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原貌重现尘封四百余年的经典善本 张靖杰 2015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传习录
副标题: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原貌重现尘封四百余年的经典善本 作者:张靖杰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3240 出版时间:2015 页数:368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 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明隆庆六年...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 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各版《传习录》的母本,因其大部分内容由王阳明亲自审定且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是阳明心学的首选读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结构与内容均保留原貌,附上原书附录的王阳明亲自编定《朱子晚年定论》,唯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加以译注,为读者重现这一历经四百余年经典永恒的初始定本。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 这套丛书还有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和珅:帝王心腹》,《晚清最后十八年4》,《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等。 这个版本不错,注释会把提到的四书原文摘录出来,还有译文可以参照理解。阳明先生的心学好理解,好实践,但是《传习录》收录的内容重复太多,读到一半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尤其是最后的《朱子晚年定论》确实毫无必要。阳明先生你要有自信啊,朱熹虽然伟大,你一点不比他差,根本不需要找他站台好吗? - 真三不朽往往会在提到心学时优先提到, 中国自古来都要求「人言一致」, 往往导致没有纯粹的理论--虽然理论的实应该像真理一样纯粹才对 - 时过境迁往往赋予一个学说生命力, 求真--学说小时候的样子, 求用--学说在人心中的样子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先解析下王阳明说的“人人都可以成圣人”这句话的逻辑!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基础,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叫“圣人无非就是拥有两样东西,道德和智慧,而普通人只要清除私欲,保持本心,让心如明镜,必然就能映照万物,随物而应,决策谋略自然随应而生,这就是智慧... 本书让我真的算是了解了王阳明的思想 也让我更加相信、推崇儒家思想 修炼内心 做好自己 进而 经世济用 坚决的入世 不回避 不逃避 提倡事中练 致良知或许也是一种价值观 不追求长生 不玄幻 不虚无 当然理解王阳明的书还是需要四书作为基础,多少感觉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现... 此书不难读懂,不似《论语》《春秋》那般微言大义。只读译文,也定能有所收获 儒学历经数朝,为统治者所利用,再加上一众俗儒添油加醋,学问越发难懂,越发偏离其本质 “心即理”、“知行合一”、“无心外之事”,让深不可测的儒学易于入门。阳明先生为初学者指明入门之道,善...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门人对王阳明讲学及书信往来的集录。王也是狂,佛道两家他终觉偏颇,儒家朱子他说其晚年才入修道正途,晚了。王还是有可取之处,中庸大学的讲解他不拘一格,修道他给了格物的把手,心法他给了喜怒哀乐未发的根基。他知道善和恶本是一体,却始终称善为天理,以...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门人对王阳明讲学及书信往来的集录。王也是狂,佛道两家他终觉偏颇,儒家朱子他说其晚年才入修道正途,晚了。王还是有可取之处,中庸大学的讲解他不拘一格,修道他给了格物的把手,心法他给了喜怒哀乐未发的根基。他知道善和恶本是一体,却始终称善为天理,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是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认知”呢? “认知”,西方近代哲学讲得很多,特别是康德。王阳明所说的“知”,我认为主要还是指中国传统的“道德意识”吧,因为中国哲学家的目的就是要成“圣人”。 中共对心学不太重视,特别是对于“良知”,是用它的那个... 买来一年,颇轻慢,多在马桶上传习。 某晨致良知,拟亲近圣贤,认真读。 王老师和朱老师都讲"存天理、灭人欲" 但人欲与天理何违呢?为什么在这个关系中就一元化为二元呢?尼釆说:谁让你扑灭本能,我只让你保持本能之无邪! 无邪本能当即天理,但何谓无邪?兽性有邪否?兽性... ▌2、不忙不乱 不焦不躁 顺其自然 纵有日理万机亦可从容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 心旷为福之门 心宽体胖 大公无私 ▌4、回归简单 大道自然 尊天道去负担 ▌5、做人要诚 求真勿求假 务实勿务虚 人心本诚 ▌6、无私心就是道 合天理 尊天道 不忘初心 不自私 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 诚得天下 ▌8、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以心逐梦倾归属 心有所属 天地宽 ▌9、一念抱持 成圣之要 说来容易 做来.. 2016-12-17 15:07 13人喜欢 ▌1、欲修身 先养心 心安理得▌2、不忙不乱 不焦不躁 顺其自然 纵有日理万机亦可从容自在▌3、心狭为祸之根 心旷为福之门 心宽体胖 大公无私▌4、回归简单 大道自然 尊天道去负担▌5、做人要诚 求真勿求假 务实勿务虚 人心本诚▌6、无私心就是道 合天理 尊天道 不忘初心 不自私 存大爱▌7、至诚胜于至巧 诚得天下▌8、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以心逐梦倾归属 心有所属 天地宽▌9、一念抱持 成圣之要 说来容易 做来难 此所以止欲也▌10、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是非只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是非 知万物之变化▌11、君子如玉亦如铁 铮铮铁骨一身正气 谦谦如玉包容四方▌12、养一身浩然正气 挺起精神脊梁 抵御歪风邪气▌13、去做才是孝 行孝行悌 方称知孝知悌▌14、孝不孝代表人格 真正善的人 必是极孝顺者▌15、不孝无良知 不慈不孝 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心无私 感动天▌17、身外物不奢恋 是自己的别放弃 不是自己的别留藏▌18、克己才是真功夫 心灵修养在克己▌19、荣辱毁誉皆泰然 是非善恶一念间 缭乱自心要看淡▌20、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一切苦难 皆是成就的磨砺▌21、少一些机心 少一些痛苦 腾出心灵的空间▌22、心是快乐的根 常快活是真功夫▌23、要活得轻快洒脱 吾辈用功 只求日减 不求日增▌24、慎思之 笃行之 三思而后行▌25、不做就是不知 等于白知 知行合一 方得成功▌26、路 尽管去走 要摸着石头过河 才会到达彼岸▌27、天理即是仁心 做事问自心▌28、求道须深下去 问难愈多 精微愈显▌29、耐住寂寞 经得起考验 久久为功▌30、自省才能自明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伦人非▌31、静时存养 动时省察 人贵有自知之明▌32、反观自身 严于律己 自我提升▌33、嘴巴闭关 身体力行 少说多做▌34、世间磨难 皆是砥砺 人间是道场 淤泥生莲花 是一种境界▌35、最怕是傲字 去一份我执 多一份坦然▌36、格物致知 灭除轻傲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37、只求力所能及▌38、不动心 不烦恼 淡泊宁静 寄寓灵魂 洒脱自在▌39、按心兵不动 如止水从容 心兵不乱 万事从容▌40、参破生死 尽性知命 活出深邃 活出自在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首先就体现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将外在的规范化约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判断力,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 2019-04-02 00:18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首先就体现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将外在的规范化约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判断力,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 “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致知”就是向外去探求关于事物的知识,所谓“即物而穷其理 2019-04-02 00:17 “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致知”就是向外去探求关于事物的知识,所谓“即物而穷其理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先生之言,让晚辈受教了。 2019-02-03 22:04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先生之言,让晚辈受教了。 传习录 三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八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一五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一八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二三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 2018-08-20 21:58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时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合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告子上》 夜气,即晚间静思所得的良知善念。 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许鲁齐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kui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 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脱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 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比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关于结交朋友,子夏认为:“可以相交的就和他结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子张认为:“君子既尊重闲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能说拒绝人家呢?”《论语. 子张》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 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逄,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gu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 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People who take the risk make a tremendous discovery: The more things you care about, and the more intensely you care, the more alive you are. This capacity for caring can illuminate any relationship: marriage, family, friendships-even the ties of affection that often join humans and animals. Each of us is born with some of it, but whether we let it expand or diminish is largely up to us. To care, you have to surrender the armor of indifference.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act, to make the first move." - Arthur Gordon Webster (1863-1923) 若只是那些仪式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2017-11-29 12:58 若只是那些仪式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首先就体现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将外在的规范化约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判断力,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 2019-04-02 00:18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首先就体现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将外在的规范化约为内心的道德意识与判断力,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 “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致知”就是向外去探求关于事物的知识,所谓“即物而穷其理 2019-04-02 00:17 “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致知”就是向外去探求关于事物的知识,所谓“即物而穷其理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先生之言,让晚辈受教了。 2019-02-03 22:04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先生之言,让晚辈受教了。 讲求个本心,如何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本来面貌,大道初开,中正纯粹,看的有点迷迷的,究竟是水平退步了,分享最喜欢的一则(目前为止):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儒学之正统还需以此入门,以期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 2019-02-02 21:04 讲求个本心,如何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本来面貌,大道初开,中正纯粹,看的有点迷迷的,究竟是水平退步了,分享最喜欢的一则(目前为止):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儒学之正统还需以此入门,以期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