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哲学 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美]吉恩·洛格斯登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农夫哲学
副标题: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作者:[美]吉恩·洛格斯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8888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20
定价:32.00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 【媒体评论】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绝佳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最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 【媒体评论】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绝佳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最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或者怪脾气的家伙,它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尽管洛格斯登和其他作家一样热爱自然,他却拒绝在描写自然时沉溺于惯常的感伤和诗意。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散文中,洛格斯登让我们读到的是大白话和冷峻的洞察力,还有挑衅性的见解……这是一部冥想佳作,文笔朴实但观察敏锐,弥漫着智慧与阅历。 ——《柯克斯书评》 ●只有三个人能够完全仅凭写些你我都知道的常识谋生,洛格斯登便是其中之一。 ——维斯•杰克逊,美国土地研究所所长 ——————————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农夫,一个关注万物生灭能量永恒的作家,思考自然与生死 ●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一处儿时的农场,战胜癌症,谱写生命交响曲 ●冷幽默夹杂大实话……一本绝佳的睡前读物,一部冥想的佳作 [美]吉恩•洛格斯登(Gene Logsdon),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和记者。至今已出版超过24部兼具实用性及哲理性的作品。他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居住,经营着一家农场。他的博客“执拗的农夫”(https://thecontraryfarmer.wordpress.com)广受欢迎。 001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 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010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 /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020第三章 永远到底是多远 / 以前我用神父的这个比喻来描绘天堂,可现在,盯着不愿乖乖待在我手臂上的该死玉米棒,我用它来想象地狱。不,没人配得上“永恒”,希特勒也不配。 024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 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028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 受到保护的处女地,罕见或奇异的景观植物以及偶尔的本地先锋物种可以联手把公墓变成一块磁铁,吸引来大批野生物,把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墓碑林当作它们的庇护所。 037第六章 啊,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秘诀 / 我自己的小农场,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 · · · · · 001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 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010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 /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020第三章 永远到底是多远 / 以前我用神父的这个比喻来描绘天堂,可现在,盯着不愿乖乖待在我手臂上的该死玉米棒,我用它来想象地狱。不,没人配得上“永恒”,希特勒也不配。 024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 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028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 受到保护的处女地,罕见或奇异的景观植物以及偶尔的本地先锋物种可以联手把公墓变成一块磁铁,吸引来大批野生物,把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墓碑林当作它们的庇护所。 037第六章 啊,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秘诀 / 我自己的小农场,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044第七章 猫咪乔吉 / 乔吉是只再普通不过的老猫,但对我们四岁的儿子杰瑞来说,她却给了他亲情之外的第一份友谊。乔吉抓来老鼠,他就奖励乔吉饼干。当浣熊跳到露台上,杰瑞以为它要吃小猫咪而吓得躲起来的时候,乔吉却很勇敢,留在那儿和浣熊对峙。 048第八章 “不死”课堂Ⅰ:繁缕篇 / 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054第九章 “不死”课堂Ⅱ:猪草篇 / 猪草正大踏步向我们产业化种植的粮田进军,想把我们从人类自己的手中解救出来,说服我们放弃机械化的粮食生产体系,重新拿起锄头,进行传统农耕。 060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 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假设真能这么想,还会有人认为自己在地球上是多余的吗? 071第十一章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 / 我依旧认为,死亡是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我只是决心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在这儿,新房不能比老人、鸢尾花和松树林更重要。 080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 / 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固然情有可原,可一味的担心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它在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 089第十三章 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 / “要像我们防风一样形成鲜明的个性。我们的味道只受少数人赏识,不是大众口味。你得吸引独具慧眼的少数人,而不是取悦那些向来只对金钱交易感兴趣的大溜派。” 094第十四章 杀猪日 / 有人说,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得吃肉,要是不吃肉,过不了几代,人类就得退化;也有人说,我们是杂食动物,不吃肉也能活,只不过是肉实在好吃,我们才戒不掉。 102第十五章 秃鹫的诱惑 / 秃鹫是农场与花园现实的最佳象征,是生死冲突的完美图腾:它是幻想中的雷鸟,在空中美得让人窒息,在地上丑得令人生畏;生与死,便笼罩在这漆黑的羽毛与火红的脑袋之下。 110第十六章 去它的“利滚利”——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 / 如果人类真像我们自己坚持认为的那样理性,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需要“钱”呢?没“钱”的世界肯定会是人间天堂。 119第十七章 在人类中求生存 / 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你会发觉,你也获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 128第十八章 再干久一点儿 / 如果你能尽量推迟死亡的到来,你便迈出了走向不死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个闲不住的老家伙,还偏偏有园子有农场,那你就得这么做: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打死也不干。 141第十九章 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 / 流逝的时光把我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带走了,只给我留下了少年,少年又长成了男人和女人。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死”就真死了,不像死尸还有生还的可能;死尸经过腐烂分解就会回归生命,而他们的童年,一去不返。 146第二十章直面死亡 / 传统文化说,有个慈爱的上帝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但是有人不相信;我喜欢对这样的人说,我就是证据,这样的上帝或许真的存在。 157第二十一章 又一春 /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室,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181致谢 182译名对照表 · · · · · · 一株水仙伏落,我站着看了许久。曾经亭亭玉立的水仙,如今只剩残躯平铺于地,叶子由翠绿变成乳白,再由乳白变成棕褐,花茎在阳光下主要呈金黄色。这植物,对三月的霜冻不肯妥协,使我大受鼓舞;又在四月吐露花蕾,嘲笑春寒大势已去;就连现在这般奄奄一息地舒展在地上,也自有一番楚楚可怜的美丽。不过也只有我在那儿可怜来可怜去的。水仙不是死,它只是同往年一样,岁岁回归大地,来年再为四月装扮。 农业,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写的是自然,循环,人。但人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对于生死就看得极其自然。 文/夏丽柠 叶芝用“生与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赶路”作为墓志铭。而济慈的墓碑上却写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叶芝勇敢,无畏生死。济慈淡然,尘土同归。诗人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该如何面对生死? 死是生的果实,生是死的枝桠。人活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与死神握... 一辈子种地放羊的农村老头,却能够获得美国人文学者的最高荣誉,他的一切智慧,不是来自书斋和象牙塔,而是来自田野、牧场和天地万物。 仰视云天,俯察草木,一花一叶之中,见岁月荣枯,云卷云舒之际,观世事更易。老人凝视着山野间林木的波涛涌动,便这样感悟: “死亡不是... (这是之前帮一位朋友写的书评,彼时,刚有些春意,如今已是春深绿暗落英缤纷的时节了) 我记得我有一次和我先生聊天,我说我来生要做一棵树,其实也很简单,等我死了,你将我的骨灰埋在树下,至于是一棵白桦树还是一棵枫树,或者是一棵银杏,我当时没有决定下来,但是这确... 或许是因为有太多人在讨论生命,在讨论自然与人如何谋求和谐安宁,这样的话题反而变得烂俗且似乎不必要再做多提及了。然而实际上,人生或是世界,总有些话要被反复提及,因为人们确实太容易忘记它们,比如生命要从容坦荡,比如“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 《农夫哲学》是... 文/王弢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阅读的过程真的让人波澜起伏——格言警句随处可见,生命温度也扑面而来,这种温情或许是作者有意营造给我们的,可是却看不到任何雕琢的地方。这就是吉恩·洛格斯登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带来的独特体验。 有一年国庆节,... 记得这位幽默的老头在他的博客中曾经说过:如果这本书没叫你掉一滴眼泪,那可以找我把书款全部退回。如今,非常遗憾,这笔帐看来是无法向已经化作肥沃泥土,滋润大地万物的老先生亲自讨要了。但我相信,每当春天再出现,这位极具智慧的农夫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再见... 1 2016年3月31日清晨,在与癌症奋战了几个月之后,吉恩·洛格斯登在俄亥俄的家中与世长辞。此时,他的《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中文版刚刚在中国面世。这本书的英文名Gene Everlasting: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直译的话,应当是“永远... 大自然的更迭交替就是轮回,谁也不是真的死了。在一片土地上有先锋植被开荒,之后会被顶级物种替代。所有生物只是地球的租客,时间有长有短。圣甲虫每天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滚着粪球,不知是谁赋予的程式,人类也只是被植入了程式而已,并不高级多少。我们要做的只是循着一个适... 这本书最好春天读。 春天像一支兴师动众的搬家队伍,一开始,是微暖的天气,在雨后的树林里大角猫头鹰唱起歌,积雪渐渐消除,一点苔藓冒出绿意,为队伍打着前哨,黑啄木鸟来了,在空林里笃笃地啄个没完,这显然是在对接暗号,条纹鹰也来执行侦查任务,红翅黑鹂的到来表明春天... 这是一本关于生死的书,但是 吉恩老头啊, 我没有看哭,也没觉得沉重, 还时不时哈哈大笑, 比如你谈到公墓时,这样建议: “我继续畅想着未来的公墓, 到处是水果树和坚果类树, 还有观赏植物(它们有一些结出的果实也能吃), 或者,还有些节日的装饰,比如松果和苦甜藤。” ...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2017-05-06 17:39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 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2017-04-01 01:56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 2017-04-01 00:58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前的一切人情世故,并不可怕。这样想才有种欣慰。我尝试向有信仰的人解释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表情就变了,绝望又微妙,然后他们就开始设法避开我。然而,平静接受已然的死亡状态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战斗,我还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过程。与亲朋好友诀别,感受看着他们看着我死的痛苦,这一切,我都还无法做到心如止水。但是,虚弱、恶心、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视听能力下降、没完没了地看医生,都使“死”这件事不再像我年轻时感觉的那样恐怖。大自然自有办法让人们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我开始理解祖父说的话。他说,对于那些和他一样有幸活到九十多岁的人而言,死亡真是种解脱。我也明白了那段时间他时常对我说的,要想理性又乐观地看待死亡这整件事,“活一天乐一天”的心态就不错。那样生活确实能给人带来某种乐天知命的释然。在年轻人眼里,未来才是全部,可未来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心生恐惧,因为未来的一切都不可预知。就老年人而言,他们却只有今天,明天也许又会生变什么的,但他们只要专注于当下这个唯一真正存在的时刻,就能得到一种满足。人应当学会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这才是老少皆宜的幸福秘诀。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2017-05-06 17:39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 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2017-04-01 01:56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 2017-04-01 00:58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前的一切人情世故,并不可怕。这样想才有种欣慰。我尝试向有信仰的人解释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表情就变了,绝望又微妙,然后他们就开始设法避开我。然而,平静接受已然的死亡状态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战斗,我还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过程。与亲朋好友诀别,感受看着他们看着我死的痛苦,这一切,我都还无法做到心如止水。但是,虚弱、恶心、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视听能力下降、没完没了地看医生,都使“死”这件事不再像我年轻时感觉的那样恐怖。大自然自有办法让人们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我开始理解祖父说的话。他说,对于那些和他一样有幸活到九十多岁的人而言,死亡真是种解脱。我也明白了那段时间他时常对我说的,要想理性又乐观地看待死亡这整件事,“活一天乐一天”的心态就不错。那样生活确实能给人带来某种乐天知命的释然。在年轻人眼里,未来才是全部,可未来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心生恐惧,因为未来的一切都不可预知。就老年人而言,他们却只有今天,明天也许又会生变什么的,但他们只要专注于当下这个唯一真正存在的时刻,就能得到一种满足。人应当学会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这才是老少皆宜的幸福秘诀。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2017-05-06 17:39 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我一直在想,接受这个真相不是更令人欣慰吗?难道看见自己的母亲坟上长出一棵树,你不觉得更欣慰?如果我能和那棵靠母亲的腐殖质滋养而生长的树说话,我一定会感到更加自在和满足。这比和机器人,或者和雕像,甚至和墓碑说话感觉好多了。或者,在母亲身体变成腐殖质的那片草地,想办法让双领鸻筑巢安家,这个主意怎么样?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 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2017-04-01 01:56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也正因变化永恒,永恒才不变,永恒寓于变化间。平静吧!狂躁的人类。若想参悟永生,必先接纳死亡。大自然里没有“最后”和“第一”之说,只有一个连续体。时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属性。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 2017-04-01 00:58 现在的我坚信,各种有关死后来世的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无稽之谈。我不想批评或者贬低持有这些信仰的人—— 我知道许多濒死之人都从中得到了抚慰 —— 但我的思想不在那个频道上,那种慰籍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已经发现了另一种看待这个过程的方法。我一旦死了,那我就是死了。不省人事。我不想去天上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想在那儿还能看到或感知到生前的世界,因为那里面还生活着我爱的每一个人,我免不了会为他们牵挂。死,忘却生前的一切人情世故,并不可怕。这样想才有种欣慰。我尝试向有信仰的人解释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表情就变了,绝望又微妙,然后他们就开始设法避开我。然而,平静接受已然的死亡状态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战斗,我还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过程。与亲朋好友诀别,感受看着他们看着我死的痛苦,这一切,我都还无法做到心如止水。但是,虚弱、恶心、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视听能力下降、没完没了地看医生,都使“死”这件事不再像我年轻时感觉的那样恐怖。大自然自有办法让人们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我开始理解祖父说的话。他说,对于那些和他一样有幸活到九十多岁的人而言,死亡真是种解脱。我也明白了那段时间他时常对我说的,要想理性又乐观地看待死亡这整件事,“活一天乐一天”的心态就不错。那样生活确实能给人带来某种乐天知命的释然。在年轻人眼里,未来才是全部,可未来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心生恐惧,因为未来的一切都不可预知。就老年人而言,他们却只有今天,明天也许又会生变什么的,但他们只要专注于当下这个唯一真正存在的时刻,就能得到一种满足。人应当学会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这才是老少皆宜的幸福秘诀。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