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柏拉图四书
副标题: 作者:刘小枫 编 /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333 出版时间:2015 页数:552 定价:59.00 内容简介: 柏拉图的四本书,《普罗塔戈拉》、《会饮》、《蒲法伊德若》(旧译《斐德若》)和《蒲法伊东》(旧译《斐多》)。但它们不是近期阅读的枕边书,而是多年来的枕边书。我重新翻译了这四部书,以《柏拉图四书》为题出版。我分别绎读这四部书,总题“柏拉图四书绎读”,分别题为《民主与教化》、《民主与爱欲》、《民主与修辞》……——刘小枫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宗白华,甘霖);1989.04—1993.07 就读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 (1)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1995) (3)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4)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出版) 顾问(1995年以来) (5)中国现象学学会 执行委员(1995-2001) (6)香港现象学学会 秘书长(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课题 审定顾问(1...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宗白华,甘霖);1989.04—1993.07 就读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 (1)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1995) (3)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4)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出版) 顾问(1995年以来) (5)中国现象学学会 执行委员(1995-2001) (6)香港现象学学会 秘书长(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课题 审定顾问(1995-1998) (8)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职博导(1994-2003) (9)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会长(2011年至今) 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睇视之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等,编修有《凯若斯》,译有《柏拉图的 会饮 》(华夏,2003)。代表性论文有:(1)《王有所成》,台湾《哲学与文化》卷四十;(2)《政制与王者》,《求是学刊》,2013年第2期;(3)《卢克莱修的诗性启蒙—— 物性论 卷三行978-1023绎读》,《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等等。 现在研究方向 为古典诗学、古典语文学等。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及“古典诗学实验班”开设如下课程: 文艺学原理与古典诗学、古典诗学原著讲疏、古希腊语文学导引、古典拉丁语文学导引、古典学引论等。科研项目:有(1)“经典与解释:柏拉图注疏集”,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010至今);(2)“基督教与西方古典传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2010-2013)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主编、“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多套大型丛书。 一直倡导建立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又提出”新国父论“等极富争议的理论,是当代中国思想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这套丛书还有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兰台万卷》,《家与孝》,《人伦的“解体”》 等。 读得都有陶醉感了,柏拉图的辨析和神妙想象令人折服。对智慧的爱欲不断引领人上升至高天,这一攀升过程甚为壮观。不过,这种思想的危险之处在于当精神的一面被抬得过高时,就易于失去对凡俗生活的包容,这在后来的基督教中体现得很明显。尼采对基督教的愤怒,就在于后者对感官和肉身的极度贬抑。 读书会选书。美妙的阅读与后怕的否思。早年读的柏拉图全忘光了,从刘小枫新译新编的四书里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其中有一条线索非常清晰:爱欲的演变,这背后又是苏格拉底的精神演变史。《普》中的苏格拉正值壮年,讨论的问题虽然是德性是否可教,但日后变为核心的学说已经显山露水:如何通过度量术驾驭快乐,使个体不被快乐所征服,当时的舆论环境是伊壁鸠鲁等人从动物本能立场提出的享乐主义;《会》与《裴德若》篇是四书菁华所在... 读书会选书。美妙的阅读与后怕的否思。早年读的柏拉图全忘光了,从刘小枫新译新编的四书里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其中有一条线索非常清晰:爱欲的演变,这背后又是苏格拉底的精神演变史。《普》中的苏格拉正值壮年,讨论的问题虽然是德性是否可教,但日后变为核心的学说已经显山露水:如何通过度量术驾驭快乐,使个体不被快乐所征服,当时的舆论环境是伊壁鸠鲁等人从动物本能立场提出的享乐主义;《会》与《裴德若》篇是四书菁华所在,以令人陶醉的方式讲述对于智性的追求,对于“美的浩瀚之海”决然的投入,这正是对前文肉身快乐的否思与超越,爱欲与知识同构,也成为德性与“自体自根”的美的代言。《裴多》一篇是令人动容的高潮,非常有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意味。但高扬灵魂、否定肉体的言说,太人文主义了,这些年我心里滋生了不少对人文主义的怀疑。 1.刘小枫在前言里说,儒家编注“四书”是儒家法统对佛法作出的反应。而要应对现代西法,不仅需要儒家“四书”,还需要柏拉图的“四书”。这野心不可谓不大。刘的注释貌似受施特劳斯影响较大,几乎不考虑柏拉图的文学性,而专从政治方面入手(同样可以对观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很容易被解读为有失偏颇,但阐释但凡有立场都是偏颇的;2.刘的译文还是照顾到了文学性(尽管为求准确,发明了一些在中文语境里读不通的词,如... 1.刘小枫在前言里说,儒家编注“四书”是儒家法统对佛法作出的反应。而要应对现代西法,不仅需要儒家“四书”,还需要柏拉图的“四书”。这野心不可谓不大。刘的注释貌似受施特劳斯影响较大,几乎不考虑柏拉图的文学性,而专从政治方面入手(同样可以对观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很容易被解读为有失偏颇,但阐释但凡有立场都是偏颇的;2.刘的译文还是照顾到了文学性(尽管为求准确,发明了一些在中文语境里读不通的词,如“肆心”)。选这四篇,动因之一就是他认为它们最富文学性,“可为大学本科生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柏拉图作品的基本读本”。从最后的观感来看,这个版本确实做到了相当专业的普及效果。对柏拉图有兴趣的读者,首推这一本。以及千万不要先读冗长的《理想国》。可考虑先读《会饮篇》《申辩篇》《斐多篇》《普罗泰戈拉篇》。 柏拉图助产式教学令人欲罢不能,读完此书像接连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解谜游戏,像在柏拉图的迷宫中徜徉,不断引领你走向思考的高潮点,突破想得通与想不通的极点。 这不是一篇论文,而是对一些零散思考的记录。 《斐多》自70C至73A阐述了一种生死轮回往复的思想。为了充分考察它的本来意义,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前文的语境:苏格拉底断言,“那些碰巧正确地把握热爱智慧之人,他们所践行的不过就是去死和再死。”(64A5)死亡... 一、文本情况 根据刘小枫的导言,《普罗泰戈拉》是时间上最早的一篇柏拉图对话录,对话发生在雅典民主制时期(具体?),普罗泰戈拉第二次来到雅典,而当时的苏格拉底大约36岁,刚刚登上雅典政治生活的公共舞台。《普罗泰戈拉》揭示了苏格拉底人生经历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苏格拉... 刘小枫编译的四篇柏拉图对话录,采用了斯特劳斯的注释并添加了自己的评价,走的是回到文本的路线。 《普罗塔戈拉》从表面上看主要在讨论德性是否可教这个问题,最终是苏格拉底德性不可教击败了普罗塔戈拉的德性可教,但这只是表层,我也只读懂了这一层。尤其是中间论诗这一段更... 此次结集出版的四篇对话中,除了《会饮》曾经出过单行本之外,《斐德若》、《普罗塔戈拉》、《斐多》都是首次正式面世,尤其是《斐多》,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对话,刘小枫先生的译笔真是好,在哲学对话中读出让人感动的东西,充分让人领会到古典智慧的高妙,且切近人世…… 《普罗... 《普罗泰戈拉》的主题是德性是否可教,《会饮》是一群人在一起赞美爱神,《裴德若》是关于爱欲的辩论,最后《裴多》是苏格拉底临时之前关于灵魂不死的辩论。 ====================== 《普罗泰戈拉》 苏格拉底问希波克拉底几个问题,并引导他得出答案。 (1)普罗泰戈拉是什么?... 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 普罗塔戈拉篇 政治修辞术与治邦术的异同,以吹箫高下和少德性的惩罚作对比 对德性的讨论:普认为德性有正义,虔敬,节制,智慧。 正义和虔敬是相似的,智慧与节制是相近的,而竟然可以存在即考虑周到又节制的不义之举,可见二者都不是德性的核心,暗含真正的德性在于且只在于善... 原文为:“σύν τε δύ᾽ ἐρχομένω, καί τε πρὸ ὃ τοῦ ἐνόησεν”【Monro Allen,Oxford,1920】 苏格拉底所引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X,224)这句,Lattimore的翻译是:“When two go together,one of them at least looks forward(转225行)to see what is best;” 参考另外几种英译: 1° “If two go ... 2016-05-31 11:15 第六、七行: ‘两人一起同行,总有一个先想明白’原文为:“σύν τε δύ᾽ ἐρχομένω, καί τε πρὸ ὃ τοῦ ἐνόησεν”【Monro Allen,Oxford,1920】苏格拉底所引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X,224)这句,Lattimore的翻译是:“When two go together,one of them at least looks forward(转225行)to see what is best;”参考另外几种英译:1° “If two go together,one perceives before the other.”【Guthrie,Penguin,1956】2° “Two going together,and one noticed it before the other.”【Taylor,Clarendon,1976】3° “When two go together,one observes before the other;”【Lamb,Loeb,1924】4° “When two go together,one sees before the other,”【Jowett,Clarenden,1892】译者说他参考过的戴子钦中译文(据4°译出):“两人同行,一人所见在另一人之先。”结合史诗原始语境,“ἐνόησεν”翻译成“觉察/看到”较当。中译似可译作“两人同行,必有一人先觉察。”第八行:‘要是单单一个人在动脑筋’ 苏格拉底所再次引用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X,226)原文为:“μοῦνος δ᾽εἴ πέρ τε νοήσῃ,”【Monro Allen,Oxford,1920】Lattimore译文:“a man by himself ,though he be careful,”参考另外三种英译:1° “And if he notices it alone”【Taylor,Clarendon,1976】2° “if one observes something alone,”【Lamb,Loeb,1924】3° “If one alone perceive”【Guthrie,Penguin,1956】4° “sees a thing when he is alone,”【Jowett,Clarenden,1892】戴子钦中译文(据4°译出):“在孤独中见到一项事物”同样,结合史诗原始语境,中译当为“如果独自一人考察……”这里两处引用,都是苏格拉底“断章取义”,——而非如译注里认为的“错引”。把原始意思翻译出来,形成与此处语境的张力,才能凸显出苏格拉底的修辞手法。 第三、四行: 那么,那些[360b]勇者如果恐惧的话,他们完全不会恐惧丑的恐惧,也不会对丑的大胆胆儿大吧? 按:何谓“恐惧丑的恐惧”、“对丑的大胆胆儿大”?(称“恐惧”为“丑”就罢了,“大胆”何故用丑形容?)不解。 对比译者自称参考过的戴子钦中译文: “那么,总而言之,大凡勇敢的人,如果有所惧怕的话,绝不会是卑劣的恐惧,另一方面也不会有卑劣的大胆吧?”【柏拉图《对话》七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127... 2016-06-11 15:06 第三、四行: 那么,那些[360b]勇者如果恐惧的话,他们完全不会恐惧丑的恐惧,也不会对丑的大胆胆儿大吧?按:何谓“恐惧丑的恐惧”、“对丑的大胆胆儿大”?(称“恐惧”为“丑”就罢了,“大胆”何故用丑形容?)不解。对比译者自称参考过的戴子钦中译文:“那么,总而言之,大凡勇敢的人,如果有所惧怕的话,绝不会是卑劣的恐惧,另一方面也不会有卑劣的大胆吧?”【柏拉图《对话》七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127】这段译文意思表达得清楚些,至少不会让人一脸懵逼。先看戴译文所依据的英译:“And the courageous man has no base fear or base confidence?”【Jowett,Clarenden,1892】很显然戴并没有严格依据Jowett译文,很怀疑他参考过其他译本,下详。再看原文:“οὐκοῦν ὅλως οἱ ἀνδρεῖοι οὐκ αἰσχροὺς φόβους φοβοῦνται, ὅταν φοβῶνται, οὐδὲ αἰσχρὰ θάρρη θαρροῦσιν;”【Adam,Cambridge,1905】在分析刘小枫先生书中这句颇为奇怪的中译文之前,我想再列举几个手头的译文,以作参照:1° “Then all in all,isn't it true that the courageous are not susceptible to contemptible(aischroi)fears,when they do feel fear,nor do they derive their sense of security,when they do feel safe ,from anything which is contemptible?”【Hubbard Karnofsky,The Uni. of Chicago Press,1982】(这里的几种译文中,此二位译者完全是采取意译方式,有些希腊语词并不是按通常的意思以英文对译,如用“susceptible to[易受影响的]”译“φοβοῦνται[害怕]”,用“feel safe[感到安全]”译“θαρροῦσιν”[动词, 自信、无所畏惧],大概是由于这段希腊文原文本身意思并不是很明确、成分有省略,容易产生歧义的缘故)2° “So in general,when a courageous man is afraid,his fear is not something disgraceful,nor his confidence when he is confident?”【Taylor,Clarendon,1976】3° “And in general when the brave feel fear,there is no disgrace in their fears nor in their confidence when they are confident?”【Guthrie,Penguin,1956】4° “Now,in general,courageous man do not feel base fears,when they fear,nor is there anything base in their boldness?”【Lamb,Loeb,1924】5° “So,generally,when the courageous fear,their fear is not disgraceful;nor when they are confident is their confidence disgraceful. ”【Cooper Ed.,Hackett,1997】6° “So,generally,when the courageous fear,their fear is not ugly;nor when they are confident is their confidence ugly. ”【PhD. thesis of N. Riegel,Uni. of Toronto,2011】7° “Also überhaupt, wenn die Tapfern sich fürchten, ist das keine schlechte Furcht, und wenn sie dreist sind, ist das keine schlechte Dreistigkeit?”【Schleiermacher,Berlin,1817】对比希腊文原文和刘小枫先生的译文可以发现,这里刘先生一处亦步亦趋地硬译导致译文生涩,另一处却又大刀阔斧打乱词序不幸地导致错译,现分条细说 ↓首先,关于“错译”。原文第二个词“ὅλως”,是古希腊语里的惯用法,意思是“speaking generally, in short[通常说来]”《希英大词典》(LSL),以上所列七种西语译文——包括戴译文(Jowett没有译出,因此如上所述,我怀疑戴参考了其他译本)都是这么个译法,刘先生却将“ὅλως”后移,跳过主语“οἱ ἀνδρεῖοι[勇者们]”,变成了“恐惧”的偏正成分,同时拆开“οὐκοῦν ὅλως ① οἱ ἀνδρεῖοι ② οὐκ αἰσχροὺς φόβους φοβοῦνται”(按:为便于分析论证,此处序号①②均为我所加),将补语(虚拟语气)“ὅταν φοβῶνται[不论何时,如果恐惧]”插到②的位置,以致汉语译文先有“如果恐惧…”、然后又有“完全不会恐惧”这样前后语义矛盾的话。其实,刘先生完全不必如此大动手术,既然宣称已经参考数种西文译注本,希腊语词“φόβους[名词,恐惧/怯懦/恐怖之物]”含义又很丰富,前后两处都用“恐惧”会让人摸不着头脑,“αἰσχροὺς φόβους”和“φόβους”当然不是同一事物,前者带有贬义,应当译作“怯懦/胆怯/懦弱”比较恰当,另外“αἰσχροὺς”除了有“丑”这个意思以外,还有“base/disgraceful/schlecht”[卑劣的、低下的]诸义项。有评论者认为,下文360b6处的“οἱ δειλοί[那些懦弱的人]”和“οἱ μαινόμενοι[那些疯狂的人]”正是分别对应于这里的“αἰσχροὶ φόβοι[卑劣的怯懦]”和“αἰσχρὰ θάρρη[卑劣的蛮勇]”(Notes by James A. Towle, 1889)此句开头译成:“那么,通常来说,勇敢的人们,当他们恐惧的时候,感到的不是卑劣的恐惧…”就妥当些。其次,再看“硬译”。刘先生对②以下的部分却好像无意考虑屈折语词序的高度灵活性,没有尝试变通一下以使译文更通顺可读,而且,他在那里由于疏忽大意犯下了错误 :原文“αἰσχρὰ[丑的/卑劣的]”和“θάρρη[名词,勇敢/无畏/大胆]”都是用的阴性主格,从语法上来讲,只能做主语或表语,在刘先生的翻译中,“对丑的大胆胆儿大”,“丑的大胆”却成了“对…胆儿大”的宾语,其实,原文从语义来看是将“恐惧”和“无畏”两种情形作对比,为免重复累赘,省略了“οἱ ἀνδρεῖοι[勇敢的人们]”、“ὃταν θαρρῶσιν[任何他们无所畏惧的时候]”和“ἐστίν[是]”,我们知道古希腊语中后者(“是”动词)经常省略。所以参考以上英德译文和分析,②以后的部分可以译成:“同样,(补足语义:当勇敢的人们无所畏惧的时候)他们的自信里面没有卑劣的蛮勇。”综上所述,刘先生这句译文应当修正为:“那么,通常来说勇敢的人们,当他们恐惧的时候,感到的不是卑劣的胆怯,同样,(此处需补足语义:当勇敢的人们无所畏惧的时候)他们的自信里所感受到的也不是卑劣的蛮勇。”方才妥帖明白。 施特劳斯敏锐地看到,苏格拉底在与普罗塔戈拉的对抗性论辩中,多次显得说话不地道或“不正义”( 强迫对方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乃至最后把普罗塔戈拉逼得当众丢面子。然而,苏格拉底对普罗塔戈拉的“行不义”是为了更大的“正义”: 救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之爱欲。 按照智术师的修辞术理论,这类讲辞的目的是迎合民众意见,把如今所谓“传媒”意见讲得似真实一般,只要能让人信以为真就行———吕西阿斯制作的讲辞就是按此理论搞出的... 2015-12-08 11:18 施特劳斯敏锐地看到,苏格拉底在与普罗塔戈拉的对抗性论辩中,多次显得说话不地道或“不正义”( 强迫对方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乃至最后把普罗塔戈拉逼得当众丢面子。然而,苏格拉底对普罗塔戈拉的“行不义”是为了更大的“正义”: 救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之爱欲。按照智术师的修辞术理论,这类讲辞的目的是迎合民众意见,把如今所谓“传媒”意见讲得似真实一般,只要能让人信以为真就行———吕西阿斯制作的讲辞就是按此理论搞出的一个范本。换言之,智术师的修辞术原理是为雅典民主政制而设计的,“通过关注杂众的意见把坏东西夸赞得像好东西”( 《斐德若》260c9-10) 。因此,苏格拉底在引导斐德若讨论修辞术时,一开始就提出了表演性讲辞与城邦政制的关系问题。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苏格拉底针对民主政制的修辞术理论提出了辩驳: 即便在一个民主的政体中,表演性讲辞也应该讲真实。当然,无论什么事情,要搞清何谓“真实”的确很难,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真实”很难搞清楚,就不去搞清楚。在《会饮》中,苏格拉底拒绝参与颂扬“爱欲”的竞赛,理由就是: 他认为先前所有关于“爱欲”的讲辞都不讲“爱欲”的真实。问题在于,无论出任执政官还是仅仅议政,每个公民是否具有参政所需要的政治德性则是另一回事。说到底,民主政治的正当性取决于这样一个前提: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优异的政治德性。显然,这样的前提并非真实(11)苏格拉底谈论“爱欲”则是为了从根本上揭示民主政治原理的难题: 民主政制只会开放“爱欲”的奇异和自由( 如在《会饮》中看到的那样) ,而不区分高贵与低劣的爱欲,从而也就谈不上培育高贵的德性。如何看待“爱欲”这个看起来十足私人性问题,实际上是涉及政制德性的公共问题——现代民主政制的建立,就以一套全然不同于古典的人性理解为前提。宽泛地说,古典派反对民主制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德性。自由作为目标是含混的,因为它既是[可能]作恶的自由也是[可能]行善的自由。德性通常只有通过教育才会实现苏格拉底则说,“我们要说自己是爱欲者”———非常清楚,苏格拉底把热爱智慧称为“爱欲”。在《斐德若》中,这种灵魂的“爱欲”被界定为第四种“爱欲的疯癫”,即爱欲天上的纯净之美(12),爱欲从天上“向下看到正义本身,向下看到节制,向下看到知识”( 《斐德若》247d5-7) 。因此,苏格拉底说,既然这热爱智慧的人“毕生盼望的就是抵达那个[自己]一直爱欲着——而且是凭靠明智一直爱欲着——的地方”( 《斐多》68a1 - 2)(13),他们断不会不对灵魂即将脱离身体而感到欣喜。对言辞的爱欲和对自然之理的爱欲固然都属于灵魂式爱欲,这种爱欲本身是好的,但在民主政治的语境中,这种“爱欲”很可能被引入歧途。苏格拉底最后讲的关于灵魂之旅的故事,意在劝导年轻人首先“关心自己的灵魂”,而非相信纯粹心智或理性能让自己的人生圆满,这意味着灵魂的德性比灵魂的自由更重要 遗憾的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小弟/赞助者帮他出书(可能曾经有过,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并由他来主导聊天,以此来塑造一个崇拜者眼中的大师 2019-01-31 14:09 遗憾的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小弟/赞助者帮他出书(可能曾经有过,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并由他来主导聊天,以此来塑造一个崇拜者眼中的大师 按:此處錯得離奇,hippo-源自‘ιππος (hippos),是“馬”的意思,著名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Ιπποκρατης (Hippokrates) ,名字意即horse strength。 由於該注未依例標明“[施疏]”或“[译按]”【《編譯說明》第3葉第6條:“译者所加注释一律标明[译按],以免鱼目混珠。”】,故不知所出,當是編者失察。 2016-05-16 22:04 ……在阿里斯托芬的《云》中,以hippo-[喜爱]开头的人名被用来喻指弟子。按:此處錯得離奇,hippo-源自‘ιππος (hippos),是“馬”的意思,著名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Ιπποκρατης (Hippokrates) ,名字意即horse strength。由於該注未依例標明“[施疏]”或“[译按]”【《編譯說明》第3葉第6條:“译者所加注释一律标明[译按],以免鱼目混珠。”】,故不知所出,當是編者失察。 按:原文为:“…οὔτ᾽ εἰ άγαθῷ οὔτ᾽ εἰ κακῷ πράγματι,”【Adam,Cambridge,1905】 手头四种英译: 1° “……you don't know whether the thing to which you have entrusted your mind is good or bad。”【Hubbard Karnofsk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2° “……you don't know…no... 2016-05-30 21:56 第十行: ……不知道正在把灵魂交付给要么好要么坏。按:原文为:“…οὔτ᾽ εἰ άγαθῷ οὔτ᾽ εἰ κακῷ πράγματι,”【Adam,Cambridge,1905】手头四种英译:1° “……you don't know whether the thing to which you have entrusted your mind is good or bad。”【Hubbard Karnofsk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2° “……you don't know…nor whether he represents something good or bad.”【Guthrie,Penguin,1956】3° “……you cannot know…whether it is to something good or something evil.”【Lamb,Loeb,1924】4° “……you don't know whether you are entrusting your soul to something good or bad.”【Cooper Ed.,Hackett,1997】译者自称参考过的戴子钦中译文:“……连你委身以赴的事情是善是恶都不明白了。”译者把 πράγματι(thing,与格,意为“东西”)漏掉了,原文 άγαθῷ(好的)和 κακῷ(坏的)均为形容词,修饰 πράγματι(东西),“要么好要么坏”就把形容词翻译成名词了。此句应该译成“不知道正在把灵魂交付给好的或者坏的东西。”较好。 遗憾的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小弟/赞助者帮他出书(可能曾经有过,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并由他来主导聊天,以此来塑造一个崇拜者眼中的大师 2019-01-31 14:09 遗憾的普罗泰戈拉,并没有小弟/赞助者帮他出书(可能曾经有过,但并没有流传下来),并由他来主导聊天,以此来塑造一个崇拜者眼中的大师 施老弟,逻辑不要搞错,我来帮你捋一下:是,在柏拉图版本的著作里,普罗泰戈拉“被”描绘为,你所认为的,在“苏格拉底的支配下表演”。 2019-01-31 13:30 施老弟,逻辑不要搞错,我来帮你捋一下:是,在柏拉图版本的著作里,普罗泰戈拉“被”描绘为,你所认为的,在“苏格拉底的支配下表演”。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