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 [德]马丁·海德格尔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128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林中路
副标题: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6534
出版时间:2015
页数:448
定价:116.00
内容简介: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这套丛书还有 《同一与差异》,《现象学之基本问题》,《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根据律》,《讨论班》 等。 第5、6章没看;第3章黑格尔的原文有必要印两遍吗?而且是长篇引用?总体上明白晓畅,翻译不错,大概主要因为是由讲座转化而来,读来是循循善诱的口气,尤其是第1章。 诗栖 筑居 艺术 真理 艺术作品的本源何在? 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启思?思的起步紧密关联着思之品质。 海德格尔点出,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三者中,艺术是先在的。唯有当艺术存在,而且是作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本源而存在时,才有作品和艺术家。艺术家... 【按语:《林中路(Holzwege)》是由海德格尔从1935-1946年的6篇文章或讲稿构成。主旨是返回到遮蔽和遗忘已久的存在本身,而这些篇章恰恰是走在返回之途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上的某些记号:存在在艺术中呈现;存在被遗忘,世界沉入作为对象结构的图像;黑格尔曾在“经验”中触摸存... (一) 电影Life of Pi讲了Pi的两个故事(或两重人生),一个明亮励志,呈现得美轮美奂;另一个恐怖,邪恶,在黑暗中隐而不显。影片抛出的问题是:你会选哪一个?当片中作家选择第一个故事时,Pi说:And so it goes with Go... 【案语:《诗人何为?》绝不仅仅是在讲诗学,虽然海德格尔确实在文中对荷尔德林和里尔克的诗歌做了一些文本分析,但是他更是走在一条“通往语言之途”中的。其中,尤其是借助于里尔克的几首诗歌(以及书信),他分析了具有存在本体性的冒险、敞开性、技术对象化、集置、“存在... 后期海德格尔对于诗的阐发,意图是要超越一种形而上学的语言。后期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其显现之本质。所谓“天雨粟,鬼夜哭”,语言使存在得以澄明,世界于混沌之中得以显现,被遮蔽的黑暗世界得以照进一束天光。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 【原文写于2015年11月,给冯师的读书报告+读书会】 十一月一日读书会的消息很早就收到了,于是借这次机会重新研读了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有许多新的理解。海德格尔是借由此篇文章中借由艺术作品的本源而对他自己真理观的集中阐述,之所以选择艺术作品作为切入点,则是... Heidegger《林中路》——4 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P245 然而,作为那种与以往的价值相关的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强力意志同时也是对以往一切价值的重估的原则。但由于以往的最高价值是从超感性领域的高度上统治了感性领域,而这种统治的结构就是形而上学,所以,随着对一切价... 回到古希腊的时代与苏格拉底一块辩论么?算了!我还不想被他骂的狗血淋头,不过我倒是愿意坐在他身边然后听他在探讨哲学,林中路就是如此,哲学如同本身一样的具有更多的是一种优雅与深刻,而不是在大学里的笔挺的西装的讲课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轻快与明亮,与其说是哲学我倒... 王德峰教授的《艺术哲学》基本上是中文解释版的《林中路》,回溯康德、黑格尔美学观后,他详细谈了海德格尔美学的认识,一些关键词(如物、形式、质料、存在、存在者、世界、大地、真理),以及最重要的,一种“基于体验存在而非认识存在者以便发现真理的视角。我的概括太过简...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孙译: 作为绝对认识的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绝不是因为它力求使它的方法精确化,使它的结果变得具有强制性,并从而把它自身与那种就本质和范围而言逊色于它的东西,即科学研究,作等闲视之。 原文 Die Philosophie ist als das absolute Erkennen keineswegs d... 这种以双重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质。真理在本质上即是非真理(Un-Wahrheit)。为了以一种也许令人吃惊的尖刻来说明,我们可以说,这种以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澄明的无蔽。相反,真理的本质就是非真理。但这个命题却不能说成:真理根本上是谬误。同样地,这个命题的意思也不是说:真理从来不是它自身,辩证地看,真理也总是其对立面。 真理即非真理。海德格尔同学,你确定没读过金刚经么:“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 2018-12-31 21:51  1人喜欢 这种以双重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质。真理在本质上即是非真理(Un-Wahrheit)。为了以一种也许令人吃惊的尖刻来说明,我们可以说,这种以遮蔽方式的否定属于作为澄明的无蔽。相反,真理的本质就是非真理。但这个命题却不能说成:真理根本上是谬误。同样地,这个命题的意思也不是说:真理从来不是它自身,辩证地看,真理也总是其对立面。真理即非真理。海德格尔同学,你确定没读过金刚经么:“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那么,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可是迄今为止,人们都一直认为艺术是与美的东西或美有关的,而与真理毫不相干。产生这类作品的艺术,亦被称为美的艺术,以区别于生产器具的手工艺。在美的艺术中,并不是说艺术就是美的,它之所以被叫做美的,是因为它产生美。相反,真理归于逻辑,而美留给了美学。 海德格尔提出:真与美是一回事。 2018-12-29 21:22  1人喜欢 那么,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可是迄今为止,人们都一直认为艺术是与美的东西或美有关的,而与真理毫不相干。产生这类作品的艺术,亦被称为美的艺术,以区别于生产器具的手工艺。在美的艺术中,并不是说艺术就是美的,它之所以被叫做美的,是因为它产生美。相反,真理归于逻辑,而美留给了美学。海德格尔提出:真与美是一回事。 存在者整体乃是一种惟一的征服意志的单一对象。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了。何种终有一死的人能够探测这种纷乱状态的深渊呢?人们满可以对此种深渊视而不见。人们满可以设立一个又一个幻象。而此种深渊并不会消失。种种自然理论和历史学说都不能解除此种纷乱状态。它们倒是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而使之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乞灵于那种笼罩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之上的纷乱的。那么,究竟还有... 2019-01-29 22:44 存在者整体乃是一种惟一的征服意志的单一对象。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了。何种终有一死的人能够探测这种纷乱状态的深渊呢?人们满可以对此种深渊视而不见。人们满可以设立一个又一个幻象。而此种深渊并不会消失。种种自然理论和历史学说都不能解除此种纷乱状态。它们倒是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而使之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乞灵于那种笼罩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之上的纷乱的。那么,究竟还有救吗?当而且仅当有危险时,才有救。当存在本身入于其终极,并且那种从存在本身而来的被遗忘状态倒转过来时,才有危险。而如果存在于其本质中需要使用人之本质呢?如果人之本质乃基于存在之真理的思想之中,那又如何呢?那么,思想就必须在存在之谜上去作诗。思想才把所思之早先带到有待思想的东西的近邻。这一段不是诗是什么?晚期的海德格尔就是两个字:诗,思。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 这一段可以作为科幻小说的主题。 2019-01-29 08:09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这一段可以作为科幻小说的主题。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奇无人迹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 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 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2017-03-28 17:48 物之三性:物是其特征的载体;物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且物应该置于它本己的坚固性中(也就是说,其本性并不因为人以其感觉想要“使物以一种最大可能的直接性接近我们”而发生改变);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读到这里,疑问产生了:第一,如果接受量子理论的挑战,那就应该承认,人的感觉有可能会对物及其本性发生影响;第二,极端一点说,可能并不存在物的本性乃至物本身,物有可能仅仅是人的感觉(的呈现),也就是... 2018-11-19 11:31 物之三性:物是其特征的载体;物是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且物应该置于它本己的坚固性中(也就是说,其本性并不因为人以其感觉想要“使物以一种最大可能的直接性接近我们”而发生改变);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读到这里,疑问产生了:第一,如果接受量子理论的挑战,那就应该承认,人的感觉有可能会对物及其本性发生影响;第二,极端一点说,可能并不存在物的本性乃至物本身,物有可能仅仅是人的感觉(的呈现),也就是说,物有可能是完全主观的、依赖于人的感觉的非存在物;第三,即便不提量子理论,海德格尔此处对物的认识也是基于一种静态的眼光,物在他看来是静止的、有着固定的内在性的。但物无论从形态还是就其性质来说,都应该是动态的。或者,不如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来看,是绝对动态和相对静态的集合。 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话逻辑上没毛病,但是:存在者的真理何来?   2018-11-19 12:08 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话逻辑上没毛病,但是:存在者的真理何来? 存在者整体乃是一种惟一的征服意志的单一对象。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了。何种终有一死的人能够探测这种纷乱状态的深渊呢?人们满可以对此种深渊视而不见。人们满可以设立一个又一个幻象。而此种深渊并不会消失。种种自然理论和历史学说都不能解除此种纷乱状态。它们倒是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而使之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乞灵于那种笼罩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之上的纷乱的。那么,究竟还有... 2019-01-29 22:44 存在者整体乃是一种惟一的征服意志的单一对象。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了。何种终有一死的人能够探测这种纷乱状态的深渊呢?人们满可以对此种深渊视而不见。人们满可以设立一个又一个幻象。而此种深渊并不会消失。种种自然理论和历史学说都不能解除此种纷乱状态。它们倒是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而使之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乞灵于那种笼罩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之上的纷乱的。那么,究竟还有救吗?当而且仅当有危险时,才有救。当存在本身入于其终极,并且那种从存在本身而来的被遗忘状态倒转过来时,才有危险。而如果存在于其本质中需要使用人之本质呢?如果人之本质乃基于存在之真理的思想之中,那又如何呢?那么,思想就必须在存在之谜上去作诗。思想才把所思之早先带到有待思想的东西的近邻。这一段不是诗是什么?晚期的海德格尔就是两个字:诗,思。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 这一段可以作为科幻小说的主题。 2019-01-29 08:09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这一段可以作为科幻小说的主题。 “如同月亮一样,生活确实有不断规避我们的一面,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对它的完满性和丰富性的充实,是对现实的美妙而圆满的空间和存在之球体的充实。” 里尔克这里应该是在说月之阴暗面,因此上面的“不断规避”翻译为“永远躲避”可能更贴切一些。从这里想到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否定,确实是很高明的见解。 2019-01-25 11:03 “如同月亮一样,生活确实有不断规避我们的一面,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对它的完满性和丰富性的充实,是对现实的美妙而圆满的空间和存在之球体的充实。”里尔克这里应该是在说月之阴暗面,因此上面的“不断规避”翻译为“永远躲避”可能更贴切一些。从这里想到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否定,确实是很高明的见解。 动物的意识程度把动物投入世界,但动物没有每时每刻都把自身置于世界的对立位置(我们人却正是这样做的)。动物在世界中存在;我们人则站在世界面前,而这依靠的是我们的意识所作的特有的转折和强化。” 我们站在世界面前。这里的“意识”有点类似“我执”。佛教要破“我执”,是否就是要取消这种脱离世界的状态,回到动物的生存状态呢? 2019-01-25 11:00 动物的意识程度把动物投入世界,但动物没有每时每刻都把自身置于世界的对立位置(我们人却正是这样做的)。动物在世界中存在;我们人则站在世界面前,而这依靠的是我们的意识所作的特有的转折和强化。”我们站在世界面前。这里的“意识”有点类似“我执”。佛教要破“我执”,是否就是要取消这种脱离世界的状态,回到动物的生存状态呢?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