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识字 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杨无锐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其实不识字
副标题: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作者:杨无锐
出版社:天津人民 出版社
ISBN:9787201107455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73
定价:42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 杨无锐,1978年生,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师。著作有《欲采蘋花不自由 : 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皆是灵山花下人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等。深受学生喜欢,并与友人发起读书会,深读经典。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威廉的流浪汉。因为和一个神秘团体签订了奇怪的协议,他必须四处漫游,不能停息。有一回,威廉遇到一位天文学家。承蒙天文学家的好意,威廉见识到那个时代最高级的望远镜。 威廉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看过星空。他大声赞叹,甚至禁不住捂住眼睛。接着,他开始思索宇宙间永恒有生气的秩序。他发觉自己如此渺小,脆弱... 最后一篇借托翁之思想表达生命的意义,让我意识到,困扰我那么多年的善于给别人挑错,其实是我自己活的太用力了。 特别喜欢写“兴”“待”“礼”的那几篇。与作者观念和阅读范围都极其相近,读来亦觉有趣的书。不够最好,可已经很好了~ 很棒,至少在看完后有让我想看更多的书,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想要寻找自己探索世界的热情 我一定是被杨无锐老师的颜值吸引才写这篇书评的,我才不告诉你们可以去“者也读书会”的公众号里一览杨无锐老师的美貌和身材。虽则如此,作为迷妹与校友,我仍然要说,《其实不识字》的表现差强人意——“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圣贤与哲人,得乎常识,这本书并未给我带来... 关于“坚持”,我是有一种自鸣得意的理解的。认为,喜欢的事情谈不上坚持,谈得上坚持的,只能说还不够喜欢。然而,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年,有件事情还真是让我既坚持又喜欢。 喜欢是打心眼儿里的不能自已,坚持是因为这种不能自已总是被别人给“已”着,害得我喜欢得不那么畅快,... 离开大学整六年了,大部分老师、同学的面貌姓名早已和《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一起抛诸脑后。却还记得那个身高颜值都 “很不文学院”的老师,用寂寞的语气读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样子。 看到本书发布会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去天津的车票,尽管——说来不好意... 《其实不识字》,汝可善待之 邓军海 / 文 这几天,T城罕见的好天气,这些年几近绝迹日后也不敢奢望的好天气。昨儿清晨,至今尚不知其名姓见面却倍儿亲切的一位百姓朋友跟我见面打招呼,发自深衷,用T城话说“介才叫个秋高气爽啊”,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我是在故家过了一个漫... (一) 这几日,一直觉得欠了些什么事未曾完成,仔细想想,是欠杨老师和伍老师一篇书评。 《其实不识字》是二零一六年出版的书,据说已经加印。 再有三个月,就是出版一周年的时间。 我拖稿到此时,也算得上不愧是本书作者的学生了。 其实是因为这书的难读,拿起又放下,读了... 杨无锐先生的《其实不识字》加印了,手上这本便成了老书。 在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新书产出的年代,书,老得很快。有的书老着老着就死了,有的书越老越健硕,越有生命力。像古树,万古而常新。自己深深扎根,还能庇护后人。我有理由相信,《其实不识字》的老,是后一种老。 在... 我们自信,对于能被纳入视野的一切古人的东西都可以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精明,将一切好的、有用的、有益的东西存留下来,为自己服务。这种自信至少出于两种信念: 第一,我们处在时间的前端,或曰顶端,就如站在高楼之上俯瞰,仿佛以往一切的优劣都清晰可见,古代的... 新书发布现场 | 追记:新书可以旧矣 杨无锐 新书分享会上说了些话,追记下来。贴完这篇,就让新书变成旧书吧。 一我们常说,每本书都有它的命运。书的命运,应该包含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作者把它写成什么样。第二个故事,是读者把它读成什么样。第二个故事,今... 在社科榜里,基本上都是外国翻译的书。 《其实不识字》是少数社科原创图书。 网页地址是:http://www.bookdao.com/bookstag/383925/ 百道网是专业的图书信息发布、书业观察、书评网站。其发布的榜单,号称是榜中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其实不识字》能够入选,说明此书还是... 我曾风闻有你,如今亲眼见到你。(《约伯记》) 伍绍东 我来天津十五年,似乎就是在等待这本书, 是在默默祈祷里,编辑完《其实不识字》。 感谢老天,让这本书得到那么多人的祝福, 感谢老天,赐予读者一份罕见珍贵的礼物。 无锐兄长你花了三四年时间来构思和写作, 临动... 成年人只会在临死前才意欲再来一次,因为大人并没有无穷的精力,让他们能沉醉在单调中。不过,神的力量源源不绝,足够为单调欢欣。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每天早上,神对太阳说:再来一次吧!每天晚上,神对月亮说:再来一次吧。每朵外表酷似的雏菊不一定是自动、必然而然产生的,每一朵也许是神亲手制造,而神又从不感到厌倦。也许,神仍处于婴孩期,对世上的事物有一种不休止的喜爱;而随着我们犯罪、变老,天父比我们还年轻呢。 2016-09-14 22:47 成年人只会在临死前才意欲再来一次,因为大人并没有无穷的精力,让他们能沉醉在单调中。不过,神的力量源源不绝,足够为单调欢欣。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每天早上,神对太阳说:再来一次吧!每天晚上,神对月亮说:再来一次吧。每朵外表酷似的雏菊不一定是自动、必然而然产生的,每一朵也许是神亲手制造,而神又从不感到厌倦。也许,神仍处于婴孩期,对世上的事物有一种不休止的喜爱;而随着我们犯罪、变老,天父比我们还年轻呢。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 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 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 2018-09-06 23:27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理解世界的可能性人不只生活在因果規律的鏈條中,他還活在信仰,意志,情感之中。除了關於世界是什麼的樣子的真理。它包括:如何生活,為何如此。根據是什麼我們自以為認識這個字,但我們再也無法向它學習什麼,學習那些關於我們自己的什麼。一個字的最大價值,在於它開啟何種視野並由此引發人們何種思索。由其而開啟的視野和思索,絲毫不會因其最初的使用場景而失效。又想開篇故事里那位天“”文學家,他可以告訴威廉金星由何種物質構成,但這並不代表他真的知道金星是什麼,比威廉知道的更多把日子視為財產,我只想抓住“我想要的日子”,把日子視為餽贈,我才學著悅納我有的日子。樂數晨曦,不是生活的技巧,而是生活的責任。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我沒有糟蹋的權利。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日日是好日。,現代人多患有成功焦慮症。整個社會,人們都在模仿有限的幾種成功:身體、愛情、、財富、權力、國家的繁榮。若只能想想這些,社會就成為充滿充滿脅迫和壓抑的怪物。每個人都被脅迫,也轉身脅迫別人。我們常感到時光匆促,因為我們心裡惦記著躲在未來 的成功。如果可能,我們愿把時間奉獻給他。對我們而言,過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為那個可見的未來做準備。可惜,我們意志薄弱,智慧也不夠。我們經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誘惑和打擾,也經常錯過寶貴的時機。於是,我們自責、焦慮到處尋找救治的辦法。再於是 ,就有了那麼多應我們需求而生的成功學手冊。所有成功學 無非談論一件事:為了你的未來,如何從時間中榨取最大利潤。害怕追不上時代。,意思就是說我們都想晚點兒報廢,晚點兒被替代。看不到永恆的人,註定只能盯著未來。我們時間,以及我們自己,都是未來的祭品。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心存神聖的人,會從容很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來,但他不會拿未來脅迫生命。他也想為未來而努力。但他不會把自己貶低成未來的祭品。他珍視時間,不是為了投資未來,他要做的,是用獨一無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恆致敬。投資未來的人,時刻擔心錯失“時機”,。心有神聖的人,不替自己的未來搜捕時機。。他自己就是回應神聖的獨一無二的“時機”把時間當投資,也就染上了時間焦慮症。時間就是金錢,所以我們常問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就在這兒。面對永恆的人,知道如何把每一秒過成獨一無二的此刻。"有用是基於計算的效果;“應當”則根據更為穩定的,不隨臨時需要的而改變的尺度。說人應該過有節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應縱容自己的情感慾望習性,讓自己成為癮君子、偏執狂。個人需要節制情感,因為這樣有助於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古典語境里,“節”提供哪些道德洞見:生命必須接受約束,約束不是有用的惡,而是正當的善,是讓生命成為他“應該的樣子”、現代漢語里,“世”的最常見語境,是“世界”。這個詞來自漢譯佛典。《楞嚴經》里解釋:東西南北上下為界,過去未開現在”為世,界為方位,逝為遷流。“世”就是恒在流動中的時間。小篆的“世”來自“說文解字”它是略帶變形的“十”字。許慎的解釋也由此而來:“三十年為一世”,三個十 字表示三十、也就是現代人不常用的“卅”。許慎認為世是卅的變形,其音、其義都與“卅”相通。金文的“世”馬敘倫先生說,是植物莖葉交疊的圖像。草木之葉重累百疊,人世代謝同樣如此。所以這個字當是“葉”的本字。後來引申為世代的“世”。馬先生的解釋,可以得到古代文獻的文獻的支持。古書里“葉”“世”常常可以替換。比如“末世”也可作“末葉”這就是所謂的“葉世同義”現代人,竟然把這個奧秘破解了。在我們現代,出現了好幾位破解奧秘的聖人。他們為奧秘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唯一相同的一點是,都說自己手裡的才是正確的答案。這些聖人,各有信徒。新圖和信徒,為了答案吵得不可開交,但在相信自己供奉的是正確答案這一點上,他們是貌似冤家的兄弟。一旦相信找到了歷史的方向,接下來,就剩下兩件事。活著的人,要全體一致朝那個方向走。一起走的,是同伴。不走的,是敵人。這樣,我們就把歷史想象成一條向前向上進化的線。終點,是未來這個的某個時刻。但是,在所有已經發生的時代里,我們的時代處於最高點,因為我們離終點最近。不止如此,由於那個方向是我們發現的,所以在我們之後,歷史不會再有波折和跳躍,只要按照我們確定的方向逐漸調試,走完該走的路即可。至於我們之前的時代,哪裡的人們不知道歷史的方向。他們只是懵懂的被某種神秘力量推著朝我們走來。所有過去的時代都可以按照和我們的時代的相似程度排定高下,這就是所謂的“進化” 這個圖景意味著:我們要對未來負責;過去的人要對我們負責,但總體而言,我們對過去和未來都有權力。我們都擁有對未來的權力,因而未來的目標和方向是我們“發現”(或許是發明的)。我們擁有對過去的權力,因為我們把一個目標強加給他們,他們是不理解自身命運的低等人。這是時代圖景蘊含的時代倫理。古典語境里,葉世同義,在古人看來,世代與世代之間,就像重累交疊的枝葉。這樣的時代圖景,蘊含何種時代倫理?如果一片葉子代表一個世代的話,葉與葉之間有時間的相續,卻無捆綁的義務。老葉不是新芽的鋪路石,新業也不是老葉的審判官。它們在各自的枝條各自生長,領受各自的陽光和風雨,共同的義務,是對同一個根負責。毫無疑問”,你我都是“階梯的歷史”的信仰者。我們相信自己站在歷史階梯的頂峰,所有其他時代都在我們腳下。我們能有唯一的態度就是審判。他們做了哪些我們認可的事,是功,他們做了哪些我們反感的事,是罪。如果我們眼裡的歷史是繁茂的枝葉,而非單線的階梯,情形就不同了。一位唐代歷史學家,也會經常拿自己的時代和前代比較。他會熱情的稱頌大唐的榮耀,卻不會傲慢的以為大唐是歷史的最後目標。他會嚴酷地批評前朝,但也從不吝惜讚美。無論批評還是讚美,它採用的絕非是唐人發現(或發明的)新標準。他相信,自己和前人共享同樣的永恆尺度。這位歷史學家相信:大漢有大漢的機會與困境,漢人做了他們該做的努力,也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現在輪到大唐面對自己的機會和困境了;唐人必須百倍小心,汲取經驗,也吸納教訓;’因為,現在並不意味著比過去好,而現在的人卻有義務做的比過去的人好些。 現代我們得到兩種看待過去的態度:一是時代間的審判,二是時代間的競賽。P52時代間的審判,其實是一個特殊時代對所有時代的審判。現代人是所有時代的法官,所有時代都是現代人的被告。最離奇的事情在於,法官使用的律法,是他自己剛剛寫就的,墨色猶新,被告人毫不知情。P52時代間的競賽,則意味著所有時代共享一個尺度,為了更符合它,各盡努力。這個共享的尺度,必須不斷重申,可以不斷討論,但絕不能突然發現,突然創造。這樣一來,所有的時代都得接受審判,但法官不能是最新的時代。最新的時代不僅未必最好,還有可能是最壞的。P52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通常被植入了熱愛審判的基因。審判太容易,因為律法就是我們的好惡。審判太威風,因為所有逝者都只能保持沉默,恭聆教訓,毫無分辨之力。可是審判也有危險:當我們成為過去,會不會也被推上被告席,接受比我們更現代的現代人的審判? P52為了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強調我們的正確。前面說過,現代人的審判特權,來自對歷史奧秘的破解。每個審判者都相信自己掌握著終極正確的答案。著遠遠不夠。要想保有審判的權力,免於受審的命運。他還必須盡可能讓更多的人相信自己提供的答案。現在的人,未來的人,只要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就是同代人,就可以共享法官的榮耀。如何讓更多的人在更久的時間裡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呢?很簡單,只要禁止他們提問就好了。只要不敢提問,不會提問,任何說法都能變成正確答案。通過教育,我們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從答案出發,我們都是勇敢的法官。偏偏,我們失去了回到答案之前的能力。宣布破解奧秘的人,也保有解釋案的權力。他不斷給出答案的新版本,世界就不斷領受新目標。每個被頒布的新目標,都會立刻取代舊的,成為審判一切的律法。p53我們相信正確答案,我們無權頒布正確答案,留給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斷接受新版本,努力追趕新目標。p53古人不說“世代”,說“世”,古人談論“世”,要比我們談論“時代”從容許多。因為“世”與“世”之間不是進化的關係,充其量是競賽的關係。世代與世代之間,有共同的義務,沒有共同的任務。每個世代的使命,不是急奔向最後的勝利。而是在自身的限度之內,讓世界變好一點。共同的任務,需要一個達成勝利的時間表。共同的義務,則只要各自及自身之努力。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對的。最新的時代,也無權壟斷正確的答案。於是,人們不會過分迷信自己的時代,更不會忙於追逐自己的時代,他知道,永遠有比趨新避旧更要緊的本分。古人也會批評他們的古人,比著更經常的,是借助他們的古人批評自己。把古人最好的一面和自己時代最壞的一面放在一起。他們不是看不到古人的壞,不是不珍惜自己的好。他們只是覺得學習比審判更重要。如果古人是一面鏡子,正面照見自己的好,反面照見自己的壞,他們一定更珍惜反面。喜歡自己的世代,是人的本能。發現它的問題,才需要智慧和勇氣。按照孟子的說法,生於斯世而僅僅知道善於斯世,那是最沒出息的鄉願. p54活着的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审判别人,唯独失去了审判自己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有种种的好处,足以傲世古人,惯于审判,拙于自审,是它最大的坏处。正是在拙于自审的时代,才容易出现时代对人的裹挟,裹挟之后的淘汰,淘汰之后的定罪或除名。愿意花掉一生做一件无益于时代的事的人们,对他们而言,只有侍奉的永恒,没有必须追赶的时代。那些要求人们追赶的时代,可能不是太阳,只是发光的苍蝇。包括自称”现代“的这个时代。 土其實是社的初文。或者說,“土的本義不是指土地本身,而是對土地的敬奉。《周禮》二十五家為一社,一社就是一個村落。科學,永遠探究世界的奧秘。科學主義,不允許有任何奧秘的存在。偉大的科學家,是偉大的提問者。科學主義者,則是不願提問禁止提問的人。你我,未必受過科學訓練,卻可能是不自覺地科學主義者。觀光客只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讚嘆或失望。在一個地方驚呼幾聲,立刻奔赴下一個地方,沒辦法,趕時閒。無須付出任何情感。他不必理解他到的地方,不必愛它,更不必擔心終老異鄉,因爲他根本沒有故鄉。始字本即胎字,表示生命源起之地,它常與生字連用,指萬物初生的那個源頭。現代人只願意在時間之内認識世界,因此,也只能在無盡的因果鏈條之内理解世界。當世界成爲一環扣一環的嚴格的因果鏈條時,人的自由消失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此前的因果鏈條規定好了。一個只相信電子、原子、化學方程式的現代人,不大可能承認什麽不知,從何所起的高興。他堅信,任何看似神秘的情感,都服從某种規律,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學的、基因的。現代人的理想生活,大概是制造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高興。宋代的程子說,真正的高興,是從飛鳥游魚身上看到活潑的天地生機。用黑格爾的話説,一個為美麗而高興的人,可以從自然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宇宙全體的生氣灌注。當然,前提是他不把“生機”“生氣當作虛僞的 心理 幻像。現代人的情感世界裏,漸漸失去與某种更偉大事務的關聯。最會高興地靈魂,總能與某种神秘的偉大保持關聯。現代漢語裏,”高興“純屬私事。可是,在古典語境裏,”興高采烈“是無比高貴難得的精神氣度。2. 孔子說:詩可以興,重點不是要人學習作詩。他的著眼點,是詩和生活的關係。詩可以幫助人們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就是說,“興”,和事父、事君一樣,不但是人所應有的能力,也是人所應有的責任。詩,把這种能力激發出來。詩賦文章,展現于筆端紙上,無非字句鋪排、典故驅遣。高明的作者和讀者。卻能從形的酷似中辨出味的高下。品味要求有所鑒別。願意相信“品味”這件事的人,同時相信,有些地方,用數字説話的科學應道保持謙遜。共同體的信念,原則、標準、品味,是實踐的起點,但絕非終點。一個生機勃勃的實踐共同體,一定不是只有單一原則、標準的共同體,一定存在著各種取向各種層次的原則、標準。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甚至相互競爭。達芬奇、米開朗基儸、拉斐爾誰是最偉大的畫家,這個爭論持續了百年,仍然持續下去。人們爭論,因爲關於何謂“好畫家“大家品味不同,標準各異。但是不管分歧多大,都以何謂”好“ 、何謂”畫“的共同信念為背景。沒有這個背景,人們根本不會把這個把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儸放在一起比較。有爭論,有變革,正是一個實踐共同體仍然活著的最重要的標誌。一個人,打算加入實踐的共同體,並且從中獲得内在利益。 ,僅僅聽從内心的好惡是不夠的。有時恰恰相反,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欲望,先把一套異己的整體傳統整體接受下來。想要學習下棋的孩子,必須首先克服單純的抛擲棋子的快感。沒錯,他有享受抛擲棋子之樂的權利。過分看重權利,只能把他擋在象棋共同體門外。享受抛擲棋子之樂之人 可以告訴全世界,亂丟棋子是好的。。但這個好,只對她個人有效。關於何謂”好棋手“何謂”下棋“,沒人在意他的意見。在他和一位棋手之間,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辯論。想必你已發現,人們在一個實踐共同體裏獲得”内在價值“,是一種和我們日常談及的價值極爲不同的東西。象棋的内在價值,不只在輸贏,還在輸贏之外。對弈之樂,不可能跟仇恨棋盤之人分享。繪畫的内在價值,不只在作品的銷路和價格。因此名畫滿屋的畫商。未必懂得筆墨閒的幸福。這些内在價值,無法言説,又確實存在。它,正是我們一直念玆在玆的味。在一個 實踐共同體内日浸濕日久的標誌之一,是深解其中之”味“ 。另一個常用表述”甘苦備嘗。在品味罷黜的時代,人們所得甚多。,但是與此同時,人們所失同樣不少。把一切數量化,特別是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行使數量化,直接後果,是殺死一切的内在價值。如果輸贏的數量成爲評價棋藝的唯一標尺。,那麽象棋所有内在的優雅和樂趣都將瓦解。蒸發。一個只關心輸贏的棋手,很可能爲了輸贏不擇手段。反正僅是手段,她沒理由操心手段的美感。儅内在價值、内在秩序遭到罷拙,人們就很難形成前面提到的實踐共同體。。剛才,我把實踐共同體稱爲圈子。現代社會到處都是圈子,另外一種圈子。現代圈子,更多靠量化標準聯係成員、評定等級。就是説,成員共同追求某种可量化的,卻不共享信念、價值、趣味。拉斐爾大師的追隨者,搖身一變。成了拉斐爾譯作的經銷商。,現代社會的趨勢之一,正是在最不可量化的地方,建立量化管理。,一切非量化的事務,傑倫為現代化的絆腳石。由此而來的,可能是管理的方便,也可能是文化的災難。在畫商的圈子裏,可以量化的銷量是理所當然的通用語言。而在學者和藝術家的圈子裏,量化的霸權,只能意味著災難。大學裏的人文專業,成員之間能夠分享的内在價值越來越少。能夠溝通的,竟然也只剩數字。---收入、職稱、房產、發表數量--大家都成了販賣知識的商人。,,秩序井然的大學裏,人們慢慢只能找到權力,找不到權威。權力,掌管外在價值。權威,主導内在價值。拉斐爾是權威,經銷拉斐爾作品的畫商,手中掌握金錢的權力,大學的領導者,越來越酷似後者,而非前者。於是,就出現了有趣的現象: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人們最崇拜數字。我的同事們。閒談内筒不離車子、房子。車子、房子,可以換算成大家共同感興趣的數字。就算偶爾聊聊文學。大家主動把作品轉換成一組組數字或概念。字數、刊物級別、發行量、主題、立場....似乎這樣安心,才夠科學。有一次,我推薦同學看一篇楊振寧的演講記錄,談物理學傢的品味。同事讀后很生氣。他覺得這位物理學傢故弄玄虛,不夠科學。儅人們僅僅靠外部利益係結時,溝通越來越困難。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特別崇尚民主討論的現代社會。討論常常無效。典型情景是:參加討論的諸方 ,各操一對概念、術語,卻不能彼此理解。他們相互指責,卻不能相互聆聽。概念的槍林彈雨中,永遠缺席的,是領會。缺少領會,所以討論無效。無論大家說了不少,都可以簡化為一個公式:你不是我,所以你錯了。這不就是古黑二老爭論古文與黑格爾式發生的一幕麽。同処一所大學、一個係、一個專業的古黑二老,每聊學術,勢同水火,卻可以坐在一起把酒品的津津有味。這不難理解。同樣的兩個人,討論不同的話題,卻結成了性質不同的圈子。聊學術,他們自動進入現代大學常見的學術圈子。這個圈子,堆滿概念,一套概念。就像一門自成系統的語言。大家忙著說,卻顧不上聼,聼也聼不懂。這個圈子裏,大家早已不相信什麽可以共享的内在價值和秩序。 像 情景交融這類專業套話,阻礙了好閲讀好思考的發生。其二,專業套話切斷了文學和生活的關係。 文字、文辭、 文章則是人之内心彰顯于外的“文理” 。現代專家,以及將要成爲專家的文學係高才生,努力把文學簡化為與生活無關的專門知識。而在劉勰眼裏,文,是人所意識到,行走于世間的義務。他只是提醒人們重新記起“文”的源初意義。劉勰想要重新開啓一扇門,“ 讓”文“ 與人的全部生活相通。這扇門,現代專業教育輕而易舉的關上了。” 文“都是一個人站在天地之閒的樣子。儅一個人想要像一個人那樣彰顯自己,他就有了”文“。 但是,這個彰顯不是人的肆意任性,而是對某种潛隱與天地之閒的當然之理 的遵從。人之所以區別于禽獸,正是由於唯有他可以領會當然之理。在古人的信念裏,”文“就是人的生活的彰顯,因此文學必須向生活敞開。現代的文學專業,正試圖用各種理由把 文學同剝削開來。一些人,試圖把文學與生活剝離,讓二者互不乾涉。另一些人,又不斷綁架文學,讓它成爲某种意圖的工具。於是,我們一方面遇到各種文學工具論-----文學要為改造國民性服務,要為民族戰鬥服務,要為階級鬥爭服務。要為層出不窮的政治夢想 、領導講話服務。另一方面,又不斷有人呼籲純粹的文學、純粹的文學研究。所謂純粹,通常是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意思。文學工具論,已經造成各種文學災難,那些綁架文學使之成爲工具的力量,通常還會製造更大的生活災難。然而,這樣的災難,不可能通過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來避免。文學被濫用某种意圖的工具。,問題不在與破壞了文學的純粹,而在於強行將生活簡單化為某种意圖。被簡單化的單一的生活,是邪惡的。邪惡的生活理念,唯有通過對生活的更嚴肅的思考來糾正。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恰恰是對生活的不思考。偉大的寫作者,是籲請人們超離欲望和成見,更好的領會生活的人。如果人們不再相信一位作者與自身的生活有關,再怎麽專業的分析,再怎麽深刻的評價都將殺死作者,殺死文字。大學的文學教育,使毫無意義的專業、深刻成爲常態。問們的文學教育,常常是殺死文學的教育。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 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 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 2018-09-06 23:27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理解世界的可能性人不只生活在因果規律的鏈條中,他還活在信仰,意志,情感之中。除了關於世界是什麼的樣子的真理。它包括:如何生活,為何如此。根據是什麼我們自以為認識這個字,但我們再也無法向它學習什麼,學習那些關於我們自己的什麼。一個字的最大價值,在於它開啟何種視野並由此引發人們何種思索。由其而開啟的視野和思索,絲毫不會因其最初的使用場景而失效。又想開篇故事里那位天“”文學家,他可以告訴威廉金星由何種物質構成,但這並不代表他真的知道金星是什麼,比威廉知道的更多把日子視為財產,我只想抓住“我想要的日子”,把日子視為餽贈,我才學著悅納我有的日子。樂數晨曦,不是生活的技巧,而是生活的責任。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我沒有糟蹋的權利。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日日是好日。,現代人多患有成功焦慮症。整個社會,人們都在模仿有限的幾種成功:身體、愛情、、財富、權力、國家的繁榮。若只能想想這些,社會就成為充滿充滿脅迫和壓抑的怪物。每個人都被脅迫,也轉身脅迫別人。我們常感到時光匆促,因為我們心裡惦記著躲在未來 的成功。如果可能,我們愿把時間奉獻給他。對我們而言,過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為那個可見的未來做準備。可惜,我們意志薄弱,智慧也不夠。我們經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誘惑和打擾,也經常錯過寶貴的時機。於是,我們自責、焦慮到處尋找救治的辦法。再於是 ,就有了那麼多應我們需求而生的成功學手冊。所有成功學 無非談論一件事:為了你的未來,如何從時間中榨取最大利潤。害怕追不上時代。,意思就是說我們都想晚點兒報廢,晚點兒被替代。看不到永恆的人,註定只能盯著未來。我們時間,以及我們自己,都是未來的祭品。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心存神聖的人,會從容很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來,但他不會拿未來脅迫生命。他也想為未來而努力。但他不會把自己貶低成未來的祭品。他珍視時間,不是為了投資未來,他要做的,是用獨一無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恆致敬。投資未來的人,時刻擔心錯失“時機”,。心有神聖的人,不替自己的未來搜捕時機。。他自己就是回應神聖的獨一無二的“時機”把時間當投資,也就染上了時間焦慮症。時間就是金錢,所以我們常問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就在這兒。面對永恆的人,知道如何把每一秒過成獨一無二的此刻。"有用是基於計算的效果;“應當”則根據更為穩定的,不隨臨時需要的而改變的尺度。說人應該過有節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應縱容自己的情感慾望習性,讓自己成為癮君子、偏執狂。個人需要節制情感,因為這樣有助於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古典語境里,“節”提供哪些道德洞見:生命必須接受約束,約束不是有用的惡,而是正當的善,是讓生命成為他“應該的樣子”、現代漢語里,“世”的最常見語境,是“世界”。這個詞來自漢譯佛典。《楞嚴經》里解釋:東西南北上下為界,過去未開現在”為世,界為方位,逝為遷流。“世”就是恒在流動中的時間。小篆的“世”來自“說文解字”它是略帶變形的“十”字。許慎的解釋也由此而來:“三十年為一世”,三個十 字表示三十、也就是現代人不常用的“卅”。許慎認為世是卅的變形,其音、其義都與“卅”相通。金文的“世”馬敘倫先生說,是植物莖葉交疊的圖像。草木之葉重累百疊,人世代謝同樣如此。所以這個字當是“葉”的本字。後來引申為世代的“世”。馬先生的解釋,可以得到古代文獻的文獻的支持。古書里“葉”“世”常常可以替換。比如“末世”也可作“末葉”這就是所謂的“葉世同義”現代人,竟然把這個奧秘破解了。在我們現代,出現了好幾位破解奧秘的聖人。他們為奧秘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唯一相同的一點是,都說自己手裡的才是正確的答案。這些聖人,各有信徒。新圖和信徒,為了答案吵得不可開交,但在相信自己供奉的是正確答案這一點上,他們是貌似冤家的兄弟。一旦相信找到了歷史的方向,接下來,就剩下兩件事。活著的人,要全體一致朝那個方向走。一起走的,是同伴。不走的,是敵人。這樣,我們就把歷史想象成一條向前向上進化的線。終點,是未來這個的某個時刻。但是,在所有已經發生的時代里,我們的時代處於最高點,因為我們離終點最近。不止如此,由於那個方向是我們發現的,所以在我們之後,歷史不會再有波折和跳躍,只要按照我們確定的方向逐漸調試,走完該走的路即可。至於我們之前的時代,哪裡的人們不知道歷史的方向。他們只是懵懂的被某種神秘力量推著朝我們走來。所有過去的時代都可以按照和我們的時代的相似程度排定高下,這就是所謂的“進化” 這個圖景意味著:我們要對未來負責;過去的人要對我們負責,但總體而言,我們對過去和未來都有權力。我們都擁有對未來的權力,因而未來的目標和方向是我們“發現”(或許是發明的)。我們擁有對過去的權力,因為我們把一個目標強加給他們,他們是不理解自身命運的低等人。這是時代圖景蘊含的時代倫理。古典語境里,葉世同義,在古人看來,世代與世代之間,就像重累交疊的枝葉。這樣的時代圖景,蘊含何種時代倫理?如果一片葉子代表一個世代的話,葉與葉之間有時間的相續,卻無捆綁的義務。老葉不是新芽的鋪路石,新業也不是老葉的審判官。它們在各自的枝條各自生長,領受各自的陽光和風雨,共同的義務,是對同一個根負責。毫無疑問”,你我都是“階梯的歷史”的信仰者。我們相信自己站在歷史階梯的頂峰,所有其他時代都在我們腳下。我們能有唯一的態度就是審判。他們做了哪些我們認可的事,是功,他們做了哪些我們反感的事,是罪。如果我們眼裡的歷史是繁茂的枝葉,而非單線的階梯,情形就不同了。一位唐代歷史學家,也會經常拿自己的時代和前代比較。他會熱情的稱頌大唐的榮耀,卻不會傲慢的以為大唐是歷史的最後目標。他會嚴酷地批評前朝,但也從不吝惜讚美。無論批評還是讚美,它採用的絕非是唐人發現(或發明的)新標準。他相信,自己和前人共享同樣的永恆尺度。這位歷史學家相信:大漢有大漢的機會與困境,漢人做了他們該做的努力,也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現在輪到大唐面對自己的機會和困境了;唐人必須百倍小心,汲取經驗,也吸納教訓;’因為,現在並不意味著比過去好,而現在的人卻有義務做的比過去的人好些。 現代我們得到兩種看待過去的態度:一是時代間的審判,二是時代間的競賽。P52時代間的審判,其實是一個特殊時代對所有時代的審判。現代人是所有時代的法官,所有時代都是現代人的被告。最離奇的事情在於,法官使用的律法,是他自己剛剛寫就的,墨色猶新,被告人毫不知情。P52時代間的競賽,則意味著所有時代共享一個尺度,為了更符合它,各盡努力。這個共享的尺度,必須不斷重申,可以不斷討論,但絕不能突然發現,突然創造。這樣一來,所有的時代都得接受審判,但法官不能是最新的時代。最新的時代不僅未必最好,還有可能是最壞的。P52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通常被植入了熱愛審判的基因。審判太容易,因為律法就是我們的好惡。審判太威風,因為所有逝者都只能保持沉默,恭聆教訓,毫無分辨之力。可是審判也有危險:當我們成為過去,會不會也被推上被告席,接受比我們更現代的現代人的審判? P52為了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強調我們的正確。前面說過,現代人的審判特權,來自對歷史奧秘的破解。每個審判者都相信自己掌握著終極正確的答案。著遠遠不夠。要想保有審判的權力,免於受審的命運。他還必須盡可能讓更多的人相信自己提供的答案。現在的人,未來的人,只要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就是同代人,就可以共享法官的榮耀。如何讓更多的人在更久的時間裡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呢?很簡單,只要禁止他們提問就好了。只要不敢提問,不會提問,任何說法都能變成正確答案。通過教育,我們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從答案出發,我們都是勇敢的法官。偏偏,我們失去了回到答案之前的能力。宣布破解奧秘的人,也保有解釋案的權力。他不斷給出答案的新版本,世界就不斷領受新目標。每個被頒布的新目標,都會立刻取代舊的,成為審判一切的律法。p53我們相信正確答案,我們無權頒布正確答案,留給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斷接受新版本,努力追趕新目標。p53古人不說“世代”,說“世”,古人談論“世”,要比我們談論“時代”從容許多。因為“世”與“世”之間不是進化的關係,充其量是競賽的關係。世代與世代之間,有共同的義務,沒有共同的任務。每個世代的使命,不是急奔向最後的勝利。而是在自身的限度之內,讓世界變好一點。共同的任務,需要一個達成勝利的時間表。共同的義務,則只要各自及自身之努力。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對的。最新的時代,也無權壟斷正確的答案。於是,人們不會過分迷信自己的時代,更不會忙於追逐自己的時代,他知道,永遠有比趨新避旧更要緊的本分。古人也會批評他們的古人,比著更經常的,是借助他們的古人批評自己。把古人最好的一面和自己時代最壞的一面放在一起。他們不是看不到古人的壞,不是不珍惜自己的好。他們只是覺得學習比審判更重要。如果古人是一面鏡子,正面照見自己的好,反面照見自己的壞,他們一定更珍惜反面。喜歡自己的世代,是人的本能。發現它的問題,才需要智慧和勇氣。按照孟子的說法,生於斯世而僅僅知道善於斯世,那是最沒出息的鄉願. p54活着的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审判别人,唯独失去了审判自己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有种种的好处,足以傲世古人,惯于审判,拙于自审,是它最大的坏处。正是在拙于自审的时代,才容易出现时代对人的裹挟,裹挟之后的淘汰,淘汰之后的定罪或除名。愿意花掉一生做一件无益于时代的事的人们,对他们而言,只有侍奉的永恒,没有必须追赶的时代。那些要求人们追赶的时代,可能不是太阳,只是发光的苍蝇。包括自称”现代“的这个时代。 土其實是社的初文。或者說,“土的本義不是指土地本身,而是對土地的敬奉。《周禮》二十五家為一社,一社就是一個村落。科學,永遠探究世界的奧秘。科學主義,不允許有任何奧秘的存在。偉大的科學家,是偉大的提問者。科學主義者,則是不願提問禁止提問的人。你我,未必受過科學訓練,卻可能是不自覺地科學主義者。觀光客只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讚嘆或失望。在一個地方驚呼幾聲,立刻奔赴下一個地方,沒辦法,趕時閒。無須付出任何情感。他不必理解他到的地方,不必愛它,更不必擔心終老異鄉,因爲他根本沒有故鄉。始字本即胎字,表示生命源起之地,它常與生字連用,指萬物初生的那個源頭。現代人只願意在時間之内認識世界,因此,也只能在無盡的因果鏈條之内理解世界。當世界成爲一環扣一環的嚴格的因果鏈條時,人的自由消失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此前的因果鏈條規定好了。一個只相信電子、原子、化學方程式的現代人,不大可能承認什麽不知,從何所起的高興。他堅信,任何看似神秘的情感,都服從某种規律,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學的、基因的。現代人的理想生活,大概是制造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高興。宋代的程子說,真正的高興,是從飛鳥游魚身上看到活潑的天地生機。用黑格爾的話説,一個為美麗而高興的人,可以從自然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宇宙全體的生氣灌注。當然,前提是他不把“生機”“生氣當作虛僞的 心理 幻像。現代人的情感世界裏,漸漸失去與某种更偉大事務的關聯。最會高興地靈魂,總能與某种神秘的偉大保持關聯。現代漢語裏,”高興“純屬私事。可是,在古典語境裏,”興高采烈“是無比高貴難得的精神氣度。2. 孔子說:詩可以興,重點不是要人學習作詩。他的著眼點,是詩和生活的關係。詩可以幫助人們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就是說,“興”,和事父、事君一樣,不但是人所應有的能力,也是人所應有的責任。詩,把這种能力激發出來。詩賦文章,展現于筆端紙上,無非字句鋪排、典故驅遣。高明的作者和讀者。卻能從形的酷似中辨出味的高下。品味要求有所鑒別。願意相信“品味”這件事的人,同時相信,有些地方,用數字説話的科學應道保持謙遜。共同體的信念,原則、標準、品味,是實踐的起點,但絕非終點。一個生機勃勃的實踐共同體,一定不是只有單一原則、標準的共同體,一定存在著各種取向各種層次的原則、標準。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甚至相互競爭。達芬奇、米開朗基儸、拉斐爾誰是最偉大的畫家,這個爭論持續了百年,仍然持續下去。人們爭論,因爲關於何謂“好畫家“大家品味不同,標準各異。但是不管分歧多大,都以何謂”好“ 、何謂”畫“的共同信念為背景。沒有這個背景,人們根本不會把這個把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儸放在一起比較。有爭論,有變革,正是一個實踐共同體仍然活著的最重要的標誌。一個人,打算加入實踐的共同體,並且從中獲得内在利益。 ,僅僅聽從内心的好惡是不夠的。有時恰恰相反,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欲望,先把一套異己的整體傳統整體接受下來。想要學習下棋的孩子,必須首先克服單純的抛擲棋子的快感。沒錯,他有享受抛擲棋子之樂的權利。過分看重權利,只能把他擋在象棋共同體門外。享受抛擲棋子之樂之人 可以告訴全世界,亂丟棋子是好的。。但這個好,只對她個人有效。關於何謂”好棋手“何謂”下棋“,沒人在意他的意見。在他和一位棋手之間,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辯論。想必你已發現,人們在一個實踐共同體裏獲得”内在價值“,是一種和我們日常談及的價值極爲不同的東西。象棋的内在價值,不只在輸贏,還在輸贏之外。對弈之樂,不可能跟仇恨棋盤之人分享。繪畫的内在價值,不只在作品的銷路和價格。因此名畫滿屋的畫商。未必懂得筆墨閒的幸福。這些内在價值,無法言説,又確實存在。它,正是我們一直念玆在玆的味。在一個 實踐共同體内日浸濕日久的標誌之一,是深解其中之”味“ 。另一個常用表述”甘苦備嘗。在品味罷黜的時代,人們所得甚多。,但是與此同時,人們所失同樣不少。把一切數量化,特別是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行使數量化,直接後果,是殺死一切的内在價值。如果輸贏的數量成爲評價棋藝的唯一標尺。,那麽象棋所有内在的優雅和樂趣都將瓦解。蒸發。一個只關心輸贏的棋手,很可能爲了輸贏不擇手段。反正僅是手段,她沒理由操心手段的美感。儅内在價值、内在秩序遭到罷拙,人們就很難形成前面提到的實踐共同體。。剛才,我把實踐共同體稱爲圈子。現代社會到處都是圈子,另外一種圈子。現代圈子,更多靠量化標準聯係成員、評定等級。就是説,成員共同追求某种可量化的,卻不共享信念、價值、趣味。拉斐爾大師的追隨者,搖身一變。成了拉斐爾譯作的經銷商。,現代社會的趨勢之一,正是在最不可量化的地方,建立量化管理。,一切非量化的事務,傑倫為現代化的絆腳石。由此而來的,可能是管理的方便,也可能是文化的災難。在畫商的圈子裏,可以量化的銷量是理所當然的通用語言。而在學者和藝術家的圈子裏,量化的霸權,只能意味著災難。大學裏的人文專業,成員之間能夠分享的内在價值越來越少。能夠溝通的,竟然也只剩數字。---收入、職稱、房產、發表數量--大家都成了販賣知識的商人。,,秩序井然的大學裏,人們慢慢只能找到權力,找不到權威。權力,掌管外在價值。權威,主導内在價值。拉斐爾是權威,經銷拉斐爾作品的畫商,手中掌握金錢的權力,大學的領導者,越來越酷似後者,而非前者。於是,就出現了有趣的現象: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人們最崇拜數字。我的同事們。閒談内筒不離車子、房子。車子、房子,可以換算成大家共同感興趣的數字。就算偶爾聊聊文學。大家主動把作品轉換成一組組數字或概念。字數、刊物級別、發行量、主題、立場....似乎這樣安心,才夠科學。有一次,我推薦同學看一篇楊振寧的演講記錄,談物理學傢的品味。同事讀后很生氣。他覺得這位物理學傢故弄玄虛,不夠科學。儅人們僅僅靠外部利益係結時,溝通越來越困難。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特別崇尚民主討論的現代社會。討論常常無效。典型情景是:參加討論的諸方 ,各操一對概念、術語,卻不能彼此理解。他們相互指責,卻不能相互聆聽。概念的槍林彈雨中,永遠缺席的,是領會。缺少領會,所以討論無效。無論大家說了不少,都可以簡化為一個公式:你不是我,所以你錯了。這不就是古黑二老爭論古文與黑格爾式發生的一幕麽。同処一所大學、一個係、一個專業的古黑二老,每聊學術,勢同水火,卻可以坐在一起把酒品的津津有味。這不難理解。同樣的兩個人,討論不同的話題,卻結成了性質不同的圈子。聊學術,他們自動進入現代大學常見的學術圈子。這個圈子,堆滿概念,一套概念。就像一門自成系統的語言。大家忙著說,卻顧不上聼,聼也聼不懂。這個圈子裏,大家早已不相信什麽可以共享的内在價值和秩序。 像 情景交融這類專業套話,阻礙了好閲讀好思考的發生。其二,專業套話切斷了文學和生活的關係。 文字、文辭、 文章則是人之内心彰顯于外的“文理” 。現代專家,以及將要成爲專家的文學係高才生,努力把文學簡化為與生活無關的專門知識。而在劉勰眼裏,文,是人所意識到,行走于世間的義務。他只是提醒人們重新記起“文”的源初意義。劉勰想要重新開啓一扇門,“ 讓”文“ 與人的全部生活相通。這扇門,現代專業教育輕而易舉的關上了。” 文“都是一個人站在天地之閒的樣子。儅一個人想要像一個人那樣彰顯自己,他就有了”文“。 但是,這個彰顯不是人的肆意任性,而是對某种潛隱與天地之閒的當然之理 的遵從。人之所以區別于禽獸,正是由於唯有他可以領會當然之理。在古人的信念裏,”文“就是人的生活的彰顯,因此文學必須向生活敞開。現代的文學專業,正試圖用各種理由把 文學同剝削開來。一些人,試圖把文學與生活剝離,讓二者互不乾涉。另一些人,又不斷綁架文學,讓它成爲某种意圖的工具。於是,我們一方面遇到各種文學工具論-----文學要為改造國民性服務,要為民族戰鬥服務,要為階級鬥爭服務。要為層出不窮的政治夢想 、領導講話服務。另一方面,又不斷有人呼籲純粹的文學、純粹的文學研究。所謂純粹,通常是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意思。文學工具論,已經造成各種文學災難,那些綁架文學使之成爲工具的力量,通常還會製造更大的生活災難。然而,這樣的災難,不可能通過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來避免。文學被濫用某种意圖的工具。,問題不在與破壞了文學的純粹,而在於強行將生活簡單化為某种意圖。被簡單化的單一的生活,是邪惡的。邪惡的生活理念,唯有通過對生活的更嚴肅的思考來糾正。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恰恰是對生活的不思考。偉大的寫作者,是籲請人們超離欲望和成見,更好的領會生活的人。如果人們不再相信一位作者與自身的生活有關,再怎麽專業的分析,再怎麽深刻的評價都將殺死作者,殺死文字。大學的文學教育,使毫無意義的專業、深刻成爲常態。問們的文學教育,常常是殺死文學的教育。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 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 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 2018-09-06 23:27 从此,文字不再可能成为引路的光,因為我們自己把它的火焰澆滅了,文字被馴服,無比適應這個工具世界。於是我們陷入死循環:我們把文字馴化成工具,順著文字,我們只能看到工具世界。馴服文字,我們以為只是刪掉了無用的字、詞、義,毫無所失。意外的是,我們可能 同時失去了重新思考世界和自己的能力。,換個角度,語言文字的進化,也是語言文字的耗損人們連帶著,丟棄、失落的東西,未必死不足惜。人們連帶丟棄、失落的還有理解世界的可能性人不只生活在因果規律的鏈條中,他還活在信仰,意志,情感之中。除了關於世界是什麼的樣子的真理。它包括:如何生活,為何如此。根據是什麼我們自以為認識這個字,但我們再也無法向它學習什麼,學習那些關於我們自己的什麼。一個字的最大價值,在於它開啟何種視野並由此引發人們何種思索。由其而開啟的視野和思索,絲毫不會因其最初的使用場景而失效。又想開篇故事里那位天“”文學家,他可以告訴威廉金星由何種物質構成,但這並不代表他真的知道金星是什麼,比威廉知道的更多把日子視為財產,我只想抓住“我想要的日子”,把日子視為餽贈,我才學著悅納我有的日子。樂數晨曦,不是生活的技巧,而是生活的責任。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我沒有糟蹋的權利。日子不歸我所有,所以日日是好日。,現代人多患有成功焦慮症。整個社會,人們都在模仿有限的幾種成功:身體、愛情、、財富、權力、國家的繁榮。若只能想想這些,社會就成為充滿充滿脅迫和壓抑的怪物。每個人都被脅迫,也轉身脅迫別人。我們常感到時光匆促,因為我們心裡惦記著躲在未來 的成功。如果可能,我們愿把時間奉獻給他。對我們而言,過去和此刻的生活,都在為那個可見的未來做準備。可惜,我們意志薄弱,智慧也不夠。我們經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的誘惑和打擾,也經常錯過寶貴的時機。於是,我們自責、焦慮到處尋找救治的辦法。再於是 ,就有了那麼多應我們需求而生的成功學手冊。所有成功學 無非談論一件事:為了你的未來,如何從時間中榨取最大利潤。害怕追不上時代。,意思就是說我們都想晚點兒報廢,晚點兒被替代。看不到永恆的人,註定只能盯著未來。我們時間,以及我們自己,都是未來的祭品。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心存神聖的人,會從容很多。他也期盼更好的未來,但他不會拿未來脅迫生命。他也想為未來而努力。但他不會把自己貶低成未來的祭品。他珍視時間,不是為了投資未來,他要做的,是用獨一無二的此生、此刻向永恆致敬。投資未來的人,時刻擔心錯失“時機”,。心有神聖的人,不替自己的未來搜捕時機。。他自己就是回應神聖的獨一無二的“時機”把時間當投資,也就染上了時間焦慮症。時間就是金錢,所以我們常問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就在這兒。面對永恆的人,知道如何把每一秒過成獨一無二的此刻。"有用是基於計算的效果;“應當”則根據更為穩定的,不隨臨時需要的而改變的尺度。說人應該過有節的生活,可能是指他不應縱容自己的情感慾望習性,讓自己成為癮君子、偏執狂。個人需要節制情感,因為這樣有助於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古典語境里,“節”提供哪些道德洞見:生命必須接受約束,約束不是有用的惡,而是正當的善,是讓生命成為他“應該的樣子”、現代漢語里,“世”的最常見語境,是“世界”。這個詞來自漢譯佛典。《楞嚴經》里解釋:東西南北上下為界,過去未開現在”為世,界為方位,逝為遷流。“世”就是恒在流動中的時間。小篆的“世”來自“說文解字”它是略帶變形的“十”字。許慎的解釋也由此而來:“三十年為一世”,三個十 字表示三十、也就是現代人不常用的“卅”。許慎認為世是卅的變形,其音、其義都與“卅”相通。金文的“世”馬敘倫先生說,是植物莖葉交疊的圖像。草木之葉重累百疊,人世代謝同樣如此。所以這個字當是“葉”的本字。後來引申為世代的“世”。馬先生的解釋,可以得到古代文獻的文獻的支持。古書里“葉”“世”常常可以替換。比如“末世”也可作“末葉”這就是所謂的“葉世同義”現代人,竟然把這個奧秘破解了。在我們現代,出現了好幾位破解奧秘的聖人。他們為奧秘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唯一相同的一點是,都說自己手裡的才是正確的答案。這些聖人,各有信徒。新圖和信徒,為了答案吵得不可開交,但在相信自己供奉的是正確答案這一點上,他們是貌似冤家的兄弟。一旦相信找到了歷史的方向,接下來,就剩下兩件事。活著的人,要全體一致朝那個方向走。一起走的,是同伴。不走的,是敵人。這樣,我們就把歷史想象成一條向前向上進化的線。終點,是未來這個的某個時刻。但是,在所有已經發生的時代里,我們的時代處於最高點,因為我們離終點最近。不止如此,由於那個方向是我們發現的,所以在我們之後,歷史不會再有波折和跳躍,只要按照我們確定的方向逐漸調試,走完該走的路即可。至於我們之前的時代,哪裡的人們不知道歷史的方向。他們只是懵懂的被某種神秘力量推著朝我們走來。所有過去的時代都可以按照和我們的時代的相似程度排定高下,這就是所謂的“進化” 這個圖景意味著:我們要對未來負責;過去的人要對我們負責,但總體而言,我們對過去和未來都有權力。我們都擁有對未來的權力,因而未來的目標和方向是我們“發現”(或許是發明的)。我們擁有對過去的權力,因為我們把一個目標強加給他們,他們是不理解自身命運的低等人。這是時代圖景蘊含的時代倫理。古典語境里,葉世同義,在古人看來,世代與世代之間,就像重累交疊的枝葉。這樣的時代圖景,蘊含何種時代倫理?如果一片葉子代表一個世代的話,葉與葉之間有時間的相續,卻無捆綁的義務。老葉不是新芽的鋪路石,新業也不是老葉的審判官。它們在各自的枝條各自生長,領受各自的陽光和風雨,共同的義務,是對同一個根負責。毫無疑問”,你我都是“階梯的歷史”的信仰者。我們相信自己站在歷史階梯的頂峰,所有其他時代都在我們腳下。我們能有唯一的態度就是審判。他們做了哪些我們認可的事,是功,他們做了哪些我們反感的事,是罪。如果我們眼裡的歷史是繁茂的枝葉,而非單線的階梯,情形就不同了。一位唐代歷史學家,也會經常拿自己的時代和前代比較。他會熱情的稱頌大唐的榮耀,卻不會傲慢的以為大唐是歷史的最後目標。他會嚴酷地批評前朝,但也從不吝惜讚美。無論批評還是讚美,它採用的絕非是唐人發現(或發明的)新標準。他相信,自己和前人共享同樣的永恆尺度。這位歷史學家相信:大漢有大漢的機會與困境,漢人做了他們該做的努力,也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現在輪到大唐面對自己的機會和困境了;唐人必須百倍小心,汲取經驗,也吸納教訓;’因為,現在並不意味著比過去好,而現在的人卻有義務做的比過去的人好些。 現代我們得到兩種看待過去的態度:一是時代間的審判,二是時代間的競賽。P52時代間的審判,其實是一個特殊時代對所有時代的審判。現代人是所有時代的法官,所有時代都是現代人的被告。最離奇的事情在於,法官使用的律法,是他自己剛剛寫就的,墨色猶新,被告人毫不知情。P52時代間的競賽,則意味著所有時代共享一個尺度,為了更符合它,各盡努力。這個共享的尺度,必須不斷重申,可以不斷討論,但絕不能突然發現,突然創造。這樣一來,所有的時代都得接受審判,但法官不能是最新的時代。最新的時代不僅未必最好,還有可能是最壞的。P52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通常被植入了熱愛審判的基因。審判太容易,因為律法就是我們的好惡。審判太威風,因為所有逝者都只能保持沉默,恭聆教訓,毫無分辨之力。可是審判也有危險:當我們成為過去,會不會也被推上被告席,接受比我們更現代的現代人的審判? P52為了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強調我們的正確。前面說過,現代人的審判特權,來自對歷史奧秘的破解。每個審判者都相信自己掌握著終極正確的答案。著遠遠不夠。要想保有審判的權力,免於受審的命運。他還必須盡可能讓更多的人相信自己提供的答案。現在的人,未來的人,只要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就是同代人,就可以共享法官的榮耀。如何讓更多的人在更久的時間裡共享同一個正確答案呢?很簡單,只要禁止他們提問就好了。只要不敢提問,不會提問,任何說法都能變成正確答案。通過教育,我們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正確答案。從答案出發,我們都是勇敢的法官。偏偏,我們失去了回到答案之前的能力。宣布破解奧秘的人,也保有解釋案的權力。他不斷給出答案的新版本,世界就不斷領受新目標。每個被頒布的新目標,都會立刻取代舊的,成為審判一切的律法。p53我們相信正確答案,我們無權頒布正確答案,留給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斷接受新版本,努力追趕新目標。p53古人不說“世代”,說“世”,古人談論“世”,要比我們談論“時代”從容許多。因為“世”與“世”之間不是進化的關係,充其量是競賽的關係。世代與世代之間,有共同的義務,沒有共同的任務。每個世代的使命,不是急奔向最後的勝利。而是在自身的限度之內,讓世界變好一點。共同的任務,需要一個達成勝利的時間表。共同的義務,則只要各自及自身之努力。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對的。最新的時代,也無權壟斷正確的答案。於是,人們不會過分迷信自己的時代,更不會忙於追逐自己的時代,他知道,永遠有比趨新避旧更要緊的本分。古人也會批評他們的古人,比著更經常的,是借助他們的古人批評自己。把古人最好的一面和自己時代最壞的一面放在一起。他們不是看不到古人的壞,不是不珍惜自己的好。他們只是覺得學習比審判更重要。如果古人是一面鏡子,正面照見自己的好,反面照見自己的壞,他們一定更珍惜反面。喜歡自己的世代,是人的本能。發現它的問題,才需要智慧和勇氣。按照孟子的說法,生於斯世而僅僅知道善於斯世,那是最沒出息的鄉願. p54活着的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审判别人,唯独失去了审判自己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有种种的好处,足以傲世古人,惯于审判,拙于自审,是它最大的坏处。正是在拙于自审的时代,才容易出现时代对人的裹挟,裹挟之后的淘汰,淘汰之后的定罪或除名。愿意花掉一生做一件无益于时代的事的人们,对他们而言,只有侍奉的永恒,没有必须追赶的时代。那些要求人们追赶的时代,可能不是太阳,只是发光的苍蝇。包括自称”现代“的这个时代。 土其實是社的初文。或者說,“土的本義不是指土地本身,而是對土地的敬奉。《周禮》二十五家為一社,一社就是一個村落。科學,永遠探究世界的奧秘。科學主義,不允許有任何奧秘的存在。偉大的科學家,是偉大的提問者。科學主義者,則是不願提問禁止提問的人。你我,未必受過科學訓練,卻可能是不自覺地科學主義者。觀光客只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讚嘆或失望。在一個地方驚呼幾聲,立刻奔赴下一個地方,沒辦法,趕時閒。無須付出任何情感。他不必理解他到的地方,不必愛它,更不必擔心終老異鄉,因爲他根本沒有故鄉。始字本即胎字,表示生命源起之地,它常與生字連用,指萬物初生的那個源頭。現代人只願意在時間之内認識世界,因此,也只能在無盡的因果鏈條之内理解世界。當世界成爲一環扣一環的嚴格的因果鏈條時,人的自由消失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此前的因果鏈條規定好了。一個只相信電子、原子、化學方程式的現代人,不大可能承認什麽不知,從何所起的高興。他堅信,任何看似神秘的情感,都服從某种規律,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學的、基因的。現代人的理想生活,大概是制造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高興。宋代的程子說,真正的高興,是從飛鳥游魚身上看到活潑的天地生機。用黑格爾的話説,一個為美麗而高興的人,可以從自然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宇宙全體的生氣灌注。當然,前提是他不把“生機”“生氣當作虛僞的 心理 幻像。現代人的情感世界裏,漸漸失去與某种更偉大事務的關聯。最會高興地靈魂,總能與某种神秘的偉大保持關聯。現代漢語裏,”高興“純屬私事。可是,在古典語境裏,”興高采烈“是無比高貴難得的精神氣度。2. 孔子說:詩可以興,重點不是要人學習作詩。他的著眼點,是詩和生活的關係。詩可以幫助人們興、觀、群、怨、事父、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就是說,“興”,和事父、事君一樣,不但是人所應有的能力,也是人所應有的責任。詩,把這种能力激發出來。詩賦文章,展現于筆端紙上,無非字句鋪排、典故驅遣。高明的作者和讀者。卻能從形的酷似中辨出味的高下。品味要求有所鑒別。願意相信“品味”這件事的人,同時相信,有些地方,用數字説話的科學應道保持謙遜。共同體的信念,原則、標準、品味,是實踐的起點,但絕非終點。一個生機勃勃的實踐共同體,一定不是只有單一原則、標準的共同體,一定存在著各種取向各種層次的原則、標準。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甚至相互競爭。達芬奇、米開朗基儸、拉斐爾誰是最偉大的畫家,這個爭論持續了百年,仍然持續下去。人們爭論,因爲關於何謂“好畫家“大家品味不同,標準各異。但是不管分歧多大,都以何謂”好“ 、何謂”畫“的共同信念為背景。沒有這個背景,人們根本不會把這個把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儸放在一起比較。有爭論,有變革,正是一個實踐共同體仍然活著的最重要的標誌。一個人,打算加入實踐的共同體,並且從中獲得内在利益。 ,僅僅聽從内心的好惡是不夠的。有時恰恰相反,他必須犧牲自己的欲望,先把一套異己的整體傳統整體接受下來。想要學習下棋的孩子,必須首先克服單純的抛擲棋子的快感。沒錯,他有享受抛擲棋子之樂的權利。過分看重權利,只能把他擋在象棋共同體門外。享受抛擲棋子之樂之人 可以告訴全世界,亂丟棋子是好的。。但這個好,只對她個人有效。關於何謂”好棋手“何謂”下棋“,沒人在意他的意見。在他和一位棋手之間,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辯論。想必你已發現,人們在一個實踐共同體裏獲得”内在價值“,是一種和我們日常談及的價值極爲不同的東西。象棋的内在價值,不只在輸贏,還在輸贏之外。對弈之樂,不可能跟仇恨棋盤之人分享。繪畫的内在價值,不只在作品的銷路和價格。因此名畫滿屋的畫商。未必懂得筆墨閒的幸福。這些内在價值,無法言説,又確實存在。它,正是我們一直念玆在玆的味。在一個 實踐共同體内日浸濕日久的標誌之一,是深解其中之”味“ 。另一個常用表述”甘苦備嘗。在品味罷黜的時代,人們所得甚多。,但是與此同時,人們所失同樣不少。把一切數量化,特別是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行使數量化,直接後果,是殺死一切的内在價值。如果輸贏的數量成爲評價棋藝的唯一標尺。,那麽象棋所有内在的優雅和樂趣都將瓦解。蒸發。一個只關心輸贏的棋手,很可能爲了輸贏不擇手段。反正僅是手段,她沒理由操心手段的美感。儅内在價值、内在秩序遭到罷拙,人們就很難形成前面提到的實踐共同體。。剛才,我把實踐共同體稱爲圈子。現代社會到處都是圈子,另外一種圈子。現代圈子,更多靠量化標準聯係成員、評定等級。就是説,成員共同追求某种可量化的,卻不共享信念、價值、趣味。拉斐爾大師的追隨者,搖身一變。成了拉斐爾譯作的經銷商。,現代社會的趨勢之一,正是在最不可量化的地方,建立量化管理。,一切非量化的事務,傑倫為現代化的絆腳石。由此而來的,可能是管理的方便,也可能是文化的災難。在畫商的圈子裏,可以量化的銷量是理所當然的通用語言。而在學者和藝術家的圈子裏,量化的霸權,只能意味著災難。大學裏的人文專業,成員之間能夠分享的内在價值越來越少。能夠溝通的,竟然也只剩數字。---收入、職稱、房產、發表數量--大家都成了販賣知識的商人。,,秩序井然的大學裏,人們慢慢只能找到權力,找不到權威。權力,掌管外在價值。權威,主導内在價值。拉斐爾是權威,經銷拉斐爾作品的畫商,手中掌握金錢的權力,大學的領導者,越來越酷似後者,而非前者。於是,就出現了有趣的現象:在最無法量化的地方,人們最崇拜數字。我的同事們。閒談内筒不離車子、房子。車子、房子,可以換算成大家共同感興趣的數字。就算偶爾聊聊文學。大家主動把作品轉換成一組組數字或概念。字數、刊物級別、發行量、主題、立場....似乎這樣安心,才夠科學。有一次,我推薦同學看一篇楊振寧的演講記錄,談物理學傢的品味。同事讀后很生氣。他覺得這位物理學傢故弄玄虛,不夠科學。儅人們僅僅靠外部利益係結時,溝通越來越困難。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特別崇尚民主討論的現代社會。討論常常無效。典型情景是:參加討論的諸方 ,各操一對概念、術語,卻不能彼此理解。他們相互指責,卻不能相互聆聽。概念的槍林彈雨中,永遠缺席的,是領會。缺少領會,所以討論無效。無論大家說了不少,都可以簡化為一個公式:你不是我,所以你錯了。這不就是古黑二老爭論古文與黑格爾式發生的一幕麽。同処一所大學、一個係、一個專業的古黑二老,每聊學術,勢同水火,卻可以坐在一起把酒品的津津有味。這不難理解。同樣的兩個人,討論不同的話題,卻結成了性質不同的圈子。聊學術,他們自動進入現代大學常見的學術圈子。這個圈子,堆滿概念,一套概念。就像一門自成系統的語言。大家忙著說,卻顧不上聼,聼也聼不懂。這個圈子裏,大家早已不相信什麽可以共享的内在價值和秩序。 像 情景交融這類專業套話,阻礙了好閲讀好思考的發生。其二,專業套話切斷了文學和生活的關係。 文字、文辭、 文章則是人之内心彰顯于外的“文理” 。現代專家,以及將要成爲專家的文學係高才生,努力把文學簡化為與生活無關的專門知識。而在劉勰眼裏,文,是人所意識到,行走于世間的義務。他只是提醒人們重新記起“文”的源初意義。劉勰想要重新開啓一扇門,“ 讓”文“ 與人的全部生活相通。這扇門,現代專業教育輕而易舉的關上了。” 文“都是一個人站在天地之閒的樣子。儅一個人想要像一個人那樣彰顯自己,他就有了”文“。 但是,這個彰顯不是人的肆意任性,而是對某种潛隱與天地之閒的當然之理 的遵從。人之所以區別于禽獸,正是由於唯有他可以領會當然之理。在古人的信念裏,”文“就是人的生活的彰顯,因此文學必須向生活敞開。現代的文學專業,正試圖用各種理由把 文學同剝削開來。一些人,試圖把文學與生活剝離,讓二者互不乾涉。另一些人,又不斷綁架文學,讓它成爲某种意圖的工具。於是,我們一方面遇到各種文學工具論-----文學要為改造國民性服務,要為民族戰鬥服務,要為階級鬥爭服務。要為層出不窮的政治夢想 、領導講話服務。另一方面,又不斷有人呼籲純粹的文學、純粹的文學研究。所謂純粹,通常是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意思。文學工具論,已經造成各種文學災難,那些綁架文學使之成爲工具的力量,通常還會製造更大的生活災難。然而,這樣的災難,不可能通過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來避免。文學被濫用某种意圖的工具。,問題不在與破壞了文學的純粹,而在於強行將生活簡單化為某种意圖。被簡單化的單一的生活,是邪惡的。邪惡的生活理念,唯有通過對生活的更嚴肅的思考來糾正。文學的專業化,純粹化,恰恰是對生活的不思考。偉大的寫作者,是籲請人們超離欲望和成見,更好的領會生活的人。如果人們不再相信一位作者與自身的生活有關,再怎麽專業的分析,再怎麽深刻的評價都將殺死作者,殺死文字。大學的文學教育,使毫無意義的專業、深刻成爲常態。問們的文學教育,常常是殺死文學的教育。 成年人只会在临死前才意欲再来一次,因为大人并没有无穷的精力,让他们能沉醉在单调中。不过,神的力量源源不绝,足够为单调欢欣。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每天早上,神对太阳说:再来一次吧!每天晚上,神对月亮说:再来一次吧。每朵外表酷似的雏菊不一定是自动、必然而然产生的,每一朵也许是神亲手制造,而神又从不感到厌倦。也许,神仍处于婴孩期,对世上的事物有一种不休止的喜爱;而随着我们犯罪、变老,天父比我们还年轻呢。 2016-09-14 22:47 成年人只会在临死前才意欲再来一次,因为大人并没有无穷的精力,让他们能沉醉在单调中。不过,神的力量源源不绝,足够为单调欢欣。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每天早上,神对太阳说:再来一次吧!每天晚上,神对月亮说:再来一次吧。每朵外表酷似的雏菊不一定是自动、必然而然产生的,每一朵也许是神亲手制造,而神又从不感到厌倦。也许,神仍处于婴孩期,对世上的事物有一种不休止的喜爱;而随着我们犯罪、变老,天父比我们还年轻呢。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