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哲学家 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2016
价      格:¥ 7.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入世哲学家
副标题: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作者:[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2503
出版时间:2016
页数:931
定价:128.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他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 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鲜为人知; 他被迫离开美联储,却为南美世界的经济发展倾注半生; 他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叙述了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生平故事、评介了他的主要著作。赫希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里,杰里米·阿德尔曼讲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恐怖和希望中成长的故事,使一个终生都在通过写作捍卫宽容和变革的入世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赫希曼191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魏玛共和国从充满希望转变为激烈动荡的那个历史时期。1933年,当纳粹分子攫取了权力后,赫希曼逃离了德国。尽管自己迭遭大难,但是赫希曼却没有沉沦,恰恰相反,他参加了法国和意... 【内容简介】 他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 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鲜为人知; 他被迫离开美联储,却为南美世界的经济发展倾注半生; 他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叙述了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生平故事、评介了他的主要著作。赫希曼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里,杰里米·阿德尔曼讲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恐怖和希望中成长的故事,使一个终生都在通过写作捍卫宽容和变革的入世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赫希曼191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魏玛共和国从充满希望转变为激烈动荡的那个历史时期。1933年,当纳粹分子攫取了权力后,赫希曼逃离了德国。尽管自己迭遭大难,但是赫希曼却没有沉沦,恰恰相反,他参加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下抵抗运动,并志愿奔赴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法国沦陷后,赫希曼在马赛与瓦里安·弗莱等人一起,将许多欧洲第一流的学者和艺术家营救到了美国。赫希曼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特瑞雅斯特求学,后来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赫希曼还是一名享有崇高声望的咨询专家,他的建议对美国政府、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欧洲许多国家、世界银行以及诸多大型基金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赫希曼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有不少堪称经济学领域、思想史领域及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原创性、最重要的文献。终其一生,赫希曼一直坚定地秉持改革总是可能的信念,即使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从未动摇过。 本书是第一部叙述赫希曼的非凡一生的长篇传记,它通过赫希曼这个入世哲学家——这个既精明又充满激情的观察者——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的故事。阿德尔曼的叙事引人入胜,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希曼的个人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思想视角的;我们还可以看到,赫希曼留下的思想遗产为什么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开放精神的实践的理想主义。 --------------------- 【编辑推荐】 1、“基尼系数”的创造者、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首部长篇传记; 2、弗朗西斯•福山、巴西前总统卡多佐深受他的影响,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小平时代》等书译者冯克利、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等撰文推荐; 3、本书曾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传记类作品荣誉奖、《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卫报》年度最佳图书、《彭博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约瑟夫·斯彭格勒奖经济社会史类最佳图书等多项奖项;《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外交事务》等媒体赞誉推荐; 4、作者阿德尔曼耗费多年,走访几大洲,探访几十个档案馆,查阅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资料,最后终于成就这本厚重的传记; 5、赫希曼是一位被国内学界低估的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打破学术藩篱,贯通各个学科的思想。在许多同行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时,他始终能看到自己的局限。赫希曼拒斥总体性理论和学术陈规,他拒绝网罗门徒,建立所谓的“赫希曼学派”。他的学术生涯切切实实地改变了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赫希曼本人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曾辗转意、法、西、美四国参与反法西斯抗争,而他在战时营救阿伦特等欧洲一流学者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在被迫离开美联储之后,赫希曼来到南美,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赫希曼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数据或微观结果,而是更宏大的概念,它们持续地影响着我们思考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方式。……世上再也没有像阿尔伯特•赫希曼一样的发展经济学家了。 ——弗朗西斯•福山 | 著名经济学家 ---------- 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的传记作品。它深刻而准确地描述了赫希曼的思想旅程和政治生涯。赫希曼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全世界的无数人都深受赫希曼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 巴西前总统 --------- 《入世哲学家》在揭示了赫希曼这个20世纪最伟大头脑的“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20世纪激烈的政治和思想变迁的动人心魄之处。 ——丹尼•罗德里克 | 著名经济学家 --------- 赫希曼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看了他的作品,你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用之前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会在最微小的地方改变你的理念。 ——韦森 | 著名经济学家 ---------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是我们所有社会科学家的楷模。赫希曼的一生丰富多彩,杰里米·阿德尔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非常全面的传记。我们要感谢阿德尔曼,感谢他带领我们,重走赫希曼的旅途。 ——查尔斯·梅尔 | 哈佛大学国际历史学教授 --------- 《入世哲学家》是一本杰作。它既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奇故事,又是一本励志的伟大人物传记,同时还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政治生活中的‘转变参与史。” ——艾玛·罗斯柴尔德 | 经济史学家 --------- 赫希曼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世界观,它照亮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纽约书评 --------- 阿德尔曼耗费多年撰写这本令人赞赏的传记,本书让读者得以窥见赫希曼在经济学领域的多项贡献……赫希曼一直有一种从局部转向整体的独特视野,对人性始终保持绝对的乐观。 ——《外交事务》 --------- 赫希曼的实证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左/右派分类范畴……他致力于复兴社会科学中的人文本质,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重新联系起来。 ——《美国展望》 【作者简介】 杰里米·阿德尔曼(Jeremy Adelman)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同时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历史实验室主任。另著有《发展前线:阿根廷和加拿大麦田的土地、劳力和资本》(Frontier Development: Land, Labo ur and Capital on the Wheatlands of Argentina and Canada)等,编有《赫希曼论文精要》(The Essential Hirschman)等。 【译者简介】 贾拥民 经济学博士。著作包括《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合著)等。译有《自我颠覆的倾向》《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里德曼与新自由主义的诞生》《神经经济学分析基础》(待出)等20余本作品。 序一 现世政治——经济学家赫希曼的思想之旅(韦森) 序二 一位可能主义者的现世生活(汪丁丁) 致谢 导言 最贴切的语词 第一章 家园 · · · · · · 序一 现世政治——经济学家赫希曼的思想之旅(韦森) 序二 一位可能主义者的现世生活(汪丁丁) 致谢 导言 最贴切的语词 第一章 家园 第二章 柏林在燃烧 第三章 证明哈姆雷特错了 第四章 英勇时刻 第五章 不断跨越边界 第六章 大炮还是黄油? 第七章 最后一战 第八章 蚁丘 第九章 赫希曼秘密档案小传 第十章 在哥伦比亚的岁月 第十一章 追随我的真理 第十二章 高举实证的火把 第十三章 吟唱发展的史诗 第十四章 神助自助者 第十五章 冷血怪物 第十六章 人,舞台 第十七章 对身体的迷恋 第十八章 失望 第十九章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准备的社会科学 第二十章 重温当下此刻 终章 马克·夏加尔之吻 后记 御风而行 注释 赫希曼作品目录 索引 译后记 · · · · · · 赫希曼创造了“可能主义”这一语词,用来表达他对生活之无限可能性的热爱与追求。他主动颠覆既有的生活,从一个世界自我放逐到另一个世界,哪怕没有纳粹势力的驱赶,他的传记作者相信,他也会从柏林“流亡”到巴黎和伦敦,以及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同样的倾向,一种自我颠覆的倾向(这是赫希曼自传的标题),还表现为赫希曼对语言之无.. 一个民族,倘若只知道乞求自己的政府维持秩序,那么在其心灵深处就早已经成为一个奴隶了;它是自身的福利的奴隶。在它这样做的时候,那个打算给它套上枷锁的野心家也很快就会粉墨登场了。| 几个周末的时间,终于啃下了这本800页的传记,跟随主人公波澜辽阔的一生。几年来头一次,稍赶时间,略显累;回想上学时最不喜政治经济,如今却肯读这枯燥大部头传记。作者文笔思维都很老练,技术性强于感性。都是牛人。 前半部异乎寻常地好看,仿佛以非常私人化的视角,亲历了20世纪前半叶所有动人心魄的时刻。“证明哈姆莱特错了”一章对深受虚无主义之苦的我,颇有启发。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学院创始人之一、最著名的“诺贝尔奖遗珠”之一、经济学领域的跨学科大神、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知识分子、一位相信想象力和颠覆精神的入世哲学家……赫希曼的一生就像如同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史,远远超过一部传记的分量。 前半部异乎寻常地好看,仿佛以非常私人化的视角,亲历了20世纪前半叶所有动人心魄的时刻。“证明哈姆莱特错了”一章对深受虚无主义之苦的我,颇有启发。 终于读完了这本800页的传记。福山说“再不会有赫希曼这样的学者了”,这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就“突破边界”,“自我颠覆”和“寻找平衡”的学风而言,还是会有类似的学者出现的,虽然他们永远是少数。 全球知识分子赫希曼,贯通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大师极其丰富的一生。反叛者与思考者。乐观且富有激情。 9.5分,大一暑假借于图书馆。八百页巨著。20180807 在法国过来的飞机上读罢,爱不释手。社会科学的巅峰人物随着1930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个人历史。这一百多年,意识形态真是人类自己折腾自己的利器。东方搞意识形态论折腾自己,西方也没少意识形态的折腾自己和别人 作为三重思想家的阿尔伯特·赫希曼,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退出与呼吁之间,维持着特有的忠诚品质。当然这种在呼吁与退出之间所耗费的机会成本,在外人看来是相当高昂的。这种退出与呼吁并举的姿态,难道不是赫希曼忠诚于内心的文学想象力,忠诚于克洛尔尼曾经给予他的谆谆教诲... 作为三重思想家的阿尔伯特·赫希曼,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退出与呼吁之间,维持着特有的忠诚品质。当然这种在呼吁与退出之间所耗费的机会成本,在外人看来是相当高昂的。这种退出与呼吁并举的姿态,难道不是赫希曼忠诚于内心的文学想象力,忠诚于克洛尔尼曾经给予他的谆谆教诲... 文/李公明 在广州这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终于读完这部九百多页的《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杰里米·阿德尔曼著,贾拥民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真有一种在二十世纪思想与斗争的巨流中“御风而行”的快意——那是因为赫希曼在少年时代以黑格尔... 萧轶/文 1996 年 6 月,一位迷人的思想家在维也纳人文科学研究院做完了讲座后,去阿尔比斯山休假旅游。在下山的途中,不小心被绊倒,摔倒在地,脑袋撞在了石头上,顿时血流如注,随即诊断为脑血肿。自此以后,他丧失了的语言能力,这位现世哲人的思想之旅也宣告终结。十六年后... 早年还算优渥的家庭背景和接受的卓越的教育,使得赫希曼在年少时就有对经济、政治、语言的研究;法西斯主义弥漫,迫于生存压力流亡巴黎,后在巴黎HEC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也曾到渴望去Sciences Po Paris学习虽然并没有成功(此处描写了Saint-Michel街道的场景让我倍感... 1、赫希曼其人(P4)“美德”和“运气”相互缠绕,为这个星球造就了20世纪最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个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思考选择和抓住时机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的人。 2、可能性的重要性(P4)关键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评论:计划体系消灭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人性被压抑而焦虑;市场体系拥抱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不确定性,从而也会焦虑。 3、赫.. 2016-11-13 14:23  2人喜欢 1、赫希曼其人(P4)“美德”和“运气”相互缠绕,为这个星球造就了20世纪最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个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思考选择和抓住时机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的人。2、可能性的重要性(P4)关键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评论:计划体系消灭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人性被压抑而焦虑;市场体系拥抱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不确定性,从而也会焦虑。3、赫希曼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科学研究(P5)它将重新激发出知识分子的无限想象力,人而使他们能够考虑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反例、偏差,以及颠倒的事件序列,并把它们整合成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探索各种力量的组合——它们可能铺就了未来历史发展的不同道路。评论:研究也强调增加可能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使研究同质化。4、《反动的修辞》的主题(P6)各种毫不妥协的论证之所以会削弱民主体制,恰恰是因为它们缩小了可选方案和替代方案的范围。赫希曼的论点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家玩弄的文字游戏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政治后果和经济后果。评论: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不但没有增加可能性,还在减少可能性。5、社会科学家解释世界之难(P8)社会科学定律第一条:社会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现象,一旦得到了充分解释,就不会再出现了。6、赫希曼驾驭文字的能力盖住了他数学方面的才华(P10),赫希曼自己说建模者有时批评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数学模型呢!我对他们这种批评的答复是,在阐述我的思想时,数学的作用还不如隐喻或语言,这两者都比数学更具创造性!对比:正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讲座教授吴国光在推荐暑期书目的文章中所说,赫希曼曾经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擅长数学,将准备发表的文章用数学重写一遍,“赢得同行赞佩后便宣称再也不搞这套把戏”。这从侧面证明了赫希曼文章的逻辑严密性,但是他认为数学模型表达思想存在不能囊括未知因素的缺陷,所以他更倾向于用文字表达他的思想。正如汪丁丁在文章中提到赫希曼晚年回顾自己的生平,最深刻的感触是社会科学“切忌以一般原理代替实地考察,切忌如自然科学那样自负地信任数学定理”,“理论模型只能容纳既有的各种可能性而不是‘新发生的各种可能性’”。7、赫希曼记录想法的方式(P11)阿尔伯特·赫希曼留下了无数日记、通信以及批注(写在他读过的书的空白处),它们全都充斥着“想法”“主题”“问题”,从而标记出了他的思想发展的轨迹,并且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指明了通向他心灵的途径。评论:这些日记、通信及批注如果能够出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8、赫希曼的研究特点(1)文字是理解赫希曼知识想象的线索(P11)赫希曼的工作代表了这样一种努力:把社会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文学活动。在文学与社会科学两者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阔的今天,赫希曼这种追求无疑会使他的研究风格和研究内容显得特别有原创性。 (2)强调观察整体(P12)在赫希曼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把细节和异常情况的力量调动起来,从而揭示出关于整体的许多全新的东西。正如赫希曼的好朋友和合作者、后来还曾经担任过巴西总统的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告诉我的,赫希曼特别擅长发现观察整体的全新方法,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荷兰画家很相似。9、《入世哲学家》的写作思路(P13)我将不会试图去解释传主本人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的观点,而将通过叙述这些观点的背景故事,通过阐释这些观点隐含的戏剧性、复杂性和张力,通过描述它们背后极其辛苦的智力劳动过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评论:这本传记和赫希曼其他文章是互补的,赫希曼的自传《自我颠覆的倾向》也有这种作用。10、传记的真实性(P14)任何一部传记作品,都不难要涉及对各种已知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来的东西和尚未浮出水面的东西的整合,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意外的、本来可能存在过的事件;一言以蔽之,传主一生的全部可能性,肯定只有一部分是可以完全得到重建并呈现给读者的。注:这是Hermione Lee的观点。11、赫希曼的立场(P16)对于那些宏大的主张、雄伟的理论体系,以及支持这些主张和理论所必需的计划性和确定性,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赫希曼是个怀疑论者,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异常现象、惊喜和非意图性后果,而这些因素通常更容易在文学作品中看到。 生活之无限可能性意味着创造以及希望(憧憬)。我们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传统——生物的、文化的、私人的。传统为现实生活提供稳定性,同时限制生活之可能性(以及创造和希望)。当我们憧憬无限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活在并且仅活在不能落实的自由之中,于是我们需要某种稳定性,为落实我们欲求的特定的可能生活。完全不稳定的生活也就是太不确定的生活,以及与它对立的完全被决定的生活,都使未来变得毫无希望从... 2017-05-11 21:13 生活之无限可能性意味着创造以及希望(憧憬)。我们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传统——生物的、文化的、私人的。传统为现实生活提供稳定性,同时限制生活之可能性(以及创造和希望)。当我们憧憬无限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活在并且仅活在不能落实的自由之中,于是我们需要某种稳定性,为落实我们欲求的特定的可能生活。完全不稳定的生活也就是太不确定的生活,以及与它对立的完全被决定的生活,都使未来变得毫无希望从而都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有三重来源:(1)物质生活的,它的特征是向外追求,也称为“逐物而不返”;(2)社会生活的,它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3)精神生活的,它的特征是“不外求”,故而是自足的。或多或少稳定的生活也就是植根于传统的生活,在上述三方面具有或多或少的稳定性。就人类社会而言,物质生活的稳定性基础,如休谟所论,是财产权利。与物质生活相比,社会生活更少稳定性。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以更为复杂的方式依赖于政治、经济、宗教、家庭、时尚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精神生活就其本性而言完全是私人的。也因此,它的稳定性(如果有意义的话)依赖于情感方式和身体状况。 赫希曼在20世纪的奥德赛之旅——借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个比喻——可以比作一个水手在茫茫大海上永不停歇地御风而行的史诗。他的坚持、他的奋争、他的写作,全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命题:人是一种会进步的造物。作为复杂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是既大胆、又谦卑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勇敢地采取行动,并且大胆地接受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同时又不会忽视现实。 赫希曼相信,人类的行为和选择是一切社会可能性的引擎。他强调,... 2017-05-11 20:56 赫希曼在20世纪的奥德赛之旅——借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个比喻——可以比作一个水手在茫茫大海上永不停歇地御风而行的史诗。他的坚持、他的奋争、他的写作,全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命题:人是一种会进步的造物。作为复杂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是既大胆、又谦卑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勇敢地采取行动,并且大胆地接受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同时又不会忽视现实。赫希曼相信,人类的行为和选择是一切社会可能性的引擎。他强调,关于人类的未来,任何一处“历史思考”都只能始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观察。……由此,思想必须是灵活的、开放的、适应性的,能够容纳任何非意图后果和副作用的“狡计”——往往比最初的目标还要“狡猾”无数倍。这就是赫希曼的理想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所在。 赫希曼并不是在谴责贪婪,他是在告诫德国人,不要过度追求、过度呼吁“共同体精神”。因为“共同体精神"过于强大,就会压倒冲突,而冲突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但是适当的冲突却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不同意见,他们会相互斗争、、会讨价还价、会进行各种实验;冲突“既是胶粘剂,也是溶剂”。赫希曼指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冲突,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突破,我们需要的是... 2017-05-11 20:46 赫希曼并不是在谴责贪婪,他是在告诫德国人,不要过度追求、过度呼吁“共同体精神”。因为“共同体精神"过于强大,就会压倒冲突,而冲突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但是适当的冲突却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不同意见,他们会相互斗争、、会讨价还价、会进行各种实验;冲突“既是胶粘剂,也是溶剂”。赫希曼指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冲突,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突破,我们需要的是,政治企业家精神、想象力、耐心、决断,当然还需要各种各样的美德与运气。难道要把所有这些东西都诉诸所谓的共同体精神吗?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恰恰相反,我确实已经看到了其中隐含的许多危险。”…………政治是一门艺术,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从退出,到呼吁,再到忠诚。只能当所有对立派别都愿意承认,他们所坚持的正确性存在某种不确定性的时候,政治生活才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而当所有人都“绝不妥协”时,政治之花必然枯萎、凋谢。 1、赫希曼其人(P4)“美德”和“运气”相互缠绕,为这个星球造就了20世纪最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个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思考选择和抓住时机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的人。 2、可能性的重要性(P4)关键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评论:计划体系消灭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人性被压抑而焦虑;市场体系拥抱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不确定性,从而也会焦虑。 3、赫.. 2016-11-13 14:23  2人喜欢 1、赫希曼其人(P4)“美德”和“运气”相互缠绕,为这个星球造就了20世纪最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个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思考选择和抓住时机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的人。2、可能性的重要性(P4)关键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评论:计划体系消灭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人性被压抑而焦虑;市场体系拥抱可能性,人们会感觉到不确定性,从而也会焦虑。3、赫希曼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科学研究(P5)它将重新激发出知识分子的无限想象力,人而使他们能够考虑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反例、偏差,以及颠倒的事件序列,并把它们整合成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探索各种力量的组合——它们可能铺就了未来历史发展的不同道路。评论:研究也强调增加可能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使研究同质化。4、《反动的修辞》的主题(P6)各种毫不妥协的论证之所以会削弱民主体制,恰恰是因为它们缩小了可选方案和替代方案的范围。赫希曼的论点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家玩弄的文字游戏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政治后果和经济后果。评论: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不但没有增加可能性,还在减少可能性。5、社会科学家解释世界之难(P8)社会科学定律第一条:社会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现象,一旦得到了充分解释,就不会再出现了。6、赫希曼驾驭文字的能力盖住了他数学方面的才华(P10),赫希曼自己说建模者有时批评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数学模型呢!我对他们这种批评的答复是,在阐述我的思想时,数学的作用还不如隐喻或语言,这两者都比数学更具创造性!对比:正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讲座教授吴国光在推荐暑期书目的文章中所说,赫希曼曾经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擅长数学,将准备发表的文章用数学重写一遍,“赢得同行赞佩后便宣称再也不搞这套把戏”。这从侧面证明了赫希曼文章的逻辑严密性,但是他认为数学模型表达思想存在不能囊括未知因素的缺陷,所以他更倾向于用文字表达他的思想。正如汪丁丁在文章中提到赫希曼晚年回顾自己的生平,最深刻的感触是社会科学“切忌以一般原理代替实地考察,切忌如自然科学那样自负地信任数学定理”,“理论模型只能容纳既有的各种可能性而不是‘新发生的各种可能性’”。7、赫希曼记录想法的方式(P11)阿尔伯特·赫希曼留下了无数日记、通信以及批注(写在他读过的书的空白处),它们全都充斥着“想法”“主题”“问题”,从而标记出了他的思想发展的轨迹,并且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指明了通向他心灵的途径。评论:这些日记、通信及批注如果能够出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8、赫希曼的研究特点(1)文字是理解赫希曼知识想象的线索(P11)赫希曼的工作代表了这样一种努力:把社会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文学活动。在文学与社会科学两者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阔的今天,赫希曼这种追求无疑会使他的研究风格和研究内容显得特别有原创性。 (2)强调观察整体(P12)在赫希曼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把细节和异常情况的力量调动起来,从而揭示出关于整体的许多全新的东西。正如赫希曼的好朋友和合作者、后来还曾经担任过巴西总统的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告诉我的,赫希曼特别擅长发现观察整体的全新方法,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荷兰画家很相似。9、《入世哲学家》的写作思路(P13)我将不会试图去解释传主本人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的观点,而将通过叙述这些观点的背景故事,通过阐释这些观点隐含的戏剧性、复杂性和张力,通过描述它们背后极其辛苦的智力劳动过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评论:这本传记和赫希曼其他文章是互补的,赫希曼的自传《自我颠覆的倾向》也有这种作用。10、传记的真实性(P14)任何一部传记作品,都不难要涉及对各种已知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来的东西和尚未浮出水面的东西的整合,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意外的、本来可能存在过的事件;一言以蔽之,传主一生的全部可能性,肯定只有一部分是可以完全得到重建并呈现给读者的。注:这是Hermione Lee的观点。11、赫希曼的立场(P16)对于那些宏大的主张、雄伟的理论体系,以及支持这些主张和理论所必需的计划性和确定性,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赫希曼是个怀疑论者,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异常现象、惊喜和非意图性后果,而这些因素通常更容易在文学作品中看到。 坊间常见的传记大都依靠渲染传主的“人生转折点”和“关键的抉择时刻”来吸引读者,但是真实情况往往是,很多机会都被挥霍掉了。或者,虽有机会,但人们却等不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而且,绝大多数机会的意义只有到了事后才会显现出来,这也就提醒我们,所谓的“转折点”,都是在后来发生的事情的映衬下,才看得清楚。正如马基雅维利在给君主们面授机宜时说强调的,与抓住机会同样重要的是,让“机动”和“美德”协同发挥力量,... 2017-05-10 22:40 坊间常见的传记大都依靠渲染传主的“人生转折点”和“关键的抉择时刻”来吸引读者,但是真实情况往往是,很多机会都被挥霍掉了。或者,虽有机会,但人们却等不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而且,绝大多数机会的意义只有到了事后才会显现出来,这也就提醒我们,所谓的“转折点”,都是在后来发生的事情的映衬下,才看得清楚。正如马基雅维利在给君主们面授机宜时说强调的,与抓住机会同样重要的是,让“机动”和“美德”协同发挥力量,这样才可能把机会转为成功。 生活之无限可能性意味着创造以及希望(憧憬)。我们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传统——生物的、文化的、私人的。传统为现实生活提供稳定性,同时限制生活之可能性(以及创造和希望)。当我们憧憬无限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活在并且仅活在不能落实的自由之中,于是我们需要某种稳定性,为落实我们欲求的特定的可能生活。完全不稳定的生活也就是太不确定的生活,以及与它对立的完全被决定的生活,都使未来变得毫无希望从... 2017-05-11 21:13 生活之无限可能性意味着创造以及希望(憧憬)。我们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传统——生物的、文化的、私人的。传统为现实生活提供稳定性,同时限制生活之可能性(以及创造和希望)。当我们憧憬无限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活在并且仅活在不能落实的自由之中,于是我们需要某种稳定性,为落实我们欲求的特定的可能生活。完全不稳定的生活也就是太不确定的生活,以及与它对立的完全被决定的生活,都使未来变得毫无希望从而都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有三重来源:(1)物质生活的,它的特征是向外追求,也称为“逐物而不返”;(2)社会生活的,它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3)精神生活的,它的特征是“不外求”,故而是自足的。或多或少稳定的生活也就是植根于传统的生活,在上述三方面具有或多或少的稳定性。就人类社会而言,物质生活的稳定性基础,如休谟所论,是财产权利。与物质生活相比,社会生活更少稳定性。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以更为复杂的方式依赖于政治、经济、宗教、家庭、时尚及个人情绪等因素。精神生活就其本性而言完全是私人的。也因此,它的稳定性(如果有意义的话)依赖于情感方式和身体状况。 赫希曼在20世纪的奥德赛之旅——借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个比喻——可以比作一个水手在茫茫大海上永不停歇地御风而行的史诗。他的坚持、他的奋争、他的写作,全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命题:人是一种会进步的造物。作为复杂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是既大胆、又谦卑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勇敢地采取行动,并且大胆地接受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同时又不会忽视现实。 赫希曼相信,人类的行为和选择是一切社会可能性的引擎。他强调,... 2017-05-11 20:56 赫希曼在20世纪的奥德赛之旅——借用他自己提出的一个比喻——可以比作一个水手在茫茫大海上永不停歇地御风而行的史诗。他的坚持、他的奋争、他的写作,全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命题:人是一种会进步的造物。作为复杂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是既大胆、又谦卑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勇敢地采取行动,并且大胆地接受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同时又不会忽视现实。赫希曼相信,人类的行为和选择是一切社会可能性的引擎。他强调,关于人类的未来,任何一处“历史思考”都只能始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观察。……由此,思想必须是灵活的、开放的、适应性的,能够容纳任何非意图后果和副作用的“狡计”——往往比最初的目标还要“狡猾”无数倍。这就是赫希曼的理想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所在。 赫希曼并不是在谴责贪婪,他是在告诫德国人,不要过度追求、过度呼吁“共同体精神”。因为“共同体精神"过于强大,就会压倒冲突,而冲突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但是适当的冲突却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不同意见,他们会相互斗争、、会讨价还价、会进行各种实验;冲突“既是胶粘剂,也是溶剂”。赫希曼指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冲突,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突破,我们需要的是... 2017-05-11 20:46 赫希曼并不是在谴责贪婪,他是在告诫德国人,不要过度追求、过度呼吁“共同体精神”。因为“共同体精神"过于强大,就会压倒冲突,而冲突虽然可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但是适当的冲突却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不同意见,他们会相互斗争、、会讨价还价、会进行各种实验;冲突“既是胶粘剂,也是溶剂”。赫希曼指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冲突,要想获得实实在在的突破,我们需要的是,政治企业家精神、想象力、耐心、决断,当然还需要各种各样的美德与运气。难道要把所有这些东西都诉诸所谓的共同体精神吗?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恰恰相反,我确实已经看到了其中隐含的许多危险。”…………政治是一门艺术,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从退出,到呼吁,再到忠诚。只能当所有对立派别都愿意承认,他们所坚持的正确性存在某种不确定性的时候,政治生活才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而当所有人都“绝不妥协”时,政治之花必然枯萎、凋谢。 赫希曼警告,莫须有的拯救一切的承诺,只能成为莫须有的绝对失败的宣言的垫脚石,这也是他早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多以前就提醒过的。如果说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的话,那也只不过是,失败主义者已经不再需要等待过于夸大的希望出现之后,再开始实施打击了。有些进步主义者,仅仅掌握了解决某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它变成一个包治百病、适用于所有公共政策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这样的人,任何一个人,只要曾... 2017-05-11 20:34 赫希曼警告,莫须有的拯救一切的承诺,只能成为莫须有的绝对失败的宣言的垫脚石,这也是他早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多以前就提醒过的。如果说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的话,那也只不过是,失败主义者已经不再需要等待过于夸大的希望出现之后,再开始实施打击了。有些进步主义者,仅仅掌握了解决某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它变成一个包治百病、适用于所有公共政策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这样的人,任何一个人,只要曾经花过一点心思去考虑过最低工资制或福利网是否真的有可能治愈疾病这个问题,都可以表示极大的蔑视。左派极端分子担心,成功的政策可能会使“必然要发生的革命”失去吸引力,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极尽嘲讽之能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马克思逝世一个半世纪之后,却轮到极右派来对资本主义的改革者发出嘲笑了,他们说改革者实在是过于天真、过于愚蠢了,他们扰乱了一个能够自动维持均衡的、不应该被触动的系统。他们声称,对市场进行干预总是更有利于富人,而不会更有利于穷人。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