶峰就是使自己成为牺牲品,就是自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就是针对这段话的,他们回答说:“埃德加先生把爱情变成‘神’,而且变成‘凶神’,所用的办法是将爱人者、人的爱情变成爱情的人,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这一活动的抽象,与人是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是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偶像的崇拜者。 (这部分阐述了工业化发展以来,西方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一种日益从存在 to be 转向占有 to have 的倾向,比如更多地用名词来代替动词,说“我有一个困扰”而不说“我忧虑”,潜意识地排除主体经验。太棒了!) 对那些相信占有是人类生存中一个最自然的范畴的人来说,当他们获悉许多语言中竟没有“占有”这个词,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例如,在希伯来语中,“我有某物”必须用间接的方式,即“这东西属于我”(jesh li)来表... 2019-02-09 15:15 (这部分阐述了工业化发展以来,西方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一种日益从存在 to be 转向占有 to have 的倾向,比如更多地用名词来代替动词,说“我有一个困扰”而不说“我忧虑”,潜意识地排除主体经验。太棒了!)对那些相信占有是人类生存中一个最自然的范畴的人来说,当他们获悉许多语言中竟没有“占有”这个词,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例如,在希伯来语中,“我有某物”必须用间接的方式,即“这东西属于我”(jesh li)来表达。事实上,多数语言都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占有某物,而不是直接地说“我有某物”。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许多语言的发展中,“某物属于我”这个语言结构以后便发展为“我有某物”这个结构。但是正如 Emile Benveniste 指出的那样,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颠倒的。这个事实表明,“占有”这个词的发展与私有财产有关,而在财产的实用价值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占有”这个词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获取物品仅仅是为了使用。 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的活动的抽象,与人是相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有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他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 2019-01-07 17:29 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的活动的抽象,与人是相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有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他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偶像的崇拜者。现代的消费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上帝本来是我们内心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象征,然而,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却成了一尊偶像,按照先知们的说法,偶像不过是人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屈服在自己所创造的物的脚下,由于这种屈服,他自己的体验都以某种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可以占有偶像,因为它是一件物品,但是由于我的屈从,偶像同时也占有了我。他把生存比做“沸腾的水”、“自我生产”,某种“在其自身之中又超越其自身的流动的东西”。有时,他用跑来比喻生存的积极特性,他说:“跑向和平吧!那个跑着人,那个永不停歇地跑向和平的人是属于上天的。上天不断地转动,他就是在这种运转中寻找和平”。积极的活动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埃克哈特说,一个积极的、有生气的人好比是一个不断变大的罐子,它可以盛东西,但永远装不满。第一,在所有者与其汽车的关系中,存在着非个人化的因素;这辆汽车并不是主人所喜欢的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表明地位的一种标记,是权力的延伸──一位自我的创造者。主人获得了一辆汽车,实际上是获得了自我的一个新的部分。第二,比方说每六年买一辆新车,而是每两年买一辆新车,这就增强了购买者急于到手的激动心理;使一辆新汽车成为自己所有,犹如采到一朵艳丽的鲜花,它增强了人的占有欲,而且,更新越快,心情越是兴趣。第三,频繁地购买汽车意味着不断获得“做交易”即通过交换牟利的机会,今日的男女普遍乐此不疲。第四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需要体验新的刺激,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后,旧的刺激显得平淡而无吸引力了。荣誉、名声,甚至是恶名,简而言之,只要能出现在史书中的一个脚注里,都象征着一点儿永生不朽。对于荣誉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世俗的虚荣,对于那些不再相信传统的彼岸的人来说,这种追求也成了一种信仰。(在政治家那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出风头为不朽性铺平了道路;广告经理则成了新的牧师。当光线透过一只玻璃杯时,这只杯子呈现为蓝色,因为它吸收了一切别的颜色的光,不让它们通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称此为一只“蓝色”的玻璃杯恰恰是因为它并不保留蓝色的光波。它并不是因其所占有的蓝光,而是因其所放出的蓝光才拥有这个名称的。 “强制性工作和什么都不做都会令人精神崩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使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从上大学开始,一直感受到这种内在矛盾。闲时空洞,什么不做,什么不想;忙时激动精神亢奋。这是什么因素催生的?是来自自我本性,还是来自人的本性;是来自社会普遍压力,还是来自特色环境。 在这个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我止步不前。 2018-10-18 11:52 “强制性工作和什么都不做都会令人精神崩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使生活变得可以忍受。”从上大学开始,一直感受到这种内在矛盾。闲时空洞,什么不做,什么不想;忙时激动精神亢奋。这是什么因素催生的?是来自自我本性,还是来自人的本性;是来自社会普遍压力,还是来自特色环境。在这个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我止步不前。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   2018-12-05 20:37  1人喜欢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崇拜便是烦恼,这种崇拜的顶峰就是使自己成为牺牲品,就是自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就是针对这段话的,他们回答说:“埃德加先生把爱情变成‘神’,而且变成‘凶神’,所用的办法是将爱人者、人的爱情变成爱情的人,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这一活动的抽象,与人是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是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偶像的崇拜者。 (这部分阐述了工业化发展以来,西方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一种日益从存在 to be 转向占有 to have 的倾向,比如更多地用名词来代替动词,说“我有一个困扰”而不说“我忧虑”,潜意识地排除主体经验。太棒了!) 对那些相信占有是人类生存中一个最自然的范畴的人来说,当他们获悉许多语言中竟没有“占有”这个词,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例如,在希伯来语中,“我有某物”必须用间接的方式,即“这东西属于我”(jesh li)来表... 2019-02-09 15:15 (这部分阐述了工业化发展以来,西方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一种日益从存在 to be 转向占有 to have 的倾向,比如更多地用名词来代替动词,说“我有一个困扰”而不说“我忧虑”,潜意识地排除主体经验。太棒了!)对那些相信占有是人类生存中一个最自然的范畴的人来说,当他们获悉许多语言中竟没有“占有”这个词,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例如,在希伯来语中,“我有某物”必须用间接的方式,即“这东西属于我”(jesh li)来表达。事实上,多数语言都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占有某物,而不是直接地说“我有某物”。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许多语言的发展中,“某物属于我”这个语言结构以后便发展为“我有某物”这个结构。但是正如 Emile Benveniste 指出的那样,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颠倒的。这个事实表明,“占有”这个词的发展与私有财产有关,而在财产的实用价值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占有”这个词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获取物品仅仅是为了使用。 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的活动的抽象,与人是相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有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他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 2019-01-07 17:29 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的活动的抽象,与人是相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有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他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偶像的崇拜者。现代的消费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上帝本来是我们内心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的象征,然而,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却成了一尊偶像,按照先知们的说法,偶像不过是人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屈服在自己所创造的物的脚下,由于这种屈服,他自己的体验都以某种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可以占有偶像,因为它是一件物品,但是由于我的屈从,偶像同时也占有了我。他把生存比做“沸腾的水”、“自我生产”,某种“在其自身之中又超越其自身的流动的东西”。有时,他用跑来比喻生存的积极特性,他说:“跑向和平吧!那个跑着人,那个永不停歇地跑向和平的人是属于上天的。上天不断地转动,他就是在这种运转中寻找和平”。积极的活动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埃克哈特说,一个积极的、有生气的人好比是一个不断变大的罐子,它可以盛东西,但永远装不满。第一,在所有者与其汽车的关系中,存在着非个人化的因素;这辆汽车并不是主人所喜欢的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表明地位的一种标记,是权力的延伸──一位自我的创造者。主人获得了一辆汽车,实际上是获得了自我的一个新的部分。第二,比方说每六年买一辆新车,而是每两年买一辆新车,这就增强了购买者急于到手的激动心理;使一辆新汽车成为自己所有,犹如采到一朵艳丽的鲜花,它增强了人的占有欲,而且,更新越快,心情越是兴趣。第三,频繁地购买汽车意味着不断获得“做交易”即通过交换牟利的机会,今日的男女普遍乐此不疲。第四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需要体验新的刺激,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后,旧的刺激显得平淡而无吸引力了。荣誉、名声,甚至是恶名,简而言之,只要能出现在史书中的一个脚注里,都象征着一点儿永生不朽。对于荣誉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世俗的虚荣,对于那些不再相信传统的彼岸的人来说,这种追求也成了一种信仰。(在政治家那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出风头为不朽性铺平了道路;广告经理则成了新的牧师。当光线透过一只玻璃杯时,这只杯子呈现为蓝色,因为它吸收了一切别的颜色的光,不让它们通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称此为一只“蓝色”的玻璃杯恰恰是因为它并不保留蓝色的光波。它并不是因其所占有的蓝光,而是因其所放出的蓝光才拥有这个名称的。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   2018-12-05 20:37  1人喜欢 杜·马雷观察到了这种用名词来代替动词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比前人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在对埃德加·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中,他们说过一段不长但很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话。鲍威尔在其文章中说:“爱情......是一个凶神。她像所有的神一样,要支配整个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崇拜便是烦恼,这种崇拜的顶峰就是使自己成为牺牲品,就是自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就是针对这段话的,他们回答说:“埃德加先生把爱情变成‘神’,而且变成‘凶神’,所用的办法是将爱人者、人的爱情变成爱情的人,把‘爱情’作为特殊的本质和人分割开来,并使它本身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用名词来取代动词。“爱情”作为名词只是对爱这一活动的抽象,与人是脱离的。爱着的人变成了爱情的人,爱情成了女神,成了偶像,人把自己的爱投射到这种偶像崇拜之中。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不再体验和经历爱情,只是拜倒在爱情女神的脚下才具有爱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感觉着的人,而是异化为一个偶像的崇拜者。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