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 周宪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美学是什么
副标题:
作者:周宪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8965
出版时间:2015
页数:376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 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权威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本书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 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 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 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 这套丛书还有 《伦理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军事学是什么》 等。 极好的美学入门书。以风景形式探讨再现,表现,审美欣赏,审美创作,美与崇高等。深入浅出。正式成为周宪小迷弟。嘻嘻。 北大出版社的经典丛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之一,作者是南大艺术学的学科带头人周宪老师。在这本小书里,周老师以戏剧剧本和书信对话式的写作方式,将美学的主要原理和基本命题一一娓娓道来。讲述过程中,注重从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出发,同时广泛征引美学、艺术学的经典文献中的选段。既深入浅出又生动形象,不愧是大家笔法,实在是一本值得五星推荐的美学入门书,让人受益匪浅。 真的是通识读物啊。看背面推荐里有一位服刑人员说他要是能早点读到这个系列该多好,“好”字后面是个大大的感叹号。想到昨天听说好多小学开学只教弟子规和社核,真是忍不住想骂人。另外周师的语气太温柔了,各种循循善诱,确保每个人都能读懂。 关于西方古典美学,东方古典美学,现代艺术,再现说,表现说,艺术形式,艺术家,欣赏者,美学精神的简介 用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搭建结构,里面有些东西展开得还不错,但口水话太多,而且为了通俗入门将很多东西简单化了,入了门就不想再看了,真正好的导读应该是卡勒那本小册子,常读常新,对入门者和在门者都有启发。 作为第一次接触美学,我可能我没有太多的评价资格,但从阅读体验来看,总体是很好的,结构清晰,每章节的论证也充足,被最后一章的 美学精神 所感动,这确实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自本书世纪之初出版距今已经将近20年,此问题却还未被有效解决,确实是个遗憾。本书的缺点可能是时间过于久远吧,对于一些学者、艺术家、作品的译名翻译不准确。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有可读性的一本书,值得重新拜读一遍了。 有时候常会听见有人用“神来之笔”来形容一个人的作品。 据说唐代的书法大师张旭总喜欢在喝醉酒之后进行创作。每当他喝醉酒,就会一边走一边跳,然后拿头去蘸墨水来写书法.....当他醒酒之后发现自己写的作品时,竟然不知道是自己写的,以为是神灵附体。 神来之笔说的就是这个意... 想要搞清楚美学是什么,企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以致每次在迷茫的时候就像地图一样拿出来对照就能找到方向,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算你不知道其他像美学一样外延内涵同样宽广的概念在定义上也是同样云一层雾一层,以致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对这种概念的定义而提出一... 什么是美?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答案,而美学,我认为则是关于美的学问。 不管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一张照片,还是一个雕塑。凝结着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同时也反映着观察者对美的理解。 就像书中所说,美学何处寻?答案是:美学无处不在。 细细想来,找寻美学也颇有些这样的... 对于美学,我是结结实实的门外汉,中学学的是理科,大学读的是经济类专业,自认为比较擅长逻辑思维,实用主义者,喜欢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是这样的我,开始阅读《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这本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一本。这个系列是由北京大... 今年勉励自己完成大学时候就想完成的通识教育,这套北大出版的社科是什么系列是我选择的第一个系列,配合的是牛津系列读本。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与美学真正有点关系的书,其实挺有帮助的。知道了它归属在哪个知识体系里,知道它到底是在研究什么,笼统看来有什么成果和争论,更重... 多年前曾作为专业书籍阅读过。 本书从艺术家(天才论/文化论)、艺术品(崇高/优美、错彩镂金/初发芙蓉)、受众(阐释美学、接受美学)、社会(艺术媒介、艺术生产)以及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再现/表现、情感/形式)几个视角,梳理了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学科的入门读物,读来... 以前我觉得,要弄懂美学是什么,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美。如果按照我的理解,通俗点来说,美就是值得人们去赞扬、去鼓励,并且能够让人产生感觉的作品与行为。这个定义下的太草率,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机会去补充或是更正它,所以对于美学的理解,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觉得... 作者从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所处位置开始说起,以欣赏窗外景色做类比,介绍了中国的出水芙蓉错彩镂金;西方的优美崇高;艺术品的本质;再现;表现;形式;艺术家;欣赏者;最终以呼唤读者提高自身美学修养结束。全篇深入浅出,避免了不少枯燥的专有名词出现,但是引用其他文... 美学是哲学二级学科,像哲学的其他分支一样,美学拥有庞杂的思想理论和悠久历史。然而“美学”这个词作为一门学科,在18世纪中期才由一位德国哲学家提出,从此美学同伦理学、世界观、方法论一样,被更为系统地研究与运用。 周宪教授的这本《美学是什么》,从宏观的角度向读者简... 在接受这方面,审美经验与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动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有的暂时性:它使我们得以进行"再次 观察",并通过这种发现来给我们的现实以满足的快乐; 它把我们带进其他的想象世界,由此适时地突破了时间 的藩窝;它预设未来的经验,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动范 围;它使人们能够认识过去的或者被压抑的事情,由此使 人们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观者的角色距离,又能与他们应 该或希望成为的人物作游戏式的认同;它使我们得以享 受生... 2018-06-14 21:26 在接受这方面,审美经验与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动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有的暂时性:它使我们得以进行"再次 观察",并通过这种发现来给我们的现实以满足的快乐; 它把我们带进其他的想象世界,由此适时地突破了时间 的藩窝;它预设未来的经验,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动范 围;它使人们能够认识过去的或者被压抑的事情,由此使 人们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观者的角色距离,又能与他们应 该或希望成为的人物作游戏式的认同;它使我们得以享 受生活中可能无法获得或者难以享有的乐趣;它为幼稚 的模仿以及在自由选择的竞赛中所采用的各种情境和角 色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参照系。最后,在与角色和情境 相脱离的情况下,审美经验还提供机会使我们认识到,一 个人自我的实现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 王夫之:《俟解》 2018-05-27 13:37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王夫之:《俟解》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 "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 2018-04-05 14:59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好,全靠运气。米勒强调,他写剧本如果事先知道剧情,就不可能唤起一种探索未知的冲动,写作的奥秘就在于一切尚不得而知。更有传说,浪漫派诗人喜欢夜半作诗,因为夜属于沉思冥想和梦幻时刻;而英国诗人弥尔顿坚信,他血管里的血只有在每年秋分至春分这一时期才畅流,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写出令人惊叹的好诗。"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 王夫之:《俟解》 2018-05-27 13:37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王夫之:《俟解》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 "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 2018-04-05 14:59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好,全靠运气。米勒强调,他写剧本如果事先知道剧情,就不可能唤起一种探索未知的冲动,写作的奥秘就在于一切尚不得而知。更有传说,浪漫派诗人喜欢夜半作诗,因为夜属于沉思冥想和梦幻时刻;而英国诗人弥尔顿坚信,他血管里的血只有在每年秋分至春分这一时期才畅流,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写出令人惊叹的好诗。" 在接受这方面,审美经验与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动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有的暂时性:它使我们得以进行"再次 观察",并通过这种发现来给我们的现实以满足的快乐; 它把我们带进其他的想象世界,由此适时地突破了时间 的藩窝;它预设未来的经验,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动范 围;它使人们能够认识过去的或者被压抑的事情,由此使 人们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观者的角色距离,又能与他们应 该或希望成为的人物作游戏式的认同;它使我们得以享 受生... 2018-06-14 21:26 在接受这方面,审美经验与日常世界的其他活动的 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有的暂时性:它使我们得以进行"再次 观察",并通过这种发现来给我们的现实以满足的快乐; 它把我们带进其他的想象世界,由此适时地突破了时间 的藩窝;它预设未来的经验,由此揭示出可能的行动范 围;它使人们能够认识过去的或者被压抑的事情,由此使 人们既能保持奇妙的旁观者的角色距离,又能与他们应 该或希望成为的人物作游戏式的认同;它使我们得以享 受生活中可能无法获得或者难以享有的乐趣;它为幼稚 的模仿以及在自由选择的竞赛中所采用的各种情境和角 色提供了具有典型性的参照系。最后,在与角色和情境 相脱离的情况下,审美经验还提供机会使我们认识到,一 个人自我的实现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 王夫之:《俟解》 2018-05-27 13:37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王夫之:《俟解》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 "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 2018-04-05 14:59 2333我最喜欢八卦了:"据说德国诗人席勒写作时,总要在桌上放一只烂苹果,此事曾让他的好友歌德百思不得其解。巴尔扎克写作时就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以致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塑像时,就取了作家身披长袍的形象。梵高在精神病发作期间,住在收容所里,被窗外的一丛鸢尾花所吸引,于是他画了无与伦比的《鸢尾花》。莫奈说道‘一个人怎么会对花的光线爱到如此地步,而且把它描绘得这么美?’海明威说过他的创作经验,小说写得好不好,全靠运气。米勒强调,他写剧本如果事先知道剧情,就不可能唤起一种探索未知的冲动,写作的奥秘就在于一切尚不得而知。更有传说,浪漫派诗人喜欢夜半作诗,因为夜属于沉思冥想和梦幻时刻;而英国诗人弥尔顿坚信,他血管里的血只有在每年秋分至春分这一时期才畅流,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写出令人惊叹的好诗。"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