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物 人文知识的考古学 莫伟民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词与物
副标题:人文知识的考古学
作者:莫伟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652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403
定价:66.00
内容简介: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早期属于结构主义阵营,70年代之后成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 早期福柯的思想方法为“历史话语分析”(即“知识考古学”),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后期福柯的思想方法转向“权力谱系学”,谱系学除了继续反对主体反对历史之外,还加入了福柯重要的微观权力/身体的概念,反对绝对性、稳定性的历史,信奉可变性、相对性、偶然性与断裂性。将历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向身体,投向下面,投向神经系统,投向野蛮、纷乱、衰落和底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规训...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早期属于结构主义阵营,70年代之后成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 早期福柯的思想方法为“历史话语分析”(即“知识考古学”),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后期福柯的思想方法转向“权力谱系学”,谱系学除了继续反对主体反对历史之外,还加入了福柯重要的微观权力/身体的概念,反对绝对性、稳定性的历史,信奉可变性、相对性、偶然性与断裂性。将历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向身体,投向下面,投向神经系统,投向野蛮、纷乱、衰落和底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规训与惩罚》(1975)、《性经验史》(三卷,1976、1984、1984)。晚年的福柯致力于一种“生存美学”的建构,这种学说试图综合福柯以往处理过的各种主题,借助古希腊式的知识型反对基督教-现代的知识型所构造出的现代社会治理术和无孔不入的权力对人的宰治。这部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福柯晚年的法兰西学院讲课稿之中。 , 这套丛书还有 《有限性的悲剧》,《王权与神祗》,《穆罕默德和查理曼》,《爱之道与爱之力》,《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 等。 之于个人而言,读此书又是一段超级艰难的历程,因其知识范围涉及面太广,且对每一章节的考究也非常深,词与物的概念本来就是抽象的,再慢慢从各个领域解读衍生,真的太多地方一知半解,甚至涉及经济学家的段落读来真的没有理解。 读了三周总算读完了。。。不懂法语,但是英文对照的话,简直全是问题,很多地方意思完全相反。另外法师讲过“游戏”(play)这个词,同时还有一整套规则的运作的意思。本书中的出现的游戏,基本都是这个意思。。。 真正读懂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几天总有一股力量驱使我继续看下去,了解作者大概想表达什么,这或许就是思辨的魅力吧。不过我还是讨厌哲学和哲学家...... 永恒哲学和总体性哲学的消逝,哲学非哲学化的到来。福柯是西方大写理性的批判者,他期待大写的人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特殊的、真实的人。 读起来很晦涩晦涩,因为此时福柯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他的考古学,所以感觉就像在堆砌资料和从不同地方搜刮来的事实。 福柯的书一直是我仰视的金字塔。但很不幸,我总是没有耐性读下去。 那么多本书,每一本书的书名都是那么诱人,(尤其是《性史》,看看,多好的题目,它总是让我在读其它书时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实际上,书中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或是怪想法让我疲于应付。认输,阅读中... 【贴张旧文,在福柯同志的客厅占个座位。】 话说公元二十世纪的某一天,巴黎,法兰西学院的老花花公子福柯先生点燃烟斗(其实我并不知道福柯先生是否抽烟斗,待考),坐进书桌前靠背深陷的摇椅上,把身体调整到最舒服的角度,让脊椎处于受力最小的静力学状态,他悠悠地吐出几... 毕业论文写福柯,打算深读文本,选的《词与物》,按福柯自己的说法,这是他写过的最无趣、最难懂的一本书。 看前面的时候,尤其是《宫中侍女》头都大了,到昨天才知道,把《宫中侍女》加为第一章是福柯本人就不太赞同的,出版人建议以此来吸引读者…然后就加进去了。... 评论《词与物》是一件非常棘手乃至于有些无望的事。当一个人无法确保他理解了《词与物》的整体框架和微妙细节时,他除了拾人牙慧之外,是否有可能把自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领悟付诸笔端?因此,我无法保证确实能够作出一幅忠实于原著的速写,但我觉得,这样的努力并非不值一... 读完了厚厚的《词与物》,有时候觉得这种将某个学者数年乃至数十年功力于一役的作品在短暂的时间内读完是对他的一种侮辱,而要想在短暂的读书空隙之中进行思考并且收发自如,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我时常怀疑自己选择的生活是否是怯弱者的躲避行为,就一种生活的事实而言,这种... 今天总算花了二十多天把《词与物》的英文版读完了,算是边对照着这本新版的中文版《词与物》边看完的。就算我已经认真读过一遍02年中文版的《词与物》,但是再次读完还是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这本书是读来极为费力的。 我就不讨论书中内容了,因为要透彻讨论的话,其实... 在生物学中,据说我们的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晚发育起来的东西,因而也就带有最少的动物性。且不说我们是否能从这里递推出:视觉是最高级感官的结论,不过在古希腊哲学中,视觉的确被认为是最高级的。他被认为是和我们的认知(理性)联系最紧密的感觉器官(相对于嗅觉听觉等来说... 《词与物》是福柯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莫伟民的翻译也延续了这种晦涩。 现代知识型领域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数学与物理学、语言、生命和财富以及哲学反思。人文科学有三个模式:生物学、经济学与语文学。 《词与物》一书从语言出发到哲学,对人文科学进行了考古学与系谱学的考察... 本书中,福柯勾勒了文艺复兴至18世纪初西方知识的三种认识型和两次断裂。 相似性——断裂(堂吉诃德)——同一和差异(自然史、财富和语法)——断裂(萨德和康德)——同功和接续(生物学(居维埃)、经济学(李嘉图)和语文学(博普))——人(限定性、经验先验、我... 接触福柯是很晚的事了,而且有些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加之他艰涩的风格,使他的面孔在头脑中总是难以清晰。也许这就是福柯所希望的,他不希望后人给他扣上哪个“主义”的帽子,他也不希望他的话语成为普适的声音。他的面孔模糊,但无处不在,我们都说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 對於17世紀符號學,生命科學的發展,基本的經濟史社會史常識都不具備,閱讀第五章后只能放下這本書。選擇閱讀福柯的《詞於物》,既是受了葛兆光思想史寫作思路的影響,也是因為好奇,據說福柯宣稱了康德人本主義的終結,莫偉民在前言稱此書「驅散了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人類學主體主義迷霧」,也不知是哪本書如其所說福柯對康德達到「深惡痛絕」的程度? 就目前閱讀的四章,主要敘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型知識的間斷,即西方知... 2018-04-06 12:57  1人喜欢 對於17世紀符號學,生命科學的發展,基本的經濟史社會史常識都不具備,閱讀第五章后只能放下這本書。選擇閱讀福柯的《詞於物》,既是受了葛兆光思想史寫作思路的影響,也是因為好奇,據說福柯宣稱了康德人本主義的終結,莫偉民在前言稱此書「驅散了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人類學主體主義迷霧」,也不知是哪本書如其所說福柯對康德達到「深惡痛絕」的程度?就目前閱讀的四章,主要敘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型知識的間斷,即西方知識型的第一個的間斷。兩個關鍵詞:知識型和間斷。福柯所說的知識型(episteme)是一種分類原則,顯現的是知識空間內產生經驗認識的形式構型,即思維方式。知識型涉及兩種關係,一是詞語與事物的關係;二是詞語之間以及因此決定的事物之間的關係。福柯所強調的「間斷」,是指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文化有時不再像以之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並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事物。直到16世紀,西方文化知識中起創建作用的是「相似性」。相似性組織著符號的遊戲,使人類認識種種可見和不可見的事物,並引導著對這些事物進行表象的藝術。他首先從詞源學的角度去看與「相似性」有關的一組詞,然後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相似性的四種主要形式。1.適合:適合呈現出鄰近空間的聯繫,世界像一根鏈條一樣被聯繫在一起。(英文版譯為convenient;但「適合」在中文的日常使用當中多數指時機,方法恰當,和「空間臨近」這一概念實在相距甚遠)2.仿效:是一種擺脫空間束縛的契合,並能夠靜止的在遠處起作用。產生於物中的折疊,產生一種鏡像的仿效。「星星是全部草本植物的發源地,天上的每顆星星都是植物的精神預想,因而,它表象這個植物⋯⋯」「人內部天空可以是自主的,憑著自己的智慧,他開始與世界的秩序相似,從而在自已內在的天空中再次動搖其他天空,他在其他天空中看見星星也在閃爍。」3.類推:在類推中重疊著適合與仿效。通過這個類推,宇宙中所有人和物都能相互靠近了。並且當類推通過這個點時,諸關係會發生倒轉而不會損壞。4.交感:沒有事先確定的路徑,沒有假想的距離,交感自由自在的在宇宙深處發揮作用,它能在瞬間穿越最廣闊的空間,交感是同之強求,它擁有危險的同化力。最生動的例子便是巫術。16世紀末,世界在人們的認識中作為一個主體,在四種形式下反省自身,複製自身,反映自身或與自身連貫,以使物能彼此相似。在此時,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是通過相似性獲得記號而存在。相似性需要一個符號,點明它在世界之中的位置,使它從不可見成為可見。「上帝為人類利益創造的一切和他給予我們的一切應保持蔽而不明,這並不是上帝的旨意⋯⋯即使他隱藏了某些事物,他也不允許任何沒有外部和可見符號以及特殊標記的事物繼續存在。」有關諸相似性的知識建立在對這些記號的紀錄和辨認上。(P28)16世紀的相似性是最為普遍的東西,它就是最看得見的東西同時它也是最隱蔽的東西,它確定了認識形式(相似性路徑)並保證了認識內容的豐富性(人們提出符號指明一切,符號自身就閃爍著真理的光芒)。解釋學使人們讓符號講話並揭示其意義的全部認識和技巧。符號學是使人們區分符號場所,限定把符號構成符號的一切,並知曉是如何以及依據什麼規律而聯繫在一切的認識和技巧。這一類知識既具有過剩的特徵,又具有完全貧乏的特徵。各個要素之間唯一可能的聯繫形式就是相似性的連接;同時,小宇宙這個概念在知識中發揮著基本作用。它在這個時期的認識論構型中擁有兩個功能:其一,作為思想範疇,把所有重複的相似性之間的聯繫應用於所有自然領域。其二,被理解為大自然的一般構型,它向相似性的進展設置了一個似乎真實而明確的界限。此時,福柯推斷,知識必須在相同的層面上接受魔術和博學,二者的關係不是知識所選的內容而是形式。魔術使事物在交感的層面上發生聯繫,而人們用以聯繫的就是符號。世界充滿了需被辨識的符號,而揭示了相似性的符號又成為了某種相似性(P35)「占卜預言並不是一種與知識相匹敵的形式,而是認識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魔術就是相似性和標記之間的互相關照。博學是發掘古代物的符號—語言。古代的遺產是神聖之光照耀下可辨認的詞,與上帝放置的標記並無差別。想起牛頓,這位將數學引入物理學引發了科學革命的天才,花費半生在文本中尋找耶穌再次降臨人世的時間,這位狂熱的煉金術士不也是將文本看成神秘的隱喻,在文本中尋找符號和神諭的相似性?古代遺產類似於造物主創造的大自然,成為一個寬廣的解釋空間。預言和博學成為同一個解釋學,預言是使大自然講話,而博學喚醒沈睡的語言。在16世紀,物的書寫成為一種神秘黑暗之物,物與物之間的相似連結以秘密和指示的書寫方式展開。正是這種相似性,使得語言成為世界之書的重要部分,必須作為一種自然之物而被研究。在這裡,語言,符號被直接當做自然本身的展開形式。印刷術的繁榮伴隨著文藝復興,至16世紀末17世紀初,書寫成為語言形式的絕對優先權被確立西方文化中的重大事件之一。(P41)「自此以後,被書寫成為了語言的初始本性」「正是在書本中,真實語言會被發現」自然與被書寫的自然合一。阿德羅芬弟書寫的自然就是被書寫的自然,儘管忠實於觀察家的目光,他同樣以觀察家的目光觀察古代文本,於是在《自然史》中也搜羅了傳說,神話中有關動植物的種種逸聞。在知識以相似性連結的時代,是隱喻、比喻和諷喻限定語言之詩性領域的幸運時代。福柯似乎沒有對第一個斷裂的原因做過多說明。進入17世紀的古典時代,在17-18世紀,知識的核心是圖表。秩序認識使整個古典知識型成為可能。分類學蘊含著某種聯繫和某種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使不明顯之物成為明顯。所謂「圖表」是指思想作用於存在物,使它們在人類的認識中秩序井然,依據相似性和差異性對它們分門別類。笛卡兒說「(所有知識)都是通過對兩個或更多的物加以相互比較而獲得的。」有兩種比較的形式:尺度和秩序。一,尺度的比較是為了確立相等和不等的關係將整體分解成部分;尺度的比較確立了部分,確立了所能發現的最小的單元尺度。在物中確立的這一特徵,並不關涉事物的存在,而是關涉事物的存在藉以被認識的方式。二,秩序能成為必然的和自然的,也能成為任意的,因為同一個物,依據我們考察秩序的方式,可以被置於秩序中這個點或那個點。17世紀的文化出現一個普遍現象,文本不再是符號和真理形式的組成部分,語言不再是有史以來就強加在事物上面的記號,語言從存在物本身中間消退了,以進入其透明和中立時期。對於古典知識型來說,基本的原則是確立與數學的關係,甚至在不可尺度的事物之間,去確立一個有序的前後相繼的可能性。然而,在一個不可能發現任何機械論或數學化跡象的領域中,它們是在一門可能的秩序科學的基礎上被構建起來的。古典主義依據三個變量來限定符號,首先是關聯的起源:符號可能是自然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其次是關聯的類型,符號可能屬於它所指稱的整體,或者與整體相分離。最後是關聯的確定性,符號指稱是恆常的或是或然性的。古典知識型採用了新的二元理論預設,能指和所指。此時,符號屬性發生改變。能指與所指不再有直接的形式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物與概念二者的結合只能在人的認識中可能。除了自己所表象的東西外,能指要素沒有其他內容。對表象物來說,是透明的。新的二元配置取代了文藝復興時期符號三要素,被標記物,標記和相似性。17世紀以來相似性被趕到知識的周邊地區,並沒有通向解釋科學的道路。自然科學成為古典時期主要的知識形式,培根和笛卡爾的哲學已經奠定了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在觀察和測量中視覺作用尤為突出,理性成為視覺分析,事物根據可見性質進行排序,編類。 但是,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不能被理解成实际接续(如同其构成的那样)的集合;历史是经验性( de empincites)之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有在方式的基础上,经验性才得以在可能的认识和可能的科学的知识和空间中被确认,设定排列和散布。恰如大写的秩序在古典思想中并不是物之可见的请和,或其被观察到的调节、规则性或对称性,而是物之存在的特殊空间(这个空问先于所何有效的认识而在知识中把物确立起来)样,大写的历史从19世纪起... 2019-05-12 18:02 但是,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不能被理解成实际接续(如同其构成的那样)的集合;历史是经验性( de empincites)之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有在方式的基础上,经验性才得以在可能的认识和可能的科学的知识和空间中被确认,设定排列和散布。恰如大写的秩序在古典思想中并不是物之可见的请和,或其被观察到的调节、规则性或对称性,而是物之存在的特殊空间(这个空问先于所何有效的认识而在知识中把物确立起来)样,大写的历史从19世纪起限定了经验的诞生地:经验先所有确立起来的年代学而从这个誕生地获得了它自已的存在。可能正是因为这点,大写的历史才不久依照一种可能不可能控制的含混性而被划分为:一门事件的经验科学和那个根本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为所有经验存在,为那些特殊的存在即人规定了命运)。如我们所知的,大写的历史的确是我们记忆之最博学、最警醒、最活跃并且无疑是最拥挤的区域;大写的历史同样是一个深底:所有存在物都是从这个深底开始存在并月不确定地闪烁。由于大写的历史是所有在经验中赋予我们的一切的存在方式,所以,大写的历史成了我们思想之不可绕过的要素:在这方面,大写的历史与古典秩序没有什么不同。古典秩序也能在一致的知识中确立起来,但是它更基本地是每个有在借以达到认识的空问:并且古典形而上学恰恰处于从秩序(onm)到大写的秩序、从分类到大写的同一性、从自然存在( des aire naturels)到大写的自然的距离中;简言之,处于从人的知觉(或想象)到上帝的理解和意志的距离中。在19世纪,哲学处于从历史到大写的历史、从事件到大写的起源、从进化到源头的最初分裂,从忘却到大写的返回的距离中。丙此,就哲学是记忆而言,哲学将是形而上学,井且它必然会把思想引向这样的问题:要知晓思想之具有历史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从黑格尔到尼采及以后哲学家的哲学。但是,我们决不能把这看成是一种自主的哲学反思的终结:这种反思出现得太早并且太自做以至于不能独独依靠先于它并且由他人所说的一切;我们不要把这看成是宣告思想无力独立井总是被迫盘绕着先前确立起来的思想的借口。我们足以在此确认一种贬低了某种形式上的哲学,因为这种哲学已脱离秩序的空间,但是,它必定具有大写的时间,它的流变和它的返回,因为它陷人了大写的历史的存在方式之中。 對於17世紀符號學,生命科學的發展,基本的經濟史社會史常識都不具備,閱讀第五章后只能放下這本書。選擇閱讀福柯的《詞於物》,既是受了葛兆光思想史寫作思路的影響,也是因為好奇,據說福柯宣稱了康德人本主義的終結,莫偉民在前言稱此書「驅散了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人類學主體主義迷霧」,也不知是哪本書如其所說福柯對康德達到「深惡痛絕」的程度? 就目前閱讀的四章,主要敘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型知識的間斷,即西方知... 2018-04-06 12:57  1人喜欢 對於17世紀符號學,生命科學的發展,基本的經濟史社會史常識都不具備,閱讀第五章后只能放下這本書。選擇閱讀福柯的《詞於物》,既是受了葛兆光思想史寫作思路的影響,也是因為好奇,據說福柯宣稱了康德人本主義的終結,莫偉民在前言稱此書「驅散了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人類學主體主義迷霧」,也不知是哪本書如其所說福柯對康德達到「深惡痛絕」的程度?就目前閱讀的四章,主要敘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型知識的間斷,即西方知識型的第一個的間斷。兩個關鍵詞:知識型和間斷。福柯所說的知識型(episteme)是一種分類原則,顯現的是知識空間內產生經驗認識的形式構型,即思維方式。知識型涉及兩種關係,一是詞語與事物的關係;二是詞語之間以及因此決定的事物之間的關係。福柯所強調的「間斷」,是指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文化有時不再像以之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並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事物。直到16世紀,西方文化知識中起創建作用的是「相似性」。相似性組織著符號的遊戲,使人類認識種種可見和不可見的事物,並引導著對這些事物進行表象的藝術。他首先從詞源學的角度去看與「相似性」有關的一組詞,然後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相似性的四種主要形式。1.適合:適合呈現出鄰近空間的聯繫,世界像一根鏈條一樣被聯繫在一起。(英文版譯為convenient;但「適合」在中文的日常使用當中多數指時機,方法恰當,和「空間臨近」這一概念實在相距甚遠)2.仿效:是一種擺脫空間束縛的契合,並能夠靜止的在遠處起作用。產生於物中的折疊,產生一種鏡像的仿效。「星星是全部草本植物的發源地,天上的每顆星星都是植物的精神預想,因而,它表象這個植物⋯⋯」「人內部天空可以是自主的,憑著自己的智慧,他開始與世界的秩序相似,從而在自已內在的天空中再次動搖其他天空,他在其他天空中看見星星也在閃爍。」3.類推:在類推中重疊著適合與仿效。通過這個類推,宇宙中所有人和物都能相互靠近了。並且當類推通過這個點時,諸關係會發生倒轉而不會損壞。4.交感:沒有事先確定的路徑,沒有假想的距離,交感自由自在的在宇宙深處發揮作用,它能在瞬間穿越最廣闊的空間,交感是同之強求,它擁有危險的同化力。最生動的例子便是巫術。16世紀末,世界在人們的認識中作為一個主體,在四種形式下反省自身,複製自身,反映自身或與自身連貫,以使物能彼此相似。在此時,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是通過相似性獲得記號而存在。相似性需要一個符號,點明它在世界之中的位置,使它從不可見成為可見。「上帝為人類利益創造的一切和他給予我們的一切應保持蔽而不明,這並不是上帝的旨意⋯⋯即使他隱藏了某些事物,他也不允許任何沒有外部和可見符號以及特殊標記的事物繼續存在。」有關諸相似性的知識建立在對這些記號的紀錄和辨認上。(P28)16世紀的相似性是最為普遍的東西,它就是最看得見的東西同時它也是最隱蔽的東西,它確定了認識形式(相似性路徑)並保證了認識內容的豐富性(人們提出符號指明一切,符號自身就閃爍著真理的光芒)。解釋學使人們讓符號講話並揭示其意義的全部認識和技巧。符號學是使人們區分符號場所,限定把符號構成符號的一切,並知曉是如何以及依據什麼規律而聯繫在一切的認識和技巧。這一類知識既具有過剩的特徵,又具有完全貧乏的特徵。各個要素之間唯一可能的聯繫形式就是相似性的連接;同時,小宇宙這個概念在知識中發揮著基本作用。它在這個時期的認識論構型中擁有兩個功能:其一,作為思想範疇,把所有重複的相似性之間的聯繫應用於所有自然領域。其二,被理解為大自然的一般構型,它向相似性的進展設置了一個似乎真實而明確的界限。此時,福柯推斷,知識必須在相同的層面上接受魔術和博學,二者的關係不是知識所選的內容而是形式。魔術使事物在交感的層面上發生聯繫,而人們用以聯繫的就是符號。世界充滿了需被辨識的符號,而揭示了相似性的符號又成為了某種相似性(P35)「占卜預言並不是一種與知識相匹敵的形式,而是認識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魔術就是相似性和標記之間的互相關照。博學是發掘古代物的符號—語言。古代的遺產是神聖之光照耀下可辨認的詞,與上帝放置的標記並無差別。想起牛頓,這位將數學引入物理學引發了科學革命的天才,花費半生在文本中尋找耶穌再次降臨人世的時間,這位狂熱的煉金術士不也是將文本看成神秘的隱喻,在文本中尋找符號和神諭的相似性?古代遺產類似於造物主創造的大自然,成為一個寬廣的解釋空間。預言和博學成為同一個解釋學,預言是使大自然講話,而博學喚醒沈睡的語言。在16世紀,物的書寫成為一種神秘黑暗之物,物與物之間的相似連結以秘密和指示的書寫方式展開。正是這種相似性,使得語言成為世界之書的重要部分,必須作為一種自然之物而被研究。在這裡,語言,符號被直接當做自然本身的展開形式。印刷術的繁榮伴隨著文藝復興,至16世紀末17世紀初,書寫成為語言形式的絕對優先權被確立西方文化中的重大事件之一。(P41)「自此以後,被書寫成為了語言的初始本性」「正是在書本中,真實語言會被發現」自然與被書寫的自然合一。阿德羅芬弟書寫的自然就是被書寫的自然,儘管忠實於觀察家的目光,他同樣以觀察家的目光觀察古代文本,於是在《自然史》中也搜羅了傳說,神話中有關動植物的種種逸聞。在知識以相似性連結的時代,是隱喻、比喻和諷喻限定語言之詩性領域的幸運時代。福柯似乎沒有對第一個斷裂的原因做過多說明。進入17世紀的古典時代,在17-18世紀,知識的核心是圖表。秩序認識使整個古典知識型成為可能。分類學蘊含著某種聯繫和某種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使不明顯之物成為明顯。所謂「圖表」是指思想作用於存在物,使它們在人類的認識中秩序井然,依據相似性和差異性對它們分門別類。笛卡兒說「(所有知識)都是通過對兩個或更多的物加以相互比較而獲得的。」有兩種比較的形式:尺度和秩序。一,尺度的比較是為了確立相等和不等的關係將整體分解成部分;尺度的比較確立了部分,確立了所能發現的最小的單元尺度。在物中確立的這一特徵,並不關涉事物的存在,而是關涉事物的存在藉以被認識的方式。二,秩序能成為必然的和自然的,也能成為任意的,因為同一個物,依據我們考察秩序的方式,可以被置於秩序中這個點或那個點。17世紀的文化出現一個普遍現象,文本不再是符號和真理形式的組成部分,語言不再是有史以來就強加在事物上面的記號,語言從存在物本身中間消退了,以進入其透明和中立時期。對於古典知識型來說,基本的原則是確立與數學的關係,甚至在不可尺度的事物之間,去確立一個有序的前後相繼的可能性。然而,在一個不可能發現任何機械論或數學化跡象的領域中,它們是在一門可能的秩序科學的基礎上被構建起來的。古典主義依據三個變量來限定符號,首先是關聯的起源:符號可能是自然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其次是關聯的類型,符號可能屬於它所指稱的整體,或者與整體相分離。最後是關聯的確定性,符號指稱是恆常的或是或然性的。古典知識型採用了新的二元理論預設,能指和所指。此時,符號屬性發生改變。能指與所指不再有直接的形式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物與概念二者的結合只能在人的認識中可能。除了自己所表象的東西外,能指要素沒有其他內容。對表象物來說,是透明的。新的二元配置取代了文藝復興時期符號三要素,被標記物,標記和相似性。17世紀以來相似性被趕到知識的周邊地區,並沒有通向解釋科學的道路。自然科學成為古典時期主要的知識形式,培根和笛卡爾的哲學已經奠定了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在觀察和測量中視覺作用尤為突出,理性成為視覺分析,事物根據可見性質進行排序,編類。 第一章 宫中侍女:相似性 第二章 世界的散文 :解释学和符号学,小宇宙 第三章 表象: 第四章 言说:语言研究 第五章 分类 直到17世纪中叶,史学家的任务就是确立起有关文字和符号,以及有关世界上一切显得形成为一个标记的事物的编纂。 第六章 交换 第七章 表象的界限 第八章 劳动,生命和语言 第九章 人及其复本 第十章 人文科学 2018-12-17 22:26 第五章 分类 直到17世纪中叶,史学家的任务就是确立起有关文字和符号,以及有关世界上一切显得形成为一个标记的事物的编纂。 第六章 交换 第七章 表象的界限 第八章 劳动,生命和语言 第九章 人及其复本 第十章 人文科学 17、18世纪 古典知识内部不存在 无需人文科学 19世纪 人存在 人文学科产生 人的存在和话语的存在不相容 人之序和符号之序不相容 活着的、劳动着的和讲着话的人只存在于话语消失的地方。 2019-04-28 18:40 17、18世纪 古典知识内部不存在 无需人文科学19世纪 人存在 人文学科产生人的存在和话语的存在不相容人之序和符号之序不相容活着的、劳动着的和讲着话的人只存在于话语消失的地方。 但是,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不能被理解成实际接续(如同其构成的那样)的集合;历史是经验性( de empincites)之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有在方式的基础上,经验性才得以在可能的认识和可能的科学的知识和空间中被确认,设定排列和散布。恰如大写的秩序在古典思想中并不是物之可见的请和,或其被观察到的调节、规则性或对称性,而是物之存在的特殊空间(这个空问先于所何有效的认识而在知识中把物确立起来)样,大写的历史从19世纪起... 2019-05-12 18:02 但是,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不能被理解成实际接续(如同其构成的那样)的集合;历史是经验性( de empincites)之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有在方式的基础上,经验性才得以在可能的认识和可能的科学的知识和空间中被确认,设定排列和散布。恰如大写的秩序在古典思想中并不是物之可见的请和,或其被观察到的调节、规则性或对称性,而是物之存在的特殊空间(这个空问先于所何有效的认识而在知识中把物确立起来)样,大写的历史从19世纪起限定了经验的诞生地:经验先所有确立起来的年代学而从这个誕生地获得了它自已的存在。可能正是因为这点,大写的历史才不久依照一种可能不可能控制的含混性而被划分为:一门事件的经验科学和那个根本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为所有经验存在,为那些特殊的存在即人规定了命运)。如我们所知的,大写的历史的确是我们记忆之最博学、最警醒、最活跃并且无疑是最拥挤的区域;大写的历史同样是一个深底:所有存在物都是从这个深底开始存在并月不确定地闪烁。由于大写的历史是所有在经验中赋予我们的一切的存在方式,所以,大写的历史成了我们思想之不可绕过的要素:在这方面,大写的历史与古典秩序没有什么不同。古典秩序也能在一致的知识中确立起来,但是它更基本地是每个有在借以达到认识的空问:并且古典形而上学恰恰处于从秩序(onm)到大写的秩序、从分类到大写的同一性、从自然存在( des aire naturels)到大写的自然的距离中;简言之,处于从人的知觉(或想象)到上帝的理解和意志的距离中。在19世纪,哲学处于从历史到大写的历史、从事件到大写的起源、从进化到源头的最初分裂,从忘却到大写的返回的距离中。丙此,就哲学是记忆而言,哲学将是形而上学,井且它必然会把思想引向这样的问题:要知晓思想之具有历史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从黑格尔到尼采及以后哲学家的哲学。但是,我们决不能把这看成是一种自主的哲学反思的终结:这种反思出现得太早并且太自做以至于不能独独依靠先于它并且由他人所说的一切;我们不要把这看成是宣告思想无力独立井总是被迫盘绕着先前确立起来的思想的借口。我们足以在此确认一种贬低了某种形式上的哲学,因为这种哲学已脱离秩序的空间,但是,它必定具有大写的时间,它的流变和它的返回,因为它陷人了大写的历史的存在方式之中。 自从货币被定义为质押并比作信贷时起(在17世纪末),时间在财富中的这个功能就必定出现了:于是,信用的期限,信用到期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经手信用的人的数量,都成了其表象能力的可变特征。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思考形式的结果,这种思考把相关于财富的货币符号都置于完全意义上的表象的处境中了,因而,正是同一个考古学网络支撑着财富分析中的货币一表象(monnaie-representation)理论,自然史中的特性一表象( le caractere presentat... 2019-05-11 10:05 自从货币被定义为质押并比作信贷时起(在17世纪末),时间在财富中的这个功能就必定出现了:于是,信用的期限,信用到期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经手信用的人的数量,都成了其表象能力的可变特征。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种思考形式的结果,这种思考把相关于财富的货币符号都置于完全意义上的表象的处境中了,因而,正是同一个考古学网络支撑着财富分析中的货币一表象(monnaie-representation)理论,自然史中的特性一表象( le caractere presentation)理论。通过把存在物置于其邻近的地方,特性就指明了存在物;货币价格指明了财富,但这只是指明了处于增长或减少运动中的财富。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