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跨界
副标题:历史与哲学之间 作者:[荷]克里斯·洛伦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839 出版时间:2015 页数:436 定价:65.00 内容简介: 《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分为哲学、历史学两篇,上篇讨论的是历史哲学问题,下篇讨论历史学,尤其是当代的比较历史学、德国史等实例中反映的理论问题。集中的反映了本书作者近20年来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两方面的理论贡献。 洛伦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历史理论家,著有多种重要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专著。《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为他的自选集。 历史知识和历史真实:对 内在实在论 的寻求 历史可能是真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与 隐喻的转向 史学与规律:一段对立的历史 你有你的历史,我有我的 --对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反思 时间失灵:过去的突然在场 · · · · · · 历史知识和历史真实:对 内在实在论 的寻求 历史可能是真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与 隐喻的转向 史学与规律:一段对立的历史 你有你的历史,我有我的 --对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反思 时间失灵:过去的突然在场 比较史学史:问题与视角 双重困难 --比较德国和魁北克民族国家历史书写的政治 界定:制造神话和破解神话之间的 科学 历史学 认同表现:族群、种族、阶级、性别与宗教 --一个概念史导论 超 越善恶?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和近代德国历史写作 跨界:反思德国历史学家在纳粹史争论中的角色 模型杀手 --对戈德哈根方法与历史的事后之思 你能告诉我吗,好时代都到哪里去了? --论现代化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利弊 · · · · · · 这套丛书还有 《世界历史沉思录》,《社会记忆》,《近代史家批判》,《历史知识理论》,《历史知识问题》 等。 很多好用的脚注!有些德语词译得有问题,比如Dokumentation der Vertreibung der Deutschen aus Ost-Mitteleuropa不是德国与中东欧的分离…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 2015-11-30 00:22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续时间则抵制结束”“要重新反思历史与正义的关系,及两者暗含的不可逆和可逆的时间观念。历史不可逆的时间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道德感的”“过去与现在的区别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行动产生的,即,过去不是自动与现在分离,而是由一个中断行为产生”(P24-P25,Gabrielle Spiegel 'Memory and History:liturgical Time and Historical Time', History and Theory 2002;Berber Bevernage 'Time,Presence, and Historical Injustice' History and Theory 2008; )。这些观点富有洞见,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有解释效力。而显然,在中国至少可以找到两个层次上的创伤体验,允许研究者有感受力地进行研究。比如1840年以后的历史,和相对应的历史叙述及教育。这种体验可能即将消失了吧,也正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文中所引大屠杀幸存者的名言:如果你舔一口我的心,你会被毒死。是痛彻心扉的名言。或许对我们来说,就不会了。很多人吃掉了自己的心,把毒液释放到血液神经元和牙髓里去了。P32这一章以1980th在德国发生的,针对大屠杀的修正主义重述发生的论战为材料进行探讨。应该是这集子里很重要的一篇论文吧。主旨有三:一、批判Ankersmit叙述主义;二、给出自己的理论立场,源自Putnam的“内在实在论”,从科学哲学移位到历史哲学。借之克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克服事实与评价的截然划分;三、把哲学史学的结合落到实处:“历史研究可以因哲学洞见得到改进,前提是史学家的争论成为哲学分析的材料”(P32)。1、三个细节。一:显然历史学家是不能接受H.White和Ankersmit的极端论点的。假如他们把史学理解成文本间的横向联系而非纵向的历史证据,就完全没必要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费力做研究了。(P56-P57)评论:史学家只有费力做研究才能有安逸的生活可过。这完全不是史学家追求证据的理由。他们当然可以满足于横向的文本联系,那依然是研究,据此他们才有自己的生活好过。二:包含在一中的细节。对新历史编纂来说,文本是最重要的,它不再是需要透过来寻找过去的真实或是作者意图的中间层,而必须是历史编纂者需要正视的内容。(P56)评论:这段源自Ankersmit的引文其实恰好描述了今天历史学家的体验。估计每一个读过余欣教授论文的史学门外汉都不觉得他说出了什么东西,但他的论文不只是为史学规范所认可的,同时还是中古史研究的典范。史学的规范化自然可以独立于后现代思潮,文本间的横向联系也源出于史学规范化本身而非后现代论说。a、尽可能勾连时代、主题下的所有材料,结论可以就是这些勾连本身;b、尽可能勾连全部该主题的先行研究,与该研究联系的必要性不必加以考虑。其实这里的尽可能、不必要换成必须、不该才对。以徐冲教授的论文为例,当他援引日本学者的研究时,往往对其主旨不加说明,对脚注提到该研究的意义也不加说明,而学科内的人自己就会去寻觅这些勾连的意义。在数据库的帮助下,这种规范进一步强化,因为满足它变得容易了。在一次有关新出唐代藩镇研究论著的小争议中,批评者枚举了作者理应参考的日本学人的先行研究。这个书单里,一份水户藩镇守帐的研究也赫然在列。足证规范可以在检索的帮助下可以规范到什么程度。总而言之,文本间的横向联系本然地赋予研究意义。三:历史学家的论证过程通常被分为事实研究的阶段和解释说明的阶段。(P68)评论:这句话表明了哲学家在把某学科当做对象来分析时的固有缺憾,他不具备分析该学科技术性最强,最核心部分的能力,从而该分析的有效性打了折扣,在他的把握中有不少意义流失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阶段二分法呼应着层次二分法:事实与叙述,描述性的(descriptive)和说明性(explanatory)的(P40)。但事实上,历史学家的描述性层次里不是铺陈现成的事实,解释阶段也不是说明这些事实表明了什么。在描述与解释之间,就是历史学家工作中技术性最强的部分,考证。这种二分法模糊了历史学家的实际工作,因此没有实现从史学实践出发来做哲学分析的承诺。因此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没有“事实一般根据资料相对支持的程度所做的指涉性论证来做判断,解释说明……这个阶段的基本策略是排除竞争性的论点”这么简单。实际存在的考证工作跨越了这两个阶段这一事实表明这个二分法的缺陷。2、关于内在实在论。2.1、缸中之脑喻,BIV理解一:令S*是句子S的指涉,S*=1表示S*存在,S:S*=1表示指涉关系成立。S:S*=1需要满足两个条件,a)S*=1;b)R。则BIV在BIV*=1或BIV*=0的情况下均有BIV:BIV*=0。因为,若BIV*=1,则对于任意S,S:S*=0,故BIV:BIV*=0;若BIV*=0,BIV:BIV*=0.这样理解,a)和Putnam原文略有差异;b)用不上未加说明的R。理解Putnam的意思是,S为了命中逻辑在先的S*时有意义。S与S*的偶然符合不令S有意义。这是对R的日常语言式的说明。所以普特南原文说,无论在BIV*=1还是BIV*=0的世界“都不能说BIV”,而非BIV:BIV* ≡0的意思应该是,BIV:BIV*恒不满足R。他说这个假设逻辑上的不可能应该是指这个意向结构的不可能。3、立场与结论。P92奇怪,这篇history and theory 37(1998)上发表的论文的脚注,全都没译,和其它章节不一样。每一章作为独立发表的论文,要是能把发表日期和期刊说明一下就好了,能知道是在什么时点说出来的话。脚注中书名论文名一律不译,查找起来颇为方便,但有些已有汉译本的提出来就更方便了。如德·塞托《历史书写》,霍布斯鲍姆《论历史》等。第五章开头脚注里说请参看我的论文,就是第四章这篇论文,是更明显的例子。P135窃以为上编中,第二六两篇论文最重要。其它批判Ankersmit,为历史学客观性辩护的几篇论文固然说理平实,可若照Ankersmit的丰产性标准,其实反不如他的批判对象。第六篇对记忆-创伤理论的反思至少介绍了较新的观点。细节:P167:在时间上保持距离一直是职业历史学家的先决条件,在它诞生两个世纪之后,再坚持这一点就不再可取了。哈尔托赫(F.Hartog)观察到:“过去比历史更有吸引力;过去、唤起和情感的在场,胜过了和过去保持距离。”过去的景观化和商品化非常契合这个距离消失的图景。按:这当然是个很切实的观察。不说原文上文数字化博物馆,和柏林墙在第一时间的博物馆化这些离得略远的例证,日常生活中的热播电视剧,和人人都热衷拍照也表征了这一点。每一个当下都在来自未来的视野中迅即历史化了,过去被比拟为这个现在,被期待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但是,Lorenz这里说的似乎是两个范畴的事。借用Oakeshott的老派分析,这都属于实践经验范畴,和专属于历史学家的历史经验范畴是两回事(不过,第八章篇末的脚注有说明,Lorenz是反对Oakeshott对两种过去经验的区分的,在氏著《过去的构成》,Konstruktion der Vergangenheit,里已有讨论)。过去当然比历史更有吸引力,一直以来,历史小说都比历史研究更受人喜欢,没道理因为这个就说历史学家该放弃自己的立场。当然既然这么说了,就一定有他的原因。猜这个原因就是,Lorenz把“历史学家和历史学也该保持他的‘吸引力’”当成了历史学成立的前提。归根结底,和他批判的Ankersmit一样,更看重史学的“表现”方面。经过这个对作为反思的理论的反思,要想在理论上劝历史学家放弃他们的保守立场,还得多费点功夫。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 2015-11-30 00:22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续时间则抵制结束”“要重新反思历史与正义的关系,及两者暗含的不可逆和可逆的时间观念。历史不可逆的时间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道德感的”“过去与现在的区别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行动产生的,即,过去不是自动与现在分离,而是由一个中断行为产生”(P24-P25,Gabrielle Spiegel 'Memory and History:liturgical Time and Historical Time', History and Theory 2002;Berber Bevernage 'Time,Presence, and Historical Injustice' History and Theory 2008; )。这些观点富有洞见,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有解释效力。而显然,在中国至少可以找到两个层次上的创伤体验,允许研究者有感受力地进行研究。比如1840年以后的历史,和相对应的历史叙述及教育。这种体验可能即将消失了吧,也正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文中所引大屠杀幸存者的名言:如果你舔一口我的心,你会被毒死。是痛彻心扉的名言。或许对我们来说,就不会了。很多人吃掉了自己的心,把毒液释放到血液神经元和牙髓里去了。P32这一章以1980th在德国发生的,针对大屠杀的修正主义重述发生的论战为材料进行探讨。应该是这集子里很重要的一篇论文吧。主旨有三:一、批判Ankersmit叙述主义;二、给出自己的理论立场,源自Putnam的“内在实在论”,从科学哲学移位到历史哲学。借之克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克服事实与评价的截然划分;三、把哲学史学的结合落到实处:“历史研究可以因哲学洞见得到改进,前提是史学家的争论成为哲学分析的材料”(P32)。1、三个细节。一:显然历史学家是不能接受H.White和Ankersmit的极端论点的。假如他们把史学理解成文本间的横向联系而非纵向的历史证据,就完全没必要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费力做研究了。(P56-P57)评论:史学家只有费力做研究才能有安逸的生活可过。这完全不是史学家追求证据的理由。他们当然可以满足于横向的文本联系,那依然是研究,据此他们才有自己的生活好过。二:包含在一中的细节。对新历史编纂来说,文本是最重要的,它不再是需要透过来寻找过去的真实或是作者意图的中间层,而必须是历史编纂者需要正视的内容。(P56)评论:这段源自Ankersmit的引文其实恰好描述了今天历史学家的体验。估计每一个读过余欣教授论文的史学门外汉都不觉得他说出了什么东西,但他的论文不只是为史学规范所认可的,同时还是中古史研究的典范。史学的规范化自然可以独立于后现代思潮,文本间的横向联系也源出于史学规范化本身而非后现代论说。a、尽可能勾连时代、主题下的所有材料,结论可以就是这些勾连本身;b、尽可能勾连全部该主题的先行研究,与该研究联系的必要性不必加以考虑。其实这里的尽可能、不必要换成必须、不该才对。以徐冲教授的论文为例,当他援引日本学者的研究时,往往对其主旨不加说明,对脚注提到该研究的意义也不加说明,而学科内的人自己就会去寻觅这些勾连的意义。在数据库的帮助下,这种规范进一步强化,因为满足它变得容易了。在一次有关新出唐代藩镇研究论著的小争议中,批评者枚举了作者理应参考的日本学人的先行研究。这个书单里,一份水户藩镇守帐的研究也赫然在列。足证规范可以在检索的帮助下可以规范到什么程度。总而言之,文本间的横向联系本然地赋予研究意义。三:历史学家的论证过程通常被分为事实研究的阶段和解释说明的阶段。(P68)评论:这句话表明了哲学家在把某学科当做对象来分析时的固有缺憾,他不具备分析该学科技术性最强,最核心部分的能力,从而该分析的有效性打了折扣,在他的把握中有不少意义流失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阶段二分法呼应着层次二分法:事实与叙述,描述性的(descriptive)和说明性(explanatory)的(P40)。但事实上,历史学家的描述性层次里不是铺陈现成的事实,解释阶段也不是说明这些事实表明了什么。在描述与解释之间,就是历史学家工作中技术性最强的部分,考证。这种二分法模糊了历史学家的实际工作,因此没有实现从史学实践出发来做哲学分析的承诺。因此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没有“事实一般根据资料相对支持的程度所做的指涉性论证来做判断,解释说明……这个阶段的基本策略是排除竞争性的论点”这么简单。实际存在的考证工作跨越了这两个阶段这一事实表明这个二分法的缺陷。2、关于内在实在论。2.1、缸中之脑喻,BIV理解一:令S*是句子S的指涉,S*=1表示S*存在,S:S*=1表示指涉关系成立。S:S*=1需要满足两个条件,a)S*=1;b)R。则BIV在BIV*=1或BIV*=0的情况下均有BIV:BIV*=0。因为,若BIV*=1,则对于任意S,S:S*=0,故BIV:BIV*=0;若BIV*=0,BIV:BIV*=0.这样理解,a)和Putnam原文略有差异;b)用不上未加说明的R。理解Putnam的意思是,S为了命中逻辑在先的S*时有意义。S与S*的偶然符合不令S有意义。这是对R的日常语言式的说明。所以普特南原文说,无论在BIV*=1还是BIV*=0的世界“都不能说BIV”,而非BIV:BIV* ≡0的意思应该是,BIV:BIV*恒不满足R。他说这个假设逻辑上的不可能应该是指这个意向结构的不可能。3、立场与结论。P92奇怪,这篇history and theory 37(1998)上发表的论文的脚注,全都没译,和其它章节不一样。每一章作为独立发表的论文,要是能把发表日期和期刊说明一下就好了,能知道是在什么时点说出来的话。脚注中书名论文名一律不译,查找起来颇为方便,但有些已有汉译本的提出来就更方便了。如德·塞托《历史书写》,霍布斯鲍姆《论历史》等。第五章开头脚注里说请参看我的论文,就是第四章这篇论文,是更明显的例子。P135窃以为上编中,第二六两篇论文最重要。其它批判Ankersmit,为历史学客观性辩护的几篇论文固然说理平实,可若照Ankersmit的丰产性标准,其实反不如他的批判对象。第六篇对记忆-创伤理论的反思至少介绍了较新的观点。细节:P167:在时间上保持距离一直是职业历史学家的先决条件,在它诞生两个世纪之后,再坚持这一点就不再可取了。哈尔托赫(F.Hartog)观察到:“过去比历史更有吸引力;过去、唤起和情感的在场,胜过了和过去保持距离。”过去的景观化和商品化非常契合这个距离消失的图景。按:这当然是个很切实的观察。不说原文上文数字化博物馆,和柏林墙在第一时间的博物馆化这些离得略远的例证,日常生活中的热播电视剧,和人人都热衷拍照也表征了这一点。每一个当下都在来自未来的视野中迅即历史化了,过去被比拟为这个现在,被期待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但是,Lorenz这里说的似乎是两个范畴的事。借用Oakeshott的老派分析,这都属于实践经验范畴,和专属于历史学家的历史经验范畴是两回事(不过,第八章篇末的脚注有说明,Lorenz是反对Oakeshott对两种过去经验的区分的,在氏著《过去的构成》,Konstruktion der Vergangenheit,里已有讨论)。过去当然比历史更有吸引力,一直以来,历史小说都比历史研究更受人喜欢,没道理因为这个就说历史学家该放弃自己的立场。当然既然这么说了,就一定有他的原因。猜这个原因就是,Lorenz把“历史学家和历史学也该保持他的‘吸引力’”当成了历史学成立的前提。归根结底,和他批判的Ankersmit一样,更看重史学的“表现”方面。经过这个对作为反思的理论的反思,要想在理论上劝历史学家放弃他们的保守立场,还得多费点功夫。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 2015-11-30 00:22 关于创伤理论,最早接触是Ankersmit《历史表现》中一章,用冲击-辩护的模式来写的,觉得很隔膜。毕竟大屠杀和东欧剧变、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体验等等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感受,而创伤理论似乎又很依赖于体验。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外在地去分析组织他者的历史,但那样终究隔了一层。但这篇论文提供的,对创伤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依据的是“编年时间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区分,编年时间是正常的历史,正常的‘时间’,已经流逝的过去,而持续时间则抵制结束”“要重新反思历史与正义的关系,及两者暗含的不可逆和可逆的时间观念。历史不可逆的时间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道德感的”“过去与现在的区别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行动产生的,即,过去不是自动与现在分离,而是由一个中断行为产生”(P24-P25,Gabrielle Spiegel 'Memory and History:liturgical Time and Historical Time', History and Theory 2002;Berber Bevernage 'Time,Presence, and Historical Injustice' History and Theory 2008; )。这些观点富有洞见,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有解释效力。而显然,在中国至少可以找到两个层次上的创伤体验,允许研究者有感受力地进行研究。比如1840年以后的历史,和相对应的历史叙述及教育。这种体验可能即将消失了吧,也正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文中所引大屠杀幸存者的名言:如果你舔一口我的心,你会被毒死。是痛彻心扉的名言。或许对我们来说,就不会了。很多人吃掉了自己的心,把毒液释放到血液神经元和牙髓里去了。P32这一章以1980th在德国发生的,针对大屠杀的修正主义重述发生的论战为材料进行探讨。应该是这集子里很重要的一篇论文吧。主旨有三:一、批判Ankersmit叙述主义;二、给出自己的理论立场,源自Putnam的“内在实在论”,从科学哲学移位到历史哲学。借之克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克服事实与评价的截然划分;三、把哲学史学的结合落到实处:“历史研究可以因哲学洞见得到改进,前提是史学家的争论成为哲学分析的材料”(P32)。1、三个细节。一:显然历史学家是不能接受H.White和Ankersmit的极端论点的。假如他们把史学理解成文本间的横向联系而非纵向的历史证据,就完全没必要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费力做研究了。(P56-P57)评论:史学家只有费力做研究才能有安逸的生活可过。这完全不是史学家追求证据的理由。他们当然可以满足于横向的文本联系,那依然是研究,据此他们才有自己的生活好过。二:包含在一中的细节。对新历史编纂来说,文本是最重要的,它不再是需要透过来寻找过去的真实或是作者意图的中间层,而必须是历史编纂者需要正视的内容。(P56)评论:这段源自Ankersmit的引文其实恰好描述了今天历史学家的体验。估计每一个读过余欣教授论文的史学门外汉都不觉得他说出了什么东西,但他的论文不只是为史学规范所认可的,同时还是中古史研究的典范。史学的规范化自然可以独立于后现代思潮,文本间的横向联系也源出于史学规范化本身而非后现代论说。a、尽可能勾连时代、主题下的所有材料,结论可以就是这些勾连本身;b、尽可能勾连全部该主题的先行研究,与该研究联系的必要性不必加以考虑。其实这里的尽可能、不必要换成必须、不该才对。以徐冲教授的论文为例,当他援引日本学者的研究时,往往对其主旨不加说明,对脚注提到该研究的意义也不加说明,而学科内的人自己就会去寻觅这些勾连的意义。在数据库的帮助下,这种规范进一步强化,因为满足它变得容易了。在一次有关新出唐代藩镇研究论著的小争议中,批评者枚举了作者理应参考的日本学人的先行研究。这个书单里,一份水户藩镇守帐的研究也赫然在列。足证规范可以在检索的帮助下可以规范到什么程度。总而言之,文本间的横向联系本然地赋予研究意义。三:历史学家的论证过程通常被分为事实研究的阶段和解释说明的阶段。(P68)评论:这句话表明了哲学家在把某学科当做对象来分析时的固有缺憾,他不具备分析该学科技术性最强,最核心部分的能力,从而该分析的有效性打了折扣,在他的把握中有不少意义流失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阶段二分法呼应着层次二分法:事实与叙述,描述性的(descriptive)和说明性(explanatory)的(P40)。但事实上,历史学家的描述性层次里不是铺陈现成的事实,解释阶段也不是说明这些事实表明了什么。在描述与解释之间,就是历史学家工作中技术性最强的部分,考证。这种二分法模糊了历史学家的实际工作,因此没有实现从史学实践出发来做哲学分析的承诺。因此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没有“事实一般根据资料相对支持的程度所做的指涉性论证来做判断,解释说明……这个阶段的基本策略是排除竞争性的论点”这么简单。实际存在的考证工作跨越了这两个阶段这一事实表明这个二分法的缺陷。2、关于内在实在论。2.1、缸中之脑喻,BIV理解一:令S*是句子S的指涉,S*=1表示S*存在,S:S*=1表示指涉关系成立。S:S*=1需要满足两个条件,a)S*=1;b)R。则BIV在BIV*=1或BIV*=0的情况下均有BIV:BIV*=0。因为,若BIV*=1,则对于任意S,S:S*=0,故BIV:BIV*=0;若BIV*=0,BIV:BIV*=0.这样理解,a)和Putnam原文略有差异;b)用不上未加说明的R。理解Putnam的意思是,S为了命中逻辑在先的S*时有意义。S与S*的偶然符合不令S有意义。这是对R的日常语言式的说明。所以普特南原文说,无论在BIV*=1还是BIV*=0的世界“都不能说BIV”,而非BIV:BIV* ≡0的意思应该是,BIV:BIV*恒不满足R。他说这个假设逻辑上的不可能应该是指这个意向结构的不可能。3、立场与结论。P92奇怪,这篇history and theory 37(1998)上发表的论文的脚注,全都没译,和其它章节不一样。每一章作为独立发表的论文,要是能把发表日期和期刊说明一下就好了,能知道是在什么时点说出来的话。脚注中书名论文名一律不译,查找起来颇为方便,但有些已有汉译本的提出来就更方便了。如德·塞托《历史书写》,霍布斯鲍姆《论历史》等。第五章开头脚注里说请参看我的论文,就是第四章这篇论文,是更明显的例子。P135窃以为上编中,第二六两篇论文最重要。其它批判Ankersmit,为历史学客观性辩护的几篇论文固然说理平实,可若照Ankersmit的丰产性标准,其实反不如他的批判对象。第六篇对记忆-创伤理论的反思至少介绍了较新的观点。细节:P167:在时间上保持距离一直是职业历史学家的先决条件,在它诞生两个世纪之后,再坚持这一点就不再可取了。哈尔托赫(F.Hartog)观察到:“过去比历史更有吸引力;过去、唤起和情感的在场,胜过了和过去保持距离。”过去的景观化和商品化非常契合这个距离消失的图景。按:这当然是个很切实的观察。不说原文上文数字化博物馆,和柏林墙在第一时间的博物馆化这些离得略远的例证,日常生活中的热播电视剧,和人人都热衷拍照也表征了这一点。每一个当下都在来自未来的视野中迅即历史化了,过去被比拟为这个现在,被期待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但是,Lorenz这里说的似乎是两个范畴的事。借用Oakeshott的老派分析,这都属于实践经验范畴,和专属于历史学家的历史经验范畴是两回事(不过,第八章篇末的脚注有说明,Lorenz是反对Oakeshott对两种过去经验的区分的,在氏著《过去的构成》,Konstruktion der Vergangenheit,里已有讨论)。过去当然比历史更有吸引力,一直以来,历史小说都比历史研究更受人喜欢,没道理因为这个就说历史学家该放弃自己的立场。当然既然这么说了,就一定有他的原因。猜这个原因就是,Lorenz把“历史学家和历史学也该保持他的‘吸引力’”当成了历史学成立的前提。归根结底,和他批判的Ankersmit一样,更看重史学的“表现”方面。经过这个对作为反思的理论的反思,要想在理论上劝历史学家放弃他们的保守立场,还得多费点功夫。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