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 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 李宏昀 2015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维特根斯坦
副标题: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
作者:李宏昀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7462
出版时间:2015
页数:239
定价:26.00
内容简介: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现在我请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身;只有当你们否定了我,我才将再次与你同在。”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的前言中曾这样说:“我不希望我的书使别人省心少作思考。我愿它能激发谁自己去思想。” 对于本书,我抱有同样希望。 本来以为只是一本随便消遣的小书,没想到读着读着却很欣喜。也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活得久了,早已为 一切都是千篇一律,对什么都是麻木不仁。没想到作者君能够在这个无情的世界多情地活着。本是平平常常,却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打开了一扇门,透进来暖暖艳阳光。 但凡你读过天才之为责任,就不必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不必去忍受那些愚蠢的类比和联想,也不必去忍受那些在窥探天才与激情时所不应有的谄媚和油腔滑调 虽然是本小书,但框架完整,作者有种引人入胜的写作能力。观之,也发人思考,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及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Wittgenstein的本人传记来写他的哲学思想,以思想为主线,以个人经历来讲他的思想,短短200页的哲学小本,实在是本不错的哲学书籍。 其实很多思想、不在乎多,在乎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比哲学或者概念本身更有意义多了。 维特根斯坦和李叔同一样,都是富家子弟,厌倦了世俗世... 2016.9.2 很可口的一本书,可以当做维特根斯坦的入门书。 一年前开始入门哲学,了解了一些哲学问题,从这本书开始发现哲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什么伦理什么逻辑之类。还有门叫“数学哲学”啊。 读这本书时贴了很多彩标,看着很欢欣啊。 维特根斯坦家族真是想兰尼斯坦家族一样,...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 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 2017-08-30 21:57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斯巴达风格而闻名——只有朴素至极的桌、椅、床,没有任何多余物件,但这种审美敏感性他终生保持着。有位医生的夫人记录了这样一件佚事:有一次,她买了件新衣服穿了去参加宴会,当时在她家做客的维特根斯坦仔细地审视了这件衣服,然后以强制性的语调说了声“等等”,便取出剪刀不由分说地剪掉了前面几颗大扣子。结果,她觉得她“更喜欢这件上衣了”。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2017-08-30 19:30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 2017-08-30 19:12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子算是懂得了“核桃”的意思,但是,凑巧这三枚核桃摆成一个三角形,于是他以为“三枚核桃”意味着“摆成三角形的核桃”。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词语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是“一一对应”那么简单。即使我们可以说,名词对应于“对象”,而另外一些词对应于某种行动方式,这种“对应”关系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对应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用语言交流的那些人们已经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中了。也就是说,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已经知道目前打交道的对象属于何种“类型”。它对于我有怎样的关系,它在我与世界的关联网络中处于哪个位置,这些我都已经有所“领会”;有了这样的领会我才能对它有所言说;别人与我有同样的领会,我们的言说才能构成“交流”。因此,这领会是词语和对象的“对应”得以成立的前提。前面在讲《逻辑哲学论》的时候我曾提到,每一束“感觉材料”当中都已经包含了人对于整个生活世界的领会,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后面讲到“语言游戏”的时候,我将继续展开这一思想。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 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 2017-08-30 21:57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斯巴达风格而闻名——只有朴素至极的桌、椅、床,没有任何多余物件,但这种审美敏感性他终生保持着。有位医生的夫人记录了这样一件佚事:有一次,她买了件新衣服穿了去参加宴会,当时在她家做客的维特根斯坦仔细地审视了这件衣服,然后以强制性的语调说了声“等等”,便取出剪刀不由分说地剪掉了前面几颗大扣子。结果,她觉得她“更喜欢这件上衣了”。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2017-08-30 19:30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 2017-08-30 19:12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子算是懂得了“核桃”的意思,但是,凑巧这三枚核桃摆成一个三角形,于是他以为“三枚核桃”意味着“摆成三角形的核桃”。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词语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是“一一对应”那么简单。即使我们可以说,名词对应于“对象”,而另外一些词对应于某种行动方式,这种“对应”关系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对应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用语言交流的那些人们已经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中了。也就是说,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已经知道目前打交道的对象属于何种“类型”。它对于我有怎样的关系,它在我与世界的关联网络中处于哪个位置,这些我都已经有所“领会”;有了这样的领会我才能对它有所言说;别人与我有同样的领会,我们的言说才能构成“交流”。因此,这领会是词语和对象的“对应”得以成立的前提。前面在讲《逻辑哲学论》的时候我曾提到,每一束“感觉材料”当中都已经包含了人对于整个生活世界的领会,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后面讲到“语言游戏”的时候,我将继续展开这一思想。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 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 2017-08-30 21:57 在一战以前,路德维希恣意地享受着父亲的财富:让父亲出钱资助他和朋友平森特去冰岛度假,住高档的宾馆,“喝着香槟——有派头地用餐。”平森特还记录了1912 年10 月他怎样帮维特根斯坦把家具搬进剑桥三一学院房间的情形。这些家具是从伦敦运来的,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剑桥提供的家具“令人不快”,“他的家具是根据自己的要求特制的,一点不差”。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审美趣味敏感到近乎苛刻。虽然多年以后,他在剑桥的住处以斯巴达风格而闻名——只有朴素至极的桌、椅、床,没有任何多余物件,但这种审美敏感性他终生保持着。有位医生的夫人记录了这样一件佚事:有一次,她买了件新衣服穿了去参加宴会,当时在她家做客的维特根斯坦仔细地审视了这件衣服,然后以强制性的语调说了声“等等”,便取出剪刀不由分说地剪掉了前面几颗大扣子。结果,她觉得她“更喜欢这件上衣了”。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2017-08-30 19:30 一个概念之下的各种现象A、B、C、D 并不具有唯一的一种或一组共同性质,而是这样的:A 和B 有相似处,B 和C 有相似处,而A 和C 则可能全然不同,尽管它们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述。以上所说的,维特根斯坦把它叫作“家族相似性”,这也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洞见之一。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 2017-08-30 19:12 维特根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母亲教儿子说话。她指着一只苹果说“苹果”;这时,一位小姑娘送来一条毛巾,母亲又指着那条毛巾说“白”。母亲原以为,这样教,儿子一定一学就会。可令人扫兴的是,她儿子以为“白”意味着毛巾,而“苹果”意味着“红色”。母亲生气了,指着门说“出去”,可儿子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门,因为他断定“出去”只是门的名称。过了一会儿,秩序恢复了,母亲对孩子说碟子里有三枚核桃,这次孩子算是懂得了“核桃”的意思,但是,凑巧这三枚核桃摆成一个三角形,于是他以为“三枚核桃”意味着“摆成三角形的核桃”。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词语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是“一一对应”那么简单。即使我们可以说,名词对应于“对象”,而另外一些词对应于某种行动方式,这种“对应”关系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对应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用语言交流的那些人们已经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中了。也就是说,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已经知道目前打交道的对象属于何种“类型”。它对于我有怎样的关系,它在我与世界的关联网络中处于哪个位置,这些我都已经有所“领会”;有了这样的领会我才能对它有所言说;别人与我有同样的领会,我们的言说才能构成“交流”。因此,这领会是词语和对象的“对应”得以成立的前提。前面在讲《逻辑哲学论》的时候我曾提到,每一束“感觉材料”当中都已经包含了人对于整个生活世界的领会,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后面讲到“语言游戏”的时候,我将继续展开这一思想。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