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中文修订第2版 陈嘉映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存在与时间
副标题:中文修订第2版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140
出版时间:2016
页数:625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期的代表著作,1923一1924年冬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别墅中开始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稿,1925年夏季的讲课稿《时间概念的历史》是《存在与时间》的清楚的雏形。1926年1月29日至4月30日他隐居于托特瑙堡山间,把《时间概念的历史》这一讲稿的笔记整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页。同年写就,1927年2月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期的代表著作,1923一1924年冬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别墅中开始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稿,1925年夏季的讲课稿《时间概念的历史》是《存在与时间》的清楚的雏形。1926年1月29日至4月30日他隐居于托特瑙堡山间,把《时间概念的历史》这一讲稿的笔记整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页。同年写就,1927年2月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庆节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接触此书之前,读过海氏一些书,以及多本存在主义的解读,相比之下原著能返璞归真,更为浩瀚深邃,而不仅仅是口口相传的向死而生,读得过程中越往后面愈加清晰,特别是第二部,有种峰回路转之感。作为大师的思渡,我在五天之内囫囵吞枣的读完,想早早领略其风采,自知浅薄,也发人深省,来日方长~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此在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哲学是对世界的极端抽象啊,作者花大量文字分析“标志”与“上手之物”的区别,在世界中的存在关系,存在状态。牛逼而无用。不过,“操劳”这个概念还不太理解。“去远”是心理层面(意识层面)的感受。“照面”是在……中显现,香烟与禁烟标志照面。作者开始分析“言语”“闲言”在存在论层面的存在状态。我真想说这哲学家都是智力没处花的人,简直可怕。融入社会意识在这里...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此在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哲学是对世界的极端抽象啊,作者花大量文字分析“标志”与“上手之物”的区别,在世界中的存在关系,存在状态。牛逼而无用。不过,“操劳”这个概念还不太理解。“去远”是心理层面(意识层面)的感受。“照面”是在……中显现,香烟与禁烟标志照面。作者开始分析“言语”“闲言”在存在论层面的存在状态。我真想说这哲学家都是智力没处花的人,简直可怕。融入社会意识在这里叫做“共在”,由精神世界进入世俗,称为“沉沦”,这没有等级性质,仅仅是此在的脱落。我想说:好吊好吊好吊。海德格尔打开了“存在”的新视野,操持与操心两个概念很难解释,只能在原文语境中理解,保持是对上手事物的把握,操心是一种无阻碍活动,在世界中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叫做操心。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此在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哲学是对世界的极端抽象啊,作者花大量文字分析“标志”与“上手之物”的区别,在世界中的存在关系,存在状态。牛逼而无用。不过,“操劳”这个概念还不太理解。“去远”是心理层面(意识层面)的感受。“照面”是在……中显现,香烟与禁烟标志照面。作者开始分析“言语”“闲言”在存在论层面的存在状态。我真想说这哲学家都是智力没处花的人,简直可怕。融入社会意识在这里...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此在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哲学是对世界的极端抽象啊,作者花大量文字分析“标志”与“上手之物”的区别,在世界中的存在关系,存在状态。牛逼而无用。不过,“操劳”这个概念还不太理解。“去远”是心理层面(意识层面)的感受。“照面”是在……中显现,香烟与禁烟标志照面。作者开始分析“言语”“闲言”在存在论层面的存在状态。我真想说这哲学家都是智力没处花的人,简直可怕。融入社会意识在这里叫做“共在”,由精神世界进入世俗,称为“沉沦”,这没有等级性质,仅仅是此在的脱落。我想说:好吊好吊好吊。海德格尔打开了“存在”的新视野,操持与操心两个概念很难解释,只能在原文语境中理解,保持是对上手事物的把握,操心是一种无阻碍活动,在世界中的此在的存在方式叫做操心。 作为一本典型的大部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内容浩博,结构庞大,讨论的问题众多且相互纠结,此外,语言的晦涩,用词的“新颖”,所有这些都给初学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巨大困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存在与时间》的线索是格外清晰的,虽然重要的线索也绝不仅只一两条。我... 【按语:构成海德格尔(1889-1976)的《存在与时间》思想基石的或许有四个知识谱系: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的超-知性传统;Dunn Scotus、威廉的奥卡姆的唯意志论和路德神学(借着Scotus的存在概念,更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 言说。 思与诗,海德格尔属于思。他谈论诗,热爱诗人,自己也写诗,但海德格尔不是荷尔德林。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说:“一切艺术本质上皆是诗”。 由于对诗的热爱,思者又如是说:诗本质上也是思。然而思毕竟不同于诗。 什么是诗?“筹划着的道说就是诗。” 诗是道说... 北京下雪了。想起去年此时和前年此时,因缘巧合地,我都在读海德格尔。冬天读海德格尔,有一种沉静,宛如浸入时间之河,看存在慢慢流淌。我的2007如光线般滑过,想要抓住的,毕竟已然流逝。翻出一篇旧文,祭奠海氏,凭吊时光。 在西方哲学史上,雄心勃勃地想要终结哲学史的人... 这算不上评论,不过借用《存》中的一些观点透视当下的网络生活。本是三年前读《存在与时间》时的一点感想,发挥拼凑成此文,发在某刊物上。这也是我上研时唯一的所谓“科研成果”,要没它,我还拿不到学位啊。 提 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 现在夜不够深,我读书的时候很怕人声,只怕人声,甚至听有唱词的歌对我都是负担,同样,每次写一本我很喜欢的书的想法前我都会很神经质地筹划我可以精力充沛的尽量没有人声的一个时段和一副桌椅。除了在家的十天的整个二月我都在读《存在与时间》,像以前的假期一样,我过着实... 《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部分是为了解决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导致他认为不彻底的先验自我的问题。海德格尔还是受祁克果的影响较大,而胡塞尔则对笛卡尔非常崇敬,所以他们的气质就决定着他们各自的理论所安慰他们惊奇的心灵的途径,这么说来确实有点“实用主义”的味... 据说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很多。在我看来,人不会满足,动物却会满足。满足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限状态,即可能达到而不能保持。为了满足感,或者确切说是为了满足感的再现,人会作出连他自己也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这种个人无法抑制的冲动催生了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经常听到某... 引言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哲学家之一,而他的声名也始于《存在与时间》(1927)一书。现象学家莫兰甚至将此书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举,称之为“永恒的哲学杰作”。与此相对,也不乏论者批评此书“艰涩”、“难以理解”。这一趋于... 海德格尔的任务是用基础存在论,生存论存在论,为科学奠基。比如弗雷格之类的语言哲学,在他那里就是现成的。科学固然研究的是现成的可以直观到的纯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却是从此在的操劳展开的当前化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本真的存在要比现成的纯概念丰富得多,科学只是截取世界...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 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 2018-12-23 00:38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世界之内就是向这种存在开放的。他人的这种共同此在在世界之内为一个此在从而也为诸共同在此存在者开展出来,只因为此在本质上就自己而言就是共同存在。P152 但因为烦神首先和通常滞留在残缺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淡漠的方式中—在望望然去之的无所谓中,所以最切近的、本质的自我识认需要自我结识。而如果自我识认竟丧失在审慎矜持的方式中,丧失在隐蔽自身与乔装的方式中的话,那么相互共在就需要特殊的途径,以求接近他人或者“深入他人之后”。 公开自身或封锁自身都以当时互相共在的存在方式为根据,甚至确可说就是这种存在方式本身。但与此情形一样,明确地烦神着开展他人的活动也总是只有从那基本的和他人共在的境界生长出来。这样开展他人,虽说是一种专题的开展,毕竟还不是理论上心理学上的开展,当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如何领会“别人的灵魂生活”这一问题的时候,专题地开展他人的活动很容易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现象。如此这般从现象上“首先”表现为有所领会的杂然共在的东西,同时却被一般地当作“最初”而源始地使向他人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并不见得十分幸运地被称为“共鸣”的现象就仿佛在存在论上首次搭了一座桥,从首先被给定为载我子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首先很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对他人的存在从存在论看来诚然与对现成物体的存在有别。这个“其它的”存在着本身就有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共他人与对他人的存在中,就有一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人们还会说:不过,对各是自己的此在来说,这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已经发挥其组建作用了,因为每一此在都从它本身而具有存在之领悟,从而就是同此在发生关系。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系变成了一种投射,即把自己对自已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但很容易看出,这种貌似不言自明的想法是立于软弱的基地上的。这个论证所需要的前提是:此在对他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一个他人的存在,而这个前提是靠不住的。只要这个前提还没有被明白无误地证明为正当的,那么它如何把此在对其本身的关系向他人之为他人开展出来,就始终还是谜。对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关联。不仅如此,这种关联作为随此在的存在的共在已经在存在者状态上存在着。固然不能否认,以共在为基础的生动的相互识认自身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当时在何种程度上领会了自己本身;但这只是说,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在何种程度上使本质性的其他人存在对自己成为透彻可见和无所修饰的了;而只有当此在在世总与他人同在才可能。并不是“共鸣”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共鸣”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共鸣”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共鸣”绝非源始的生存论现象,正如一般认识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一样;但这并不是说,根本没有关乎共鸣的问题。共鸣特有的诠释学将不得不显示:此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可能性如何把相互共在及其自我识认引入歧途与绝路,以至真正的“领会”被压制了而此在却逃避到代用品中去了;它还不得不显示:为了能够正确地领会别人,须把何种积极的存在论条件设为前提。整个分析已经显示:共同存在是在世的生存论组建者之一。共同此在表明自己具有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 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 2018-12-23 00:38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世界之内就是向这种存在开放的。他人的这种共同此在在世界之内为一个此在从而也为诸共同在此存在者开展出来,只因为此在本质上就自己而言就是共同存在。P152 但因为烦神首先和通常滞留在残缺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淡漠的方式中—在望望然去之的无所谓中,所以最切近的、本质的自我识认需要自我结识。而如果自我识认竟丧失在审慎矜持的方式中,丧失在隐蔽自身与乔装的方式中的话,那么相互共在就需要特殊的途径,以求接近他人或者“深入他人之后”。 公开自身或封锁自身都以当时互相共在的存在方式为根据,甚至确可说就是这种存在方式本身。但与此情形一样,明确地烦神着开展他人的活动也总是只有从那基本的和他人共在的境界生长出来。这样开展他人,虽说是一种专题的开展,毕竟还不是理论上心理学上的开展,当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如何领会“别人的灵魂生活”这一问题的时候,专题地开展他人的活动很容易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现象。如此这般从现象上“首先”表现为有所领会的杂然共在的东西,同时却被一般地当作“最初”而源始地使向他人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并不见得十分幸运地被称为“共鸣”的现象就仿佛在存在论上首次搭了一座桥,从首先被给定为载我子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首先很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对他人的存在从存在论看来诚然与对现成物体的存在有别。这个“其它的”存在着本身就有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共他人与对他人的存在中,就有一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人们还会说:不过,对各是自己的此在来说,这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已经发挥其组建作用了,因为每一此在都从它本身而具有存在之领悟,从而就是同此在发生关系。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系变成了一种投射,即把自己对自已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但很容易看出,这种貌似不言自明的想法是立于软弱的基地上的。这个论证所需要的前提是:此在对他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一个他人的存在,而这个前提是靠不住的。只要这个前提还没有被明白无误地证明为正当的,那么它如何把此在对其本身的关系向他人之为他人开展出来,就始终还是谜。对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关联。不仅如此,这种关联作为随此在的存在的共在已经在存在者状态上存在着。固然不能否认,以共在为基础的生动的相互识认自身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当时在何种程度上领会了自己本身;但这只是说,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在何种程度上使本质性的其他人存在对自己成为透彻可见和无所修饰的了;而只有当此在在世总与他人同在才可能。并不是“共鸣”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共鸣”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共鸣”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共鸣”绝非源始的生存论现象,正如一般认识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一样;但这并不是说,根本没有关乎共鸣的问题。共鸣特有的诠释学将不得不显示:此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可能性如何把相互共在及其自我识认引入歧途与绝路,以至真正的“领会”被压制了而此在却逃避到代用品中去了;它还不得不显示:为了能够正确地领会别人,须把何种积极的存在论条件设为前提。整个分析已经显示:共同存在是在世的生存论组建者之一。共同此在表明自己具有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 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 2018-12-23 00:38 P148 甚至当我们看到他人“空伫立”的时候,他人也绝不是被把握为现成的人这物件,“伫立”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无所烦忙也无所寻视地滞留于一切事情而又不滞留于任何事情。他人在其在世界之中的共同此在中来照面。但“此在”这个术语表示得很清楚,这个存在者“首先”是在与他人无涉的境界中存在着,然后它面然也还能“共”他人同在。但却不可不注意到:我们用共同此在这个术语标识这样一种存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他人在世界之内就是向这种存在开放的。他人的这种共同此在在世界之内为一个此在从而也为诸共同在此存在者开展出来,只因为此在本质上就自己而言就是共同存在。P152 但因为烦神首先和通常滞留在残缺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淡漠的方式中—在望望然去之的无所谓中,所以最切近的、本质的自我识认需要自我结识。而如果自我识认竟丧失在审慎矜持的方式中,丧失在隐蔽自身与乔装的方式中的话,那么相互共在就需要特殊的途径,以求接近他人或者“深入他人之后”。 公开自身或封锁自身都以当时互相共在的存在方式为根据,甚至确可说就是这种存在方式本身。但与此情形一样,明确地烦神着开展他人的活动也总是只有从那基本的和他人共在的境界生长出来。这样开展他人,虽说是一种专题的开展,毕竟还不是理论上心理学上的开展,当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如何领会“别人的灵魂生活”这一问题的时候,专题地开展他人的活动很容易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现象。如此这般从现象上“首先”表现为有所领会的杂然共在的东西,同时却被一般地当作“最初”而源始地使向他人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并不见得十分幸运地被称为“共鸣”的现象就仿佛在存在论上首次搭了一座桥,从首先被给定为载我子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首先很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对他人的存在从存在论看来诚然与对现成物体的存在有别。这个“其它的”存在着本身就有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共他人与对他人的存在中,就有一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人们还会说:不过,对各是自己的此在来说,这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系已经发挥其组建作用了,因为每一此在都从它本身而具有存在之领悟,从而就是同此在发生关系。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系变成了一种投射,即把自己对自已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但很容易看出,这种貌似不言自明的想法是立于软弱的基地上的。这个论证所需要的前提是:此在对他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一个他人的存在,而这个前提是靠不住的。只要这个前提还没有被明白无误地证明为正当的,那么它如何把此在对其本身的关系向他人之为他人开展出来,就始终还是谜。对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关联。不仅如此,这种关联作为随此在的存在的共在已经在存在者状态上存在着。固然不能否认,以共在为基础的生动的相互识认自身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当时在何种程度上领会了自己本身;但这只是说,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在何种程度上使本质性的其他人存在对自己成为透彻可见和无所修饰的了;而只有当此在在世总与他人同在才可能。并不是“共鸣”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共鸣”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共鸣”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共鸣”绝非源始的生存论现象,正如一般认识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一样;但这并不是说,根本没有关乎共鸣的问题。共鸣特有的诠释学将不得不显示:此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可能性如何把相互共在及其自我识认引入歧途与绝路,以至真正的“领会”被压制了而此在却逃避到代用品中去了;它还不得不显示:为了能够正确地领会别人,须把何种积极的存在论条件设为前提。整个分析已经显示:共同存在是在世的生存论组建者之一。共同此在表明自己具有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