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慈继伟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副标题:
作者:慈继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042
出版时间:2014
页数:254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作者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名人推荐 本书出入古今中西,谦融欧美哲学风范;立论在平常间显深远,谋证于严谨中见洒脱,言说论理,简洁空灵;思路言路,别有洞开;实为近年来少有的伦理学典范之作。 ——万俊人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最近20年来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从...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作者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名人推荐 本书出入古今中西,谦融欧美哲学风范;立论在平常间显深远,谋证于严谨中见洒脱,言说论理,简洁空灵;思路言路,别有洞开;实为近年来少有的伦理学典范之作。 ——万俊人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最近20年来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从“正义感”的概念人手,提出了“正义的两面性”解释。比较以往哲学家们各执一端的做法(如,康德主正义之无条件性,而罗尔斯则反之),本书颇具独创性的理论方式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书论说清晰且不乏深度,既具欧陆哲学思想深邃的风格,又有英美哲学论延严谨的优长。除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之外,本书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亦将有所帮助。 ——粱治平 慈继伟,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Dialectic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From Utopianism to Hedonism 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The Two Faces of Justice(tl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英文版)、Moral China in the Age of Re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等。 , 这套丛书还有 《语言·身体·他者》,《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现象学及其效应》,《《因明正理门论》研究》,《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等。 结构和论证可谓是华语圈的典范之一了。在这里正义成为一种中庸却现实的德性,并且只有通过掩盖其原初目的的社会化过程,才能稳定其脆弱的存在。 不同于主流政治哲学对正义规范性的关注,此书着力于建立一种讨论正义何以在现行社会中成立的解释性理论。最低限度的社会相互性构成了设定正义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这个要素把社会性制度和个人性动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作者提出的论点极具启发性。但不算通畅的语言以及枝蔓丛生的逻辑降低了此书的可读性 一本抽象的哲学著作。正义既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它界于两者之间,同时兼有两者的特征。 当你发现,自己的愤恨其实更多的出自自利的动机,你厌恶他人侵害你的利益甚于他们破坏公平和正义,你不必感到羞愧,这只是说明,你拥有了自省的能力。《正义的两面》说,利己主义是正义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人没有自私的倾向,正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除非自欺,利己主... 也不知道现在还在港大,或者已经到武大了。 以前还困扰过我的问题有,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在国外好像没有出版,是直接翻译成中文后出版的,原来还专门找过英文版。 《正义的两面》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十万字,四十分钟读完 很枯燥的书,但至少弄明白了这里的正义其实说的是公正的建制,是制度。作者说的没有错,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有充分理由同意的正义的制度。所谓共识真的存在吗?只是一个善良的预设吗? 正义的两面,一面是作... 正义既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它界于两者之间,同时兼有两者的特征。正义的人认为他人的行为对我是有利的才是正义,同时我也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人也能获利。这就像社会契约论一样,它是某个人于社会其他人达成的协议,这个协议大概是,我为人人,人人为... 慈继伟教授在引言里提到了“非正义局面的易循环性”: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 慈教授并没有指出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事实上,慈教授也没... (发表于《南方周末》“副刊/秘密书架”(2011年5月26日)。发表时被编辑直接改名为《周濂的书单》。其实只是我的秘密书架,与个人的学术经历有关,所列书目绝没有囊括我所认为的好书。) 周 濂 我至今仍在四处宣称,当年选择报考哲学系,不是因为高中政治学的好,而是因为我... 正义这种词说出来似乎觉得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善的因子,是因为人心向善所以我们需要发扬正义,因为人的本质是善的,所以邪不胜正,甚至说起来油然升起一股侠义之情来,宛如自己身处江湖告急之时,武林出现一个大魔头,偏偏武功高强天下第一,于是正派人士纷纷齐集于少室山底... 正义,应该不以人的好恶、不以谁的利害关系而转变,它应该是支撑着世界的磐石! 正义,不是人们嘴里随随便便说的那个词,而是冥冥之中注视人间是非善恶的那双眼,让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无欲,更无情! 正义,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或者是某些人高昂的姿态,而是生命中注定不... "由于正义不仅包含了道德的无条件性,还包含了利益交换的有条件行,这一双重任务对任何需要正义的社会都构成了永久性的挑战。" 正义一词及其内涵的出现注定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 2019-02-27 21:06  1人喜欢 "由于正义不仅包含了道德的无条件性,还包含了利益交换的有条件行,这一双重任务对任何需要正义的社会都构成了永久性的挑战。"正义一词及其内涵的出现注定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人们甚至会淡忘友谊中的功利性因素,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善意。不过,人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遗忘'互利的意图,不是因为纯粹的友谊关系已经取代了互利关系,而是因为互利关系已经成为友谊关系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可以在相互善意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完成等利害交换。"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建构即是如此,因此我们也常常能听到"现在这些人是怎么怎么样的"这类话语,一方面这种友谊维... 2019-02-26 09:09  1人喜欢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人们甚至会淡忘友谊中的功利性因素,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善意。不过,人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遗忘'互利的意图,不是因为纯粹的友谊关系已经取代了互利关系,而是因为互利关系已经成为友谊关系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可以在相互善意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完成等利害交换。"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建构即是如此,因此我们也常常能听到"现在这些人是怎么怎么样的"这类话语,一方面这种友谊维持了表面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脆弱性。"一旦被理解为纯粹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行为动机,善意就可以得到社会的倡导,就可以被道德化,而道德化一旦成功,善意就可以转变为人的心理真实。""道德化的实质在于,人们原有的情感或动机(基本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强化或升华。" "道德判断时常仅限于认知而不涉及行为,所以不一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这就使我们可以一方面从同情心出发,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与这一道德判断相悖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为了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我们无须克服利己之心,而只须在尚不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暂时忘却个人利益,并通过同情心的作用认同公共利益。在纯粹认知层面上,同情心与利己之心并不矛盾。" 其实这反映出道德的无力性,因为我们作出道德判断并没... 2019-02-27 19:46 "道德判断时常仅限于认知而不涉及行为,所以不一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这就使我们可以一方面从同情心出发,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与这一道德判断相悖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为了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我们无须克服利己之心,而只须在尚不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暂时忘却个人利益,并通过同情心的作用认同公共利益。在纯粹认知层面上,同情心与利己之心并不矛盾。"其实这反映出道德的无力性,因为我们作出道德判断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现实利益,当面临利益与道德时个人的选择基本是倾向利益的。这一观点正解释了部分人对道德反感的原因,对于那些坚守道德之人,部分人也会给出此观点作为反驳。 "罗尔斯说,人们可以在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某种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一观点是否同样可用于解释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即国家对人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人民缴纳赋税,此时人民与政府是互利的,但是后来人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羁绊,情感 2019-02-26 08:42 "罗尔斯说,人们可以在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某种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观点是否同样可用于解释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即国家对人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人民缴纳赋税,此时人民与政府是互利的,但是后来人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羁绊,情感 在一个充满不义和痛苦的社会里,一个利他主义者完全可能因为自己的利他主义目标备受挫折而变得偏激和狂热,最终迫于无奈而不择手段,从而导致目的和手段的悖论。 想到《守望者》中的黑货船故事,我高尚的目的最终却把我导向了罪恶。 2018-11-15 20:17 在一个充满不义和痛苦的社会里,一个利他主义者完全可能因为自己的利他主义目标备受挫折而变得偏激和狂热,最终迫于无奈而不择手段,从而导致目的和手段的悖论。想到《守望者》中的黑货船故事,我高尚的目的最终却把我导向了罪恶。 "不论是在法律管辖之内,还是在法律管辖之外,社会都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彻底消除愤恨,使人们能够无条件地遵守正义的要求而不必付出过高的心里代价。 "当惩罚不足以、或不适用于解除愤恨时,我们就只能诉之于正义的逻辑范围之外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宽恕。" 2019-02-23 16:35 "不论是在法律管辖之内,还是在法律管辖之外,社会都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彻底消除愤恨,使人们能够无条件地遵守正义的要求而不必付出过高的心里代价。"当惩罚不足以、或不适用于解除愤恨时,我们就只能诉之于正义的逻辑范围之外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宽恕。" 正义的行为只能出于恻隐之心和利己之心构成的双重动机。 他向的关注使人趋向正义,自向的关注使人止于正义。 2019-02-26 08:10 正义的行为只能出于恻隐之心和利己之心构成的双重动机。他向的关注使人趋向正义,自向的关注使人止于正义。 "由于正义不仅包含了道德的无条件性,还包含了利益交换的有条件行,这一双重任务对任何需要正义的社会都构成了永久性的挑战。" 正义一词及其内涵的出现注定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 2019-02-27 21:06  1人喜欢 "由于正义不仅包含了道德的无条件性,还包含了利益交换的有条件行,这一双重任务对任何需要正义的社会都构成了永久性的挑战。"正义一词及其内涵的出现注定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 "道德判断时常仅限于认知而不涉及行为,所以不一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这就使我们可以一方面从同情心出发,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与这一道德判断相悖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为了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我们无须克服利己之心,而只须在尚不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暂时忘却个人利益,并通过同情心的作用认同公共利益。在纯粹认知层面上,同情心与利己之心并不矛盾。" 其实这反映出道德的无力性,因为我们作出道德判断并没... 2019-02-27 19:46 "道德判断时常仅限于认知而不涉及行为,所以不一定影响到我们的利益。这就使我们可以一方面从同情心出发,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与这一道德判断相悖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为了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我们无须克服利己之心,而只须在尚不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暂时忘却个人利益,并通过同情心的作用认同公共利益。在纯粹认知层面上,同情心与利己之心并不矛盾。"其实这反映出道德的无力性,因为我们作出道德判断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现实利益,当面临利益与道德时个人的选择基本是倾向利益的。这一观点正解释了部分人对道德反感的原因,对于那些坚守道德之人,部分人也会给出此观点作为反驳。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人们甚至会淡忘友谊中的功利性因素,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善意。不过,人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遗忘'互利的意图,不是因为纯粹的友谊关系已经取代了互利关系,而是因为互利关系已经成为友谊关系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可以在相互善意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完成等利害交换。"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建构即是如此,因此我们也常常能听到"现在这些人是怎么怎么样的"这类话语,一方面这种友谊维... 2019-02-26 09:09  1人喜欢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人们甚至会淡忘友谊中的功利性因素,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善意。不过,人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遗忘'互利的意图,不是因为纯粹的友谊关系已经取代了互利关系,而是因为互利关系已经成为友谊关系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可以在相互善意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气氛中完成等利害交换。"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建构即是如此,因此我们也常常能听到"现在这些人是怎么怎么样的"这类话语,一方面这种友谊维持了表面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脆弱性。"一旦被理解为纯粹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行为动机,善意就可以得到社会的倡导,就可以被道德化,而道德化一旦成功,善意就可以转变为人的心理真实。""道德化的实质在于,人们原有的情感或动机(基本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强化或升华。" "罗尔斯说,人们可以在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某种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一观点是否同样可用于解释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即国家对人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人民缴纳赋税,此时人民与政府是互利的,但是后来人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羁绊,情感 2019-02-26 08:42 "罗尔斯说,人们可以在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某种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观点是否同样可用于解释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即国家对人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人民缴纳赋税,此时人民与政府是互利的,但是后来人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羁绊,情感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