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 简明哲学导论 罗伯特·所罗门 2014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大问题
副标题:简明哲学导论
作者:罗伯特·所罗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8292
出版时间:2014
页数:556
定价:65.00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罗伯特•所罗门(1942—2007),世界著名哲学家和哲学教师,尤精于尼采、存在主义哲学和情感理论的研究,特别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大哲学家复杂的思想,同时又不失其严格性。他生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Quincy Lee百年纪念” 讲席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 凯思林•希金斯(Kathleen M. Higgins),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哲学教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奥克兰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得克萨斯大学任教,是所罗门的妻子。她也出版、编写或与人合编了很多著作。 该由谁来统治?—合法性问题..........365 无政府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对政府的需要..........368 什么是正义?..........371 平等的含义..........375 正义的起源与社会契约..........378 我们边界之外的正义..........382 权利和自我..........385 被拒绝的正义:种族问题..........387 性政治:女权主义哲学的兴起..........390 篇末问题..........402 阅读建议..........404 第十章 非西方哲学..........407 开篇问题..........410 超越西方传统..........410 拓宽我们的视域..........412 其他文化,其他哲学..........413 篇末问题..........440 阅读建议..........441 第十一章 美..........443 开篇问题..........445 美学..........445 美与真..........447 欣赏悲剧..........451 关于品位的争论..........453 艺术、伦理与宗教..........456 它为什么是艺术?..........459 大众文化美学..........461 篇末问题..........464 阅读建议..........465 附录一 写作哲学..........467 开篇问题..........469 写好哲学的规则..........470 间接风格..........485 附录二 演绎逻辑 有效的论证形式..........499 附录三 常见的非形式谬误..........507 “非形式”谬误..........509 术语表..........517 中文版第三版译后记..........539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狂热分子》,《乌合之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等。 一年中断之后继续阅读,第五章和第六章非常精彩,对于科学史中一些思维成果的解读反而看此书更清晰,之前看科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准确意义上来说都是从经验以及逻辑的角度来反击一些假设和理论推断,反击我头脑中一些所谓的既定观念,当然我也是通过这种经验性的反思逐步在建立自己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的建立很碎片化,碎片化的弊端就是一个人很难系统化的组织起来,当面临一些现实选择和思考的时候,碎片化的观念如何组织起来... 一年中断之后继续阅读,第五章和第六章非常精彩,对于科学史中一些思维成果的解读反而看此书更清晰,之前看科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准确意义上来说都是从经验以及逻辑的角度来反击一些假设和理论推断,反击我头脑中一些所谓的既定观念,当然我也是通过这种经验性的反思逐步在建立自己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的建立很碎片化,碎片化的弊端就是一个人很难系统化的组织起来,当面临一些现实选择和思考的时候,碎片化的观念如何组织起来应对现实问题就成为很头疼的问题,另外我们在看待自己或者身边人的选择时,也很难给别人或者给自己一个整体化的思考,因此所谓的不安全感,焦虑就很难根本上解决。因此从人生的角度来讲,了解思想本身的内涵和发展史就很有必要了,这实际上有利于累积这些关于智识活动的精华,在别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现以及适合自己选择 前前后后竟然看了半年多,书是好书,作为哲学入门非常不错,如果是当教材更好。中国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认真教哲学的课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私以为比起《苏菲的世界》是更好的哲学启蒙读物。如果初三毕业那个暑假没读后者而是选了前者可能会早一点掌握逻辑学知识吧orz 书里关于逻辑学的科普是宝藏,应该列为中小学必备常识。 通俗的介绍性读物,所以问题是对每一个观点的论述其实都是不精确的,有时间读这个,不如多读几本不同立场的代表作,这样至少不要误解各种观点。 很好唉,作为科普不止提供了不同流派/人物的观点,没有图省事留很多开放结论,好好地做了解释说明表明一些观点错误/已经过时。第十一章对代指中国哲学用了两次“她”,是有什么玫瑰色滤镜嘛hhh 在访诸国产哲学入门读物失望之后,不经意间翻阅了本书。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非常好地解决了哲学与生活现景的联系问题,而不是论证唯物辨证的绝对权威性。我们要的哲学,不是做学问,是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然而也并非心灵鸡汤。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苏格拉底那句著名... 也许根本不用读什么诗歌、小说,不用了解科普、历史;更不需要哲学,不必问那些让自己为难的问题。我只需早上7点半起床,8点半在公交车或者地铁,阅读各个公众号推送的各种有趣的文章,中午考虑吃什么,担心晚上是不是要加班。回到家随手点开就有各种提供笑料和伤感的视频节目... 《文景》 2007年第7期 关于“生活的意义”问题,作者罗列了一系列的看法,从《圣经·传道书》 中的“生活无意义,上帝才有意义”,到日常的各种回答:生活的意义在于 孩子、在于来生,生活是一场游戏、一种使命、一种艺术,或者, ... 如果从小学开始可以不学政治该有多好,也许我能提前建立一个比较可心的人生观,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该多好,这样我就不会快20岁了还以为世界上的哲学家都在讨论唯心主义好还是唯物主义好这种无聊的话题。 闲来开始看Robert C. Solomon的书,顺便做些观感杂想之类的记录。对于Solomon教授在《The Big Questions》开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还真好好地想了想,因为有助于理顺自己过往的思绪。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至少目前我仍不认为... 逻辑准备 Understanding Argument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20688/ 论证是一门学问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99343/ 第一章 哲学问题 会饮篇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570668/ 西方哲学史 上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934845/ 下 ht... 先编辑几段《大问题》导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1、对一种观点进行表述和辩护可以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很多人看待大哲学家的表述和论证,就好像他们只是某个智力博物馆的展品,与我们没什么干系。 2、某些你相信的东西,一旦想把它写出来,就会发现,刚... 考GRE issue 前可以看看这书啊,入门级的哲学。 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怎样证明你的确拥有心灵?既然别人看到的都是你的行为。 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不愿意是因为割舍不掉人际关系,实现抱负等等吗?那么这些不是为了快乐吗? 有一个永恒的法则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s, 7th Edition, by Robert C. Solomon)是由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教师罗伯特•所罗门编著,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被很多大学用作哲学导论的指导用书。我以前看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主要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比较详尽的介绍了西方主要... 提了很多看起来不是问题,仔细思考确说不出答案的问题; 就同一个问题列举很多哲学家不同的观点; 介绍了很多书籍,再买哲学书不会无的放矢了; 随意看一段,就能让我想好久,非常喜欢这种冥想的感觉! 此外,这本书应该对失眠有一定疗效,临睡前看看,思考下哲学问题,一下就... 黑塞告诉我们,“人是一棵葱头”,它由数百层不同的皮(自我)所组成;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核(灵魂)。然而,如果你剥掉葱头的外皮,你知道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或众多的自我,这就是说,所谓自我根本就不存在。   2016-04-28 12:44  12人喜欢 黑塞告诉我们,“人是一棵葱头”,它由数百层不同的皮(自我)所组成;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核(灵魂)。然而,如果你剥掉葱头的外皮,你知道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或众多的自我,这就是说,所谓自我根本就不存在。 生而为人,所求为何?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吧。当我们情绪低落或是从繁忙的杂事中脱身而出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而这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它很重要,也很难回答,因此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说它重要在于它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困难则在于问题本身的不明确,很难有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 一、外在的意义 我们说生活的意义,首先得看「生活」如何定义,「意义」又如何定义。生活复杂,... 2018-02-25 16:04  6人喜欢 生而为人,所求为何?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吧。当我们情绪低落或是从繁忙的杂事中脱身而出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而这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它很重要,也很难回答,因此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说它重要在于它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困难则在于问题本身的不明确,很难有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 一、外在的意义我们说生活的意义,首先得看「生活」如何定义,「意义」又如何定义。生活复杂,先看意义。很多时候,一个东西的意义就是它所指向的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比如说词语和标志,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皆有所指。但这种「意义」指向的通常也是很明确的东西。对于生活来说,超越其本身之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很难得到共识了。有人觉得是所爱之人,有人觉得是所爱之事,有人觉得是上帝,有人觉得是国家,有人觉得是虚空......生活太过宽泛,以至于意义在此处无能为力,而这也正是这个问题的魅力所在。 有这么些回答值得我们讨论: 1、孩子/来生作为意义 把生活指向下一代,下一代再指向下一代,直到遥远的未来,这个答案看着有点像打太极。承受苦难、拼命一搏,并不是为了自己,多少有点缥缈,而遥远的尽头尚未可知。如果没有来生、没有后代,那今生又有何意义?而且仔细想想,这个答案似乎不太能指导生活,怎样算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才能获得来世的回报,延伸出去又是一大串问题。 2、上帝作为意义 宗教信徒似乎不会困惑于生活的意义,一切都由上帝指引。但往前推一步,上帝的意图又是什么?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对人又有什么希望?这才是根本问题。而这相当于又把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问了一遍,众说纷纭之中,依旧没有完美的解答。 3、生活无意义 这也是很常见的回答,正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叹道:「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也用「生活是荒谬的」来概括这一种虚无主义。这个答案试图用极端的否定来完结问题,但不免又让人心生困惑:若无意义,我们有为何而生? 二、生活本身作为意义以上回答是把意义置于生活之外的几个例子。然而语言学家也说,词语的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找到。与此对应,生活的意义也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是我们的活法。赚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来,遵循某种宗教伦理而生活,甚至用生活无意义来厘清那些错误的追求,这都是在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 当人们问及生活的意义时,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往往正是这些外在于生活的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极为重要,甚至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只是把它延后了而已。到头来「生活的意义」之根本还是在于「生活」。我们的哲学是对周边世界的反映,同时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若我们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生活中就会倾向于与他人争个你死我活,结果就真的生活在了弱肉强食的世界。若我们相信人善良的一面,便会与人为善,他人也更可能会善待自己,这样也就真的活在了一个人人相互理解与帮助的世界中。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欲改变生活,必先改变想法。由此也可见,哲学绝不是空想,而对实际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生活是什么呢?书中列出了 16 种看法,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我只把我比较赞同的提一下。 1、生活是一个故事 我们看电影、读小说,经常会分析情节是否合理,人物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其性格,也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其中。如果将生活看成一个故事着实很有意思。我们自己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要不要来一点戏剧性?人物性格可不可以再丰富一点?选择什么样的剧本:喜剧,悲剧,冒险故事,励志故事还是爱情故事?我们跳出来分析故事的发展,并且希望它留下深刻的意义。 2、生活是一种使命 把生命投入到某一种理想与事业中,拥有使命感的人生是我所羡慕的,但也确实是普通人所难得的。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塑造的主人公,为了画画,抛弃了家庭与旧日的一切,并不为大众所理解,但自身是幸福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吗?使命又由何而来? 3、生活是一种艺术 生活是创造,要活得漂亮,要活出风格。看待生活,如欣赏一件艺术品,它应该是美的,有个性的,令人激动。 4、生活是欲望/涅槃 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生活是由欲望推动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有新的欲望冒出来,永无休止,但也正是这欲望让生命变得鲜活,赋予了生活以意义。而另一些人(如佛教徒)认为,人生之苦来源于无止息的欲望,我们应当认识到诸行无常,从而减少对欲望的执着,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也即灭除生之苦的「涅槃」。 5、生活是受苦 西西弗推石头上山顶,然后石头滚落下来,西西弗再推,永无止境。生活也是这样重复着日常琐事,个体无力,只能在欲望的折磨中品尝苦味。 伟大的悲观主义者阿图尔·叔本华也认为生活是受苦,我们的欲望终将是非理性的和无果的。他认为,出路在于通过审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达到一种超然状态。叔本华的解答类似于古代的斯多葛哲学,这种学说认为,我们的绝大部分激情都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的超然智慧可以最好地使我们免受它们的干扰。6、生活是学习 对多数人来说,学习通常都有一个目的,而对某些人来说,学习本身就让人满足。在学习中,我们理解了世界,开发了个人潜力,获得了智慧。正如哲学家说建议的,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但当「热爱学习」如今成为自嘲的一种表达时,学习作为生活的意义,有多少人能体会到? 7、生活是各种关系 也许,生活的意义在于爱吧。 的确,我们语言中关于「关系」的大部分内容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令人难堪的图景,即两个孤独的灵魂试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或者「打破壁垒」。然而,另一幅图景是更加使人振奋的,即如黑格尔所主张的,我们所有人都业已被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联系了起来。根据这种观点,正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非亲密才是偏离常规的东西。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的意义何在?很抱歉最后也没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略显抽象的回答恐怕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实就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罢,各人有各人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追问,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用一生去实践之。 「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阿尔贝·加缪 实在 (reality):世界的最终本质。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实在、存在,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 一、本体论: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列出宇宙中不同实体(substance)的优先性。 二、宇宙论: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 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 1、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2、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一、唯物论(materialism):构成实在的基本成分是物理的或物质的成分。 古希腊唯物论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不...   2017-05-17 20:31  6人喜欢 实在 (reality):世界的最终本质。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实在、存在,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一、本体论: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列出宇宙中不同实体(substance)的优先性。二、宇宙论: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1、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2、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一、唯物论(materialism):构成实在的基本成分是物理的或物质的成分。古希腊唯物论泰勒斯,水阿那克西曼德,不确定的“无定”阿那克西曼美尼,气赫拉克利特,火德谟克利特,原子二、非物质论(immaterialism):构成实在的基本成分是精神、心灵等非物质的成分。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数是永恒不变的。巴门尼德:世界充满了变化,是完全不真实的。赫拉克利特:变化是实在的。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相信一切变化背后存在这一条永恒的原则——Logos.芝诺:实在是不变的,运动是不真实的。(芝诺悖论)2、柏拉图《理想国》两个世界:-日常的物质世界,生成的世界-纯粹的理式世界,存在的世界。永恒的、非物质的,更为真实。(Forms)整合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通过理性而非经验把握真理。实在最终只能由理性而非感官发现。3、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事物。并不总能从个别实体把握本质。4、最终实在是心灵(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多元论三种类型的实体:身体、心灵、上帝;上帝创造身体、心灵。Q: 身体和心灵怎么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既然实体是最终的、完全独立的。(2)斯宾诺莎《伦理学》一元论只有一个实体存在,即上帝。心灵与身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部分(属性)。(3)莱布尼茨《单子论》单子论上帝创造许多实体,即单子。单子是非物质的,是某种类似于个体心灵的东西,有它的自由和自发性。单子不发生相互作用。上帝与宇宙等同,与之相分离并关注宇宙,确保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5、唯心论 (Idealism):真实的东西只有心灵,其他所有东西都依赖于心灵而存在,如物质对象、数、观念等。笛卡尔:我们唯一能够直接知道的就是我们的观念。(不同于后世的唯心论者)唯心论:只有观念才是真实的东西。(1)乔治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主观唯心论 (Subjective Idealism),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经验主义 (Impericism)(2)德国唯心论者(i)康德存在着一种世界必须如此的方式,基于心灵本性的必然性。心灵为自然立法。-自然和知识的世界-行动、道德和信念的世界两个世界同等真实、理性。意志:内在力量,是实在的,理性的。(ii)叔本华康德的两个世界都是非理性的。意志是非理性的。真实的东西是内在于人的狂暴力量,它让人拥有欲望和激情并驱使人行动。从意志的力量中解脱的方式:-审美的超然境界-节制欲望(iii)黑格尔精神三、目的论世界观目的论 (Teleology, telos)目的论世界观:世界最终有一个目标,并且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笛卡尔和牛顿:宇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依照自然的因果律(Causality运转,并且上帝为宇宙的创造设定了目的。莱布尼茨:所有单子根据上帝的目的展开。思考:什么是最真实的东西?科学:理解世界宗教:信仰上帝道德:把成为一个“好人”看做比理解世界和信仰上帝更为重要和真实灵感、音乐、诗歌创作与他人的关系、爱... 1.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我们都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观限制住了,以致无法超出自己语言的概念和有限的经验看世界? 一种悲观却无法反驳的观点。 2.在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上,黑尔[Nathan Hale(1755-1776),美国革命烈士和爱国者,在对英国部队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后被处以绞刑]被载入了史册。当他即将被英军绞死时,他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状况下都是错误的吗?提出这.. 2016-09-15 18:08  2人喜欢 1.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我们都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观限制住了,以致无法超出自己语言的概念和有限的经验看世界?一种悲观却无法反驳的观点。2.在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上,黑尔[Nathan Hale(1755-1776),美国革命烈士和爱国者,在对英国部队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后被处以绞刑]被载入了史册。当他即将被英军绞死时,他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3.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状况下都是错误的吗?提出这个问题的两个背景是颇具争议的堕胎问题和古老的战争难题。但这个问题还引发了另一个关于道德本性的问题。道德原则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立吗?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牺牲一个无辜儿童的生命来拯救一座城市(正如在古希腊悲剧《伊菲戈涅亚》中,勇士阿伽门农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戈涅亚来确保特洛伊战争的胜利),或者假如上帝对你说——就像他告诉亚伯拉罕的那样——他想让你通过牺牲你的孩子的生命来证明你的信仰,你该怎么办?此外,人为地延长一个饱受癌症折磨的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吗?生命本身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吗?当我们面对其他社会时,我们是否有权把我们的道德规范强加给那里的文化(即使在我们看来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有一个食人族部落长期以来都遵照这样一种传统风俗来生活,即把他们中间最孱弱的人杀了吃掉,我们是否有权说他们是错的?你不能只是说,“是错的,因为杀人是不道德的”,既然你已经承认这条规则是有例外情况的,那为什么还要对可怜而饥饿的食人族横加指责呢? “人为的延长一个饱受折磨的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吗?”让我想起《众病之王:癌症传》里的安息疗法。“是否生命本身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吗?”这个问句很让人深思。4.《生活的意义》:不错,极少数人可能确实会把他们的全部生命奉献给唯一的目标,比如赢得革命的胜利,或者寻找癌症的治疗办法等。然而大多数人却不可能如此一心一意,他们的生活并不能像这样简单地加以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中文“Pepino”一词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却不能从理智上对整个语言的意义发问,比如像“西班牙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追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似乎说明我们不可能给出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第一句就让我反思一个问题,是否每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目标?后面讲的内容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我曾经看过的《人生的意义》里讲的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对人生的一部分,一件事探讨其意义,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生,追问其意义是一种谬误。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学家们现在认为,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找到。一个词之所以有意义,并非仅仅是因为它的所指,而更是因为它再语言中的含义。于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说,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我们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诉诸生活以外的什么东西。很新鲜的观点,从语言学的观点延伸到,生活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一种奇妙的观点,生活意义的问题是一种自我审查。在这种观点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不是终极的目标或生活的结局,而是故事的质量、个人生活以及扮演角色的质量。如果选错了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或高于自己能力的角色),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扮演了多个相互矛盾的角色,都会毁掉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意义。上面都是关于生活意义的讨论,只是我好像忽略了一种观点,即那种认为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种观点看来,询问生活的终极意义是一种可笑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生活始终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成长,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只是当下的片刻感悟。我蛮赞同这个观点。关于对生活意义的不同看法,可以参见David R.Cheney和Steven Sanders的《生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Prentice-Hall,1980)。优秀的通俗读本可以参见Thomas Moore的《灵魂的呵护》(Care of the Soul,Harper Collins,1992)。5.在阅读这些杰出的作家的著作时,把它们理解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努力是重要的。如果把它们理解为好像只是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或者像是某些人所抱怨的“只是玩弄辞藻”,那便是误解了我们所有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一种对古人言论的看法。6.汽车之所以出了毛病,一定是某种原因造成的(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先验地知道这一点)。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到普遍因果律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它加给了经验。事实上,无论世界上有多少未经解释的事实,也不能使我们放弃这一原理,因为我们已经在期待一个原因了,而这个原因我们是知道如何去寻找的。关于因果关系的先验解释7.把每种事情都设想出来和计划出来并不总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可能需要的是新鲜和冒险,这时,不去构思或预先计划好反倒是合理的。恍然大悟...8.就像我们关于上帝、宗教、实在本性的观念那样,我们关于自我的观念不但因人和文化而异,而且也因每个人所处的时段和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开篇问题3中,你也许在求职时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吃苦耐劳、受过多年教育、有丰富的经验、出类抜萃、志向远大的人;而当你在法庭为自己辩护时,你也许很少虑及你在学习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是会尽量用与人为善、心地善良、广交朋友这样的词来定义自己,甚至会说你对小孩和动物都关怀备至。要想看出这种描述与背景联系得是多么紧密,我们只需切换一下场合,便会得到令人震惊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把你在约会时所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面试者,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或者当一位你不能确定是否可靠的朋友不厌其详地向你讲述他在学校里的优异表现时,你的感受如何。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以及我们认为对自己——和别人——重要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背景,我们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是谁的。 然而,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那就是在我们因场合的不同而对自己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很受启发,和今天看的《未麻的部屋》里面谈到的“虚假的自我同一性”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我时常引用的文化人类学家Hazel Markus的那句话,自我很大程度受到文化情境的影响。黑塞告诉我们,“人是一颗葱头”,它由数百层不同的皮(自我)所组成;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核(灵魂)。然而,如果你剥掉了葱头的外皮,你知道你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或众多的自我,这就是说,所谓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和上面的那句话联合在一起看,很有趣9.诗人和哲学家经常说,爱始于自爱,社会批评家也指出,恨往往始于自我憎恨。10.事实上,我们的孤独感既谈不上普遍,亦非“人类境况”的一部分,而是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导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然而我们却倾向于认为,这个孤立的个体自我不仅是真正的自我,而且也是我们可以绝对确定的唯一的东西。于是,我们把了解他人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看成一个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萨特曾说,他人是地狱。也许这种观点只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群中正确。关于在“认知科学”中对自我的当代讨论,可参见Owen Flanagan的《自我表达》(Self Expressions,1996)11.其次,“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事情”可能只是一种欺骗性的表达方式,意思是说,对想做什么一点主意都没有;或可借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说:“自由只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的另一种说法。我一直对女权主义者的论调持有一种保守态度就是在这里,她们过度颂扬女性的独立自由,但我很难确定这种自由是否会使得一些女性一无所有。我们努力摆脱某种东西的冲动往往比我们想自由地做的事情更加明显。热衷于反对什么东西是很容易的,以致你为之奋斗的目标常常被忽视,或者成为某种类似“自由”这样的空洞口号,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内容。这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转变,当同样面对束缚时,经过思想改造的人,将束缚当做了一种“可以摆脱的损失”。而另一些未接受思想改造的人,要么认为这是无法摆脱的“苦难”,要么认为这只是一种“有利有弊的交易”。这让我反思,我到底属于哪个位置。12.如果我们把“自我”理解成一个孤立的个体本身,那么自由就倾向于指摆脱他人和社会的自由,无论我们想自由地做什么事情。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找到你自己”的自由往往是通过“抛开一切”得到的,换句话说,是通过纯粹的消极自由得到的;而如果我们把“自我”理解成一个社会实体,其存在完全依赖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那么这里的自由就必然包含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孤独的人就一点也不自由了。相当有启发意义.....这让我觉得是否一种对权利的追求,在个人主义的环境中更为迫切13.占星术及其他外部决定理论也一直颇受欢迎,我们可以理解情况为什么如此。我们的行为越是受到不属于我们的其他力量的支配,我们就越不觉得需要为之负责,也就越不需要为做决定担心。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14.决定论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有解释的原因就不自由。认真的思考,真的是这样的吗?有解释的原因,就意味着不自由吗?另外,继续对决定论的讨论:换句话说,较早的事件和情况也许只是对结果做出了限制,却不能完全决定这个事件。因此,我们必须说,“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充分的、自然的解释性原因”。“充分的”意味着仅靠原因本身就可以导致该事件的发生。这样,偶然就无处容身了,选择和人类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15.反驳心理利己主义者的论证用一句话说就是:仅仅依照我们自己的欲望而行动——假定我们总是这样做——并未使一个行动成为自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行动都基于我们的欲望,但这些欲望中至少有一些是为他人的利益服务的。于是,决定一个行为是否自私的东西是欲望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个人遵照自己的欲望而行动这一事实。伴随着好的行为的满足本身并不是行为的动机。对“所有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自私”的反驳严格按照“你自己的自我利益”而行动,就剥夺了你既为自己又为他人的目标的丰富性,正是这种丰富性赋予了人类行动以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含义。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就剥夺了活着的丰富性16.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规则,例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欺骗”,我们也许会注意到这些规则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禁令,也就是禁止我们做某事的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倘若我们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这样发问:“谁将从这些禁令中获益?”答案不是“每个人”,而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人”,换言之就是弱者。现在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规则都是否定性的禁令,而不是肯定性的美德(就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样):这些规则通过防止社会成员中的强者施展他们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中的弱者得益。强者能够照顾自己,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这句话说的很棒Alasdair Maclutyre的《伦理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Macmillan,1966)是一部简短的但却内容广泛的伦理学史,他后来还出了一本论当代道德的令人振奋的书《追寻美德》(After Virtu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1)。17.有关女权主义的历史性介绍,参见Janet McGracken的《历史性文集》(A Historical Anthology,Fort Worth:Harcourt,1997)18.另一则是尼采对他的同时代人故意把文章写得很晦涩的评论:“他们把水搅混,以使其看上去更深。”尼采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格言哲学家之一,然而即使连他也承认,在他的所有格言背后,他更清楚他所憎恨的东西而不是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所有格言派的弊病,我认为爱默生也存在相同的弊端毁灭者——毁掉一个年轻人的万无一失的方法是教他对那些与他思想相同的人比对那些与他思想不同的人评价更高。——尼采《曙光》,1881 它极好地把握住了那段艰险岁月的紧张、激动和焦虑。旧的生活方式行将结束,新的生活方式正要开始。这本书是意识的一种洞见,这种意识被裹挟在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中,正在一个崭新而可怖的人类世界中寻找着方向。它代表着对普遍理解的憧憬和思想努力,激发了那种当时被天真地称为“人性可以完善”的信念。 2016-09-29 22:18 它极好地把握住了那段艰险岁月的紧张、激动和焦虑。旧的生活方式行将结束,新的生活方式正要开始。这本书是意识的一种洞见,这种意识被裹挟在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中,正在一个崭新而可怖的人类世界中寻找着方向。它代表着对普遍理解的憧憬和思想努力,激发了那种当时被天真地称为“人性可以完善”的信念。 一场游戏:游戏是参与而获得快感;有目标但是目标服务于快乐 艺术:有态度有风格;可以没有钱,但是不能不帅 冒险与学习:见到更大的世界,看见更好的自己 各种关系:亲情友情爱情 2016-12-20 11:08 1 生活是什么一场游戏:游戏是参与而获得快感;有目标但是目标服务于快乐艺术:有态度有风格;可以没有钱,但是不能不帅冒险与学习:见到更大的世界,看见更好的自己各种关系:亲情友情爱情 反思,明确的表达,避免使用空洞的时髦词语 概念框架,概念的精致化 经验概念,先天概念,哲学概念的抽象性 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哲学神学、整治、美学 2017-03-21 11:42 反思,明确的表达,避免使用空洞的时髦词语概念框架,概念的精致化经验概念,先天概念,哲学概念的抽象性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哲学神学、整治、美学 上帝不是我们所存在的真实世界(泛神论),而是这个真实世界的(理性本质)和这个真实世界的唯一的根源(或者说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是一种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的信念,它确定了人类经验(包括科学)所无法到达的边界。 上帝的信念同时体现这个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否则世界就是虚无和荒谬。 2019-05-09 14:14 上帝不是我们所存在的真实世界(泛神论),而是这个真实世界的(理性本质)和这个真实世界的唯一的根源(或者说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是一种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的信念,它确定了人类经验(包括科学)所无法到达的边界。上帝的信念同时体现这个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否则世界就是虚无和荒谬。 一、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比较 西方哲学的传统:保存完好 论证性 科学性 文学性 来源:古希腊的思想。但其他地区的传统比欧洲更为久远,同样悠久,不能讲哲学限定于欧洲。 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类比和类比的思维。我们将其称为隐喻式的比照,而非讲求推理的逻辑。中国哲学经常以讲故事的方法提出论点,而西方哲学则避免轶事证据,趋向于用更科学的模型来查明实在的本性 二、印第安哲学 人类是大地的一部分,相互依靠。人对... 2019-04-28 17:39 一、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比较西方哲学的传统:保存完好 论证性 科学性 文学性 来源:古希腊的思想。但其他地区的传统比欧洲更为久远,同样悠久,不能讲哲学限定于欧洲。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类比和类比的思维。我们将其称为隐喻式的比照,而非讲求推理的逻辑。中国哲学经常以讲故事的方法提出论点,而西方哲学则避免轶事证据,趋向于用更科学的模型来查明实在的本性二、印第安哲学人类是大地的一部分,相互依靠。人对其他生物负有道德责任,敬畏自然,并不拥有自然。故土地并非是私有的财产。动物具有道德尊严,杀生不是人的权利,而是生存需要,人对此应心存感激。三、非洲哲学 部落文化 特殊意义的与自然合一1、部落文化仅存在于家族和共同体背景下才能明确人的身份与意义。2、人格以社群为基础,是一个人通过成为社群的一部分而随着时间获得的东西。成为人是成就,生死不是人的开始与结束。入会是成为人的标志,仪式是协调个人与社群的媒介。人是多种精神元素构成的。3、泛灵论,万物都有灵魂,多是祖先的灵魂。自然本质上是精神的一部分,人可以与自然互动。4、非洲是否有真正的哲学有争议:文化主义认为哲学总产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以解决那种背景自身的特定问题。批判性评价,单纯地列举或阐述传统信念不是哲学。 但历史上有圣贤,他们有批判的文化世界观。普遍主义:哲学包括同样的关切与方法。通过情感与世界联系。哲学并非是通过文字来表达,隐含于传说实践的隐喻也是哲学的表达。四、拉美背景:缺乏文字记录 殖民历史三个等级:普通 神秘 神圣,实在的严重不平衡。人类对维持宇宙秩序负有责任,宇宙的存在有赖于人的行为、仪式和牺牲。通过特定的行为让自己的呼声传达到宇宙。哲学既可能赋予伟大文明以力量,又可能给她带来毁灭五、中东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宗教,许多核心的哲学概念。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熟知古希腊观念,并用于思考。中心议题:认知真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性的是理性还是启示?法拉比认为理性是基本的辨识能力,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伊本认为真理与理性结论一致,基于古兰经鼓励思辨的理性。萨拉德认为对真理的理智追求和神秘体验必须相互补充。六、最重要:中国1、孔子核心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伦理问题的回答。和谐的社会政治关系,出色领导能力,与他人相处,个人修养。复归古代的礼恢复社会和谐。礼是美德,通过知礼,一个人完全可参与到社会交往。高贵是个人品德,而非血统,但并不否认基于血缘的王位世袭。只是认为高贵是选拔大臣的标准,平民有权投身国家治理。不论出身,都是有教无类。君主应当成为道德楷模,如同家中的慈父一般。人们对君主的遵从源于道德的感召,而非严刑峻法。人是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合作与其他美德。政治始于家庭,家庭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孝顺就是参与了治国。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社会使命,应参与社会的治理。享有权力,要“正名”,意味着赋予事物名称符合实在。角色名称有道德负载,指示义务。语言协调计划与目的,有助于人际。词语应当实在易懂。反对以委婉的方式粉饰太平,否则就是对道德责任的抛弃。人际关系有等级,但义务是互通的。就像是君王与乞丐都有无差别孝顺的责任。履行责任应当相互帮助,鼓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思考。孔子理解的自我,本质上是关系性的。我们之所以为我们,因为我们作为孩子、父母、兄弟、朋友等与他人有关系。我们与特定人的关系造就了我们的如是。2、道家 与 老子道:不断变化的世界 因而得名调节自己以适用世界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流。人要识别道德表现,调节行为。反对出仕,较名利,生命的存养更重要。通过自然的行为尊重自然,允许流露本性。儒家强调学习典籍和先贤来培养自己,道家也鼓励培养,这种培养是指回复一种原始朴素的情形对道德体悟,要求心能接纳。经常借助隐喻来阐述何为接纳。许多隐喻矛盾——无为:指的是不刻意地做事情,本质是不刻意地行动,自发的存在。3、共同点和谐是社会与个人的理想状态品性的发展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但这是更大意义上的人。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