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理解 [芬兰] 冯·赖特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解释与理解
副标题:
作者:[芬兰] 冯·赖特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9128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13
定价:48
内容简介: 《解释与理解》(G.H.von Wright.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1) 是西方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名著。其着眼点在于考察自然科学方法用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可能性与限度。社会(人文)科学方法论是目前西方哲学界争论颇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从德国兴起并风靡西方哲学界的哲学阐释学(Hermeneutics)认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理解”(understanding)。 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1916~2003)是当代著名的芬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继任者,其三位遗嘱执行人之一,后任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无任所教授,芬兰科学院研究教授、院长等职。其研究领域涉及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伦理 学和一般价值和规范理论、行动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维特根斯坦研究等,是道义逻辑之父。先后用英语、德语、芬兰语、瑞典语等语种出版专著、论文集30多种,其中有些著作又被译为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出版,其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融通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他是哲学逻辑和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公认的国际权威,但其思想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意味,特别是中晚期更是明显偏向人文主义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并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先后被授予1... 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1916~2003)是当代著名的芬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教授职位继任者,其三位遗嘱执行人之一,后任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无任所教授,芬兰科学院研究教授、院长等职。其研究领域涉及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伦理 学和一般价值和规范理论、行动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维特根斯坦研究等,是道义逻辑之父。先后用英语、德语、芬兰语、瑞典语等语种出版专著、论文集30多种,其中有些著作又被译为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出版,其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融通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他是哲学逻辑和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公认的国际权威,但其思想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意味,特别是中晚期更是明显偏向人文主义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并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先后被授予14个博士或名誉博士学位,是15个国家、地区或跨国科学院的院士,并曾任国际哲学学院主席,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会长。1989年,美国《在世哲学家文库》出版了《冯·赖特哲学》卷。在当代世界哲学舞台上,冯·赖特发挥了广泛而又重要的影响。 , 这套丛书还有 《在世》,《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解释规范》,《跨越边界的哲学(增订版)》,《批判理性论》。 解释-“什么事为何发生”,理解-“事情是如何的”,前者涉及目的论-意向性解释,后者涉及因果性-法则性解释,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赖特要处理想要的无非是实证主义(伽利略)传统与诠释学(亚里士多德)传统之争,篇幅不长,结论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130页,而技术性非常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各自解释方法的独特性,并且强调意向性在历史社科类学科的特殊地位,并且由此而推出的实践三段论和情景评价,把狭义的因果解释放... 解释-“什么事为何发生”,理解-“事情是如何的”,前者涉及目的论-意向性解释,后者涉及因果性-法则性解释,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赖特要处理想要的无非是实证主义(伽利略)传统与诠释学(亚里士多德)传统之争,篇幅不长,结论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130页,而技术性非常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各自解释方法的独特性,并且强调意向性在历史社科类学科的特殊地位,并且由此而推出的实践三段论和情景评价,把狭义的因果解释放在一种更大的背景下去理解,除去第一章回顾两种传统(孔德以及实证主义信徒)-(德罗伊斯森等新康德学派),第二章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公理系统来细致分析因果性以及因果解释,并区分了结果与后果概念,做以及引发概念,第三章则是意向性解释与目的论解释。最后一章总结了此两种解释在历史科学中各自的地位。可以配合阿隆那本 第一章特别好,把有关“两种文化之争”的内容从韦伯到安司康姆时代、从社会学学科反思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和行动哲学之间的学理脉络阐明了。后边内容可能略旧略初步,但也是很好的展开 解释-“什么事为何发生”,理解-“事情是如何的”,前者涉及目的论-意向性解释,后者涉及因果性-法则性解释,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赖特要处理想要的无非是实证主义(伽利略)传统与诠释学(亚里士多德)传统之争,篇幅不长,结论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130页,而技术性非常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各自解释方法的独特性,并且强调意向性在历史社科类学科的特殊地位,并且由此而推出的实践三段论和情景评价,把狭义的因果解释放... 解释-“什么事为何发生”,理解-“事情是如何的”,前者涉及目的论-意向性解释,后者涉及因果性-法则性解释,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赖特要处理想要的无非是实证主义(伽利略)传统与诠释学(亚里士多德)传统之争,篇幅不长,结论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就130页,而技术性非常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各自解释方法的独特性,并且强调意向性在历史社科类学科的特殊地位,并且由此而推出的实践三段论和情景评价,把狭义的因果解释放在一种更大的背景下去理解,除去第一章回顾两种传统(孔德以及实证主义信徒)-(德罗伊斯森等新康德学派),第二章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公理系统来细致分析因果性以及因果解释,并区分了结果与后果概念,做以及引发概念,第三章则是意向性解释与目的论解释。最后一章总结了此两种解释在历史科学中各自的地位。可以配合阿隆那本 第一章特别好,把有关“两种文化之争”的内容从韦伯到安司康姆时代、从社会学学科反思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和行动哲学之间的学理脉络阐明了。后边内容可能略旧略初步,但也是很好的展开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