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我是谁? 如果有我,有几个我?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2015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我是谁?
副标题:如果有我,有几个我?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899 出版时间:2015 页数:419 定价:62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哲学家、政论家、作家、媒体出版人。1964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市(Solingen)。1994年于科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其后几乎任职过德国各大报及电台,并担任过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研究员。2000年荣获生物医学大传奖。 创作有两本小说、三本非文学类著作。其中他的童年回忆录《列宁只来到卢登夏德》( Lenin kam nur bis Ludenscheid)已拍成电影,另一本非文学类作品《爱情的哲学》销售亦超过15万本。目前定居于科隆和卢森堡。 钱俊宇,辅仁大学德文系毕业。曾任德国Witten/Herdecke大学讲师等职,现为科隆大学中文讲师与跨文化沟通训练讲师。 第3章 心灵的宇宙:我们的脑部如何运作? 第4章 三十年战争中的一个冬夜:从何得知我是谁? · · · · · · 第3章 心灵的宇宙:我们的脑部如何运作? 第4章 三十年战争中的一个冬夜:从何得知我是谁? 第5章 马赫经验:“我”是谁? 第6章 斯巴克先生恋爱了:何谓感觉? 第7章 不是自家的主人:我的潜意识是什么? 第8章 似曾相识:何谓记忆? 第9章 玻璃瓶里的苍蝇:何谓语言? 第二部 我应该做什么? 第10章 卢梭的谬误:我们需要其他人吗? 第11章 屠龙者的剑:我们为什么帮助别人? 第12章 我心中的法则:为什么我应该做个好人? 第13章 利贝特实验:我可以要我所想要的吗? 第14章 盖吉事件:大脑里存在道德吗? 第15章 我感受到你也感受到的:值得做个好人吗? 第16章 站在桥上的那个人: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吗? 第17章 贝莎姑妈不应该死:可以杀人吗? 第18章 尊严的诞生:堕胎是道德的吗? 第19章 人生的尽头:应该允许安乐死吗? 第20章 香肠和干酪以外:可以吃动物吗? 第21章 文化丛林里的猴子:人类应该如何与人猿相处? 第22章 鲸鱼的痛苦: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 第23章 复制人眼中的世界:可以对人进行复制吗? 第24章 任君挑选的孩子:生殖医学将往何处发展? 第25章 通往精神世界的桥:脑部研究允许做些什么? 第三部 我可以期望什么? 第26章 最大的想象:神存在吗? 第27章 会吏长的时钟:大自然具有意义吗? 第28章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不可思议:爱是什么? 第29章 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自由是什么? 第30章 鲁滨孙的废油: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吗? 第31章 罗尔斯的游戏:正义是什么? 第32章 幸福之岛:快乐人生是什么? 第33章 远方的花园:快乐学得来吗? 第34章 母体:人生具有意义吗? · · · · · · 入门的科普哲学书,挑了一些让人比较好奇的点切入,但也最终不会给你终极答案的入门里的学术书,学术里的科普书 判断一本哲学普及读物的质量,我觉得应该归为“可操作性”,普通人或许无暇亦无力去阅读类似三大批判这样的大部头哲学著作,但是一样需要形而上的思考,以及critical thinking,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这本书确实足以带给我们思考的乐趣,从新闻事例和热点话题出发,每一章专注于介绍一个派别或一个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然而非常生动,不是教科书式的条陈。而每篇结尾都会以提问的形式来质疑这一章中所举理论的不完... 判断一本哲学普及读物的质量,我觉得应该归为“可操作性”,普通人或许无暇亦无力去阅读类似三大批判这样的大部头哲学著作,但是一样需要形而上的思考,以及critical thinking,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这本书确实足以带给我们思考的乐趣,从新闻事例和热点话题出发,每一章专注于介绍一个派别或一个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然而非常生动,不是教科书式的条陈。而每篇结尾都会以提问的形式来质疑这一章中所举理论的不完善或是悖论之处,自然流入下一个话题,作者的功力也由此可见。时至今日我还经常会以作者的一个问题反思自己,抗衡飘渺的虚无感:“我是否在我的人生里成就了什么曾经让我高兴,而且至今依然让我欣慰的事?”,于是下一步就是继续滚去读书工作,一定不要在短暂的人生中一无所获啊 这本可以算是甲骨文从书里比较出色的一本,特别适合哲学入门阅读,每一篇章前面都是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人物介绍,来导入一节的主题。不过,这本书同时还是一本科普作品,里面对于人类大脑以及进化的介绍也是非常的精彩。作者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向读者介绍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并与每个人身边和所关心的问题相结合起来,做到了通俗易懂,直入人心。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再次阅读一遍的好书…… 34篇简短review paper 全是讲故事 基本上什么也没讲清楚 有的地方一笔带过让人觉得是故意逃避讨论 很烧脑的一本哲学、心理书籍,我是谁这个人类终极问题,不是别人可以给你答案的;而是要靠自己去探索、顿悟 突然想起这本书。自己还写了一些东西。Post出来一下。 当然,我早就听说过“本我”、“自我”和“超我”,也知道有潜意识的存在。当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大脑里面有不止一个人,我的脊背还是凉的。 这是最近的一个哲学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之前,康德说,你和桌子之前,相隔着... PX代表书页内容摘抄,【】内为思考/对句子的主观补完。 前言: PV: 哲学的历史也是时尚和当代的精神潮流、被遗忘或被压抑的知识以及许多崭新尝试的历史。 那些新的尝试之所以会显得如此新,是因为许多从前的思想都被忽略了。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造房子的话,建筑所需要的砖块很... 提出一个终极而玄幻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而少闻的了。但在这些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面前,甚而在那些被沿用几百年的格言面前,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对它可想而道不尽的感知。哲学,仍在用它敏感的大脑去想象一个关于不能想象的东西。找到一些标准又抛弃一些... 维特根斯坦是飞机工程师,二战时开发医用设备。 支持安乐死的我动摇了,因为“若是准许积极协助死亡,那么我们等于是把一个对‘少数绝望’的状况来说‘最后的’办法变成一个与其他办法无异的‘一般’办法”。维持安乐死半支持半反对的灰色地带,未尝不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为什... 尼采关心的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见解对于人类的自我认识有什么意义。它让人类更伟大或是更卑微?人类是失去了一切,还是因为更清楚自己而有所得? 笛卡尔的成就:唯有探究出世界在我的思想前面展现何种面貌,才能发现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因为我所知道的世界的一切,并不是... 《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是一本德国人写的关于哲学的书,对于哲学的初学者来说,其文字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章节与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章节结尾都会承上启下地点明下一章的主题,并且在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会用带有文学性的叙述来引出其主要的人物和话题。本书分了... 为了合理使用马原课这种“宝贵的时间”,我选择坐在教室后排安静地读《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魔幻而讽刺的地方在于,马原老师也在讲哲学——高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及一下其它哲学家,贴标签顺便贬低一下,比如叔本华......虽然我们对这种... 书评: 对于大多数话题,这本书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引述了一些著名学者或者现实的说法。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开放性质的书,或许以后会有更具说服力的论点。 有些时候,多数人投票制定规则会是一种残酷的行为。某种意义激起了那些少数人为自己维权的情绪。 规则是社会的... 笛卡尔给出了这个答案:透过我的思想得知。“我是谁”是一个问题,经过思考才提出的问题,而这个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又是一种思考,给我的感觉就像“嵌套函数”,或者让我想起冯友兰有本《中国哲学简史》最开始提到过的“思维的思维”,根据这个逻辑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永无止境(╯‵□′)╯︵┻━┻ 2017-11-22 10:31 笛卡尔给出了这个答案:透过我的思想得知。“我是谁”是一个问题,经过思考才提出的问题,而这个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又是一种思考,给我的感觉就像“嵌套函数”,或者让我想起冯友兰有本《中国哲学简史》最开始提到过的“思维的思维”,根据这个逻辑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永无止境(╯‵□′)╯︵┻━┻ 人类的知识仅限于物竞天择的演化所产生的认知系统。就像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也根据其感官和意识所允许的看法为自己塑造世界。因为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官。凡事我们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尝不到或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也不会察觉,它们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 2017-04-10 14:22 1人喜欢 人类的知识仅限于物竞天择的演化所产生的认知系统。就像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也根据其感官和意识所允许的看法为自己塑造世界。因为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官。凡事我们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尝不到或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也不会察觉,它们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 爱情里的关键角色是一种名叫“催产素”的荷尔蒙、当男女在享受彼此的性爱欢愉时,两人体内都会放出催产素,其效用可比作鸦片,既有刺激也有镇静的麻醉效果。有趣的是,催产素被冠上“专一荷尔蒙”或“结合荷尔蒙”的称号,竟是因为平原田鼠的研究。平原田鼠是单一配偶制的,和其另一种具有较少催产素受体的近亲高山田鼠不同。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著名的约克斯灵长类研究中心,以中心主任为首的美国学者们用注射催产素阻断剂的方式... 2016-07-23 22:55 1人喜欢 爱情里的关键角色是一种名叫“催产素”的荷尔蒙、当男女在享受彼此的性爱欢愉时,两人体内都会放出催产素,其效用可比作鸦片,既有刺激也有镇静的麻醉效果。有趣的是,催产素被冠上“专一荷尔蒙”或“结合荷尔蒙”的称号,竟是因为平原田鼠的研究。平原田鼠是单一配偶制的,和其另一种具有较少催产素受体的近亲高山田鼠不同。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著名的约克斯灵长类研究中心,以中心主任为首的美国学者们用注射催产素阻断剂的方式,拆散了大量幸福的平原田鼠伴侣,它们立刻变得不再忠诚专一,而是像高山田鼠一样性欲高涨。如果说平原田鼠此刻表现的是“无选择性交配行为”,那么原本性欲强烈的高山田鼠在被注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类似)之后,就变成忠诚专一、两厢厮守的老鼠了。 现在一般相信催产素受体对于人类的相互结合的欲望和能力有重要影响。蒙特雷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波拉克便指出,孤儿体内的催产素低于双亲关系亲密的孩子。也就是说,催产素是一种长效接着剂,催产素会启动产妇的分娩阵痛、决定乳汁供给并强化母子关系。而对两性而言,它则会让刚开始的性爱关系延续为长久的伴侣关系。 不过除此之外,恋爱中的大脑还有其他不同的区域以及生物武器在执行工作。有嫌疑的包括与注意力有关的“脑区扣带皮质”,扮演如“报偿中心”角色的“中脑边缘系统”以及产生“愉悦”感觉的苯乙胺。当然还有其他的嫌疑犯也不能漏掉,也就是与情绪激动有关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与亢奋有关的多巴胺。若它们的数值上升,而有让人入睡作用的血清素下降,则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神志不清。另外还有适量的身体内生麻醉剂,如脑内啡和可体松。这场喧闹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平息:一般认为三年的时间是恋爱感觉的极大值,3~12个月则是平均值。根据国际上的统计,离婚平均发生在固定关系的第四年,从前看不见的齿缝,此时看得一清二楚。从生物化学的观点来看,此刻只有靠催产素才能挽救两人的关系。 1.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任职于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20世纪70年代初确立了一个名为“寂寞研究”的学科,他认为寂寞是大城市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法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研究黑猩猩间复杂的社会关系,《野性的外交家》。 3.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作为激情的爱情》(Liebeals Passion) 超觉玄秘体验《Why God Won’t Go Away》 裴丽《自然神学》 2016-09-20 10:50 后续研究:1.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任职于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20世纪70年代初确立了一个名为“寂寞研究”的学科,他认为寂寞是大城市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2.法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研究黑猩猩间复杂的社会关系,《野性的外交家》。3.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作为激情的爱情》(Liebeals Passion)超觉玄秘体验《Why God Won’t Go Away》裴丽《自然神学》 宁可人生是无意义的,也不要有一个我无法赞同的意义。 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感觉具有学习能力!我小时候害怕的,现在不会再让我感到恐惧,而几个月前让我感到兴奋的,现在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感觉的学习肯定与我的知性有关,因此感觉和知性都融合在我的生活里,他们彼此影响,就算在某个具体的行为状态中是由感觉做决定,但长期来看,我的知性在背后也决... 2019-02-10 22:37 感觉具有学习能力!我小时候害怕的,现在不会再让我感到恐惧,而几个月前让我感到兴奋的,现在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感觉的学习肯定与我的知性有关,因此感觉和知性都融合在我的生活里,他们彼此影响,就算在某个具体的行为状态中是由感觉做决定,但长期来看,我的知性在背后也决定着我的感觉。 许多宗教都提到的爱人如己,其意义很值得怀疑,爱的感觉是无法强求的,因此以它作为道德的保障也是颇为可议的,尊重别人,虽然你并不爱他肯定是比较容易实践的要求。 对身体特征进行挑选的消费性优生学,也为社会发展带来几乎无人乐见的影响:一种普遍而沉重的不安全感!就算消费性优生学在个案中可以因为不违反道德基本原则而被接受,但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其结果还是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究竟想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什么形象呢?孩子是有自主能力的生物,我们难道要把他们变成由我们所构建的物品,把对他们的教养权扩大成为所有权吗?又是怎样奇怪的生命认知赋予我们这个扩大的权利呢?就算知道并非生命中所有事物都是可以矫正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个缺憾。 “人性”这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遗产,诱使我们把道德视为我们这个物种的本质,人类似乎天生就既非绝对残暴,也非完全高尚的,而是两者兼具。镜像神经元则显示了我们的同理心如何在神经细胞层面上运作,然而没有一种化学过程会自动构成好感,爱和责任,那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做,尤其是因为它对我们而言是值得的。 快乐的代价规则:(1)积极性(2)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快乐源泉比社会关系更持久(3)全神贯注,享受当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做(4)切合实际的期待,苛求自己会带来压力,要求过低则缺少动力(5)正面的思想,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快乐(6)不要过度追求快乐,有些危机可能是转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7)乐在工作 1.萨特:“人的面貌是由其行动刻画出来的”;人首先得是个规划,没有什么是... 2019-03-12 21:22 快乐的代价规则:(1)积极性(2)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快乐源泉比社会关系更持久(3)全神贯注,享受当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做(4)切合实际的期待,苛求自己会带来压力,要求过低则缺少动力(5)正面的思想,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快乐(6)不要过度追求快乐,有些危机可能是转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7)乐在工作1.萨特:“人的面貌是由其行动刻画出来的”;人首先得是个规划,没有什么是先于这个规划存在的,而人首先将成为他所计划成为的人2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因为我们的确能决定自我。不过,这个自由会受限于我们的经验,我们被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包围,成为我们的框架;然而,这个框架里仍然可能会改变,只不过我们应该小心不要高估或低估这个自由,因为如果一个人裹足不前,那么他就不会有任何发展;而如果一个人想完全发挥内在自由的话,他的要求将很快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3没有什么比财产权更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更吸引人类的热情;财产权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独占和控制,并排除这世界里任何其他个体的任何权利4财产并非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5我生活周遭的对象,都应该是我的对象,并且是“我的存在”的一部分6思想深刻的人会设法尽量把话说清楚,而想要表现的很深刻的人,则会故意含糊其辞7提出疑问是一个永远不应该丧失的能力,因为学习和享受是让人生圆满的秘密。只有学习而不享受将使人憔悴,只有享受却不学习则会使人愚笨,还有什么比因为自我认知的提升而能更加自信地生活来得更有成就感呢8人类也根据感官和意识所允许的看法为自己塑造世界,我们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官9限制我们学习能力的并不是我们神经细胞的数量,而是我们注意力范围的大小1我思故我在2人类史双重受限的,其一是受限于典型的感官能力以及灵长类那偶典型的极限;其二是由于意识和潜意识两者之间的界限。无意识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经验和我们的人格3世界究竟是由原子还是由历史构成的,答案见仁见智4语言发展的驱动力并不在于对真理和自我认知的渴望,其可能的动力应该来自相互理解的社会需求5哲学的问题必须被当作语言表达的问题去理解和分析,因为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总是被他们的语言所影响的6寂寞的人苦于没有人或很少有人关心自己,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人感同身受7知性并不从大自然中汲取它的法则,而是强加法则在大自然身上8感觉和决定经常分不开9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其说是经由理性不如说是透过各阶层的群众对某个问题的感受,社会前进的推动力是感情的冲动1人类显然不只是逻辑的动物,还有比公正更重要的道德法则2宗教原本就是从直觉转化到教化和诫命,他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3一件事物若是过多的存在,便会迅速失去它的价值4信仰、爱和希望5社会系统的构成不是由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是沟通和意义的交换6爱是很平凡的不可思议,也就是“在他么的幸福里找到自己的幸福7尊重别人,虽然你并不爱他8决定就是那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的差别9正义和公平根本不是人类真正的动力,比正义更重要的是自私以及对自由发展自我的要求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承认“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基础”2人的幸福定义为在合适的情况下最理性而长远的人生计划,当一个人在实行这个计划时有些成就,那么他就会感到幸福3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并不是富裕和金钱,甚至不是年纪、性别、外贸、聪明才智和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性生活、孩子、朋友、饮食和运动,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4一个处在快乐状态的人,会因为其引人注目的行动而吸引人,表现出友善、热情、冲动、灵活和创造性,在自己的眼里,甚至他的凌力能够移山5只有期待符合现实时,才有可能达到持续的快乐,其实是一个与自我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与自己的期望态度相处的问题6伊壁鸠鲁思想的极端性和超越时代性,在于它以一个在哲学里少见的方式,完全只信赖感官可经验的生活7过度和享受总会很快失去价值,为了提高生活乐趣,我们应该克制如孩子般的贪得无厌8例行公事虽然有时是有意义的,长久下来却不会使人快乐,不同的调剂和新花样可以使快乐的源泉9你一旦开始比较,就注定输了1快乐不在于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而在于你总是想要你所做的2寻找答案的过程经常比答案本身还重要 倘若我们可以与蚊子沟通,那么我们将知道,就连蚊子也是同样地激情地遨游空中,并感到飞翔着的世界中心就在它里头。 2017-05-21 16:19 倘若我们可以与蚊子沟通,那么我们将知道,就连蚊子也是同样地激情地遨游空中,并感到飞翔着的世界中心就在它里头。 快乐的代价规则:(1)积极性(2)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快乐源泉比社会关系更持久(3)全神贯注,享受当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做(4)切合实际的期待,苛求自己会带来压力,要求过低则缺少动力(5)正面的思想,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快乐(6)不要过度追求快乐,有些危机可能是转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7)乐在工作 1.萨特:“人的面貌是由其行动刻画出来的”;人首先得是个规划,没有什么是... 2019-03-12 21:22 快乐的代价规则:(1)积极性(2)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快乐源泉比社会关系更持久(3)全神贯注,享受当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做(4)切合实际的期待,苛求自己会带来压力,要求过低则缺少动力(5)正面的思想,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快乐(6)不要过度追求快乐,有些危机可能是转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7)乐在工作1.萨特:“人的面貌是由其行动刻画出来的”;人首先得是个规划,没有什么是先于这个规划存在的,而人首先将成为他所计划成为的人2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因为我们的确能决定自我。不过,这个自由会受限于我们的经验,我们被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包围,成为我们的框架;然而,这个框架里仍然可能会改变,只不过我们应该小心不要高估或低估这个自由,因为如果一个人裹足不前,那么他就不会有任何发展;而如果一个人想完全发挥内在自由的话,他的要求将很快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3没有什么比财产权更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更吸引人类的热情;财产权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独占和控制,并排除这世界里任何其他个体的任何权利4财产并非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5我生活周遭的对象,都应该是我的对象,并且是“我的存在”的一部分6思想深刻的人会设法尽量把话说清楚,而想要表现的很深刻的人,则会故意含糊其辞7提出疑问是一个永远不应该丧失的能力,因为学习和享受是让人生圆满的秘密。只有学习而不享受将使人憔悴,只有享受却不学习则会使人愚笨,还有什么比因为自我认知的提升而能更加自信地生活来得更有成就感呢8人类也根据感官和意识所允许的看法为自己塑造世界,我们的认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官9限制我们学习能力的并不是我们神经细胞的数量,而是我们注意力范围的大小1我思故我在2人类史双重受限的,其一是受限于典型的感官能力以及灵长类那偶典型的极限;其二是由于意识和潜意识两者之间的界限。无意识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经验和我们的人格3世界究竟是由原子还是由历史构成的,答案见仁见智4语言发展的驱动力并不在于对真理和自我认知的渴望,其可能的动力应该来自相互理解的社会需求5哲学的问题必须被当作语言表达的问题去理解和分析,因为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总是被他们的语言所影响的6寂寞的人苦于没有人或很少有人关心自己,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人感同身受7知性并不从大自然中汲取它的法则,而是强加法则在大自然身上8感觉和决定经常分不开9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其说是经由理性不如说是透过各阶层的群众对某个问题的感受,社会前进的推动力是感情的冲动1人类显然不只是逻辑的动物,还有比公正更重要的道德法则2宗教原本就是从直觉转化到教化和诫命,他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3一件事物若是过多的存在,便会迅速失去它的价值4信仰、爱和希望5社会系统的构成不是由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是沟通和意义的交换6爱是很平凡的不可思议,也就是“在他么的幸福里找到自己的幸福7尊重别人,虽然你并不爱他8决定就是那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的差别9正义和公平根本不是人类真正的动力,比正义更重要的是自私以及对自由发展自我的要求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承认“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基础”2人的幸福定义为在合适的情况下最理性而长远的人生计划,当一个人在实行这个计划时有些成就,那么他就会感到幸福3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并不是富裕和金钱,甚至不是年纪、性别、外贸、聪明才智和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性生活、孩子、朋友、饮食和运动,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4一个处在快乐状态的人,会因为其引人注目的行动而吸引人,表现出友善、热情、冲动、灵活和创造性,在自己的眼里,甚至他的凌力能够移山5只有期待符合现实时,才有可能达到持续的快乐,其实是一个与自我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与自己的期望态度相处的问题6伊壁鸠鲁思想的极端性和超越时代性,在于它以一个在哲学里少见的方式,完全只信赖感官可经验的生活7过度和享受总会很快失去价值,为了提高生活乐趣,我们应该克制如孩子般的贪得无厌8例行公事虽然有时是有意义的,长久下来却不会使人快乐,不同的调剂和新花样可以使快乐的源泉9你一旦开始比较,就注定输了1快乐不在于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而在于你总是想要你所做的2寻找答案的过程经常比答案本身还重要 宁可人生是无意义的,也不要有一个我无法赞同的意义。 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感觉具有学习能力!我小时候害怕的,现在不会再让我感到恐惧,而几个月前让我感到兴奋的,现在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感觉的学习肯定与我的知性有关,因此感觉和知性都融合在我的生活里,他们彼此影响,就算在某个具体的行为状态中是由感觉做决定,但长期来看,我的知性在背后也决... 2019-02-10 22:37 感觉具有学习能力!我小时候害怕的,现在不会再让我感到恐惧,而几个月前让我感到兴奋的,现在却觉得索然无味,这个感觉的学习肯定与我的知性有关,因此感觉和知性都融合在我的生活里,他们彼此影响,就算在某个具体的行为状态中是由感觉做决定,但长期来看,我的知性在背后也决定着我的感觉。 许多宗教都提到的爱人如己,其意义很值得怀疑,爱的感觉是无法强求的,因此以它作为道德的保障也是颇为可议的,尊重别人,虽然你并不爱他肯定是比较容易实践的要求。 对身体特征进行挑选的消费性优生学,也为社会发展带来几乎无人乐见的影响:一种普遍而沉重的不安全感!就算消费性优生学在个案中可以因为不违反道德基本原则而被接受,但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其结果还是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究竟想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什么形象呢?孩子是有自主能力的生物,我们难道要把他们变成由我们所构建的物品,把对他们的教养权扩大成为所有权吗?又是怎样奇怪的生命认知赋予我们这个扩大的权利呢?就算知道并非生命中所有事物都是可以矫正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个缺憾。 “人性”这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遗产,诱使我们把道德视为我们这个物种的本质,人类似乎天生就既非绝对残暴,也非完全高尚的,而是两者兼具。镜像神经元则显示了我们的同理心如何在神经细胞层面上运作,然而没有一种化学过程会自动构成好感,爱和责任,那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做,尤其是因为它对我们而言是值得的。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 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的人们不必烦恼人生意义的问题。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其实是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才开始的。对康德来说,人生的使命在于履践道德义务。卢梭则认为人生的使命是能够且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人类应该可以不必去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边沁却认为,人生使命在于获得对自己和别人最大可能的乐趣。而裴利眼中的人生使命则是尽可能造福大众。 这个问题到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康德、费... 2019-01-22 20:34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的人们不必烦恼人生意义的问题。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其实是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才开始的。对康德来说,人生的使命在于履践道德义务。卢梭则认为人生的使命是能够且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人类应该可以不必去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边沁却认为,人生使命在于获得对自己和别人最大可能的乐趣。而裴利眼中的人生使命则是尽可能造福大众。这个问题到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在面对前人留下的巨著时只能彷徨地耸耸肩。叔本华坚决否认人的存在是“为了快乐”。尼采和弗洛伊德也以此为出发点,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本身已经是身体或精神软弱的表现,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更高的人生意义;他想快乐的话,只需要音乐或爱与工作。马赫认为,“人生的意义为何”这个问题随着“我”的瓦解也同时消失了。20世纪大思想家的特别之处,就是他们拒绝给出清楚的答案,并声明这不属于自己的权责范围,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他认为“人生意义为何”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先天本质也使它不会有正面的答案。“因为即使是经过长久怀疑而最后明白生命意义的人,也无法说出这个意义在哪里。”萨特则认为人生意义在于透过行动来实现自我。显然脑部研究也无法解答人生意义的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只能够主观地回答:我在我的人生里看见了什么意义。原因很简单:“意义”并不是世界或自然的性质,而是典型的“人的构思”。我们之所以渴望意义,大概是因为知道“我们有一天会死”。“42!”也许真的只有作家和格言家才能认清事实。“我相信人类最终是个自由的本质,以至于他有权利成为他所相信成为的那个人。”“寻找答案的过程坚持比答案本身来得重要。”“现在,我要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了;其实,你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你只要试着对别人友善、别吃太油腻的食物、偶尔阅读一本好书、让朋友来探望探望你,并且与其他所有种族和国家的人和睦共处就好了。”而如果你问我的话,我是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快乐的七个规则 一、积极性 积极活动/运动,过于慵懒对快乐是没有助益的; 不同的调剂和新花样。 二、社会生活 友谊、伴侣、家庭、孩子,生活乐趣。 三、全神贯注 专注享受当下、全心全意,面对当下。 四、切合实际的等待 过高或过低都不可取。 五、正面的思想(重要) “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快乐!” “一切都是好的。一切!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快乐的,仅此而已!就是这样,没错!谁能认识到... 2019-01-22 20:30 快乐的七个规则一、积极性积极活动/运动,过于慵懒对快乐是没有助益的;不同的调剂和新花样。二、社会生活友谊、伴侣、家庭、孩子,生活乐趣。三、全神贯注专注享受当下、全心全意,面对当下。四、切合实际的等待过高或过低都不可取。五、正面的思想(重要)“假装你自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变得快乐!”“一切都是好的。一切!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快乐的,仅此而已!就是这样,没错!谁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立刻感到快乐起来,而且是马上,就在当下!”“把不开心记录下来”六、不要过度追求快乐泰然面对不幸是高超的艺术,不幸当中也还是有些好处;有些危机可能是个转机。七、乐在工作能够爱和工作,同第一点。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