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正义的可能
副标题: 作者: 周濂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5918 出版时间:2015 页数:296 定价:42.00 内容简介: 思维的清晰与强烈的现实意识,令周濂成为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 周濂将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辅之以良好的学理背景,深入浅出地将枯燥的政治哲学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本书是周濂此前精彩的哲学随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升级版——在理性与常识之间拓展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空间,为每一个致力于社会正义和试图实践理性人生的读者,提供难能可贵的阅读体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从事西方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 已出版专著《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哲学随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天下体系》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 161 正义的两面:道德心理学的,非形而上学的 • 180 重新思考国家 • 197 关于理由的那些事儿 • 201 辑肆 “我总是生活在表层上” • 210 在道德乌托邦主义与自鸣得意的现实主义之间 • 218 自由主义及其不满 • 223 哲学是什么 • 231 什么样的人才有青春 • 239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 244 改变观念就是在改变世界 • 256 中西语境下的平等观 • 268 父亲是女儿的保护伞 • 281 · · · · · · 蛮喜欢周濂,可能因为他儒雅谦谦致力通俗说理做个好公知,也可能因为我们都爱掉书袋,更可能因为我们都喜欢刘瑜,差别在于,刘瑜对我而言是偶像,对他而言,是娃她妈。 非常好的书,作者思路细密又贴近生活的表面,拒绝道德乌托邦主义也拒绝自鸣得意的现实主义并且始终捍卫着平等自由主义的立场,非常棒。 相对于几年前读过的“无法叫醒装睡的人”,这本书实在是好读多得多。给人的感觉是,周濂从那种充满掉书袋的酸劲儿文人嗖的一下变身为真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上自由主义、行动上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实在大得我心。不知是他成熟了还是我成熟了。 周濂近年混迹媒体,发声愈频,愈显苍白浅薄。掉书袋、抖机灵的文风,看似洋洋洒洒,其实言之无物,既没有理论梳理、概念辨析的理性、深度,也缺乏剖析现实、就事论事的冷静、客观,只有自家主义、满嘴炮火车,这种教授不如尽早退出学术圈,免得浪费公帑误人子弟。 從《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到《正義的可能》,哲學雖為無用之業,周君卻在佈道途中勤勤勉勉,盡職盡責,深表敬意。同是中文大政治哲學系教授周保松先生在港島一端也如是身體力行,令人欽佩。開篇代序係周君在張維迎教授新書《理念的力量》發佈會上現場演講稿整理而作,那時正值2014年12月4日,一再提及重溫憲法第三十五條並當眾宣讀,呼應新書標題,講到維特根斯坦,呼籲警惕「語言腐敗」,想想那時多美好。 与《装睡的人》比,因成文时间晚,所以更显成熟、老练、深刻,缺点也在于,哲学类书,一旦成熟、老练、深刻,就深入而不浅出了,写起来掉书袋,读书来也费劲。这在中间几篇长文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较短的几篇写得非常好,尤其对《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几本书的评价一文印象深刻,既是总结,也是预言,关照了我们活着的现实。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零散——并不是每篇文章自相矛盾的零散,而是文章与文章之间思维逻辑的混乱。前一篇还在为自由大声呼号,后一篇却又回归功利主义;一面宣扬坚守信仰的力量,一面却又暗示信仰要为现实而折腰。所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是皱着眉头的,直到我意识到这本... 看完这本书,跟老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生而自由的还是生而平等的? 老公的观点是,人是生而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去追求自由。 我说,人绝对是生而不平等的,有的人就是长得高,有的人就是有美丽的外表或者超高的智商,基因决定了我们在出生的... 《正义的可能》收录了周濂近几年的杂文、书评、谈话等。既有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对书籍的学术评论,也有与大学生的对话,对女儿的希望。这些文章显示了他的几种身份:知识分子、教师和父亲。 1971年,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如平... 朱科 微信公众号:书评之乱 小说《男人帮》里,穷编剧兼情感专栏作家顾小白,在帮“铁哥们儿”左永邦解围时,偶然撞见女友莫小闵正和一个陌生男人约会。坚不可摧的友情瞬间被摧枯拉朽的醋意击垮,他决定跟踪莫小闵,看看自己深爱的女朋友背着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可是,心猿意马... 人民大学在哪里?创业中心中关村的旁边,比北大的交通还要方便。以前的海淀书城旧书店一条街如今成了创业大街,沿街一排咖啡厅,数不完的投资人进进出出。马路那头滚滚红尘,所以在马路这头上学读书的诱惑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没有北大湖区的安宁与清华荷塘的幽静,象牙塔很多时... 从一个八卦说起,几年前知道周濂和刘瑜是夫妻,有种“哇 就该如此的感觉”,像刘瑜这么聪明的女人,得是要配上一个同样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才行。前阵子回过头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写她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却真切可爱得很。相比之下,周濂就冷酷多了... 在我心里,周濂和刘瑜夫妇是学术界里难得的 神雕侠侣 ,因为二人都接受了严格的政治学和哲学的专业训练,即使按照最严格的定义,也可以称得上“公共知识分子”。再往前追溯,也许只有钱钟书夫妇,但是即使他们,也会在“公共”领域双双失语。(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他们、... “Don t be evil”已然和Google连接在一起了,当我们提到“不作恶”的时候,便会想到Google,即便今日无法在大陆随意使用Google的服务,却不妨我们学习如此的精神。所谓正义,或者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作恶,在于我们看到恶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在于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恶不战... 《正义的可能》,作者就是写了那本《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周濂。我没有去查作者的相关信息,单就这本书来说,开始的部分个人觉得不错,主要是用故事去阐述理论才是最容易让读者接受的。后面从辑三开始(读书笔记),以及后来一些活动演讲的讲稿,对作者的采访等,个... 2016年12月30日,北京东三环,俯视着马路对面的中央电视台,这一年最后的一个工作日。本已年近不惑,读了这样一本书,内心反倒有些杂乱。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正在装睡的人?作为一个金融圈里并不懂哲学的人,我真的得不出什么答案。作者倒是给指了一条简单明了的路线,就是做好自...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意志的胜利》这个纪录片,这是1934 年德国著名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受纳粹邀请拍摄的片子。两百年前,普鲁士军队为了炫耀军国主义的赫赫武功,发展出了正步这一“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矫揉造作却最富表现力的肢体运动形式之一”。20 世纪20 年代,希特勒先在他的冲锋队中袭用了正步,并最终使它成为德国全军的步法。正因为这样一层历史因缘,“二战”之后,联邦德国把正步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象征而彻底.. 2015-09-10 16:51 3人喜欢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意志的胜利》这个纪录片,这是1934 年德国著名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受纳粹邀请拍摄的片子。两百年前,普鲁士军队为了炫耀军国主义的赫赫武功,发展出了正步这一“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矫揉造作却最富表现力的肢体运动形式之一”。20 世纪20 年代,希特勒先在他的冲锋队中袭用了正步,并最终使它成为德国全军的步法。正因为这样一层历史因缘,“二战”之后,联邦德国把正步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象征而彻底废除。我看《意志的胜利》总会想起奥威尔另外一句话, 他说:正步走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景象之一,是一个赤裸裸的权力的宣言,它正在宣称的是:“是的,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 “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我觉得奥威尔对法西斯的这个观察非常可谓入木三分,但是光有恐吓还不够,墨索里尼说过,所谓法西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美。由此可见,权力要想赢得敬畏,除了霸道、浑不吝之外,还要懂一点美学原理。我猜想在观看党卫军队员正步走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被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力量所震撼,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所谓庄严的、肃穆的美感所魅惑。而只有当你真正接受到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情感上的熏陶,你才会意识到它的丑而不是美。所以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右是左,他对权力的态度是喜还是恶,他的生活是有趣还是无趣,除了事关理性、理念、观念,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教育和审美趣味的问题。 波兹曼这样总结奥威尔与赫胥黎的不同:奥威尔害怕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赫胥黎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奥威尔害怕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奥威尔害怕真相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真相将被无关的信息汪洋所淹没。奥威尔害怕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大众为微不... 2018-01-15 13:53 3人喜欢 波兹曼这样总结奥威尔与赫胥黎的不同:奥威尔害怕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赫胥黎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奥威尔害怕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奥威尔害怕真相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真相将被无关的信息汪洋所淹没。奥威尔害怕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物而痴迷。《1984》中,政府用制造恐怖的方式来支配大众,《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用制造娱乐的方法来支配大众。在奥威尔看来,人类将毁于自己所憎恨的东西;而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将毁于自己所迷恋的东西。 波兹曼说,对未来做出正确预测的不是奥威尔而是赫胥黎,因为,专制虽然会造成精神毁灭,但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这个判断虽然精彩,但仍嫌武断,就像资本在权力面前仍会不自信,技术也不一定能彻底压倒权力。因此,除了奥威尔与赫胥黎,未来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人们一边被禁止阅读书籍,一边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一边被剥夺获取信息的权利,一边又深陷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一边真相被隐瞒,一边真相被淹没;一边是被砍伐殆尽的文化荒漠,一边又疯狂生长着毫无价值的杂草和荆棘…… 马克思.舍勒说有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嫉妒”,这种嫉妒几近无解,因为它意味着单单因为被嫉妒者的存在,就对嫉妒者造成了不堪忍受的压力、责难以及羞辱。 嫉妒者从不指望在积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只想在消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 “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到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 2015-11-09 15:35 1人喜欢 马克思.舍勒说有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嫉妒”,这种嫉妒几近无解,因为它意味着单单因为被嫉妒者的存在,就对嫉妒者造成了不堪忍受的压力、责难以及羞辱。 嫉妒者从不指望在积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只想在消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 “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到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 “报复冲动”的本质特征在于时间上的滞后与延宕,将一触即发的对抗冲动硬生生的遏制住,因为考虑到失败的可能而隐忍。在隐忍的过程中,一些无能者会采取情感冬眠的方式变得麻木不仁,一些则反其道而行之,用更加激烈的情感来取代挫败感,用尼采的话来说,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它是最危险的爆炸材料。 让无能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罗兰夫人“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自由这些词,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打碎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时,它们才能团结我们。” 2015-11-09 15:05 1人喜欢 罗兰夫人“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自由这些词,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打碎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时,它们才能团结我们。”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只有非时间性的东西才是能被定义的。 2017-02-17 16:08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只有非时间性的东西才是能被定义的。 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他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 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的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其次,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腐败。马斯.潘恩说“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第三个后果是语言腐败.. 2015-11-05 16:11 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他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 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的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其次,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腐败。马斯.潘恩说“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了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第三个后果是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呵呵,想起来以前以及现在每次DANG的活动的声势浩大和广泛动员~~ 维特根斯坦在批评马尔康姆的信中写: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使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的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他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更为谨慎,那么他有什么用呢?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只是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的接触到各种各样抽象的、玄奥的哲学理论和莫测高... 2015-11-05 16:16 维特根斯坦在批评马尔康姆的信中写: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使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的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他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更为谨慎,那么他有什么用呢?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只是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的接触到各种各样抽象的、玄奥的哲学理论和莫测高深的超级概念,但是如果人们非但没有因此养成谦卑的习惯,学会鞭辟入里、小心谨慎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只是上的骄矜,随心所欲的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止是对哲学的践踏,而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 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和凌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浅薄的思想。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大卫.休谟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第一,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而无底线;第二,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只看今天,放佛没有明天;第三,太多人只关心结果,而不论是非;第四,很多人幻想甚至崇尚不劳而获;第五,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第六,民族主义比色相更.. 2015-11-05 16:23 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和凌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浅薄的思想。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大卫.休谟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第一,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而无底线;第二,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只看今天,放佛没有明天;第三,太多人只关心结果,而不论是非;第四,很多人幻想甚至崇尚不劳而获;第五,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第六,民族主义比色相更好卖。 嫉妒源于落差(源于比较), 嫉妒有积极的意义:好胜的嫉妒。 但更多的时候,嫉妒之外还有恨,这是更多人理解的通常意义的嫉妒——怨恨。 不是所有的落差都可产生嫉妒,产生嫉妒(或怨恨)的条件: 1.差距的现实 2.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与别人相比 3.事实上又完全不能比 嫉妒的产生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幻想拥有=》有权利拥有=》并不拥有(现实是别人拥有)=》不可能拥有=》被“掠夺”了 嫉妒者不从积极意义上去获得平等的地位:既然... 2019-02-06 13:41 嫉妒源于落差(源于比较),嫉妒有积极的意义:好胜的嫉妒。但更多的时候,嫉妒之外还有恨,这是更多人理解的通常意义的嫉妒——怨恨。不是所有的落差都可产生嫉妒,产生嫉妒(或怨恨)的条件:1.差距的现实2.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与别人相比3.事实上又完全不能比嫉妒的产生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幻想拥有=》有权利拥有=》并不拥有(现实是别人拥有)=》不可能拥有=》被“掠夺”了嫉妒者不从积极意义上去获得平等的地位:既然你们得到这些东西,那么我也应该得到。而是从消极意义上去获得平等的地位:既然我没有得到这些东西,那么你们也必须放弃这些东西。嫉妒是平等诉求的原动力??(不理解:因为有平等的诉求,才会产生嫉妒?)嫉妒带着恨意爆发,有3个条件:1.不自信;2.被暴露出差距(感受到被羞辱);3.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怨恨是一种有着前因后果的自我心灵毒害,它的出发点是“报复冲动”。报复与“无能”、“软弱”相关:在受到伤害的当下无回击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愤恨超越了嫉妒与愤恨:愤恨是以正义诉求为宗旨的,是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愤恨的条件:1.他人行为违背了“非个人规范”;2.他人的行为侵犯了某人的个人权益;3.大多数人没有违背“非个人规范”或者说道德规范,大多数人被“特殊”的他人所侵犯; 波兹曼这样总结奥威尔与赫胥黎的不同:奥威尔害怕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赫胥黎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奥威尔害怕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大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奥威尔害怕真相将被隐瞒:赫胥黎相心真相将被无关的信息汪洋所淹没。奥威尔者怕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林胥黎担心们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 2018-12-23 21:00 波兹曼这样总结奥威尔与赫胥黎的不同:奥威尔害怕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赫胥黎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奥威尔害怕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大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奥威尔害怕真相将被隐瞒:赫胥黎相心真相将被无关的信息汪洋所淹没。奥威尔者怕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林胥黎担心们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物而痴迷。 《1984》中,政府用制造恐怖的方式来支配大众,《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用制造娱乐的方法来支配大众。在奥威尔看来,人类将毁于自己所憎恨的东西;面赫皆黎则认为,人类将毁于自己所迷恋的东西。 波兹曼说,对未来做出正确预测的不是奥威尔面是赫胥黎,因为, 专制虽然会造成精神毁灭,但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 “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 而不是那种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这个判断虽然精彩,但仍嫌武断,就像资本在权力面前仍会不自信,技术也不一定能彻底压倒权力。因此,除了奥威尔与赫背黎,未来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人们一边被禁止阅读书籍,一边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一边被剥夺获取信息的权利,-边又深陷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一边真相被隐瞒,一边 真相被淹没:一边是被砍伐殆尽的文化荒漠, 一边又疯狂生长着毫无价值的杂草和荆棘...... 没错,这就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变形统体: 面对左手是恐惧右手是娱乐,两手都很硬的政府,人们除了束手就擒,别无选择,这样的支配才是最彻底的交配,因为处于恐惧威胁下的娱乐会最疯狂,而癫狂至死的娱乐反映出来的恐惧也最极致。假如这一天真的来临,人类将同时被自己所憎恨的和所迷恋的东西毁灭。 世界与孩子 我们没纠结过生与不生的问题。“这个世界配不上我们的孩子”,我身边也有-些朋友这么说。我觉得这种抽象的论调没有意义。这世界配不上太多东西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随时可以转身离开这个世界。但你会发现,每个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总会在某一时刻过得还挺有滋有味的,对吧?人生还是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毫无疑问,父母和子女间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你刚才说人的降生是个无从选择的过程,这当然是事实。有- ... 2018-12-23 20:57 我们没纠结过生与不生的问题。“这个世界配不上我们的孩子”,我身边也有-些朋友这么说。我觉得这种抽象的论调没有意义。这世界配不上太多东西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随时可以转身离开这个世界。但你会发现,每个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总会在某一时刻过得还挺有滋有味的,对吧?人生还是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毫无疑问,父母和子女间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你刚才说人的降生是个无从选择的过程,这当然是事实。有- 种说法我特别不认同,就是有些子女对父母说,你没有征得我的同意把我生下来,所以呢,你应该为我做的任何事情负责。我很反感这种说法。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都是个“被抛”的过程。你的自主性是在“被抛”之后,在生命的展开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子女和父母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一开始都是 无限的依赖。随着孩子的成长,她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脐带逐渐被剪断,慢慢获得自己的独立性,然后她就有了自主意识、反抗意识,有了对自由平等这些抽象价值的诉求。我虽然在政治上是个自由主义者,但在伦理上,我其实还是偏儒家的。我觉得这种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诉求,不能够从政治领域彻底移植到家庭伦理中来。至少在伦理亲情的层面t,父母对子女就是有一种天然的权威在里面。 在去自由地发展个性,家庭教育中方面你要适 当地放手,让子女去一者之间应该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彻底丧失家庭伦常为代价。 1.1934年,海德格尔结束短命的弗莱堡大学校长之旅,重返讲台,有同事忍不住讥讽地问道:“君从叙拉古来?” 对古希腊哲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书袋掉的有多刻薄:当年柏拉图经不住友人迪翁的劝诱,三赴叙拉古,试图用哲学改造僭主狄奥尼修斯父子,建立至善的城邦,结果柏拉图一次被卖身为奴,一次遭到流放,一次被软禁一年……自此之后,“叙拉古”就像一道永恒的咒语诅咒着每一个想与僭主共舞的哲人。 2.徐志摩更是仅凭在莫... 2018-02-11 21:57 1.1934年,海德格尔结束短命的弗莱堡大学校长之旅,重返讲台,有同事忍不住讥讽地问道:“君从叙拉古来?” 对古希腊哲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书袋掉的有多刻薄:当年柏拉图经不住友人迪翁的劝诱,三赴叙拉古,试图用哲学改造僭主狄奥尼修斯父子,建立至善的城邦,结果柏拉图一次被卖身为奴,一次遭到流放,一次被软禁一年……自此之后,“叙拉古”就像一道永恒的咒语诅咒着每一个想与僭主共舞的哲人。2.徐志摩更是仅凭在莫斯科短短数日的羁留就洞若观烛地指出:“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在日记里罗曼·罗兰甚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个统治的恐怖本质:“苏联青年具有非常好的品质,但同时又是生硬的,甚至是残忍的——这是过早了解死亡和绝望的代价。年轻人知道他们的熟人中有人死了,但晚上照旧去电影院。他们已学会不露声色。而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过于高声说话。谁倾诉衷肠,谁就暴露了自己。”《“到叙拉古去”》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一个类似的寓言:一位名叫古格斯的牧羊人,机缘巧合得到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从此获得了不受惩罚的能力,他于是勾引王后,谋杀国王,窃取王位,做尽恶事。柏拉图借朋友格老孔之口问:假设现在有两枚古格斯戒指,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吗?格老孔自问自答:不会!理由是不管一个人平日里如何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不受外在惩罚和约束的能力,就一定会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4.《论语·阳货》中,宰我向孔子请教“三年之丧”是否必要。在宰我看来,三年太久,不仅无助于礼,反而可能导致礼坏乐崩,孔子对他的论证不置可否,只问他如果不守三年之丧,“女安乎?”结果没心没肺的宰我说:“安。”孔子无可奈何,只有说:“女安则为之。”5.按照现代道德哲学的传统,所谓道德上“对”的事情就是摆脱了一切个人偏好与倾向的事情,它很像自然科学的“中性”事实,要点在于“切断某一事情与实际情境(生活世界)的联系,使之获得独立的性格”。霍布斯以降的道德理论家大多相信,从“中性”的道德事实出发,严格遵守演绎推理的方法,最终确立“不容许争论,不可以反驳”的结论,从而为无休无止的道德分歧画上句号。《告诉我,你是怎样生活的》5.简单说,怀疑到最后,笛卡尔发现只有“我怀疑”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对于我怀疑的怀疑仍旧还是怀疑,一个人可以不停地说“我怀疑我怀疑我怀疑我怀疑……”但是无论这个无穷后退如何进行,都还是落在“我怀疑”上。笛卡尔说,哪怕整个世界都是魔鬼制造的幻象,但是“我在怀疑”却是笃定无疑的。6.任何一个荒诞不经的命题都可以被设想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语境,同样的,任何一个看似确定无疑的命题也都是可以被无限质疑的。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