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中文修订第二版 陈嘉映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存在与时间
副标题:中文修订第二版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679
出版时间:2015
页数:560
定价:53.00
内容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一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本身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此在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一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 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与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六章 时间性以及作为流俗时间概念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附 作者手写的部分边注 附录一 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 附录二 德-汉语词对照表 附录三 汉-德语词对照表 附录四 人名索引 ·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来自德国的大师》,《时间概念史导论》,《逻辑研究(第三版)》,《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现象学的观念》 等。 3天,第二篇第一章大概看了一下。自从不小心下载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书籍(可能是书名莫名地吸引了我),又在蹭课时听舒也老师提到海德格尔的人生抛掷状态,我就很喜欢这个流派,后来才了解到这属于现象学,哎,每个称呼都那么可人,等有空要仔细全部读完。 奇好 比之前版本更好!需要人生经历之后再读,现在读起来才感觉是切身现实,不是抽象的论点。 3天,第二篇第一章大概看了一下。自从不小心下载了一些存在主义的书籍(可能是书名莫名地吸引了我),又在蹭课时听舒也老师提到海德格尔的人生抛掷状态,我就很喜欢这个流派,后来才了解到这属于现象学,哎,每个称呼都那么可人,等有空要仔细全部读完。 1.关于原著: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没得说,能在初版100年内读过幸莫大焉。然而头重脚轻,一方面区分是者与是者的是、掀翻对现成事物的理论态度所造成的范畴体系的传统形而上学是无与伦比的伟大洞见,另一方面时间性问题把前人观点皆目为流俗,却使人为之担忧。2.关于翻译:译者的辛苦必须肯定,但总体仍像罗什以前的佛经翻译一样拗口。其过程中,一方面使用了汉语原有的词汇却不顾其本有的哲学意义,如把捉、持守这... 1.关于原著: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没得说,能在初版100年内读过幸莫大焉。然而头重脚轻,一方面区分是者与是者的是、掀翻对现成事物的理论态度所造成的范畴体系的传统形而上学是无与伦比的伟大洞见,另一方面时间性问题把前人观点皆目为流俗,却使人为之担忧。2.关于翻译:译者的辛苦必须肯定,但总体仍像罗什以前的佛经翻译一样拗口。其过程中,一方面使用了汉语原有的词汇却不顾其本有的哲学意义,如把捉、持守这都本来是宋明理学的时代就已经使用的词汇,另一面新造的词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最大失误在于用了 存在 ,使得中文读者失去了理解西方哲学一大问题域的机会。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我赞同王路的看法,无论如何都应先译为是,然后再讨论是的多重含义。最后只能说,将来定有罗什、玄奘式的新译将此替代,而我等不及,还是学好德文 作为一本典型的大部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内容浩博,结构庞大,讨论的问题众多且相互纠结,此外,语言的晦涩,用词的“新颖”,所有这些都给初学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巨大困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是格外清晰的,虽然重要的线索也绝不仅只一两条。我... 【按语:构成海德格尔(1889-1976)的《存在与时间》思想基石的或许有四个知识谱系: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的超-知性传统;Dunn Scotus、威廉的奥卡姆的唯意志论和路德神学(借着Scotus的存在概念,更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 言说。 思与诗,海德格尔属于思。他谈论诗,热爱诗人,自己也写诗,但海德格尔不是荷尔德林。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说:“一切艺术本质上皆是诗”。 由于对诗的热爱,思者又如是说:诗本质上也是思。然而思毕竟不同于诗。 什么是诗?“筹划着的道说就是诗。” 诗是道说... 北京下雪了。想起去年此时和前年此时,因缘巧合地,我都在读海德格尔。冬天读海德格尔,有一种沉静,宛如浸入时间之河,看存在慢慢流淌。我的2007如光线般滑过,想要抓住的,毕竟已然流逝。翻出一篇旧文,祭奠海氏,凭吊时光。 在西方哲学史上,雄心勃勃地想要终结哲学史的人... 这算不上评论,不过借用《存》中的一些观点透视当下的网络生活。本是三年前读《存在与时间》时的一点感想,发挥拼凑成此文,发在某刊物上。这也是我上研时唯一的所谓“科研成果”,要没它,我还拿不到学位啊。 提 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 现在夜不够深,我读书的时候很怕人声,只怕人声,甚至听有唱词的歌对我都是负担,同样,每次写一本我很喜欢的书的想法前我都会很神经质地筹划我可以精力充沛的尽量没有人声的一个时段和一副桌椅。除了在家的十天的整个二月我都在读《存在与时间》,像以前的假期一样,我过着实... 《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部分是为了解决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导致他认为不彻底的先验自我的问题。海德格尔还是受祁克果的影响较大,而胡塞尔则对笛卡尔非常崇敬,所以他们的气质就决定着他们各自的理论所安慰他们惊奇的心灵的途径,这么说来确实有点“实用主义”的味... 据说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很多。在我看来,人不会满足,动物却会满足。满足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限状态,即可能达到而不能保持。为了满足感,或者确切说是为了满足感的再现,人会作出连他自己也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这种个人无法抑制的冲动催生了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经常听到某... 引言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哲学家之一,而他的声名也始于《存在与时间》(1927)一书。现象学家莫兰甚至将此书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举,称之为“永恒的哲学杰作”。与此相对,也不乏论者批评此书“艰涩”、“难以理解”。这一趋于... 海德格尔的任务是用基础存在论,生存论存在论,为科学奠基。比如弗雷格之类的语言哲学,在他那里就是现成的。科学固然研究的是现成的可以直观到的纯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却是从此在的操劳展开的当前化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本真的存在要比现成的纯概念丰富得多,科学只是截取世界...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定义来自最近的属加种差。 按,存在是优先于规定性的,只有在存在之后才有所谓区别,才有所谓知识。 2017-06-27 14:05  1人喜欢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定义来自最近的属加种差。按,存在是优先于规定性的,只有在存在之后才有所谓区别,才有所谓知识。 “世界不来呈报,这是上手事物之所以可能不从它的不触目状态中走出来的条件。上手的存在者的自在就在这里面组建起它的现象结构。不触目、不窘迫、不腻味这些褫夺性术语意指着首先上手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一种正面的现象性质。这些'不'意指着上手事物守身自在的性质。当我们说到自在的时候,眼中所见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我们却把它首先归给现成在手的东西……” (以下只是一些片段的思考)正面的现象性质,可以理解为流行境界中的... 2017-03-26 17:22  1人喜欢 “世界不来呈报,这是上手事物之所以可能不从它的不触目状态中走出来的条件。上手的存在者的自在就在这里面组建起它的现象结构。不触目、不窘迫、不腻味这些褫夺性术语意指着首先上手事物的存在所具有的一种正面的现象性质。这些'不'意指着上手事物守身自在的性质。当我们说到自在的时候,眼中所见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我们却把它首先归给现成在手的东西……”(以下只是一些片段的思考)正面的现象性质,可以理解为流行境界中的实理自然。自在,being in itself ,可以理解为如是之是。当三者发生的时候,上手状态残断,世界性呈报出来,一法、一物便作为一“是者”与此在照面。这也可以理解为此在从流行境界中脱离,而坠入杂染与清净的相对中(清净以见遮的面貌呈现,或许可以说成这里的上手状态的合世界性,待考)。而所谓的世界性,似乎应理解为心性?我性?唯识性?转变性?似二取显现性?(遍计所执性?)但是明确的是,自在,如如,不是在现成在手的意义下理解的,而是在上手、流行中理解的。 良知的神学解释把良知的呼声看成是“异己力量”。海德格尔这样说,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解释,展现了他对待神学的基本态度。然而,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中国人在阅读中既然都天然地倾向于忽略神的问题,所以就更别提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神学以同情的理解了。但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警觉,那就是不要太过轻易地下判断。良知的神学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恐怕不好太过武断地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一种上帝存在的心... 2017-08-03 09:48 良知的神学解释 良知的神学解释把良知的呼声看成是“异己力量”。海德格尔这样说,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解释,展现了他对待神学的基本态度。然而,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中国人在阅读中既然都天然地倾向于忽略神的问题,所以就更别提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神学以同情的理解了。但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警觉,那就是不要太过轻易地下判断。良知的神学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恐怕不好太过武断地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一种上帝存在的心理学证明,或者一看到“异己”就把那个异于己者认为是远在云端的那个上帝。在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修道者的内证,涉及秘修的专门领域。本人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展开论述这个问题。 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 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需述历史,也就是说,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他所由来的另一个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着的性质似的。所以,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 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几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   2017-06-27 15:53 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需述历史,也就是说,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他所由来的另一个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着的性质似的。所以,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几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意义的概念。按,拒斥历史的解释也就是拒斥以存在者的概念来言说存在,而要求以存在的概念来言说存在。所以一种时间上的追溯并不能说清楚存在是什么,对存在的来源并不能通过分析出其来源的方式得到说明。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定义来自最近的属加种差。 按,存在是优先于规定性的,只有在存在之后才有所谓区别,才有所谓知识。 2017-06-27 14:05  1人喜欢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定义来自最近的属加种差。按,存在是优先于规定性的,只有在存在之后才有所谓区别,才有所谓知识。 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 自明的东西应当成为并且应当始终保持为分析工作的突出课题,即哲学家的事业。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在哲学的基础概念范围内,尤其涉及存在这个概念时,求助于自明性就实在是一种可疑的方法。 按,存在的自明恰恰隐藏在晦暗中,不是依赖于对存在者的分析可以做到的。所谓分析只能就已被理解的存在者进行分析,我们关心的却是——那使得我们的理解得以可能... 2017-06-27 14:08 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自明的东西应当成为并且应当始终保持为分析工作的突出课题,即哲学家的事业。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在哲学的基础概念范围内,尤其涉及存在这个概念时,求助于自明性就实在是一种可疑的方法。按,存在的自明恰恰隐藏在晦暗中,不是依赖于对存在者的分析可以做到的。所谓分析只能就已被理解的存在者进行分析,我们关心的却是——那使得我们的理解得以可能得存在是什么? p8发问不仅包含有问之所问,而且也包含有被问及的东西。 p9问之所问应该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 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己的特征。 明确的提出问题的特点在于:只有当问题的上述各构成环节都已经透彻之后,发问本身才透彻。 按,发问,即存在者的发问行为总是能触及使发问得以可能的存在本身(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以问)。“问之何所以问”的“何”字是要害,即发问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问之所问”是一个命题,是可以... 2017-06-27 14:24 p8发问不仅包含有问之所问,而且也包含有被问及的东西。p9问之所问应该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己的特征。明确的提出问题的特点在于:只有当问题的上述各构成环节都已经透彻之后,发问本身才透彻。按,发问,即存在者的发问行为总是能触及使发问得以可能的存在本身(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以问)。“问之何所以问”的“何”字是要害,即发问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问之所问”是一个命题,是可以分析的,所以应该得到“规定”,应该成为“概念”,规定或概念得以可能得背景或条件就是存在,存在先于知识,先于命题。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在问的问题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后,我们才能透彻地知道我们在问什么。这也是一种反思,反思问题得以可能的原由。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知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会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 按,“是”(sein)的基本功能是连结语言和事物,语言意味着人的主体认识,事物意味着外在事物。其实,世界,也就是存在,在“是”中得到了统一,因此人能够和事物处在同一个世界中。 就中国而言,这个“是”也就是“指”,你指的是什么,你说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就是名实言... 2017-06-27 15:07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知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会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按,“是”(sein)的基本功能是连结语言和事物,语言意味着人的主体认识,事物意味着外在事物。其实,世界,也就是存在,在“是”中得到了统一,因此人能够和事物处在同一个世界中。就中国而言,这个“是”也就是“指”,你指的是什么,你说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就是名实言意的问题。 良知的神学解释把良知的呼声看成是“异己力量”。海德格尔这样说,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解释,展现了他对待神学的基本态度。然而,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中国人在阅读中既然都天然地倾向于忽略神的问题,所以就更别提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神学以同情的理解了。但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警觉,那就是不要太过轻易地下判断。良知的神学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恐怕不好太过武断地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一种上帝存在的心... 2017-08-03 09:48 良知的神学解释 良知的神学解释把良知的呼声看成是“异己力量”。海德格尔这样说,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解释,展现了他对待神学的基本态度。然而,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中国人在阅读中既然都天然地倾向于忽略神的问题,所以就更别提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神学以同情的理解了。但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警觉,那就是不要太过轻易地下判断。良知的神学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恐怕不好太过武断地认为这仅仅是为了一种上帝存在的心理学证明,或者一看到“异己”就把那个异于己者认为是远在云端的那个上帝。在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修道者的内证,涉及秘修的专门领域。本人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展开论述这个问题。 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 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需述历史,也就是说,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他所由来的另一个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着的性质似的。所以,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 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几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   2017-06-27 15:53 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第一步在于不需述历史,也就是说,不要靠把一个存在者引回到他所由来的另一个存在者这种方式来规定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种可能的存在着的性质似的。所以,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据此,问之何所以问,亦即存在的意义,也要求一种本几的概念方式,这种概念方式也有别于那些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意义的概念。按,拒斥历史的解释也就是拒斥以存在者的概念来言说存在,而要求以存在的概念来言说存在。所以一种时间上的追溯并不能说清楚存在是什么,对存在的来源并不能通过分析出其来源的方式得到说明。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知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会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 按,“是”(sein)的基本功能是连结语言和事物,语言意味着人的主体认识,事物意味着外在事物。其实,世界,也就是存在,在“是”中得到了统一,因此人能够和事物处在同一个世界中。 就中国而言,这个“是”也就是“指”,你指的是什么,你说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就是名实言... 2017-06-27 15:07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知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在)的某种领会之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按,“是”(sein)的基本功能是连结语言和事物,语言意味着人的主体认识,事物意味着外在事物。其实,世界,也就是存在,在“是”中得到了统一,因此人能够和事物处在同一个世界中。就中国而言,这个“是”也就是“指”,你指的是什么,你说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就是名实言意的问题。 p8发问不仅包含有问之所问,而且也包含有被问及的东西。 p9问之所问应该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 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己的特征。 明确的提出问题的特点在于:只有当问题的上述各构成环节都已经透彻之后,发问本身才透彻。 按,发问,即存在者的发问行为总是能触及使发问得以可能的存在本身(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以问)。“问之何所以问”的“何”字是要害,即发问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问之所问”是一个命题,是可以... 2017-06-27 14:24 p8发问不仅包含有问之所问,而且也包含有被问及的东西。p9问之所问应该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己的特征。明确的提出问题的特点在于:只有当问题的上述各构成环节都已经透彻之后,发问本身才透彻。按,发问,即存在者的发问行为总是能触及使发问得以可能的存在本身(被问及的东西,问之何所以问)。“问之何所以问”的“何”字是要害,即发问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问之所问”是一个命题,是可以分析的,所以应该得到“规定”,应该成为“概念”,规定或概念得以可能得背景或条件就是存在,存在先于知识,先于命题。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在问的问题得以可能得背景、条件后,我们才能透彻地知道我们在问什么。这也是一种反思,反思问题得以可能的原由。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