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副标题: 作者:马君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9379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24 定价:49.50 内容简介: ★ 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学力作。2016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典藏。 ★ 一位让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计的可惜! ★ 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 ★ 提升你对生命的信心,印证你的修行方法。 ★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安意如等名人联袂推荐。 /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教徒,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 ★ 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学力作。2016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典藏。 ★ 一位让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计的可惜! ★ 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 ★ 提升你对生命的信心,印证你的修行方法。 ★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安意如等名人联袂推荐。 /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教徒,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1961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著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最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宗萨蒋扬的这本,讲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尤其关于金刚乘和大、小乘佛法内心修炼的区别,以及轮回、涅槃和空性的要旨,就像空性被人误以为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而执着于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轮回执着于幻觉(如荧幕上投射的电影),而涅槃执着于幻觉的消失上,更像幻觉之后的幻觉,电影结束后的空白银幕,但依然没看到实相。 宗萨仁波切总是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语言与例子,来讲述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他说的每一句话,似乎一看就懂;但多看几遍,又发现其实并不真的懂。随着闻思的深入,越来越惊叹于仁波切的智慧。同时也感恩仁波切的慈悲,把最复杂的教理转化为我们最能接受的方式。 很多人都犯的错误是:认为念了一些书就能真正了解空性。仅仅以智力与分析研读佛法,不会产生多大利益;只有把理论放入修行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你所研读的“空性”和实相。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很好的佛教入门读物,破除了很多偏见,也印证了很对偏见。破除二元对立。无我利他。止观 金刚乘 四圣谛 因缘 轮回 业力 中观 出离心 修行 慈悲 菩提 选择上师 发心 戒律 小乘大乘 安住 初探佛教教义能有西哲的深意,作为宗教对于人心的终极探索和修行确实很有理解。小乘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大乘如因修行而不限于形,金刚乘取其两者以果位修行,达到清净的境界。我们身边多数人只修的佛教形而终身未得其髓,大量的误解以及曲解确实有碍真正理解这门极其精髓纵深的宗教。 学佛的途径有万千种,其中一种补充的方法就是看书——佛教不认为文字能说明一切,但是并不排斥文字。 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 开始阅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书,于我而言实实在在是严肃且需要郑重选择的事。这个行为和这本书本身的好坏无关,它意味着我在大约12年之后,再次触摸曾敬而远之的佛学义理。 此时回顾12年前对佛理禅宗的那一番狂热,并无太多必要。不过,当年及时收手,原因确实是因为一种... 这是一本超越二元对立的书籍,或者说本来就没有二元对立,所以谈不上超越。没有人我、法我的分别;没有存在、不存在的分别。没有空性、佛性的分别。归根结底,只有如相、明相。而且这个如相是超越知性、理性、存在的范畴的,它就是真如的状态,符合“空、假、中”的境界。 打... 我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评论,因为我觉得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也是惊人的相似。 《告》中有大量基督事迹的真伪之辩,我没有足够的学养,所以无法判断。有人可能借此认为《告》的内容太离经叛道,简直不能算作基督教,但我认为它是,而且我相当喜欢这种大胆... 證悟超越時間,沒有可以回憶的過去,也沒有可以計劃的將來,就連現在的概念也不存在。完全證悟就是完全超越種種束縛你的染污纏結,因此,這是毫無憂慮的境界。完全證悟之前,部分證悟的階段由情緒和其他干擾淨化的程度來決定,可分為五道與菩薩十地。 干擾指的是二元對立... 【译者前言】 学佛的途径有万千种,其中一种补充的方法就是看书——佛教不认为文字能说明一切,但是并不排斥文字.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分的.在书海中,哪一本书你会真的看进去 自我的观点——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自我·见地·修道 野兽爱智慧 自我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 佛家会把“斗志”解释为一种强烈的念头,并且这个危险的念头是因“我”的观念而生起。无法放下的自我意识是将人与实相(真实)隔绝的屏障。“自我” 受到攻击或刺激,人便会被激怒,导致言语失度,行为失控,造成恶果后又追悔莫及。我们都会有发怒的体验:气血上涌,怒发冲冠,... 一、读前感 读一本书,如开启一段旅程。其实没有人是赤条条来去,甚至没有人生来是一张白纸。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已有一些成见。有些可归于生活经历,有些甚至是先天的。先天的东西,有个体的秉性,有家庭的环境,有文化的背景,甚至还有底层的思维结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认为,... 如果你空虚迷茫,那是因为你内心没装什么东西;如果你纠结厌世,那是因为你内心装了太多东西。 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你是一个容器。容器的特性是什么?它是空的。 并没有一种所谓独立的“自我”,你的一切个性、想法、观念皆事出有因,也许来自“背景”,也许来自家庭,也许...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2018-11-29 00:00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求;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2018-09-12 14:25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求;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需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引导别人究竟成佛。 2018-09-11 19:49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种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意义。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彷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2018-09-09 21:45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种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意义。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彷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者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 2018-09-09 21:48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者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2018-11-29 00:00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刚开始,“自我”执着于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稳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种贪、嗔、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复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回”。 2018-09-09 21:55 刚开始,“自我”执着于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稳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种贪、嗔、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复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回”。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2018-11-29 00:00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求;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2018-09-12 14:25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求;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需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引导别人究竟成佛。 2018-09-11 19:49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