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虚无主义的平庸化 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美]凯伦·L.卡尔 2016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虚无主义的平庸化
副标题: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作者:[美]凯伦·L.卡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839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26 定价:59 内容简介: 在对虚无主义不断变化的面孔做了一番回顾后,卡尔讨论了尼采的诊断,即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危机,然后比较了早期卡尔·巴特和理查德·罗蒂对虚无主义的反应。对一些人来说,虚无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危机内涵,蜕变成人类生活中一个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角色。这种转变最终绝对化了共同体的偏好,反映了一种不断增长的无能——无能于批评和改变现存思想的结构。作者认为,对虚无主义的非批判性接受,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这会使后现代主义反讽性地结束于它的对立面——教条主义。 凯伦·L.卡尔,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劳伦斯大学教授。 张红军,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原学梅,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本来是冲着标题拿的。由尼采等人的观点发生的转变,试图证明的是虚无主义由某种成问题的和惹麻烦的东西变成相对无害的状态。平庸化的结果是要么滑入教条主义,宣称我们的观点是唯一可能的,要么相对主义,相信不同观点的本质上处于平等水平。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正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着寻求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一方面是历史主义、人类话语的有限性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是我们把自己和某种东西关联起来的需要,这种... 本来是冲着标题拿的。由尼采等人的观点发生的转变,试图证明的是虚无主义由某种成问题的和惹麻烦的东西变成相对无害的状态。平庸化的结果是要么滑入教条主义,宣称我们的观点是唯一可能的,要么相对主义,相信不同观点的本质上处于平等水平。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正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着寻求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一方面是历史主义、人类话语的有限性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是我们把自己和某种东西关联起来的需要,这种东西大于我们所属的离散式的、历史性的共同体。」里面用来分析论证的人的书,我一个也没看过……对巴特的辩证神学比较感兴趣 作者无非是想重新激发“虚无主义”一词在尼采那儿所具备的肯定意义。结论批罗蒂的那部分有点意思,罗蒂彻底反形而上学的激进立场最终在现实中却变异为保守的民族中心主义,这才是奇观。不过我现在觉得罗蒂没错,平庸化的虚无主义乃是现代民主制下中产阶级的必需物,罗蒂对于虚无主义一词的激进处理根本不足以使之发生。反倒是作者的批判让我觉得她看到的只是平庸的虚无主义而非平庸的中产阶级 这本书的维度,还不足以展开巴特的神学。——本书的价值是对虚无主义类型进行了某种界定(是否有这种必要?以及界定是否可能?存疑。)作者似乎想找一种信仰之外的替代方案,这种替代物结论处没有展开。因此,最后是没有结论。我想,替代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种崇高的消解作为历史事件发生,随后出现危机与救赎,最终在话语的内卷化中,神祇被驯化,一切归于平庸。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种绝对意志力量的丧失。“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未经反思的“虚无”是否也要警惕呢?人在语言里还是要时刻警醒 这本书总体结构与框架很好,截取了虚无主义发展的三个节点,说明了虚无主义是如何一步步被驯化的。最后一章的系统性评价与梳理非常好,但中间专论那些思想家的时候好像有些飘,跟线索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所以如果想跳读的话,只读第一章与最后一章其实就可以了,能够大致把握住虚无主义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主张。我个人还有一点点意见就是本书作者对后现代主义似乎有些傲慢的态度(?),虽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后现代主义,但是如果只... 这本书总体结构与框架很好,截取了虚无主义发展的三个节点,说明了虚无主义是如何一步步被驯化的。最后一章的系统性评价与梳理非常好,但中间专论那些思想家的时候好像有些飘,跟线索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所以如果想跳读的话,只读第一章与最后一章其实就可以了,能够大致把握住虚无主义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主张。我个人还有一点点意见就是本书作者对后现代主义似乎有些傲慢的态度(?),虽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后现代主义,但是如果只是从思想与文本入手却不试图分析一下那个时期的现实社会状况,比较思想与现实之间可能的张力,可能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评价就还是有些片面吧?此外对存在主义的考察好像也挺随便的?唉这也只是我个人浅薄无知的意见,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很清晰很好 对虚无主义进行类型学的分类是被援引或者质疑最多,但对于本书而言却是并不重要的部分。 文/宝木笑 哲学的现实问题从来不在于结论推导的过程,而在于研究领域惯性前行后的完全陌生。如果任何学科领域都意味着人类思想的一次远征,那么哲学的终极战场是充满着陌生化甚至绝望的。当康德完成奠定西方哲学史根基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时,曾用“理性王国”形容人类思想... 在人类和真理本质的偶然、相对、自我合理化的共识上,尼采还愿战斗,视为之为暂时态保持昂扬;卡特选择坚守,在信仰路上咬紧牙关,罗蒂则已放弃抵抗,打碎神坛并不打算修复。 这已经不是智识的角力,而是姿态、勇气、或说热情(passion)的各自选择。 所以后现代里,「对xxx内...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 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 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 而认识论的... 2017-03-16 01:02 1人喜欢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而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将旧人完全打破,将人从纯粹偶然和虚假的世界里救出来,获得自由就是救赎。虚无主义是基督教的基石。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 2019-03-24 16:19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见下文。2。真理论虚无主义(alethiologieal nihilism)是对真理的现实性的否定,它通常声言“不存在真理”。如果知识被看作是证明了的真实信仰,那么直理论虚无主义就涉及认识论虚无主义;没有真理,就没有知识。然而,如果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就像信仰会被一个话语共同体视为合理的那样),那么可以说一个人在真理问题上是虚无主义的,但在知识问题上不是虚无主义的(我在下文将说明,这是罗带的观点)。请注意,一个人可以持一种真理观一说明证明一个命题需要做些什么一一同时又相信要满足那些必要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真理论虚无主义者的态度)3。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虚无义( metaphysical or ontological nihilism)是对(独立存在的)世界的否定,它的典型言论是没有什么是直实的”。如果人拥有一个关于直理的对应理论,那么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就牵涉到真理论虚无主义;如果人的信仰没有一个与之相符或与之相关的世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但人是可以既拥有一个前后一致的真理论,又可以作为个形而上学虚无主义者的,因为在前后一致的真理论中,世界与信仰的真理并不相关。4。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ethical or moral nihilism)是对道德或伦理价值的现实性的否定,它的代表性口号是“没有善”,或者“所有的伦理主张都是同样正当的”。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使用道德或伦理字眼;他们只是认为,这些字眼不过是讲话者的偏见或口味。5。存在主义或价值论虚无主义(existential or axiological nihilism)是对虚无和无意义的感受,它追随的口号是“生活没有意义”。正如下文将要指出的,这可能是该词最普遍使用的含义。 p63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疾病是通向健康的渠道 《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结论,除了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对上... 2018-12-17 22:35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巴特曾经指出,宗教的真正使命—与宗教的偶像崇拜形式所采纳的虚假使命相反—是让我们直面生命的成问题性直面所有我们认为稳定而明确的事物的脆弱性和含混性。正是在破碎的状态中,在人们假定事物可以被认识的猜想被粉碎的状态中,人们才能直面事物的真面目。“真理”( Truth)只有在各种“真理”( truths)被粉碎的时刻才能被发现。(p120) 但这种思路也有问题,其世俗对应存在主义即导致的解构主义将问题庸俗化了 进一步,这种性情转变表现为罗蒂的反基础主义(129)启迪性哲学家和体系性哲学家之分(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的整个目标似乎有两方面。第一,他希望证明某种哲学理解将不再起作用,基础主义者的认识论已经被它自己的辩护者证明是不可能的了第二,他希望把这种基础主义者——致力于“普遍通约计划的人们的“体系性”冲动和阐释性思想家—其目的“在于继续一种对话而不是发现真理”的“启迪性”冲动进行一番比较) 罗蒂似乎要证明启迪性哲学最重要的是保证开放和宽容,反对教条主义和绝对论。而且尽管《哲学与自然之镜》的要旨是暗示某种基础主义的现实主义已经辉煌不再,但这并不意味着体系性冲动已经基本上被连根拔。那样做,将同时是在降低启迪性话语的可能性,而且相应地会在总体上削弱思想的可能性。(134) 于是,罗蒂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立场反映了米勒论文所讲的那种矛盾。实际上,他说过反基础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如果虚无主义指的是伊凡·卡拉马佐夫的无政府主义,“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对罗蒂来说,关于什么被允许,什么不被允许,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标准,这个标准由特定的历史的共同体(既是道德的又是认识论的)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无主义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跳出我们的皮囊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理解为没有关于事物的最终真理,那么,是的,罗蒂的反基础主义就是虚无主义一但是,这没有错。事情就是这样的,人们看到的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罗蒂说,归根结底,与其像个假英雄那样在绝望中无计可施,不如远离那个无趣的问题,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 麦卡锡主张,评估我们居于其中的特殊社会环境,需要“跨文化的有效性观念”(361)。罗蒂应该为“‘上帝死了,一切都被允许’这一令人失望地盼到的谬论”(361)负责;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他的反应就像“一个钟摆,摆向了…反理性主义的极端”。在麦卡锡看来,一种更值得肯定和有益的反应,是尝试“发展理性、真理和正义的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再自称是上帝的观点,但保持了它们的超越性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力量”(367),他在希拉里·普特南(H ary Putnam)和尤尔根·哈贝马斯( Juergen Habermas)的著作里看到了这些力量。 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一一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按:“教条主义”这... 2018-05-08 22:56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按:“教条主义”这个词译得不好,“教条主义”在汉语中是毛泽东使用的“本本主义”的那个意思,这里毋宁叫做“固执主义”,取“意必固我”的意思】P201:当人们把虚无主义作为“事情本身”来接受时,它就不再是一种潜在的武器,以对抗腐败的和颓废的思想模式,就像尼采和巴特对它的使用那样。任何形式的伦理、宗教或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实际上都被拍出了,现状的永恒性却得到了暗中支持。任何现存的不满都将最终发展成权力的争夺。换句话说,平庸化的虚无主义的最终结果绝不是平庸的。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 2019-03-24 16:19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见下文。2。真理论虚无主义(alethiologieal nihilism)是对真理的现实性的否定,它通常声言“不存在真理”。如果知识被看作是证明了的真实信仰,那么直理论虚无主义就涉及认识论虚无主义;没有真理,就没有知识。然而,如果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就像信仰会被一个话语共同体视为合理的那样),那么可以说一个人在真理问题上是虚无主义的,但在知识问题上不是虚无主义的(我在下文将说明,这是罗带的观点)。请注意,一个人可以持一种真理观一说明证明一个命题需要做些什么一一同时又相信要满足那些必要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真理论虚无主义者的态度)3。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虚无义( metaphysical or ontological nihilism)是对(独立存在的)世界的否定,它的典型言论是没有什么是直实的”。如果人拥有一个关于直理的对应理论,那么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就牵涉到真理论虚无主义;如果人的信仰没有一个与之相符或与之相关的世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但人是可以既拥有一个前后一致的真理论,又可以作为个形而上学虚无主义者的,因为在前后一致的真理论中,世界与信仰的真理并不相关。4。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ethical or moral nihilism)是对道德或伦理价值的现实性的否定,它的代表性口号是“没有善”,或者“所有的伦理主张都是同样正当的”。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使用道德或伦理字眼;他们只是认为,这些字眼不过是讲话者的偏见或口味。5。存在主义或价值论虚无主义(existential or axiological nihilism)是对虚无和无意义的感受,它追随的口号是“生活没有意义”。正如下文将要指出的,这可能是该词最普遍使用的含义。 p63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疾病是通向健康的渠道 《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结论,除了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对上... 2018-12-17 22:35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巴特曾经指出,宗教的真正使命—与宗教的偶像崇拜形式所采纳的虚假使命相反—是让我们直面生命的成问题性直面所有我们认为稳定而明确的事物的脆弱性和含混性。正是在破碎的状态中,在人们假定事物可以被认识的猜想被粉碎的状态中,人们才能直面事物的真面目。“真理”( Truth)只有在各种“真理”( truths)被粉碎的时刻才能被发现。(p120) 但这种思路也有问题,其世俗对应存在主义即导致的解构主义将问题庸俗化了 进一步,这种性情转变表现为罗蒂的反基础主义(129)启迪性哲学家和体系性哲学家之分(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的整个目标似乎有两方面。第一,他希望证明某种哲学理解将不再起作用,基础主义者的认识论已经被它自己的辩护者证明是不可能的了第二,他希望把这种基础主义者——致力于“普遍通约计划的人们的“体系性”冲动和阐释性思想家—其目的“在于继续一种对话而不是发现真理”的“启迪性”冲动进行一番比较) 罗蒂似乎要证明启迪性哲学最重要的是保证开放和宽容,反对教条主义和绝对论。而且尽管《哲学与自然之镜》的要旨是暗示某种基础主义的现实主义已经辉煌不再,但这并不意味着体系性冲动已经基本上被连根拔。那样做,将同时是在降低启迪性话语的可能性,而且相应地会在总体上削弱思想的可能性。(134) 于是,罗蒂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立场反映了米勒论文所讲的那种矛盾。实际上,他说过反基础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如果虚无主义指的是伊凡·卡拉马佐夫的无政府主义,“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对罗蒂来说,关于什么被允许,什么不被允许,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标准,这个标准由特定的历史的共同体(既是道德的又是认识论的)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无主义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跳出我们的皮囊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理解为没有关于事物的最终真理,那么,是的,罗蒂的反基础主义就是虚无主义一但是,这没有错。事情就是这样的,人们看到的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罗蒂说,归根结底,与其像个假英雄那样在绝望中无计可施,不如远离那个无趣的问题,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 麦卡锡主张,评估我们居于其中的特殊社会环境,需要“跨文化的有效性观念”(361)。罗蒂应该为“‘上帝死了,一切都被允许’这一令人失望地盼到的谬论”(361)负责;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他的反应就像“一个钟摆,摆向了…反理性主义的极端”。在麦卡锡看来,一种更值得肯定和有益的反应,是尝试“发展理性、真理和正义的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再自称是上帝的观点,但保持了它们的超越性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力量”(367),他在希拉里·普特南(H ary Putnam)和尤尔根·哈贝马斯( Juergen Habermas)的著作里看到了这些力量。 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一一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 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 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 而认识论的... 2017-03-16 01:02 1人喜欢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而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将旧人完全打破,将人从纯粹偶然和虚假的世界里救出来,获得自由就是救赎。虚无主义是基督教的基石。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按:“教条主义”这... 2018-05-08 22:56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按:“教条主义”这个词译得不好,“教条主义”在汉语中是毛泽东使用的“本本主义”的那个意思,这里毋宁叫做“固执主义”,取“意必固我”的意思】P201:当人们把虚无主义作为“事情本身”来接受时,它就不再是一种潜在的武器,以对抗腐败的和颓废的思想模式,就像尼采和巴特对它的使用那样。任何形式的伦理、宗教或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实际上都被拍出了,现状的永恒性却得到了暗中支持。任何现存的不满都将最终发展成权力的争夺。换句话说,平庸化的虚无主义的最终结果绝不是平庸的。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 2019-03-24 16:19 根据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是对知识可能性的否定。它有时候声称:“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是平等的。”有时候放言:“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同样是(不)正确的。”认识论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区分什么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信仰,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知识。尽管在很多方面认识论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类似,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区别的。参见下文。2。真理论虚无主义(alethiologieal nihilism)是对真理的现实性的否定,它通常声言“不存在真理”。如果知识被看作是证明了的真实信仰,那么直理论虚无主义就涉及认识论虚无主义;没有真理,就没有知识。然而,如果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就像信仰会被一个话语共同体视为合理的那样),那么可以说一个人在真理问题上是虚无主义的,但在知识问题上不是虚无主义的(我在下文将说明,这是罗带的观点)。请注意,一个人可以持一种真理观一说明证明一个命题需要做些什么一一同时又相信要满足那些必要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真理论虚无主义者的态度)3。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虚无义( metaphysical or ontological nihilism)是对(独立存在的)世界的否定,它的典型言论是没有什么是直实的”。如果人拥有一个关于直理的对应理论,那么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就牵涉到真理论虚无主义;如果人的信仰没有一个与之相符或与之相关的世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但人是可以既拥有一个前后一致的真理论,又可以作为个形而上学虚无主义者的,因为在前后一致的真理论中,世界与信仰的真理并不相关。4。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ethical or moral nihilism)是对道德或伦理价值的现实性的否定,它的代表性口号是“没有善”,或者“所有的伦理主张都是同样正当的”。伦理或道德虚无主义者并不反对人们使用道德或伦理字眼;他们只是认为,这些字眼不过是讲话者的偏见或口味。5。存在主义或价值论虚无主义(existential or axiological nihilism)是对虚无和无意义的感受,它追随的口号是“生活没有意义”。正如下文将要指出的,这可能是该词最普遍使用的含义。 p63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疾病是通向健康的渠道 《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结论,除了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对上... 2018-12-17 22:35 p90巴特的解释(辩证)神学(上帝及其缺席,这两者并置的深渊中有人类存在的的可接受的唯一真理)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神学的乐观(认为自由主义混淆人与上帝导致遗失上帝)的救世神学。(源于克尔凯郭尔的悖论说p94)加上柏拉图,康德式对世界的区分。(真实与表象,实在,现象的区别即哲学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巴特曾经指出,宗教的真正使命—与宗教的偶像崇拜形式所采纳的虚假使命相反—是让我们直面生命的成问题性直面所有我们认为稳定而明确的事物的脆弱性和含混性。正是在破碎的状态中,在人们假定事物可以被认识的猜想被粉碎的状态中,人们才能直面事物的真面目。“真理”( Truth)只有在各种“真理”( truths)被粉碎的时刻才能被发现。(p120) 但这种思路也有问题,其世俗对应存在主义即导致的解构主义将问题庸俗化了 进一步,这种性情转变表现为罗蒂的反基础主义(129)启迪性哲学家和体系性哲学家之分(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的整个目标似乎有两方面。第一,他希望证明某种哲学理解将不再起作用,基础主义者的认识论已经被它自己的辩护者证明是不可能的了第二,他希望把这种基础主义者——致力于“普遍通约计划的人们的“体系性”冲动和阐释性思想家—其目的“在于继续一种对话而不是发现真理”的“启迪性”冲动进行一番比较) 罗蒂似乎要证明启迪性哲学最重要的是保证开放和宽容,反对教条主义和绝对论。而且尽管《哲学与自然之镜》的要旨是暗示某种基础主义的现实主义已经辉煌不再,但这并不意味着体系性冲动已经基本上被连根拔。那样做,将同时是在降低启迪性话语的可能性,而且相应地会在总体上削弱思想的可能性。(134) 于是,罗蒂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立场反映了米勒论文所讲的那种矛盾。实际上,他说过反基础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如果虚无主义指的是伊凡·卡拉马佐夫的无政府主义,“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对罗蒂来说,关于什么被允许,什么不被允许,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标准,这个标准由特定的历史的共同体(既是道德的又是认识论的)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无主义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跳出我们的皮囊理解为我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理解为没有关于事物的最终真理,那么,是的,罗蒂的反基础主义就是虚无主义一但是,这没有错。事情就是这样的,人们看到的事情一直就是这样的。罗蒂说,归根结底,与其像个假英雄那样在绝望中无计可施,不如远离那个无趣的问题,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 麦卡锡主张,评估我们居于其中的特殊社会环境,需要“跨文化的有效性观念”(361)。罗蒂应该为“‘上帝死了,一切都被允许’这一令人失望地盼到的谬论”(361)负责;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他的反应就像“一个钟摆,摆向了…反理性主义的极端”。在麦卡锡看来,一种更值得肯定和有益的反应,是尝试“发展理性、真理和正义的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再自称是上帝的观点,但保持了它们的超越性的规范性的和批判性的力量”(367),他在希拉里·普特南(H ary Putnam)和尤尔根·哈贝马斯( Juergen Habermas)的著作里看到了这些力量。 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一一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按:“教条主义”这... 2018-05-08 22:56 P194:这说明,虚无主义的平庸化最终已经走到了虚无主义的对立面:教条主义——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对任何批评或理性审视都置之不理。当我们完全快乐地分派真理时,我们得到的不是多元主义,不是宽容,而是我们所属文化的支配权结构的绝对化。虚无主义一旦完成,留给我们的就只是现存的社会实践和信仰;在其他东西缺席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和信仰都会变得绝对化,尽管它们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按:“教条主义”这个词译得不好,“教条主义”在汉语中是毛泽东使用的“本本主义”的那个意思,这里毋宁叫做“固执主义”,取“意必固我”的意思】P201:当人们把虚无主义作为“事情本身”来接受时,它就不再是一种潜在的武器,以对抗腐败的和颓废的思想模式,就像尼采和巴特对它的使用那样。任何形式的伦理、宗教或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实际上都被拍出了,现状的永恒性却得到了暗中支持。任何现存的不满都将最终发展成权力的争夺。换句话说,平庸化的虚无主义的最终结果绝不是平庸的。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 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 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 而认识论的... 2017-03-16 01:02 1人喜欢 关于伊甸驱逐的解释:1924年,鲁道夫·布尔特曼在其论文《自由主义神学与新近神学运动》中更为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人的根本罪恶,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人,这样做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上帝。”……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有意义和价值,因为任何东西都是从人那里接收意义和价值的,人们被迫认识到,我们拥有真理、已经自证的声明,都是纯粹人为的、纯粹偶然的、和纯粹表面的,这种认识恰好就是上帝的判决。而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将旧人完全打破,将人从纯粹偶然和虚假的世界里救出来,获得自由就是救赎。虚无主义是基督教的基石。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