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 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 王东岳著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72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物演通论
副标题:
作者: 王东岳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6762
出版时间:2015
页数:
定价:56.00
内容简介: 《物演通论》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 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王东岳,笔名“子非鱼”,自由学者。 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 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 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 迄有著作三卷两册: 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 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 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这种东拼西凑,胡扯忽悠的东西再别称自己为哲学了,真是在侮辱哲学。纯属忽悠SB的东西,江湖骗子在痴人说梦。 1.读此书前最好先从网上听听先生的讲座(比较分散,约30多小时)非常精彩! 2.“思想”也是在寻找有缘人! 3.都说好那才真是反常呢! 4.如果你自认“爱知求真”,请不要错过东岳先生的著述,否则你会失去一次 登高望远 的机会! 5. 不谈对与错,只谈所以然! 挺好的,罗辑思维,如果你不想好好读书,又想要装逼(当然,在没读过书的人面前),这是再合适不过的速成了。当然,在读过书的人面前,这位作者也绝对不是装逼,那绝对是真傻逼,装是装不出来的。要么好好读书,要么不要读书,半吊子智术师,简直是对自己也是对所有读书人和好学者的人格的侮辱。 在现代社会质疑的成本太低了,王先生的作品引起争议很大,所以不评论,但是特别欣赏王先生的治学态度。 浪费老子一个小时时间。 八九十年代一波气功大师,前十年一波中医大师,最近几年又是一波国学大师。 可能吧,存在即合理,但错误的存在在错误的人群中正好就是负负得正的合理存在。 我不排斥气功,中医和所谓的“国学”,但这群动不动就直接抛出结论,你问他推导过程,他又抛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也是毫无根基。 本质上,他们和咪蒙之类无异,只不过后者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前者的先进之处在于更敏锐的捕捉到社会问题的真正症... 浪费老子一个小时时间。 八九十年代一波气功大师,前十年一波中医大师,最近几年又是一波国学大师。 可能吧,存在即合理,但错误的存在在错误的人群中正好就是负负得正的合理存在。 我不排斥气功,中医和所谓的“国学”,但这群动不动就直接抛出结论,你问他推导过程,他又抛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也是毫无根基。 本质上,他们和咪蒙之类无异,只不过后者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前者的先进之处在于更敏锐的捕捉到社会问题的真正症结,但不会,不能也不敢去解决。于是就“高屋建瓴”地混沌地抛售观点和理论,让无知的大众陷入巴纳姆效应。 我与王东岳先生 其大作的故事越来越有意思了。 当初我为什么想起来批驳王呢,那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大哥跟我聊起此书,说他在中欧商学院听过王老师的课,“递弱代偿”的理论他不是很懂,王的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他是十分激赏的,问我的意思。我之前翻过王的书,也实话实说了,王... 先说: ①也是看了罗辑思维来看这本书的; ②每年有几十万种图书在中国出版,必然有一些漏网好书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比如spencer的《性与生活》;但也必然有一些书当初出版的时候就是浪费资源,有人不幸阅读也是浪费时间。不明白要“复活”后者的人是什么居心; ③2016年的第... 与达尔文对话 ——中国学者提出万物演化的递弱代偿原理 赵永泰 140年前,1858年7月1日,达尔文在英伦岛发表了自己有关自然选择的杰出论文。他提出,生物的发展规律是物竞天择。经过物竞的撕杀,自然界选择并存留最具生命优势的物种。这些物种愈竞... 王东岳算不上学者,二流的都算不上,要我说,他就是个二流自媒体写手,坐在家里整理整理材料,打乱排序,做个归纳总结,然后起个牛逼哄哄的标题……等着吃瓜群众的刷屏。 对于吃瓜看热闹的人而言,王东岳这种标题党式的“搞哲学”,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对,只是感觉),... 近日系统的学习了王东岳先生的大作《物演通论》,包括其相关论著《知鱼之乐》、《人类的没落》,以及相关视频演讲,如东西方哲学史等等,颇有收获。 王东岳先生以对存在的拷问为主线,把古今中外所有先哲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建立了“递弱代偿”的理论体系。这个学说是一个庞大... 这是一本典型的民哲书籍,当代“义和团”式的中国发明。 总体来讲,似是而非,用了大量所谓科学知识,力图通过混合的方式,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合成物。但是内涵严谨的科学都有着鲜明的外延,最终仍然是一杯啥都不是的混合物。 但是从这杯无从判断其特性的混合中,作者想... 我觉得作者本人的评价即使不用谦逊这个词吧,也是一个很客观的表述。那么各位喷子们,那么你们的愤怒又从何而来呢?况且还是这么一个冷门的非主流学说。至于民哲一说,我实在是搞不懂啥子叫民哲,其反义词是不是科学哲或者学院哲?那么在座的各位,你们有几个自己本身是正统科... 一直觉得豆瓣很不错,不管是电影还是书籍,要看时总是在豆瓣上先看看评论。但是《物演通论》的评价之低的却超乎我的意料。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知乎”,正如网站的名字一样,总是“知乎者也的”。看了半天的评论,你尽然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绕来绕去的。你说他有逻... 有人读不懂臧棣的诗,说他写得不好。此书亦同。 此书有个关键点,由于形而上学禁闭的存在,此书所讲的内容都不是真理。而是21世纪最新哲科知识的整合。此其一也。 此书宏大,世界观可与黑格尔媲美,然更为细致。用 递弱代偿 原理打破物质原有界限,体现万物一系的特点。二也。 ... 清晨朦朦的光线透过窗帘,照进房间,起床坐在电脑上敲下《物演通论》这本书的推荐短文。如果我写的没法让你心动而行动,请责怪我,而不要否定这本书,你可以不同意这本书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这本书的尊严,不允许你对这本书有一丝的不敬。因为在这本书的后面,是一位白发苍... 阅读时间记录 20190509(周四),13:53-15:24,阅读地点:上海市图书馆阅览室 。进度:0%。 2019-05-09 15:23 阅读时间记录20190509(周四),13:53-15:24,阅读地点:上海市图书馆阅览室 。进度:0%。 东岳先生说,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因此,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知识力量的源泉。 下面我们导入一个概念叫做“广义逻辑”。(它区别于我们开头所说的“狭义逻辑”或者说是相对于感性、知性而言的“理性逻辑”) 我知道理性逻辑是从感性和知性中增长出来的。那么感性有没有逻辑程序呢?其实感性背后同样是有逻辑整顿... 2019-05-09 15:16 东岳先生说,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因此,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知识力量的源泉。下面我们导入一个概念叫做“广义逻辑”。(它区别于我们开头所说的“狭义逻辑”或者说是相对于感性、知性而言的“理性逻辑”)我知道理性逻辑是从感性和知性中增长出来的。那么感性有没有逻辑程序呢?其实感性背后同样是有逻辑整顿的。比如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虽然外部只给了我们无数的光点和声波,但是在我们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整顿下,表达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这套生物潜在具备的逻辑系统,我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它所具有的基层性和决定性,为生物形成了一个本真且通达无碍的广义逻辑通道。这就是我们感知不真却有效的来源。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因此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广义逻辑融洽是正确性的基础广义逻辑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理论会被推翻,但知识具有阶段正确性在广义逻辑的基础上,我再提出两个概念:第一,叫“广义逻辑融洽”,融洽是逻辑正确性的基础。第二,叫“广义逻辑失洽”,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成立在广义逻辑融洽的基础之上。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然后我们的理性逻辑就整理出了地心说。地心说与我们的感性逻辑和理性逻辑都不矛盾,于是它有效地维护了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500年。可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们终于意识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感性逻辑与理性逻辑发生了冲突,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理性逻辑模型,于是产生了“日心说”。在没有形成新的广义逻辑融洽之前,我们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失洽。广义逻辑失洽表现为一个原有知识体系的崩溃,它带来了逻辑变革。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就是理性逻辑模型的不断变革。当新的理性逻辑模型和感性逻辑达成通融,我们把它叫做广义逻辑融洽恢复,这时候新的理论有效,人类文明前进。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就是不断的用理性否定感性、接着用更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如果一切学说都会被不断地推翻和证明,真理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那我们怎么样去表述知识的有效性?我们改用一个词“正确”,因正确具有“阶段有效性”的特征。正确需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逻辑自洽。在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上必须不发生矛盾。这是正确的第一要件。第二,逻辑他洽。对你暂时还不能否证的其他学说,保持通洽。第三,逻辑续洽。对于新发生的信息量,保持兼容。这三洽要素达成,学说正确。当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理论学习时,尤其要留意最后一项,如果新出现的信息量,在你原有的认知模型中不能兼容,我们有两种做法。第一,立刻微调自己原来的认知模型,使其保持稳定。第二,冲破原有认知模型的外壳,另建新的认知模型。第一条路导向死途,第二条路开辟未来。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寻找思想方法的要诀。不要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不是大量素材收集,而是逻辑重构博学不代表真理信息量的增加是产生逻辑变革的必然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什么意思?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举个例子。在“日心说”出现以前,有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叫做第谷。第谷用肉眼每天持续观察天体运动20多年,并保留了大量的详细记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终其一生,并没有从这些记录中发现特殊的规律。第谷晚年收了一名学生,叫做开普勒。开普勒不擅天象观察,却获得了第谷20年来的大量观察资料。他暗含着“日心说”的逻辑理念,去研究第谷的观察资料,立刻发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但苦于找不到数据支撑。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完成的圆锥曲线证明,开普勒仅仅是把已被证明的圆锥模型直接扣在天空上,竟然分毫不差,由此得出结论,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这个故事证明了什么?逻辑先事实而发生。不是物体决定事实,而是理念决定事实。不是观察决定事实,而是逻辑决定事实。任何一个东西,它只要在逻辑上成立,它必将在现实中发生。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最后请大家牢牢记住我这段表述。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不是大量素材的收集,而是逻辑重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自己著名思想的时候,大多在年轻时代。牛顿在二十多岁时提出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在二十多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三十多岁时提出广义相对论,他们的专业知识绝不超过当时大学的物理教授。可见,博学绝不代表真理。永远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罗素材,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同样送给我们在场的每一位,不要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这才是思想的力量。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 2019-05-09 15:1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具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推理论证过程不甚严谨,缔造出技术和艺术文化。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逻辑推演,论证推演过程严密复杂,最终发展出了哲学和科学文化。 任何一个思想文化体系都是有自己的自洽解释系统,所以一个文化在自己的内部结构里永远无法实现自我突破,这就是文化的遮蔽效应。文化要打破文化屏蔽必须在与其它的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实现。 中国文化有效的维护了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状态下数千年的生存,现在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人类受到了工商业文明的冲击和碰撞,而中国文化基因和工商业文明的基因完全相反、格格不入,东西方文化兼容性极差。 华夏民族使用象形文字已经几千年了,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具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试错法”的经验或技术为目标,没有完整的逻辑推理思维过程。 由于东亚大陆封闭性生存环境衍生了专制保守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虽然在当时对解决纷争、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同时扼杀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权利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文化遮蔽效应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中华文明之内。 所以在外部世界被打开,随着工业文明的成果不断展现,文明之间的地理界限不在存在,文明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农业文明不适应当前的世界环境,被早就适应了的工商业文明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新文化运动后,我们只是学习了西方文化的表层,却从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文化的内涵。我们推崇科学,却不知道科学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主观规律,科学是能够证明是错误的学问。 我们如今抛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内核,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把科学信奉成为新的宗教。这就是为什么近代的中国人,不管是政治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经济家全都面临严重的行为分裂、文化分裂甚至人格分裂的原因。 【英子树读知识共享】 Ⅱ.案例S(定位) Ⅲ.金句P(定义) 历来为人称道的文化交流,小至私人的交际和语言的产生,大至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明类型的融合,其源于交流的优势所在实际上类同于杂交优势的生物学现象,也就是说,智质运动体现和继承着DNA结构重组的自然定律,尽管把智性的呼应贬低到如此斯文扫地的程度的确有些令人不快也罢。 一切真理能够被生命予以确认的真度,必定等同于智性生物的生存适应度,亦即等同于生存阈所... 2019-01-08 09:12 历来为人称道的文化交流,小至私人的交际和语言的产生,大至民族之间的沟通和文明类型的融合,其源于交流的优势所在实际上类同于杂交优势的生物学现象,也就是说,智质运动体现和继承着DNA结构重组的自然定律,尽管把智性的呼应贬低到如此斯文扫地的程度的确有些令人不快也罢。 一切真理能够被生命予以确认的真度,必定等同于智性生物的生存适应度,亦即等同于生存阈所限定的代偿度,这才是唯一确实而可靠的智质定位和理性效应。 Ⅳ.模型M(定向) 事物或世事之所以流变不息,以至于演化出人的存在,人的精神和人的社会,全是由于一个最简单的原因使然——我称其为递弱代偿原理。 1,物质存在度不可逆转的趋于递减,从而要求相应形式的代偿过程予以追补所致。 2,精神现象说到底不过是原始物理感应属性的代偿性发展产物而已。 3,社会存在是衍生于生物存在之上的又一层的代偿物相或代偿存态,亦即生物分化及其生物属性分化正是社会结构分化的自然基础,因此以生物为其基质的社会实体自有与生物进化史同步发展的自然演运史。 E/S=1/R S代表社会整合度,与代偿度同格 E代表种系生存度或种群类生物个员自然生存度的总和,与存在度同格 R代表种群内总体生存现状的异质分化程度或残化程度,相当于给出了一个递弱动势的参数或曰道的演动系数 设定R系数是大于零的正数,且倾向于渐次增大,还需设定E和S之和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即S的增量永远恰好等于E的减量,与存在阈等位。 残者联构,聊城一体,这以残补残的生动局面就是社会代偿的具体实现,他所要达成的不外是复原既往之未残而不可得。所以一切社会代偿终于无效却又不得不予以代偿,社会代偿进程是生物残弱进程的直接尺度。 精神代偿的极端扩容和内在分化,必须或者必然要配署以精神载体的相应分化及其结构整合。 这个载体的分化及整合过程就是生物社会的演化过程。 精神的分化代偿本身还需要全方位的自然实存结构造型予以代偿。 唯因如此,精神的成长过程不得不经历社会炉火的锻铸。 这也是天堂之火,烈焰升腾之间,终于要将热望飞扬的精神连同僵冷沉滞的物质一起熔炼成宇宙结构的最后一块晶体。 Ⅴ.清单L(定性) 此文并非读《物演通论》后所写,而是实在读不下去了,转而在某平台上听了王东岳先生发布的课程,算是对读《物演通论》以及了解作者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一架梯子,而后所摘录。然而即使这样,随便选出其中的一个篇,其信息量也不亚于大学一门选修课的教材。 从题目可以看出,课程的内容是王东岳先生在围绕哲学课题就东西方文化展开讨论(实质上是论证他的哲学观点),由于本人知识储备实在有限,先生的《物演通论》也还只看了个开头... 2019-03-01 00:07 此文并非读《物演通论》后所写,而是实在读不下去了,转而在某平台上听了王东岳先生发布的课程,算是对读《物演通论》以及了解作者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一架梯子,而后所摘录。然而即使这样,随便选出其中的一个篇,其信息量也不亚于大学一门选修课的教材。 从题目可以看出,课程的内容是王东岳先生在围绕哲学课题就东西方文化展开讨论(实质上是论证他的哲学观点),由于本人知识储备实在有限,先生的《物演通论》也还只看了个开头,因此我选择王东岳先生从老子和《道德经》出发比较东西方文化的篇章进行分享。 首先,提炼一下先生的观点:1、老子本人方面,先生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他的思想中表达着狭义哲学(王先生认为狭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母)某些身在的特征;2、东西方文化方面,东西方文化总是相反的,不仅在内容形式上相反,甚至连发展方式,运行脉络都大相径庭。西方文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历经神学阶段、哲学阶段、科学阶段,但中国文化反着来,它是由高级向低级下流。3、老子的思想即对《道德经》的解读,王先生认为,道德经的成书远比春秋末期要古远的多,也要深邃的多,但是现行版本的道德经只是流传于各历史阶段不同的誊抄本或删录本。王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在表达和追问天地运行的法则,并且认为老子的态度始终在指责文明的人类在违背天道而运行。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哲思体现在,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演化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要追究眼前飘忽流变世界背后的本源,并且知道要谈道是非常困难的(道可道非常道),他居然要超出人类感知通道,去捕捉天地万物之根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下面,转述一下王先生对道德经更深层次的解读:老子认为人类文明社会过多的理念,过多的名堂,过多的手段,其实是对人类生存的戕害,是违背天道之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他的那种动作极少,非常无为而和蔼地处理天下事务的方式,才符合天地无为之道,认为人类文明化以后,私有制发生,人类之间社会关系紧张,形成剧烈的竞争格局,由此带来天下紊乱,苍生难安的局面,批评人类文明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论都是违背天道而运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道卷的中心含义是讲宇宙观与世界观,或者说是讲宇宙观与自然观。它的中心章节是道德经第40章,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弱者道之用”,其含义是: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老子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倒退到动物般的非文明非开化生存状态中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逐渐地,作者将视角放到极大,从宇宙、能量等角度得出他著名的理论:“物演进化的过程中,物质的存在度是一路递减的,而物质的属性和能力代偿是反比例递增的。我把这种现象叫递弱代偿原理” 听了先生的课,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对此,我绝不敢言评论,只能就自己的理解,照搬先生的观点,受篇幅所限,拙劣地将其5万多字的篇章拼凑成这篇千余字小文,虽前后不连贯,更不指望能被理解,只希望通过这种惊人的观点印发各位去听王先生自己的原述,也便达到目的。 2016年10月17日,哲学家王东岳:我们永远不知客观世界是什么 叔本华说:“对一个人而言,假若他看见的众人和万物,都不曾时时看上去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拥有哲学才能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保持对万物的惊异感,才具有哲学追寻的基本精神。 所以哲学的英文叫philosophy,源自古希腊文“爱”phileo和“智慧”sophia,直译就是“爱智慧”,可以看出哲... 2019-05-09 14:15 2016年10月17日,哲学家王东岳:我们永远不知客观世界是什么叔本华说:“对一个人而言,假若他看见的众人和万物,都不曾时时看上去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拥有哲学才能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保持对万物的惊异感,才具有哲学追寻的基本精神。所以哲学的英文叫philosophy,源自古希腊文“爱”phileo和“智慧”sophia,直译就是“爱智慧”,可以看出哲学讨论的都是些纯理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古希腊的狭义哲学相反,它认为但凡是能用的知识,证明问题已经解决,都是匠人的下等学问。但凡是不能用的知识,才需要你无限追究深度。毕达哥拉斯为何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是因为他发现万物都是流变的,不能确定的,可是数理逻辑上,二加二等于四,四的开方是二,这个逻辑是不变的。他因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开始假设。比如人说熊是我们的守护神,突然会编这个故事,就是文明的开端。用我的话说,也就是人类文明从务虚开始。所以,对于光这种能量,人类感知为“明亮”其实就是一种错觉。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眼睛是一个光谱议,能看到全部的光谱,这个世界还有颜色吗?没有颜色了。颜色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这就是视觉的规定性,它把外部进来光量子扭曲成明亮,把波长扭曲成颜色了。因此,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有人会说,那味觉总该是真实的吧?味觉仍然是主观设定。你为什么吃水果是甜的?是因为它里面含有葡萄糖,你的生理需求要求大脑只能代谢葡萄糖为能量,因此你必须把它设定为是美好的口感。什么是苦的呢?不是那个东西客观上是苦的,而是你在味觉上但凡尝到一个东西是苦的,它一定是有毒的。生物体必须把它设定为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口感,否则物种会灭绝。我们应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纵深发展,是对问题更深入的探究,它绝不是跟唯物主义斗争出来的结果。第二,我们全都生活在假象之中,永远不知道客观世界是什么。一切世界观和宇宙观,都只不过是人类主观缔造的一个逻辑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样反映。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调动人类生存空间的行为,带动了近代以来人类生存体系的巨大扩张,这就是哲学的懒蚂蚁效应。2017年11月11日,王东岳老师物演讲座王老师先从达尔文进化论的破绽说起,达尔文进化最终是说物种的变异是随机的,自然选择也是随机的,但是,拉大尺度来看,我们却发现,物种的演化,乃至物类的演化,都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王老师发现了一个悖论,越是后演的物种,其能力越强,然而灭绝得却越快。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子非鱼如何调动智力,主要靠聚焦。多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打破思维的障碍,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这个世界。文明没有解决任何人类难题,反而让麻烦越解决越多;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祸取代天灾的过程。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 2019-05-09 15:1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具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推理论证过程不甚严谨,缔造出技术和艺术文化。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逻辑推演,论证推演过程严密复杂,最终发展出了哲学和科学文化。 任何一个思想文化体系都是有自己的自洽解释系统,所以一个文化在自己的内部结构里永远无法实现自我突破,这就是文化的遮蔽效应。文化要打破文化屏蔽必须在与其它的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实现。 中国文化有效的维护了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状态下数千年的生存,现在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人类受到了工商业文明的冲击和碰撞,而中国文化基因和工商业文明的基因完全相反、格格不入,东西方文化兼容性极差。 华夏民族使用象形文字已经几千年了,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具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试错法”的经验或技术为目标,没有完整的逻辑推理思维过程。 由于东亚大陆封闭性生存环境衍生了专制保守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虽然在当时对解决纷争、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同时扼杀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权利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文化遮蔽效应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中华文明之内。 所以在外部世界被打开,随着工业文明的成果不断展现,文明之间的地理界限不在存在,文明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农业文明不适应当前的世界环境,被早就适应了的工商业文明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新文化运动后,我们只是学习了西方文化的表层,却从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文化的内涵。我们推崇科学,却不知道科学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主观规律,科学是能够证明是错误的学问。 我们如今抛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内核,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把科学信奉成为新的宗教。这就是为什么近代的中国人,不管是政治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经济家全都面临严重的行为分裂、文化分裂甚至人格分裂的原因。 阅读时间记录 20190509(周四),13:53-15:24,阅读地点:上海市图书馆阅览室 。进度:0%。 2019-05-09 15:23 阅读时间记录20190509(周四),13:53-15:24,阅读地点:上海市图书馆阅览室 。进度:0%。 东岳先生说,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因此,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知识力量的源泉。 下面我们导入一个概念叫做“广义逻辑”。(它区别于我们开头所说的“狭义逻辑”或者说是相对于感性、知性而言的“理性逻辑”) 我知道理性逻辑是从感性和知性中增长出来的。那么感性有没有逻辑程序呢?其实感性背后同样是有逻辑整顿... 2019-05-09 15:16 东岳先生说,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因此,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知识力量的源泉。下面我们导入一个概念叫做“广义逻辑”。(它区别于我们开头所说的“狭义逻辑”或者说是相对于感性、知性而言的“理性逻辑”)我知道理性逻辑是从感性和知性中增长出来的。那么感性有没有逻辑程序呢?其实感性背后同样是有逻辑整顿的。比如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虽然外部只给了我们无数的光点和声波,但是在我们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整顿下,表达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这套生物潜在具备的逻辑系统,我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它所具有的基层性和决定性,为生物形成了一个本真且通达无碍的广义逻辑通道。这就是我们感知不真却有效的来源。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因此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广义逻辑融洽是正确性的基础广义逻辑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理论会被推翻,但知识具有阶段正确性在广义逻辑的基础上,我再提出两个概念:第一,叫“广义逻辑融洽”,融洽是逻辑正确性的基础。第二,叫“广义逻辑失洽”,失洽是逻辑变革的基础。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成立在广义逻辑融洽的基础之上。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然后我们的理性逻辑就整理出了地心说。地心说与我们的感性逻辑和理性逻辑都不矛盾,于是它有效地维护了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500年。可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我们终于意识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感性逻辑与理性逻辑发生了冲突,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理性逻辑模型,于是产生了“日心说”。在没有形成新的广义逻辑融洽之前,我们把它称之为广义逻辑失洽。广义逻辑失洽表现为一个原有知识体系的崩溃,它带来了逻辑变革。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就是理性逻辑模型的不断变革。当新的理性逻辑模型和感性逻辑达成通融,我们把它叫做广义逻辑融洽恢复,这时候新的理论有效,人类文明前进。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就是不断的用理性否定感性、接着用更高端理性否定低端理性的过程。如果一切学说都会被不断地推翻和证明,真理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那我们怎么样去表述知识的有效性?我们改用一个词“正确”,因正确具有“阶段有效性”的特征。正确需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逻辑自洽。在狭义逻辑和广义逻辑上必须不发生矛盾。这是正确的第一要件。第二,逻辑他洽。对你暂时还不能否证的其他学说,保持通洽。第三,逻辑续洽。对于新发生的信息量,保持兼容。这三洽要素达成,学说正确。当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理论学习时,尤其要留意最后一项,如果新出现的信息量,在你原有的认知模型中不能兼容,我们有两种做法。第一,立刻微调自己原来的认知模型,使其保持稳定。第二,冲破原有认知模型的外壳,另建新的认知模型。第一条路导向死途,第二条路开辟未来。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寻找思想方法的要诀。不要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不是大量素材收集,而是逻辑重构博学不代表真理信息量的增加是产生逻辑变革的必然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什么意思?我们的知识,并不来自于我们的经验。经验只向我们提供杂乱无章的素材,而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对这些素材的逻辑重构。举个例子。在“日心说”出现以前,有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叫做第谷。第谷用肉眼每天持续观察天体运动20多年,并保留了大量的详细记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终其一生,并没有从这些记录中发现特殊的规律。第谷晚年收了一名学生,叫做开普勒。开普勒不擅天象观察,却获得了第谷20年来的大量观察资料。他暗含着“日心说”的逻辑理念,去研究第谷的观察资料,立刻发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但苦于找不到数据支撑。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完成的圆锥曲线证明,开普勒仅仅是把已被证明的圆锥模型直接扣在天空上,竟然分毫不差,由此得出结论,行星的运行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这个故事证明了什么?逻辑先事实而发生。不是物体决定事实,而是理念决定事实。不是观察决定事实,而是逻辑决定事实。任何一个东西,它只要在逻辑上成立,它必将在现实中发生。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逻辑构造,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最后请大家牢牢记住我这段表述。人类怎么建立有效知识?不是大量素材的收集,而是逻辑重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自己著名思想的时候,大多在年轻时代。牛顿在二十多岁时提出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在二十多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三十多岁时提出广义相对论,他们的专业知识绝不超过当时大学的物理教授。可见,博学绝不代表真理。永远不要无穷无尽地搜罗素材,不要寻求无边的博学,而要寻求思想的整顿,这才是获得知识力量的源泉。同样送给我们在场的每一位,不要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寻求长进,而是在有限经验的思想整理中,获取知识的力量。这才是思想的力量。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 2019-05-09 15:1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文化的三个要素:生存结构、思维方式、遮蔽效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生存结构方面:依靠东亚大陆封闭的地形以及拥有的原始农业种植基地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而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发展成为以农业为谋生方式的保守的农业文明。而位处亚非欧三块大陆之间的原始文明交流过渡之地的环地中海地区,发展出以经商为谋生方式的开放的工商业文明。 在思维方式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具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类比的方式,推理论证过程不甚严谨,缔造出技术和艺术文化。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说明事物习惯用逻辑推演,论证推演过程严密复杂,最终发展出了哲学和科学文化。 任何一个思想文化体系都是有自己的自洽解释系统,所以一个文化在自己的内部结构里永远无法实现自我突破,这就是文化的遮蔽效应。文化要打破文化屏蔽必须在与其它的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实现。 中国文化有效的维护了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状态下数千年的生存,现在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人类受到了工商业文明的冲击和碰撞,而中国文化基因和工商业文明的基因完全相反、格格不入,东西方文化兼容性极差。 华夏民族使用象形文字已经几千年了,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具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试错法”的经验或技术为目标,没有完整的逻辑推理思维过程。 由于东亚大陆封闭性生存环境衍生了专制保守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虽然在当时对解决纷争、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同时扼杀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权利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文化遮蔽效应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中华文明之内。 所以在外部世界被打开,随着工业文明的成果不断展现,文明之间的地理界限不在存在,文明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农业文明不适应当前的世界环境,被早就适应了的工商业文明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新文化运动后,我们只是学习了西方文化的表层,却从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文化的内涵。我们推崇科学,却不知道科学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主观规律,科学是能够证明是错误的学问。 我们如今抛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内核,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把科学信奉成为新的宗教。这就是为什么近代的中国人,不管是政治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经济家全都面临严重的行为分裂、文化分裂甚至人格分裂的原因。 2016年10月17日,哲学家王东岳:我们永远不知客观世界是什么 叔本华说:“对一个人而言,假若他看见的众人和万物,都不曾时时看上去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拥有哲学才能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保持对万物的惊异感,才具有哲学追寻的基本精神。 所以哲学的英文叫philosophy,源自古希腊文“爱”phileo和“智慧”sophia,直译就是“爱智慧”,可以看出哲... 2019-05-09 14:15 2016年10月17日,哲学家王东岳:我们永远不知客观世界是什么叔本华说:“对一个人而言,假若他看见的众人和万物,都不曾时时看上去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拥有哲学才能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保持对万物的惊异感,才具有哲学追寻的基本精神。所以哲学的英文叫philosophy,源自古希腊文“爱”phileo和“智慧”sophia,直译就是“爱智慧”,可以看出哲学讨论的都是些纯理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古希腊的狭义哲学相反,它认为但凡是能用的知识,证明问题已经解决,都是匠人的下等学问。但凡是不能用的知识,才需要你无限追究深度。毕达哥拉斯为何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是因为他发现万物都是流变的,不能确定的,可是数理逻辑上,二加二等于四,四的开方是二,这个逻辑是不变的。他因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是什么?开始假设。比如人说熊是我们的守护神,突然会编这个故事,就是文明的开端。用我的话说,也就是人类文明从务虚开始。所以,对于光这种能量,人类感知为“明亮”其实就是一种错觉。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眼睛是一个光谱议,能看到全部的光谱,这个世界还有颜色吗?没有颜色了。颜色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这就是视觉的规定性,它把外部进来光量子扭曲成明亮,把波长扭曲成颜色了。因此,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有人会说,那味觉总该是真实的吧?味觉仍然是主观设定。你为什么吃水果是甜的?是因为它里面含有葡萄糖,你的生理需求要求大脑只能代谢葡萄糖为能量,因此你必须把它设定为是美好的口感。什么是苦的呢?不是那个东西客观上是苦的,而是你在味觉上但凡尝到一个东西是苦的,它一定是有毒的。生物体必须把它设定为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口感,否则物种会灭绝。我们应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纵深发展,是对问题更深入的探究,它绝不是跟唯物主义斗争出来的结果。第二,我们全都生活在假象之中,永远不知道客观世界是什么。一切世界观和宇宙观,都只不过是人类主观缔造的一个逻辑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样反映。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调动人类生存空间的行为,带动了近代以来人类生存体系的巨大扩张,这就是哲学的懒蚂蚁效应。2017年11月11日,王东岳老师物演讲座王老师先从达尔文进化论的破绽说起,达尔文进化最终是说物种的变异是随机的,自然选择也是随机的,但是,拉大尺度来看,我们却发现,物种的演化,乃至物类的演化,都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王老师发现了一个悖论,越是后演的物种,其能力越强,然而灭绝得却越快。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子非鱼如何调动智力,主要靠聚焦。多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打破思维的障碍,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这个世界。文明没有解决任何人类难题,反而让麻烦越解决越多;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祸取代天灾的过程。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