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
副标题: 作者:王庆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322 出版时间:2015 页数:251 定价:22.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了研讨。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王庆节,哲学博士。曾在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哲学系任助理教授;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哲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当代欧陆哲学、海德格尔哲学、解释学、知识论、东西方比较哲学、伦理学、德国哲学等等。 , 这套丛书还有 《存在与时间》,《人生第一等事(上下)》,《现象学运动》,《心的现象》,《现象学的心理学》 等。 1,补记:这两天读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对古哲的清理,就又把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翻出。约略觉得海德格尔和柏拉图是一种哲人。任何对古哲的解读都带有后来观念干扰,这似乎使解释成为不可能,成为相对主义,但一个哲人不应该惧怕相对主义,而应该发问。参考苏格拉底对克拉底鲁的教诲。克拉底鲁是赫拉克利特的通俗版本,他反对任何发问,认为这会带出一大堆麻烦。海德格尔显然并不惧怕麻烦,因此才有哲学论稿。2,在存在的叙事中,... 1,补记:这两天读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对古哲的清理,就又把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翻出。约略觉得海德格尔和柏拉图是一种哲人。任何对古哲的解读都带有后来观念干扰,这似乎使解释成为不可能,成为相对主义,但一个哲人不应该惧怕相对主义,而应该发问。参考苏格拉底对克拉底鲁的教诲。克拉底鲁是赫拉克利特的通俗版本,他反对任何发问,认为这会带出一大堆麻烦。海德格尔显然并不惧怕麻烦,因此才有哲学论稿。2,在存在的叙事中,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说的是一回事。不过一个说存在,一个说变易。3,巴门尼德的教诲诗,“足以傲视所有图书馆中的全部哲学文献。谁吃透了如此这般的思想道说之精华,谁就会打消一切如今再著书立说的念想。”4,206到212页,存在的本质在理念(是什么)中被贬低,参照柏拉图《智者》。 对海德格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明知道没有classics和通达西哲的底子不宜阅读,但有时还是会以实用理性的目的请他出来把持生活困境。古希腊文没有翻译读起来很捉急。 稀里糊涂,一知半解的。那四个用以规定存在之纬度,且作为西方世界根基的希腊之伟大开端:变易,显像,思想,应当。如果确然如此,中国之历史性此在的序列又当何然呢?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偶然的,那四个开端或即为四大轴心文明的真正根基。 1,补记:这两天读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对古哲的清理,就又把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翻出。约略觉得海德格尔和柏拉图是一种哲人。任何对古哲的解读都带有后来观念干扰,这似乎使解释成为不可能,成为相对主义,但一个哲人不应该惧怕相对主义,而应该发问。参考苏格拉底对克拉底鲁的教诲。克拉底鲁是赫拉克利特的通俗版本,他反对任何发问,认为这会带出一大堆麻烦。海德格尔显然并不惧怕麻烦,因此才有哲学论稿。2,在存在的叙事中,... 1,补记:这两天读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对古哲的清理,就又把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翻出。约略觉得海德格尔和柏拉图是一种哲人。任何对古哲的解读都带有后来观念干扰,这似乎使解释成为不可能,成为相对主义,但一个哲人不应该惧怕相对主义,而应该发问。参考苏格拉底对克拉底鲁的教诲。克拉底鲁是赫拉克利特的通俗版本,他反对任何发问,认为这会带出一大堆麻烦。海德格尔显然并不惧怕麻烦,因此才有哲学论稿。2,在存在的叙事中,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说的是一回事。不过一个说存在,一个说变易。3,巴门尼德的教诲诗,“足以傲视所有图书馆中的全部哲学文献。谁吃透了如此这般的思想道说之精华,谁就会打消一切如今再著书立说的念想。”4,206到212页,存在的本质在理念(是什么)中被贬低,参照柏拉图《智者》。 最后几十页看得有点糊涂,不过大致能够把握海的发问关切所在:人何以竟然能发问自己的存在?人何以能从除却自身的存在者之海里挣脱而出,继而产生对存在与虚无的困惑?从这里开始,存在者的形而上学开始转变为在场的形而上学。人的本质系于其能把捉存在,而不仅仅是探寻某些现成给定的存在者。 稀里糊涂,一知半解的。那四个用以规定存在之纬度,且作为西方世界根基的希腊之伟大开端:变易,显像,思想,应当。如果确然如此,中国之历史性此在的序列又当何然呢?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偶然的,那四个开端或即为四大轴心文明的真正根基。 海德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哲学家之一,原因在于它对欧洲形而上学的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对欧洲哲学还未能完全展现,或许未来几个世纪他将会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这本书将会是重要的,海德格尔从来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头开始,他将历史上连续两千年的哲学历史在自己... 【按语:原为1935年弗莱堡大学夏季学期讲义的《形而上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1935/1953)》或许在海德格尔著作中居于某种枢纽的位置:一方面,早期的《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提出和探讨的“存在问题(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形而上学导... 《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的中心内容,用一段话可以概括,存在(sein)和在场性(Abwesenheit)之间的混淆在希腊就发生了,因此才会有形而上学这回事。 而这里对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我们没有sein这个be动词,所以形而上学首先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语法问题。 而在其中,有一个存... 就译文本身的质量来说,大体上还算过的去,只是由于翻译年代较早,一些术语的使用和现在有出入。第一部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熊伟先生翻译的,语言流畅优美,后面是王庆节翻译的,就没有那么流畅了,而且越到后面越感觉到语言的“仓促”,不少句子说不通顺。错误也... 哲学的真正任务是一种追问,是我们不知的那个东西,是我们若对之有真知,即对之作为任务而知,那就始终只有我们以追问的方式去知的那个东西。(209)能够追问的意思是:能够等待,甚至等待一辈子。形而上学(μετά τα φυσικά)的本义就是问出在者之外去。只有诗... 最近读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对其翻译非常不满(不知道应该责怪翻译者吗?多多少少要加详细的说明才可以,不然谁读得懂????),Das Sein翻译成“在”是不合适的。即使我们无法翻译这个系动词,那么也应该标明Sein出来,很多句子读起来非常歧义,因为你不知道这个“... 略作小节。 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先附上英文小标题,其实这些小标题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在讲些什么,这样一来框架就清晰多了。) A. The why-question as the first of all questions B. Philosophy as the asking of the why-question 1. The untimeliness of philosophy...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只有五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一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最短,数来只有七个单词,竟似武学所云:一寸短一寸险。原文如下: Das Gesprochene spricht nicht mehr im Gedruckten. 英译:What was spoken no longer speaks in what ist printed. 旧译:... 其实我又能写些什么呢,面对着海德格尔,我只愿浸在他的讲述里,却可能就正只是浸在“理念”和“说出来”中罢了。他那么严肃,一针见血批判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把这个在忘得精光,只和在者打交道——这是虚无主义。第206页)、逻辑(这也正合逻辑的一条规律,即...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050.html 因为不适时的生长 深思的上帝 就恨它。 ——惠尔德林《提坦诸神》 万物在生长,生长构成了一种对时间的肯定,而在辩证关系里,时间也肯定了一种对万物“此在”,双向的构建便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持续的时间里,... “如果我们将自己限定在对诗中直接说出的东西加以解说上,我们的阐释确已结束。然而,阐释工作又藉此才刚开始。真正的阐释必须显示那不再形诸言词但却得到言说的东西。为此,阐释势必使用强力。科学的解释将一切超出它的禁邑的东西都标上非科学的印记,而只有在科学的解释一无所获之处,本真的东西才可觅得。” 2017-12-26 17:06 “如果我们将自己限定在对诗中直接说出的东西加以解说上,我们的阐释确已结束。然而,阐释工作又藉此才刚开始。真正的阐释必须显示那不再形诸言词但却得到言说的东西。为此,阐释势必使用强力。科学的解释将一切超出它的禁邑的东西都标上非科学的印记,而只有在科学的解释一无所获之处,本真的东西才可觅得。”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 令汉语读者感觉生... 2018-12-07 10:02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令汉语读者感觉生疏难解的要数海德格尔所谓的“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用法,如“上帝是”(Gott ist),“地球是”(die Erde ist),其实寻常德国人也很少这么说话,故陈嘉映教授称之为“哲学用法”。海德格尔虽然将这个ist(是)解为existiert(存在),但他依然说ist(是),他毕生所思乃这个ist(是)。因此当sein作为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讨论对象时,就有了首字母大写的、名词化的Sein(英译Being)。由于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西方哲学家并没有替这个讨论对象另起新名,因此,汉语译者既无理由、也无权利替Sein另起诸如“在”或“存在”之类的名号。为了克服汉语无从区别作为讨论对象的“是”(Sein)和作为动词或系词的“是”(ist及其它形态)所带来的行文困难,笔者冒险生造了一个名相“本是”来对译这个Sein。其实在汉语中,“本”与“是”连用并不罕见,如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至于Sein在复合词中的译法则视具体情形而定,如Seinfrage译作“本是问题”,而Menschsein则译作“人之是”。至于Bewusstsein之类复合词,估计谁也不会放弃现成译名“意识”而译成“有意是”,否则难免胶柱鼓瑟之讥。一般地说,译本无法亦步亦趋地重演原本的“语言游戏”,尤其是海德格尔式的“语言游戏”。为了避免陈嘉映先生列举的“此是之是论之是是……”之类尴尬(此乃陈嘉映先生在《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挑选的例子),凡在非专题讨论ist之用法的语境中,可尽量将作系词用的ist省略不译,或酌情译为“乃、为、亦、即、系”等,以克服行文中触目皆“是”的窘迫。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 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原文zur Aushilfe,熊译... 2018-12-06 10:1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原文zur Aushilfe,熊译“为求完美”,王译“为求改善”,大同小异。惟英译as an aid to the reader(为裨读者),颇得海德格尔原意。借鉴英译本,请看拙译:为裨读者,本书在不改动内容的同时,将过于冗赘的长句拆成短句,将连阡累陌的大块文章细细分段,删除重复的话,订正疏漏,厘清含混。 其中,原文der fortlaufende Text,英译the continuous text,好之者赞其“一泻千里,气若长虹”,恶之者诟其“连阡累陌,面目可憎”。曾读茨威格(Stefan Zweig)《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常有长达三四页不分段的大块文章,即便是小说文本,亦令我叫苦不迭。前言第四段包括两个句子,浅显明了。熊译:圆括号中的文字是在修改润色的同时添写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随后年代增加的注释。王译:圆括号中的东西是在整理制作《讲稿》的同时写下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后来一些年代添加的评注。王译忠实不渝,将原文的was译成了“东西”,虽然明知这个was实指“文字”。前文指出,因为不解“前言”第一段中的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精心结撰)之用意,故熊译、王译第四段时,依然不解此段中gleichzeitig mit der Ausarbeitung(在推敲的同时)之用意,甚至不解海德格尔强调圆括号、方括号之区分的用意。关于海德格尔区分圆括号、方括号的用意及有关争议,全集版编者特地在后记中予以解说,此处不赘。故此,请看拙译:圆括号内的文字是在推敲讲稿的当年写下的。方括号内的文字,包括说明性文字在内,是在随后年代里增补的。前言末段亦是一个长句。熊译:要正确地思考讲课的标题中的“形而上学”这一名称具有什么样的意思以及出于什么样的根由,读者首先必须充分体会透此课的全境。王译:要想正确地思索这一课程标题中“形而上学”之名的意义以及它出自怎样的根基,读者首先必须一同经历它的历程。熊译与王译的差异在于对原文muß der Leser zuvor ihren Gang mitvollzogen haben(英译the reader must first have taken part in completing the course of the lectures)的解读。王译照例忠实不渝地将ihren Gang译为“它的历程”,迹近鲁迅所谓的“硬译”。这个ihren Gang其实就是讲座(Vorlesung)进程,亦就是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的进程;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读者必须像当年学生听课一样,亦步亦趋,一步脱不得,一步快不得,否则无法读懂,无法听懂。请看拙译:为了准确地思考讲座题目中所含“形而上学”名相究竟具有何种意蕴、立足何种根基,读者必须紧跟讲课进程,亦步亦趋。案亦步亦趋,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 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 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 2018-12-06 09:40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in Breisgau.单从字面看,此句无甚疑难之处。熊译:本书是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以同样的题目讲过的课,现经充分润色予以出版。王译: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开设了相同题目的课程,这本书经由对讲课文稿的充分整理而来。窃以为本句的中心词是den Text der Vorlesung(讲座文稿);修饰句“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汉译将其置于中心词后或中心词前,无可无不可。关键在于“讲座文稿”的前置修饰词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是什么意思,想传达什么?熊伟先生说是“现经充分润色”,王庆节教授说是“经由……充分整理”(姑不论上口与否),这是海德格尔本来的意思吗?英译本特地在修饰语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英译:fully elaborated)下注解:海德格尔此话的意思是,除了另有说明之处,这个文本早在1935年即已写定。(参见Martin Heidegger,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New Traslation by Gregory Fried and Richard Pol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因此,窃以为此句当译为:“本书前身是一部精心结撰[1]的讲座文稿,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2]。”所谓“充分润色”或“充分整理”的说法,均有违海德格尔的本意。注释:[1]此处“精心结撰”原文为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或译“业经反复推敲”。[2]讲座(Vorlesung)系德国大学的授课形式之一。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只有五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一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最短,数来只有七个单词,竟似武学所云:一寸短一寸险。原文如下: Das Gesprochene spricht nicht mehr im Gedruckten. 英译:What was spoken no longer speaks in what ist printed. 熊译:“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 Das Gesprochene本义为“说过的话”,熊伟先生特指“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并无不妥,然而《形而上学导论》... 2018-12-06 09:33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只有五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一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最短,数来只有七个单词,竟似武学所云:一寸短一寸险。原文如下:Das Gesprochene spricht nicht mehr im Gedruckten.英译:What was spoken no longer speaks in what ist printed. 熊译:“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 Das Gesprochene本义为“说过的话”,熊伟先生特指“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并无不妥,然而《形而上学导论》通篇都是讲课时说过的话,如果“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此书岂非成了无字真经?再看王译:“已经说过的话在此不再重说。”这个“此”当然指Gedruckten,指出版物,指这本书。只不知“已经说过的话”指哪些话?指什么时候、在何种场合说过的话?无论熊译抑或王译,都向汉语读者传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某句话或某些话,现在不想在书中再说了;“不再说话”(spricht nicht mehr)的主体非海德格尔莫属。窃以为,此句中,“不再说话”的主体恰恰不是海德格尔,而是“说过的话”(Das Gesprochene),简言之,话不再说话了。 话会说话吗?或者换一种问法,语言会说话吗?在海德格尔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海德格尔在题为《语言》(1950)的一席演讲中说:“语言之为语言如何成其本质?我们答曰:语言说话(Die Sprache spricht)。”参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页。因此,窃以为这句话当译成:“说过的话一旦付梓,便不容改口。”话一旦变成Gedruckten,变成出版物,便不再说话;或者说,不再开口;或者说,不容改口。海德格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当年开《形而上学导论》这门课时,在课堂上说过很多话,包括刊印后引发巨大争议的话;这些话一旦付梓,便不容改口,海氏也无意改口。海德格尔在1953年11月15日致编辑里瓦尔特博士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您所说,在打印稿中毫无保留地删除那些被截取的语句是一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我先前没有删,今后也将保持原样。因为这些语句历史性地属于这个讲座,属于我深信不疑的东西:即对于从中学到了思想手艺的读者来说,这个讲座绝对担得起被提到的这些语句。”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 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 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 2018-12-06 09:40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in Breisgau.单从字面看,此句无甚疑难之处。熊译:本书是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以同样的题目讲过的课,现经充分润色予以出版。王译: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开设了相同题目的课程,这本书经由对讲课文稿的充分整理而来。窃以为本句的中心词是den Text der Vorlesung(讲座文稿);修饰句“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汉译将其置于中心词后或中心词前,无可无不可。关键在于“讲座文稿”的前置修饰词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是什么意思,想传达什么?熊伟先生说是“现经充分润色”,王庆节教授说是“经由……充分整理”(姑不论上口与否),这是海德格尔本来的意思吗?英译本特地在修饰语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英译:fully elaborated)下注解:海德格尔此话的意思是,除了另有说明之处,这个文本早在1935年即已写定。(参见Martin Heidegger,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New Traslation by Gregory Fried and Richard Pol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因此,窃以为此句当译为:“本书前身是一部精心结撰[1]的讲座文稿,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2]。”所谓“充分润色”或“充分整理”的说法,均有违海德格尔的本意。注释:[1]此处“精心结撰”原文为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或译“业经反复推敲”。[2]讲座(Vorlesung)系德国大学的授课形式之一。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 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原文zur Aushilfe,熊译... 2018-12-06 10:1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原文zur Aushilfe,熊译“为求完美”,王译“为求改善”,大同小异。惟英译as an aid to the reader(为裨读者),颇得海德格尔原意。借鉴英译本,请看拙译:为裨读者,本书在不改动内容的同时,将过于冗赘的长句拆成短句,将连阡累陌的大块文章细细分段,删除重复的话,订正疏漏,厘清含混。 其中,原文der fortlaufende Text,英译the continuous text,好之者赞其“一泻千里,气若长虹”,恶之者诟其“连阡累陌,面目可憎”。曾读茨威格(Stefan Zweig)《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常有长达三四页不分段的大块文章,即便是小说文本,亦令我叫苦不迭。前言第四段包括两个句子,浅显明了。熊译:圆括号中的文字是在修改润色的同时添写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随后年代增加的注释。王译:圆括号中的东西是在整理制作《讲稿》的同时写下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后来一些年代添加的评注。王译忠实不渝,将原文的was译成了“东西”,虽然明知这个was实指“文字”。前文指出,因为不解“前言”第一段中的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精心结撰)之用意,故熊译、王译第四段时,依然不解此段中gleichzeitig mit der Ausarbeitung(在推敲的同时)之用意,甚至不解海德格尔强调圆括号、方括号之区分的用意。关于海德格尔区分圆括号、方括号的用意及有关争议,全集版编者特地在后记中予以解说,此处不赘。故此,请看拙译:圆括号内的文字是在推敲讲稿的当年写下的。方括号内的文字,包括说明性文字在内,是在随后年代里增补的。前言末段亦是一个长句。熊译:要正确地思考讲课的标题中的“形而上学”这一名称具有什么样的意思以及出于什么样的根由,读者首先必须充分体会透此课的全境。王译:要想正确地思索这一课程标题中“形而上学”之名的意义以及它出自怎样的根基,读者首先必须一同经历它的历程。熊译与王译的差异在于对原文muß der Leser zuvor ihren Gang mitvollzogen haben(英译the reader must first have taken part in completing the course of the lectures)的解读。王译照例忠实不渝地将ihren Gang译为“它的历程”,迹近鲁迅所谓的“硬译”。这个ihren Gang其实就是讲座(Vorlesung)进程,亦就是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的进程;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读者必须像当年学生听课一样,亦步亦趋,一步脱不得,一步快不得,否则无法读懂,无法听懂。请看拙译:为了准确地思考讲座题目中所含“形而上学”名相究竟具有何种意蕴、立足何种根基,读者必须紧跟讲课进程,亦步亦趋。案亦步亦趋,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 令汉语读者感觉生... 2018-12-07 10:02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令汉语读者感觉生疏难解的要数海德格尔所谓的“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用法,如“上帝是”(Gott ist),“地球是”(die Erde ist),其实寻常德国人也很少这么说话,故陈嘉映教授称之为“哲学用法”。海德格尔虽然将这个ist(是)解为existiert(存在),但他依然说ist(是),他毕生所思乃这个ist(是)。因此当sein作为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讨论对象时,就有了首字母大写的、名词化的Sein(英译Being)。由于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西方哲学家并没有替这个讨论对象另起新名,因此,汉语译者既无理由、也无权利替Sein另起诸如“在”或“存在”之类的名号。为了克服汉语无从区别作为讨论对象的“是”(Sein)和作为动词或系词的“是”(ist及其它形态)所带来的行文困难,笔者冒险生造了一个名相“本是”来对译这个Sein。其实在汉语中,“本”与“是”连用并不罕见,如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至于Sein在复合词中的译法则视具体情形而定,如Seinfrage译作“本是问题”,而Menschsein则译作“人之是”。至于Bewusstsein之类复合词,估计谁也不会放弃现成译名“意识”而译成“有意是”,否则难免胶柱鼓瑟之讥。一般地说,译本无法亦步亦趋地重演原本的“语言游戏”,尤其是海德格尔式的“语言游戏”。为了避免陈嘉映先生列举的“此是之是论之是是……”之类尴尬(此乃陈嘉映先生在《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挑选的例子),凡在非专题讨论ist之用法的语境中,可尽量将作系词用的ist省略不译,或酌情译为“乃、为、亦、即、系”等,以克服行文中触目皆“是”的窘迫。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 令汉语读者感觉生... 2018-12-07 10:02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三分法(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手稿第31-36页),德语词sein(相当于英语的to be)乃动词“是”的通名,可以作系词(Copula),可以作助动词(Hilfszeitwort),可以作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在前两种情况下,sein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不同之处在于,sein(以及英语的to be)随人称、时间、语式而生发种种变化,而汉译只能添加修饰词来反映这等变化。令汉语读者感觉生疏难解的要数海德格尔所谓的“独立动词”(selbständiges Zeitwort)用法,如“上帝是”(Gott ist),“地球是”(die Erde ist),其实寻常德国人也很少这么说话,故陈嘉映教授称之为“哲学用法”。海德格尔虽然将这个ist(是)解为existiert(存在),但他依然说ist(是),他毕生所思乃这个ist(是)。因此当sein作为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讨论对象时,就有了首字母大写的、名词化的Sein(英译Being)。由于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西方哲学家并没有替这个讨论对象另起新名,因此,汉语译者既无理由、也无权利替Sein另起诸如“在”或“存在”之类的名号。为了克服汉语无从区别作为讨论对象的“是”(Sein)和作为动词或系词的“是”(ist及其它形态)所带来的行文困难,笔者冒险生造了一个名相“本是”来对译这个Sein。其实在汉语中,“本”与“是”连用并不罕见,如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至于Sein在复合词中的译法则视具体情形而定,如Seinfrage译作“本是问题”,而Menschsein则译作“人之是”。至于Bewusstsein之类复合词,估计谁也不会放弃现成译名“意识”而译成“有意是”,否则难免胶柱鼓瑟之讥。一般地说,译本无法亦步亦趋地重演原本的“语言游戏”,尤其是海德格尔式的“语言游戏”。为了避免陈嘉映先生列举的“此是之是论之是是……”之类尴尬(此乃陈嘉映先生在《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挑选的例子),凡在非专题讨论ist之用法的语境中,可尽量将作系词用的ist省略不译,或酌情译为“乃、为、亦、即、系”等,以克服行文中触目皆“是”的窘迫。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 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 原文zur Aushilfe,熊译... 2018-12-06 10:1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占据页面,整整四行,初学德语者见了未免魂飞魄散,其实由五个短句组成。熊译: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王译:为求改善,我们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连贯呵成的文本划节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原文zur Aushilfe,熊译“为求完美”,王译“为求改善”,大同小异。惟英译as an aid to the reader(为裨读者),颇得海德格尔原意。借鉴英译本,请看拙译:为裨读者,本书在不改动内容的同时,将过于冗赘的长句拆成短句,将连阡累陌的大块文章细细分段,删除重复的话,订正疏漏,厘清含混。 其中,原文der fortlaufende Text,英译the continuous text,好之者赞其“一泻千里,气若长虹”,恶之者诟其“连阡累陌,面目可憎”。曾读茨威格(Stefan Zweig)《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常有长达三四页不分段的大块文章,即便是小说文本,亦令我叫苦不迭。前言第四段包括两个句子,浅显明了。熊译:圆括号中的文字是在修改润色的同时添写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随后年代增加的注释。王译:圆括号中的东西是在整理制作《讲稿》的同时写下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后来一些年代添加的评注。王译忠实不渝,将原文的was译成了“东西”,虽然明知这个was实指“文字”。前文指出,因为不解“前言”第一段中的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精心结撰)之用意,故熊译、王译第四段时,依然不解此段中gleichzeitig mit der Ausarbeitung(在推敲的同时)之用意,甚至不解海德格尔强调圆括号、方括号之区分的用意。关于海德格尔区分圆括号、方括号的用意及有关争议,全集版编者特地在后记中予以解说,此处不赘。故此,请看拙译:圆括号内的文字是在推敲讲稿的当年写下的。方括号内的文字,包括说明性文字在内,是在随后年代里增补的。前言末段亦是一个长句。熊译:要正确地思考讲课的标题中的“形而上学”这一名称具有什么样的意思以及出于什么样的根由,读者首先必须充分体会透此课的全境。王译:要想正确地思索这一课程标题中“形而上学”之名的意义以及它出自怎样的根基,读者首先必须一同经历它的历程。熊译与王译的差异在于对原文muß der Leser zuvor ihren Gang mitvollzogen haben(英译the reader must first have taken part in completing the course of the lectures)的解读。王译照例忠实不渝地将ihren Gang译为“它的历程”,迹近鲁迅所谓的“硬译”。这个ihren Gang其实就是讲座(Vorlesung)进程,亦就是这本《形而上学导论》的进程;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读者必须像当年学生听课一样,亦步亦趋,一步脱不得,一步快不得,否则无法读懂,无法听懂。请看拙译:为了准确地思考讲座题目中所含“形而上学”名相究竟具有何种意蕴、立足何种根基,读者必须紧跟讲课进程,亦步亦趋。案亦步亦趋,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 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 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 2018-12-06 09:40 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的第一句:Die Schrift bringt den Text der 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 Vorlesung,die unter dem gleicen Titel im Sommersemester 1935 an der Universität Freiburg i. Br. gehalten wurde.英译:This publication contains the text of the fully elaborated lecture course that was held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the summer semester of 1935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in Breisgau.单从字面看,此句无甚疑难之处。熊译:本书是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以同样的题目讲过的课,现经充分润色予以出版。王译: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开设了相同题目的课程,这本书经由对讲课文稿的充分整理而来。窃以为本句的中心词是den Text der Vorlesung(讲座文稿);修饰句“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汉译将其置于中心词后或中心词前,无可无不可。关键在于“讲座文稿”的前置修饰词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是什么意思,想传达什么?熊伟先生说是“现经充分润色”,王庆节教授说是“经由……充分整理”(姑不论上口与否),这是海德格尔本来的意思吗?英译本特地在修饰语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英译:fully elaborated)下注解:海德格尔此话的意思是,除了另有说明之处,这个文本早在1935年即已写定。(参见Martin Heidegger,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New Traslation by Gregory Fried and Richard Pol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因此,窃以为此句当译为:“本书前身是一部精心结撰[1]的讲座文稿,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大学曾用同样的题目开过讲座[2]。”所谓“充分润色”或“充分整理”的说法,均有违海德格尔的本意。注释:[1]此处“精心结撰”原文为vollständig ausgearbeiteten,或译“业经反复推敲”。[2]讲座(Vorlesung)系德国大学的授课形式之一。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只有五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一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最短,数来只有七个单词,竟似武学所云:一寸短一寸险。原文如下: Das Gesprochene spricht nicht mehr im Gedruckten. 英译:What was spoken no longer speaks in what ist printed. 熊译:“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 Das Gesprochene本义为“说过的话”,熊伟先生特指“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并无不妥,然而《形而上学导论》... 2018-12-06 09:33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前言”,只有五个自然段,每段只有一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最短,数来只有七个单词,竟似武学所云:一寸短一寸险。原文如下:Das Gesprochene spricht nicht mehr im Gedruckten.英译:What was spoken no longer speaks in what ist printed. 熊译:“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 Das Gesprochene本义为“说过的话”,熊伟先生特指“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并无不妥,然而《形而上学导论》通篇都是讲课时说过的话,如果“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此书岂非成了无字真经?再看王译:“已经说过的话在此不再重说。”这个“此”当然指Gedruckten,指出版物,指这本书。只不知“已经说过的话”指哪些话?指什么时候、在何种场合说过的话?无论熊译抑或王译,都向汉语读者传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某句话或某些话,现在不想在书中再说了;“不再说话”(spricht nicht mehr)的主体非海德格尔莫属。窃以为,此句中,“不再说话”的主体恰恰不是海德格尔,而是“说过的话”(Das Gesprochene),简言之,话不再说话了。 话会说话吗?或者换一种问法,语言会说话吗?在海德格尔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海德格尔在题为《语言》(1950)的一席演讲中说:“语言之为语言如何成其本质?我们答曰:语言说话(Die Sprache spricht)。”参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页。因此,窃以为这句话当译成:“说过的话一旦付梓,便不容改口。”话一旦变成Gedruckten,变成出版物,便不再说话;或者说,不再开口;或者说,不容改口。海德格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当年开《形而上学导论》这门课时,在课堂上说过很多话,包括刊印后引发巨大争议的话;这些话一旦付梓,便不容改口,海氏也无意改口。海德格尔在1953年11月15日致编辑里瓦尔特博士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您所说,在打印稿中毫无保留地删除那些被截取的语句是一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我先前没有删,今后也将保持原样。因为这些语句历史性地属于这个讲座,属于我深信不疑的东西:即对于从中学到了思想手艺的读者来说,这个讲座绝对担得起被提到的这些语句。”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