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 活细胞的物理观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生命是什么
副标题:活细胞的物理观
作者: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7556
出版时间:2014
页数:97
定价:15.00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在这个时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概念上的准备。 “我”只被赋予了一个世界,而不是存在和感知分开的两个世界。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一切屏障都不过是臆想——而在这个世界里,“我”的意识是唯一的,“我”与世界互相扰动和构建,“我”的意义即是世界的意义,“我已经成神”。科学与神学最终只是解释世界的两种途径,或许有一天它们会彻底合一。 2017.2.14 不要没有一点儿量子力学的基础就读这本书!否则你就会像我一样,前一半觉得他在讲废话,后一半觉得他在讲天书:) 我要去看量子力学科普来补补课了orz 打三星是因为阅读门槛高!书肯定是好的!二周目预定 突变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所引起的。 有机体以负熵为生,新陈代谢的本质是成功消除了活着不断产生的熵。 统计学领域,熵是对有序和无序的度量: 熵=k*logD,D是对物体原子无序性的度量。 一本很薄的读起来很轻松也很享受的书,由于书中提出的关于生物学的部分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理论,在震撼度上不免有所打折扣。但一想到本书的问世怎样激励着克里克、威尔金斯发现描述了DNA结构,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又不得不感叹大神到底是大神,写出的这么看似浅显易懂的东西里蕴含着多少智慧与能量。 薛定谔以他物理学的身份踏入生物、化学的领域,给出了 生命是物质的有序行为 生命以负熵为生 等等其自认为有限的理解。有一点是其坚持的,即生命是以物理定律为基础的。以理工科的有限基础知识勉强读懂,通俗理解生命乃尚待被揭示的 秩序 。题记和后记暴露了薛定谔的哲学家姿态。 前三章中学生物不用看,后四章量子物理看不懂。突变,我映像里还是个随机不可控的东西,原来物理学家早就在解释和量化突变的条件了…… 生命是什么?这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意识就被提出了,却直到现在还没终极答案。物理学家当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生命,并成功地用物理原理来解释生命,他们是最靠近上帝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薛定谔和他的《生命是什么》。而这篇文章也是也是受此书启发,在这里分... 看完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久久不能释怀。 其实前半部分《生命是什么》有一点让我失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人心。看之前对这篇演讲的概念莫过于那句“生命以负熵为生”,然而看完后对这篇演讲的理解仍然是这句话。偶尔几句灵感闪现的妙笔,现在也全无映象。很重要的原... 翻译看得我很崩溃,有些地方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术语的名称一塌糊涂。明明是受精卵的,他硬是翻译成卵细胞,要知道这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啊!!前面用的是“两套”染色体,后面又变“两组”了,如果是没有一些生物和物理基础知识的,恐怕会看得晕死过去,真真可怜了一本... 本文并非对全书的总结,只为记录一些对于我来说新的知识并对从文中得到的启发进行梳理。 本书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命是什么”,第二部分为“意识和物质”(最后还附有薛定谔73岁写的自传)。前者偏科学,后者偏哲学。从行文可以看出薛定谔的思维十分严密,用自然语... 这本书有大段没看懂的内容,跳着当硬科幻看了。最近不少书给我惊喜,这本也是其一。下面是一些剧透,想自己读这本书的就别点链接了。 1、进食不是为了交换物质或能量,而是为了交换“秩序”。宇宙的自然趋势是衰退到彻底的平衡、均一、死寂。没有冷热,没有高低,没有差异。而... 对本书的常见误解有如下几种: 1、将全书的精髓归结为“负熵”一说 2、过度拔高“负熵”一说 3、批评此书翻译太差 我本文的目的就是批驳上述几种看法 在中国,薛定谔这本小书之所以出名,“生命赖负熵为生”一说之所以出名,赵凯华功不可没。赵凯华凡提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凡提...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本薛定谔的一次公开讲演的内容。没错,是要死不活又死又活又不死又不活被看了一眼也许就突然死了的薛定谔的猫的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67 What is life? ,这个问题就像众多的所谓的终极问题一样困扰着人们。薛定谔在这本小册子中提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但是如果没有事先了解一点生物学、量子力...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后记对自由意志的探讨,看上去挺玄的。 我的理解,他也许是想用一种印度教的泛神论观念,来比附了物理定律和自由意志的关系——将物理定律比附为单数的梵,将自由意志比附为复数的“我”。他坚信意识是单数的,就意味着,复数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幻... 量子物理学大师用哲学语言解说生理问题。。。 大师就是大师,和钱穆先生一样,薛定谔这本165页的小册子,分上下两部,语言彬彬有礼,细腻,也拜不错的翻译。从量子物理学,哲学,生理学等方面阐明了“生命是什么”“意识和物质”,不过还是需要有点基础才能看懂...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探讨问题—在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空间界限内发生的时空中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 阐述与初步回答的概括—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显然是无法解释这些事情,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这些事件是可以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的 统计学观点—生命邮寄活性部... 2016-12-23 19:57  5人喜欢 序言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斯宾诺莎第一章 经典物理学家对这一主题的探讨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探讨问题—在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空间界限内发生的时空中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 阐述与初步回答的概括—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显然是无法解释这些事情,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这些事件是可以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的 统计学观点—生命邮寄活性部分的结构迥异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在实验室或书桌旁用体力或脑力处理的任何一块物质的结构 活细胞最重要的部分—染色体纤丝(非周期性晶体) VS常见的周期性晶体 为什么原子那么小?实际关心的是有机体的大小,特别是我们自己身体的大小 为什么感官不合乎这些自然定律? Ps 原子相互碰撞不能影响感官 为什么说大脑及其附属于它的感觉系统与一台精致灵敏(可以反映并记录外界单个原子碰撞的机器)不一样? 思想—一种有序的东西,只能应用于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材料,即知觉或经验 事件由于大量原子的合作进而获得了数学定律山所描述的真正的有序性特征。 它们的精确性基于大量原子的介入——顺磁性,布朗运动、扩散,测量准确性的限度第二章 遗传机制 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存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用于这些宝藏装饰了自己。——歌德 有机体和它所经历的与生物学相关的全部过程,必须有一种极“多原子的”结构,必须防止偶然的“单原子”事件。——达到准确的物理定律,进而实现有序性 但是许多生命体中的原子团,无法用统计学定律,可是对非常有序和有规律的事件确实起着支配作用——控制宏观性状,决定机体机能 遗传密码本(染色体)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单倍体个体、交叉互换、基因的尺寸(遗传学繁殖实验、细胞学显微镜观察)、基因是蛋白质构成? 遗传的持久性第三章 突变 在变幻无常的现象中徘徊的东西,用永恒的思想将其固定。 ——歌德 纯种大麦的麦芒长度统计——说明种群中微小、连续的偶然变异是个体差异而非自然选择结果——说明图与标准正态分布图相同 突变被完全遗传 定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近亲繁殖的有害性 突变的必要性,X射线诱发突变,突变是单一事件,事件的局域化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证据 你高高腾起的精神火焰默许了一个比喻,一个意象。 ——歌德 原子集合体的存在性以及有时高度的稳定性。 量子论——不连续跃迁——量子状态 定量的能级差定量的决定了分子的稳定程度 第一修正——类似于同分异构体 第二修正——“同分异构的跃迁”第五章 对德尔布吕克模型的检验和讨论 的确,正如光明显示出了它自身,也显示出了黑暗,真理既是它自身的标准,也是谬误的标准。 ——斯宾诺莎 德尔布吕克模型是物理学上对遗传模式解释的唯一可能方向 传统教学模糊了对物质实态的认识——与气态、液态相比,分子与固态更加相近 区别与界限划分的基本思路——分子=固体=晶体的;气体=液体=无定型的 自然选择基因的稳定性——极端变异个体难以存活 温度对不稳定基因的影响更大 微型密码精确对应于一个极为复杂的特定的发育计划,并且包含着使密码起作用的途径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斯宾诺莎 写书原因——德尔布吕克模型的对遗传物质结构的一般描述 生命有机体似乎是一个宏观系统,它的一部分行为接近于纯机械行为(与热力学行为相反),随着温度趋近绝对零度,分子的无序被消除,所有系统都将趋向于这种行为。 生命以正熵为基础,有机体以负熵为基础,人的最大正熵在死亡时刻到达。第七章 生命以物理定律为基础吗? 如果一个人从不自相矛盾,那一定是因为他实际上什么也不说, ——乌纳穆诺 p12 我们所说的思想(1)本身是一种有序的东西,(2)只能应用于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材料,即知觉或经验。这有两个推论。首先,一个身体组织,要想与思想密切对应(比如我的大脑与我的思想密切对应),就必须是一种非常有序的组织,这意味着在它内部发生的事件必须遵循严格的物理定律,至少要达到很高程度的准确性。其次,外界其他物体对那个物理上组织得很好的系统所造成的物理印象(显然对应于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构成了... 2018-08-05 11:09  2人喜欢 p12 我们所说的思想(1)本身是一种有序的东西,(2)只能应用于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材料,即知觉或经验。这有两个推论。首先,一个身体组织,要想与思想密切对应(比如我的大脑与我的思想密切对应),就必须是一种非常有序的组织,这意味着在它内部发生的事件必须遵循严格的物理定律,至少要达到很高程度的准确性。其次,外界其他物体对那个物理上组织得很好的系统所造成的物理印象(显然对应于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构成了我所说的思想材料。因此一般来说,我们的系统与别人的系统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物理秩序,也就是说,它们也必须遵守严格的物理定律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准确性。 所有原子每时每刻都在作完全无序的热运动,可以说,这种运动破坏了它们的有序行为,使发生在少量原子之间的事件不能按照任何可认识的定律表现出来。只有在大量原子的合作中,统计学定律才开始影响和控制这些集合体的行为,其准确性随着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诸事件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真正有序的特征。p52 在原子选定的一组不连续状态当中,或许存在但并不必然存在一个最低能级,它意味着原子核彼此紧密靠拢。这种状态下的原子便构成了一个分子。这里要强调的是,分子必定具有某种稳定性;除非外界至少把提升至下一个较高能级所需的能量差提供给它,否则构型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这种定量的能级差定量地决定了分子的稳定程度。 p73 当一个不是活的系统被孤立出来或者被置于均匀的环境中时,由于各种摩擦力的影响,所有运动通常都很快静止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于形成化合物的物质也是如此,温度因热传导而变得均一。此后,整个系统逐渐衰退成一块死寂的、惰性的物质,达到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可观察的事件不再出现。物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 p75 有机体正是以负熵为生的。 这一认识很重要,它反映了为了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与秩序,我们不得不破坏其他的秩序之物。这意味着生存本身带有一种掠夺的原罪。 讨论的基本问题:在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空间界限内发生的时空中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 基本回答: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显然无法解释这些事件,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和化学来解释。 活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 染色体纤丝 —— 非周期性晶体 —— 生命的物质载体 思想和个体都是有序的,都要符合物理学规律。 “如果数目n=100,你将发现偏差大约是10,于是相对误差=10%。可是,如果n=1000000,你多... 2018-02-28 14:16 讨论的基本问题:在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空间界限内发生的时空中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基本回答:当前的物理学和化学显然无法解释这些事件,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和化学来解释。活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 染色体纤丝 —— 非周期性晶体 —— 生命的物质载体思想和个体都是有序的,都要符合物理学规律。“如果数目n=100,你将发现偏差大约是10,于是相对误差=10%。可是,如果n=1000000,你多半会发现偏差大约是1000,相对误差=0.1%。粗略地说,这个统计学定律是很普遍的。”其实是统计概念,统计学里面多样本标准的公式,如果单变量标准差是 ,那么n个变量的标准差就是根号n分之 ,因此样本量越大,标准差就越小,而且是根号n的级数。所以我们人体要这么多原子构成,才可以保持不出很大的偏差。检验误差为 根号N,所以样本数越大,检验误差越小。只有构成个体的原子数很庞大,才能在宏观上保证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的定律有效性。染色体纤丝 密码本 ,其中包含了一个生物体 所有的因果关系,而且染色体结构还有助于促进它所预示卵细胞的发育。 法典与行政权力统一,建筑师设计与建筑工人技艺的统一。有丝分裂进行50-60轮即可完成成年人所需细胞数,如果考虑一生的细胞,大概是这个数目的10倍(10的14-15次方)关于 基因作为某种遗传特征假设性的物质载体 的两个问题: 1. 这种载体的最大尺寸 一个基因的体积等于边长为300埃(100或150个原子距离)的一个立方体,所以一个基因所包含的原子肯定不会超过100W或几百万个。要稳定遗传,这个数目还是太小了(来自根号N原理) 2. 从遗传模式的持久性推出的基因的持久性。突变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锁引起的。支配诱发突变率的法则,第一法则:突变的增加与射线剂量严格成正比,因此确实可以谈及增加的系数。第二法则:如果在广泛的限度内改变射线(波长)的性质,从软的X射线到比较硬的伽马射线,那么只要给予同一剂量,系数就保持不变。分子化学键的本质并没有解释清楚,所以用化学键来解释生物,也是不靠谱的。需要用量子力学来解释。量子论最惊人的发现是在 自然之书 中发现了不连续的特征。 例子1,与能量有关,宏观物体的能量是连续改变的,但微观看并不是。从一种构型转变为另一种构型就是量子跃迁。如果后者有更大的能量(更高的能级),那么外界至少要为该系统提供两个能级之差,才能使转变变为可能。它也可以自发变到低能级,通过辐射来消耗多余的能量。同分异构体能量变化如果将基因看做一个大分子,只能发生不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原子的重排,导致同分异构的分子。但这种突变的阈能很高,从而是罕有的事件。这个罕有的事件就是自发突变。所以,突变的本质是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能量跃迁。自然选择会过滤不可行的突变,使生物的性状收敛(稳定)。突变具有双向性,可能产生回复。生命似乎是物质的有序和有规律的行为,它不是完全基于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倾向,而是部分基于得到保持的现存秩序。生命有机体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的一部分行为接近于纯机械行为(与热力学行为相反),随着温度趋近绝对零度,分子的无序被消除,所有系统都将趋向于这种行为。一块物质什么时候是活的?它继续”做某件事情“,运动、与环境交换物质等,并将比无生命物质持续时间长得多。一个死的系统,最终会因为摩擦力停止,或电势消失让温度变得均一。最大熵有机体能够避免很快衰退为惰性的平衡态。如何避免衰退?新陈代谢最初的观点是物质交换,是不对的,因为定价交换是没有必要动机的。自然中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意味着其中发生的那部分世界的熵增。因此有机生命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熵,或者可以说在产生正熵,从而趋近于最大熵的状态,就是死亡。要想摆脱死亡,就要在环境中不断吸取负熵。有机体正是以负熵为生的。新陈代谢的本质,使有机体成功消除了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所有熵。熵是什么?温度处于绝对零度时,任何物质的熵都是0。熵增的量可以这样计算,用过程的每一小步必须提供的热量除以提供热量时的绝对温度,再把所有这些小的贡献加起来。测量熵的单位是 卡/摄氏度一个有机体使自身稳定在较高有序水平的策略其实在于从其环境中不断吸取秩序。有序事件产生的两种不同机制:1. 有序来自无序 的 统计学机制 2.有序来自有序的新机制。量子的不确定性在生物的时空事件中是起不了什么生物作用的,除非在减数分裂和基因突变。 细菌和其他一些有机体是如此之小,定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运动取决于周围环境中热的倏忽变动,它们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若自己有动力,是有可能从一处成功移到另一处的——但会有些困难,因为它们被热运动颠簸着,宛如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由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为使其内部生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服从较为精确的定律,有机体必须有一个较为巨大的结构。否则,进行合作的粒子数目就太少了,“定律”也... 2019-02-08 12:30 细菌和其他一些有机体是如此之小,定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运动取决于周围环境中热的倏忽变动,它们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若自己有动力,是有可能从一处成功移到另一处的——但会有些困难,因为它们被热运动颠簸着,宛如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由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为使其内部生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服从较为精确的定律,有机体必须有一个较为巨大的结构。否则,进行合作的粒子数目就太少了,“定律”也就不太准确了。特别苛刻的要求是平方根。因为虽然100万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但由于准确度只有千分之一,这对于一条“自然定律”来说还不够好。 一个活细胞的最重要部分——染色体纤丝可以恰当地称为非周期性晶体。迄今为止,我们在物理学中碰到的只是周期性晶体(无生命自然界)。有机化学家研究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时,已经非常接近非周期性晶体了。我认为那其实就是生命的物质载体。 2018-12-09 19:11 一个活细胞的最重要部分——染色体纤丝可以恰当地称为非周期性晶体。迄今为止,我们在物理学中碰到的只是周期性晶体(无生命自然界)。有机化学家研究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时,已经非常接近非周期性晶体了。我认为那其实就是生命的物质载体。 像人类的大脑这样的器官以及附属于它的感觉系统,为什么必须由大量的原子来构成,才能使其变化着的物理状态密切地对应于高度发展的思想?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以及它的直接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外围部分,和一台精巧灵敏的足以记录来自外界的单个原子的碰撞的机器相比,为什么它们是不相同的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所说的思想本身是一个有秩序的东西;第二,它只能置于具有一定有序性的资料,即知觉或经验之上。这有两个结果... 2018-12-09 19:43 像人类的大脑这样的器官以及附属于它的感觉系统,为什么必须由大量的原子来构成,才能使其变化着的物理状态密切地对应于高度发展的思想?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以及它的直接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外围部分,和一台精巧灵敏的足以记录来自外界的单个原子的碰撞的机器相比,为什么它们是不相同的呢?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所说的思想本身是一个有秩序的东西;第二,它只能置于具有一定有序性的资料,即知觉或经验之上。这有两个结果:第一,同思想紧密地对应躯体组织一定是十分有秩序的组织,在它内部发生的事件必须遵循严格的物理学定律,并且有高度的准确性;第二,外界其他物体对于这个具有良好组织的物理系统所产生的身体上的响应,显然和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相对应,构成了我所说的思想的资料。 细菌和其他一些有机体是如此之小,定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运动取决于周围环境中热的倏忽变动,它们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若自己有动力,是有可能从一处成功移到另一处的——但会有些困难,因为它们被热运动颠簸着,宛如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由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为使其内部生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服从较为精确的定律,有机体必须有一个较为巨大的结构。否则,进行合作的粒子数目就太少了,“定律”也... 2019-02-08 12:30 细菌和其他一些有机体是如此之小,定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运动取决于周围环境中热的倏忽变动,它们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若自己有动力,是有可能从一处成功移到另一处的——但会有些困难,因为它们被热运动颠簸着,宛如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由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为使其内部生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服从较为精确的定律,有机体必须有一个较为巨大的结构。否则,进行合作的粒子数目就太少了,“定律”也就不太准确了。特别苛刻的要求是平方根。因为虽然100万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但由于准确度只有千分之一,这对于一条“自然定律”来说还不够好。 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时在固体比热、统计热力学、原子光谱等方面享有成就。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等)在运动速率远小于光速时的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在量子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价值相似。另外, 薛定谔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做过... 2019-01-25 14:48 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时在固体比热、统计热力学、原子光谱等方面享有成就。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等)在运动速率远小于光速时的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在量子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价值相似。另外, 薛定谔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做过工作。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爱因斯坦 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来说,这种思想仍然是陌生的,尽管叔本华等人支持这种思想,尽管真正的情侣彼此凝望双眸时,会意识到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喜悦在数目是是一——不仅仅是相似或相同;但他们在感情上一般过于激动而不能清晰地思考,在这方面他们很像神秘主义者。 我的阅读,我的当下再一次印证了玄而又玄:看这一页之前,我想起来今天早上看了Paolo Virno的An essay on negation: for a linguistic anthropology,因为我想起来阅... 2019-01-01 20:32 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来说,这种思想仍然是陌生的,尽管叔本华等人支持这种思想,尽管真正的情侣彼此凝望双眸时,会意识到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喜悦在数目是是一——不仅仅是相似或相同;但他们在感情上一般过于激动而不能清晰地思考,在这方面他们很像神秘主义者。我的阅读,我的当下再一次印证了玄而又玄:看这一页之前,我想起来今天早上看了Paolo Virno的An essay on negation: for a linguistic anthropology,因为我想起来阅读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分析和论据可以支持我的“F-M-F”配对假说,于是我插空去看了下。prologue里面,Virno声明了三个假设,第二个假设就是:语言,其实压抑了情感系统传递信息的纯粹。我觉得很有意思。他的论证如此有趣,让我不禁想要探寻,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等级的学者(没办法,我还没有到可以纯然公正地声称X就是伟大的时候——尽管我内心早已具备如此界定的水准了)。豆瓣中有他的《诸众的语法》,这其中位豆友截取了他的笔记,我把它放在这里: “诸众”(multitude)的概念是对当代公共领域做细致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p.23)人民和诸众这对立的两极有霍布斯(Hobbes)好斯宾诺莎(Spinoza)作为它们推定的创始人。斯宾诺莎认为,诸众(multitude)表示在公共场合(public scene)、在集体行动、在处理公共事务中所持存的这么一种复数(plurality which persists as such),没有聚合成一,不会在向心运动中消失。诸众是赋予这个许多(many)的社会和政治的存在形式,被视为存在着的许多:一种永恒的形式,不是一个阶段的或间隙性的形式。在斯宾诺莎看来,诸众乃公民自由的楣梁。(p.24)而后,我回来看完,终结我对《生命是什么》的阅读。而后,我就看到了我自己引的最开始那段,以及下面这句:“多”这一概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由于存在着大量相似的身体,因此,意识或心灵变成“多”几乎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说。或许所有单纯质朴的人以及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曾接受过这一假说。...同时也导致了这样的问题:灵魂是像身体那样会死,还是能够依靠自身而永远存在下去。前一选项令人厌恶,而后一选项则径直忘记、忽视或否认了复多性(plurality)假说所基于的事实。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