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2016
价 格:¥ 8.80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副标题: 作者:(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出版社: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02489 出版时间:2016 页数:208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斯蒂格勒教授两访中国,带来系列精彩讲座 •在人类纪里,艺术为何?艺术何为? •我们应当如何克服身处其中的人类纪? •一次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邀约亟待您的参与 - 内容简介 - 本书囊括了斯蒂格勒教授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于201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和2016年3月17日至20日,两次访问中国美术学院所作的关于数码时代普遍无产化状况下的审美判断和元电影、书写、屏幕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的系列讲座;以及2015年3月6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克服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类纪”的讲座发言。这几场讲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鲜的思考与批判,又牵引出他庞大深厚的哲学框架和系统。 - 作者简介 -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1952— ),哲学家。现为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与研究所(IRI)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历任法国国立视听中心(INA)、声学与音乐研究中心(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部主任。其在德里达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与代表作《技术与时间》(三卷本)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 译者简介 - 陆兴华,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法国思想和艺术理论研究。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让快乐排好队:巴尔特全书》和《哲学当务之急:当代法国思想六论》等书。 许煜,现任教于德国吕讷堡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法国西蒙东国际研究中心 (CIDES) 研究员。著有《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The... - 作者简介 -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1952— ),哲学家。现为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与研究所(IRI)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历任法国国立视听中心(INA)、声学与音乐研究中心(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部主任。其在德里达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与代表作《技术与时间》(三卷本)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 译者简介 - 陆兴华,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法国思想和艺术理论研究。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让快乐排好队:巴尔特全书》和《哲学当务之急:当代法国思想六论》等书。 许煜,现任教于德国吕讷堡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法国西蒙东国际研究中心 (CIDES) 研究员。著有《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等书。 人类纪,它也是一种“熵纪”,它实现了对所有价值的不可持续的均化的虚无主义,以及一种强制性的“价值重估”的跳跃,它产生了一种巴塔耶所说的“普遍经济”,而我在别处指出后者是一种对力比多经济的新的看法。我现在在这里描述的这一运动,严格意义上讲, 无疑不是尼采所说的那种重估。相反,我这是要邀请大家去思考失序和有序这样的问题,去重读尼采。失序和有序,在这个演讲的后面部.. (四星半!)序言导论梳理清晰,讲座译文质量上乘,基本上勾勒出了斯蒂格勒的思想图谱。信息量大,仅从“为了一个负熵的未来”中引用的人名单可见一斑:布朗肖、巴塔耶、斯宾诺莎、西蒙东、怀特海、德里达、得勒兹、斯特劳斯、康吉莱姆…但讲座终归是讲座,干货还得看原著。 昨晚读完这本小书,很多观点和我的感觉不谋而合。电影化与书写关系的理论很重要。有空写个书评…… 将数码技术的第三持存作为导致短路的操作器,用跨个体化的短路来描述 个体间差异交换的停止和知识迅速失去的过程 这种论述确实给我一些启发。如果我第一遍的阅读上没有出太大理解问题,这些讲稿本身是不是就是对德勒兹和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还要再多看两遍再来说。 斯蒂格勒的药罐学…读了三个月……这年头没读过斯蒂格勒,西蒙东的技术哲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的实验艺术……打笔记,打笔记 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很多观点是随大流的,并没有真正去考证,看起来比较随性下定论,因此乍一看很有学究气息,然后就感觉到各种反例了,真实与虚妄就像艺术与实用一样,其中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深意又岂是一个人能随意下结论的? 1.回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回忆便是知识固结的过程。也是真相显露的条件,如果我们同意整理,需要稳固的知识为基础。 2.记得技术在古希腊哲学中,至少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是哲学的首要问题,这边是斯蒂格勒所说的,第三持存,如果我们以海德格尔式的口吻来说,其西方形而上学,自柏...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 “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2017-11-26 17:48 1人喜欢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 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2018-01-22 22:13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 “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2017-11-26 17:48 1人喜欢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 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2018-01-22 22:13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 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2018-01-22 22:13 “社会开始只对那些所谓的文化价值有兴趣了。社会开始垄断“文化”,为它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社会地位和素质。这与中产阶级在欧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当他们有钱和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卡在了对抗贵族与鄙视普通工薪者之间。”下文中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为何不用通用的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呢》?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 “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2017-11-26 17:48 1人喜欢 自己与自己造成的张力,即是说个体无法维持他的结构。“当个体只沉迷于消费,同时发展出一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便是一种去个体化的现象。因为个体无法再爱别人,最终将走向毁灭。这也是一个“去独特化”的“特殊化”过程。”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