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美] 阿兰·雅尼克 2016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58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副标题:
作者:[美] 阿兰·雅尼克
出版社: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8903
出版时间:2016
页数:412
定价:59.00
内容简介: ◆不回到世纪末的维也纳,就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 ◆一部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回顾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长于非凡的社会环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晚期的维也纳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彼时的维也纳在建筑与艺术、新闻业与法理学、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就辉煌。 本书旨在还原20世纪初维也纳璀璨的文化景象下的维特根斯坦,一方面重建了维特根斯坦与同时代维也纳人之间、德语思想与其时代的艺术之间的关联及其重要意义,展示了现代世界从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中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展现出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在同时代维也纳知识分子——如弗洛伊德、维克托·阿德勒、阿诺德·勋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奥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砺下,冲破沉闷幽暗的旧统治的牢笼,铸就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的。 以维特根斯坦为核心人物,本书描绘了处于... ◆不回到世纪末的维也纳,就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 ◆一部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回顾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长于非凡的社会环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晚期的维也纳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彼时的维也纳在建筑与艺术、新闻业与法理学、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就辉煌。 本书旨在还原20世纪初维也纳璀璨的文化景象下的维特根斯坦,一方面重建了维特根斯坦与同时代维也纳人之间、德语思想与其时代的艺术之间的关联及其重要意义,展示了现代世界从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中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展现出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在同时代维也纳知识分子——如弗洛伊德、维克托·阿德勒、阿诺德·勋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奥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砺下,冲破沉闷幽暗的旧统治的牢笼,铸就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的。 以维特根斯坦为核心人物,本书描绘了处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维也纳的文化生活画卷,详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中国读者熟悉且颇有兴趣了解的人物。 ··· 【媒体、学者评价】 弄懂“一战”前的维也纳——这座维特根斯坦土生土长的城市,会让他的著作以及我们自身的问题更容易理解……这本书包含了诸多富有挑战性、新颖实用的内容。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哲学不能彻底孤立自己。这部著作和它所树立的榜样让哲学之外的世界更容易理解哲学,偶尔也会让哲学更容易弄懂自身。 ——彼得·考斯(Peter Caws),美国哲学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哲学教授 《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的再版确保了这一经典文本仍然能供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阅览。 ——巴里·塞尔迪斯(Barry Seldes),瑞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教授 ··· 【编辑推荐】 ●十二音体系的发端,现代建筑、逻辑实证主义、抽象派绘画、精神分析学——这些新思想同时出现于世纪末的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如何能汇集各个领域的先锋浪潮?本书探索了20世纪初期维也纳的社会与政治发展,回顾了那个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而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和一座城市的关联。本书角度新颖而具有挑战性:于现世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社会、华丽却忧郁的世纪末维也纳,作者将以上三方面融为一体,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对道德和价值问题的个人态度及其完成《逻辑哲学论》之前的思想历程。 ●本书涉猎广泛却不繁杂,分析了建筑、艺术、新闻学、法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各领域中的重要思想,细致梳理出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和对彼此的影响,是一部分量十足、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 ●本书详述了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广为中国读者所知。 【作者简介】 阿兰•雅尼克(Allan Janik,1941—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奇科皮,先后毕业于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和布兰迪斯大学。他曾在喇沙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哲学和思想史,现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布伦纳档案研究委员会的一员。另著有《提示汇编: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概念起源的研究》(Assembling Reminders: Studies in the Genesis of Wittgenstein s Concept of Philosophy)、《隐喻的运用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Metaphor)、《哲学的风格、政治和未来》(Style,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等。 ···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2009)英国哲学家... 【作者简介】 阿兰•雅尼克(Allan Janik,1941—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奇科皮,先后毕业于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和布兰迪斯大学。他曾在喇沙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哲学和思想史,现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布伦纳档案研究委员会的一员。另著有《提示汇编: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概念起源的研究》(Assembling Reminders: Studies in the Genesis of Wittgenstein s Concept of Philosophy)、《隐喻的运用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Metaphor)、《哲学的风格、政治和未来》(Style,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等。 ···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2009)英国哲学家、作家、教育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利兹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任教。他生前主要致力于道德理性的研究,出版过二十余部著作,涉及领域广泛,其中包括《回归理性》(Return to Reason)、《都市:现代性的隐藏议题》(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前瞻和理解:拷问科学的目的》(Foresight and Understanding: An Enquiry into the Aims of Science)等。 【译者简介】 殷亚迪,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专业。另有译著《欧洲商贩史》。 2. 哈布斯堡的维也纳:充满矛盾的城市 3. 语言与社会:卡尔·克劳斯与维也纳的最后岁月 4. 文化与批判: 社会批评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5. 语言,伦理与表象 6. 重访《逻辑哲学论》:一项伦理之举 · · · · · · 2. 哈布斯堡的维也纳:充满矛盾的城市 3. 语言与社会:卡尔·克劳斯与维也纳的最后岁月 4. 文化与批判: 社会批评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5. 语言,伦理与表象 6. 重访《逻辑哲学论》:一项伦理之举 7. 维特根斯坦其人及其后期思想 8. 专业化与文化:现代运动的自杀 9. 后记:异化的语言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跨年,前半部分很好看,后半部分有些读起来稍微吃力。需要结合《世纪末的维也纳》和《维特根斯坦传》重读。 今年第一本读得很“艰难”的一本书,梳理了哈布斯堡末期知识分子及上流社会的图景,并成功地为维特根斯坦在知识分子的谱系中找到了位置。历史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十分出色,极具启发性。 政局稳定,阶层分化,财富承传,文化艺术得到巨大包容,大师自然成群而来。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阶层的分化。精英群体独立而拥有空间,能够去追求艺术,开发天才。 《世纪末的维也纳》和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之间的桥梁,维特根斯坦的成功就在于提供了文化图景的一般性分析,而他的天才是不可复制的时代产物。 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天才:他一生只写了两本哲学著作,但却开创了两个影响至深的哲学流派,而他在大学里最初攻读的却是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作为20世纪可能遭受误解最多的哲学家之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很想知道他身上的那种创造力从何而来。他的朋友兼遗稿保管人G.H.冯·赖特教... 语言到底能表达多少东西?个体的语言表达又是多么苍白和无力? 感情是否能够通过语言传递?这些问题总是困扰了我好久,就像曾经在写最初的一篇小说里面有一章的题目便是“爱情是不是可以量化的?”。 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却找到了一些共鸣。 What Wittgenstein, at least fro... 我是在去美国的旅途中读完这本书的。作为一个西方哲学的门外汉,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我只是知道一点皮毛,比如关于数学和理性的思考,还有那句著名的“凡是无法说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使我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关于他的段子——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安慰其委员会成员罗素和摩... 文/吴情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后提交了《逻辑哲学论》作为剑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当时著名哲学学者G. E. 摩尔认为《逻辑哲学论》是本天才之作,而后,《逻辑哲学论》迅速走向经典化,被奉为理解新实证主义学派不可不读的著作,而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步入天才哲学家之列。不过,... 维也纳的哲学交响曲 ◎ 东渔 众所周知,维也纳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音乐天堂,而这本《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似乎要告诉我们,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哲学之都硬挺挺地存在着。开篇对维也纳梦幻之都还原再现,紧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们开始自艺术中逃避自我,而哲学家另有天地,在学... 1914-1918年间的战争既是一处创伤又是一个转折点,这点对于奥地利人来说要比大多数欧洲人更甚。……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场战争代表了英国自1815年大体维系着光荣孤立之后重新卷入欧洲大陆事务,而且过程血腥,没人愿意如此;而且它还开启了一连串的社会转型和政治权力再分配,这个过程直到今天还在进行着。然而只有在俄罗斯和奥地利这两个地方,1914-1920年间带来的却是与过去彻底的决裂 2017-10-06 11:41  1人喜欢 1914-1918年间的战争既是一处创伤又是一个转折点,这点对于奥地利人来说要比大多数欧洲人更甚。……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场战争代表了英国自1815年大体维系着光荣孤立之后重新卷入欧洲大陆事务,而且过程血腥,没人愿意如此;而且它还开启了一连串的社会转型和政治权力再分配,这个过程直到今天还在进行着。然而只有在俄罗斯和奥地利这两个地方,1914-1920年间带来的却是与过去彻底的决裂 现代革命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保证除了一个停滞而僵化的体制单纯替代另一个之外,政变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2017-11-11 22:23 现代革命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保证除了一个停滞而僵化的体制单纯替代另一个之外,政变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战后的奥地利,一小撮怀有“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ed)的人,对政治权力本身的价值和品德丧失了全部信任,对所有共同问题的集体讨论都置之不理,以下思潮的天然听众:克尔凯郭尔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战后岁月里的诗意反省和艺术上的表现主义、以及反权威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梦魇 《逻辑哲学论》体现了1918年以前,维也纳艺术和文化面对的哲学和智识难题 王朝体制崩塌,一个新的、更民主的社会的在建,20世纪20年从早期的品位和... 2017-11-11 22:22 战后的奥地利,一小撮怀有“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ed)的人,对政治权力本身的价值和品德丧失了全部信任,对所有共同问题的集体讨论都置之不理,以下思潮的天然听众:克尔凯郭尔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战后岁月里的诗意反省和艺术上的表现主义、以及反权威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梦魇《逻辑哲学论》体现了1918年以前,维也纳艺术和文化面对的哲学和智识难题王朝体制崩塌,一个新的、更民主的社会的在建,20世纪20年从早期的品位和习俗中解放,艺术更专业化。有威信的“外部”赞助人被赶走实证主义态度催人投入行动。诸种风格百花齐放勋伯格坚称的“音乐的声音如何”审美上丝毫不重要,唯有音乐展开的内在逻辑才重要(需受过训练)虽然包豪斯 学派的年青一代是按路斯的原则拟定的口号,把他们自己的建筑风格表彰为高度功能性的。讽刺的是,这种发展带来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模式,其运作原则几乎只是结构上的,而不是功能上的。初始设计只会提供一个一般化了的“逻辑空间”,这个空间定义了一个建筑上的可能性总体,只有在随后建筑物有人入住之后才能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实现 对社会上肆意存在的威权主义的正确替代物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自律 20世纪20年代青年运动(wandervoegel)那代人与嬉皮士那代人,归根结底不像其外表表现得那么不同。他们在弗朗西斯约瑟夫明显望不到尽头的统治下看到了一个专制政体,一切生命和品德都已离它而去,只剩下苟且延续。而1914-1918年间的苦痛与杀戮只不过强化他们注定毁灭的感觉。这的确就是人类的最后时光。只有在穿着、举止、品味和品格等方面经历一番全新的禁欲... 2017-11-11 22:22 对社会上肆意存在的威权主义的正确替代物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自律20世纪20年代青年运动(wandervoegel)那代人与嬉皮士那代人,归根结底不像其外表表现得那么不同。他们在弗朗西斯约瑟夫明显望不到尽头的统治下看到了一个专制政体,一切生命和品德都已离它而去,只剩下苟且延续。而1914-1918年间的苦痛与杀戮只不过强化他们注定毁灭的感觉。这的确就是人类的最后时光。只有在穿着、举止、品味和品格等方面经历一番全新的禁欲苦行,救赎才会降临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者公开决裂实证主义认为凡是生命中重要的都是我们可以说的维特根斯坦“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不可说者才有真正的价值”(充满敬意的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完成之时,就是放手不再做哲学之刻,投身于力所能及的重要活动中维特根斯坦从“真值表”的形式理论想“语言游戏”的非形式分析过渡 这一章讲到马赫,实在太精彩了,读到停不下来。 每个搞科研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一章节,在材料力学课上,老师说应力是无法测量的,可以测量的是应变。 2017-06-10 03:48 这一章讲到马赫,实在太精彩了,读到停不下来。每个搞科研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一章节,在材料力学课上,老师说应力是无法测量的,可以测量的是应变。 毛特纳致力于一种彻底的唯名论,并由此逐步推导出结论说,事实上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关于语言的问题。对于严格的唯名论者来说,“概念”只不过是一些语词,它们用来命名或和描述“个体”的集合;因此,概括性术语只是对个体总和的命名和描述,而非真正的“实体”。   2017-04-26 16:15 毛特纳致力于一种彻底的唯名论,并由此逐步推导出结论说,事实上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关于语言的问题。对于严格的唯名论者来说,“概念”只不过是一些语词,它们用来命名或和描述“个体”的集合;因此,概括性术语只是对个体总和的命名和描述,而非真正的“实体”。 困扰毛特纳的首先是这一趋势,普通人一定要把现实归结为抽象而概括的术语。在他看来,这个把抽象概念物化的自然趋势不仅是推理混乱的源头,还是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恶与不公的起源。 2017-04-26 16:22 困扰毛特纳的首先是这一趋势,普通人一定要把现实归结为抽象而概括的术语。在他看来,这个把抽象概念物化的自然趋势不仅是推理混乱的源头,还是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恶与不公的起源。 维特根斯坦终于在第六章出场了! 第五章是前五章最为出彩的部分, 作为一个力学专业的人, 只是道听途说过马赫的思想, 总感觉是踩在水上漂的冰块上, 不知道水下到底有多深。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叔本华在此基础上的超越, 赫兹和波尔兹曼首先是哲学家, 然后才是物理学家。如果是按照这样的深度和广度, 当今世界能被称为scientist的人真是聊聊无几! 我想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研究, 是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符合逻辑的再生产, 再加工... 2017-06-20 03:17 维特根斯坦终于在第六章出场了! 第五章是前五章最为出彩的部分, 作为一个力学专业的人, 只是道听途说过马赫的思想, 总感觉是踩在水上漂的冰块上, 不知道水下到底有多深。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叔本华在此基础上的超越, 赫兹和波尔兹曼首先是哲学家, 然后才是物理学家。如果是按照这样的深度和广度, 当今世界能被称为scientist的人真是聊聊无几! 我想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研究, 是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符合逻辑的再生产, 再加工, 这样的思考今后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于伦理和道德的讨论, 我是站在托尔斯泰这一边的, 艺术应该为大众, 成为承载morality的媒介, 而非是上层阶级进行享受的专利。关于人生的意义: one should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in their own living. 关于意义, 有已知的, 被认可的,有回报的一类, 目前漫天飞的"leadership"属于这类, 意义明了, 所需的努力便是去做这样的事业。另外一类是所做的事情并非需要多大的努力, 但是寻找出其中的意义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心智! 现代革命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保证除了一个停滞而僵化的体制单纯替代另一个之外,政变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2017-11-11 22:23 现代革命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保证除了一个停滞而僵化的体制单纯替代另一个之外,政变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战后的奥地利,一小撮怀有“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ed)的人,对政治权力本身的价值和品德丧失了全部信任,对所有共同问题的集体讨论都置之不理,以下思潮的天然听众:克尔凯郭尔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战后岁月里的诗意反省和艺术上的表现主义、以及反权威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梦魇 《逻辑哲学论》体现了1918年以前,维也纳艺术和文化面对的哲学和智识难题 王朝体制崩塌,一个新的、更民主的社会的在建,20世纪20年从早期的品位和... 2017-11-11 22:22 战后的奥地利,一小撮怀有“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ed)的人,对政治权力本身的价值和品德丧失了全部信任,对所有共同问题的集体讨论都置之不理,以下思潮的天然听众:克尔凯郭尔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战后岁月里的诗意反省和艺术上的表现主义、以及反权威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梦魇《逻辑哲学论》体现了1918年以前,维也纳艺术和文化面对的哲学和智识难题王朝体制崩塌,一个新的、更民主的社会的在建,20世纪20年从早期的品位和习俗中解放,艺术更专业化。有威信的“外部”赞助人被赶走实证主义态度催人投入行动。诸种风格百花齐放勋伯格坚称的“音乐的声音如何”审美上丝毫不重要,唯有音乐展开的内在逻辑才重要(需受过训练)虽然包豪斯 学派的年青一代是按路斯的原则拟定的口号,把他们自己的建筑风格表彰为高度功能性的。讽刺的是,这种发展带来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模式,其运作原则几乎只是结构上的,而不是功能上的。初始设计只会提供一个一般化了的“逻辑空间”,这个空间定义了一个建筑上的可能性总体,只有在随后建筑物有人入住之后才能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实现 对社会上肆意存在的威权主义的正确替代物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自律 20世纪20年代青年运动(wandervoegel)那代人与嬉皮士那代人,归根结底不像其外表表现得那么不同。他们在弗朗西斯约瑟夫明显望不到尽头的统治下看到了一个专制政体,一切生命和品德都已离它而去,只剩下苟且延续。而1914-1918年间的苦痛与杀戮只不过强化他们注定毁灭的感觉。这的确就是人类的最后时光。只有在穿着、举止、品味和品格等方面经历一番全新的禁欲... 2017-11-11 22:22 对社会上肆意存在的威权主义的正确替代物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自律20世纪20年代青年运动(wandervoegel)那代人与嬉皮士那代人,归根结底不像其外表表现得那么不同。他们在弗朗西斯约瑟夫明显望不到尽头的统治下看到了一个专制政体,一切生命和品德都已离它而去,只剩下苟且延续。而1914-1918年间的苦痛与杀戮只不过强化他们注定毁灭的感觉。这的确就是人类的最后时光。只有在穿着、举止、品味和品格等方面经历一番全新的禁欲苦行,救赎才会降临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者公开决裂实证主义认为凡是生命中重要的都是我们可以说的维特根斯坦“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不可说者才有真正的价值”(充满敬意的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完成之时,就是放手不再做哲学之刻,投身于力所能及的重要活动中维特根斯坦从“真值表”的形式理论想“语言游戏”的非形式分析过渡 罗素《数学原理》提出逻辑符号主义以表达命题真实形式的“命题演算”。“语言图像论” 语言批判,早期批判的特色是循环论证 罗素的意义论让命题的意义优先于名称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只有命题才有意义sense;只有命题的前后关系中,名称才有所指” 伦理是超越论的:不可能有伦理的命题,因为它们是“更高的东西” 伦理事务不依赖于事实 语言可以借助命题表象事实,要不就在诗歌中传达情感。《逻辑哲学论》的主旨是区分两者 诗歌... 2017-11-11 22:21 罗素《数学原理》提出逻辑符号主义以表达命题真实形式的“命题演算”。“语言图像论”语言批判,早期批判的特色是循环论证罗素的意义论让命题的意义优先于名称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只有命题才有意义sense;只有命题的前后关系中,名称才有所指”伦理是超越论的:不可能有伦理的命题,因为它们是“更高的东西”伦理事务不依赖于事实语言可以借助命题表象事实,要不就在诗歌中传达情感。《逻辑哲学论》的主旨是区分两者诗歌属于生命的意义得以表达的领域,因此它不能以用于事实的术语来描述生命问题面前,事实并不重要。生命中,重要的是能够对他人的苦难做出回应,这与恰当的情感有关。生命首要之事在与传达情感到了最后,整个语言批判的基本点却转而强调一项伦理要义:一切关乎价值的问题都在这种普通语言或描述性语言的范围之外理性主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之于维特根斯坦都不过是把本质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形而上学中,科学和诗歌交配生下了概念的杂种,艺术中装饰和用途交配产生物品,充斥在战前人们的居所,丑陋而又不实用。音乐中,追求剧场效应取代了乐思本身的内在逻辑维特根斯坦从根子上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这可被视为区别自然科学领域和道德领域的一系列努力的终点(始于康德,中经叔本华,在克尔凯郭尔决然分离)《逻辑哲学论》表达的是某种语言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把人类生活中的头等重要之事归于艺术,因为只有艺术才能表达生命的意义(道德真理)。艺术是一项使命,唯有艺术家能教授生命中最重要的事。19世纪90年代的唯美主义者只关心形式,那是败坏艺术。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谴责《逻辑哲学论》是对各种形式的理性的伦理学体系——也就是说,想要把人类行为奠基于理性之上的种种伦理学理论——发动的抨击。当然没有说道德反对理性;它只是声明道德的根基在别处。所以,与康德截然不同的是,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都往“恰当的情感”而非“有效理性”中寻找道德的基础模型理论的含义是“生命的意义”不在可说之物的范围之内哲学的任务:除了自然科学命题之外,确实再没有其他有意义的命题了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