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历史的天使
副标题: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 作者:梁展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9868 出版时间:2017 页数:270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作者简介: 斯台凡•摩西(1931-2007),法国、以色列双重国籍的当代哲学家。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和巴黎第十大学讲授德国哲学与文学。1969年定居耶路撒冷,随后在希伯来大学担任德语系任教,并创立罗森茨维格研究中心即专攻德国-犹太文化和文学史研究中心。他将罗森茨维格的思想介绍到法国,此外,他也是本雅明、卡夫卡、策兰等德文作者的研究专家。主要代表性著作有《爱若斯和律法》《一个传奇的注解——关于卡夫卡的演讲》《回到犹太主义》(与 Victor Malka合著)等等。 译者简介: 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近作有《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等。 这套丛书还有 《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欲望的眩晕》,《神话的智慧》,《不确定性之痛》,《品味之战》 等。 所谓跟我们相关的党派与联盟一定是荒野上的声音,但在翻译的角度这倒是对的。——罗森茨威格的观点是什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罗森茨威格可能表达过什么却是可能的。另外,举例无理数的那个例子很大程度说明该学者的无能。 看完了后两部分,段位排名:刺猬哥,肖圣,本雅明。现在该读读米塞牙了“然而,唉,我们应当生存,直到你的法庭能够倾听我们”。 绝对是好书,就是引用过多,有拉长战线之嫌。作者并不把书割裂为本雅明、罗森茨维格与肖乐姆的边缘性历史哲学,而是更确切地反思主流历史哲学观,即犹太教弥赛亚历史时刻,黑格尔历史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尼采的永恒复归,存在主义的历史观等。无非是处理历史异质与同质问题的廓清与缠绕。 这本书打开了我心里关于犹太教的一点点隐秘的情怀。一种造作却又真实触目的忧郁历史主义情感。我向来不认同「民族的隐伤」这种说法,在这里我屈服了。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一切细致入微都令人感到陌生,以至于一切有待完成之事都变得遥远且不可实现。在这样一种忧郁中犹太人进行了一种自我断裂的历史尝试。也或者这种断裂一直都存在,他们从未走出过那个裂隙。在看罗本肖几人的具体作品之前对观点的合理性不做评价,但这本书写的很美... 这本书打开了我心里关于犹太教的一点点隐秘的情怀。一种造作却又真实触目的忧郁历史主义情感。我向来不认同「民族的隐伤」这种说法,在这里我屈服了。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一切细致入微都令人感到陌生,以至于一切有待完成之事都变得遥远且不可实现。在这样一种忧郁中犹太人进行了一种自我断裂的历史尝试。也或者这种断裂一直都存在,他们从未走出过那个裂隙。在看罗本肖几人的具体作品之前对观点的合理性不做评价,但这本书写的很美。中文也是。 分析本雅明的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也的确是着墨最多的部分。一个发现是,这本书将Aura译为了气息,这个词放在某些部分的确比灵韵/晕更加适合。最透彻的部分是讲述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的救赎。正如第一部分的罗森茨维格说“事件并非在时间中降临,而是时间本身降临了”,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说“当我头一次看到你时,我已经带你返回到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新本身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两个概念,而现代性就“即在永远就已经存在... 分析本雅明的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也的确是着墨最多的部分。一个发现是,这本书将Aura译为了气息,这个词放在某些部分的确比灵韵/晕更加适合。最透彻的部分是讲述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的救赎。正如第一部分的罗森茨维格说“事件并非在时间中降临,而是时间本身降临了”,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说“当我头一次看到你时,我已经带你返回到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新本身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两个概念,而现代性就“即在永远就已经存在的东西的语境当中出现的新”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是说其思想有多深刻(有不少重复啰嗦的地方),而是说本书以一种切近的视角切入了看似玄妙的犹太思想,让这些思想家的现实关切一目了然。比如, 1.犹太人的历史观必须关涉上帝和救赎,这不是神秘主义,而是难以逃避的传统归宿,而排除了上帝和救赎的历史观往... 这本书6月买回,搁置了一整个暑假,到9月开始的时候才拆封、阅读。很熟悉,让我回想起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同样是被一种无限延搁着的、目的论被抽空的时间结构所推迟、延宕、摆动,只是缺少一种历史重量(时间中静止的他人作为一个总体的群体性面貌)毫无防备突然降临的那种弥赛亚体验。曾经非常着迷于犹太教的“时间—他人—伦理”的弥赛亚式内在体验,并希冀于在写作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践行这种秘仪的教诲。其实用心去体悟那种... 2017-09-03 12:04 2人喜欢 这本书6月买回,搁置了一整个暑假,到9月开始的时候才拆封、阅读。很熟悉,让我回想起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同样是被一种无限延搁着的、目的论被抽空的时间结构所推迟、延宕、摆动,只是缺少一种历史重量(时间中静止的他人作为一个总体的群体性面貌)毫无防备突然降临的那种弥赛亚体验。曾经非常着迷于犹太教的“时间—他人—伦理”的弥赛亚式内在体验,并希冀于在写作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践行这种秘仪的教诲。其实用心去体悟那种未来之作为一种空无形式的重量加持于自身的难易容忍,也就是无行动之他人全然一心扑倒在“我在”之身上的那种重负,近乎于是压垮人的,这是过劳的历史天使面朝“我在”的时刻,是一种无限广延的时空突然皱缩倾聚于某一个原子质点的时刻,是原子全部的势能无辜而静止地站立在你面前的空地上,是“在法的门前”而不跃入门后,在门槛上不知如何是好却必须马上做决定的“今日时刻”。在弥赛亚看来,“法”是内容被抽空的纯粹形式和抽象物,是一种朝向某个游移晃荡的乌托邦许诺的潜能。“法”被放置于无限延搁、不知其确定性何为的“应许之地”,但“法”的语词本身确立其在形式上是纯全在者,也就是说,弥赛亚时间依然是一种线性时间,只不过这条直线的终点并不确切地向人昭示它的确定性,它可能在一条直线上的任何一点突然地凝固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弥赛亚一定是某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而不是外于直线上的一点、使历史和自我通向他人的历程改道而全然经历一种新的时间体验的一点(竹内好之鲁迅),弥赛亚是一些已经发生的、旧的时刻,只不过它在朝向未来的维度上,面对历史中间的层层更替的新人,再一次发生,它的时间是过去将来时,不是一般过去时,也不是一般将来时或将来完成时。或许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时态:未来过去时,即过去可能发生却未曾发生的事件在未来发生,过去事件带着它全部的势能闯入未来的时间结构,使未来展现过去事件的面影。在这样的时态中,“过去”以一种潜能(能量)的形式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确定事件而存在。要确保这样的时态得以成立,弥赛亚所面对的一定是从未谋面的新人——历史是由新人创造的,这就是弥赛亚的“历史天使”。犹太思想的现代进程和演绎:罗森茨威格(“救赎之星”)——马丁·布伯(“我”与“你”)——卡夫卡(未完成性和“在法的门前”)——本雅明(“历史天使”)——肖勒姆——现象学的法国学生列维纳斯(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布朗肖:对无名大他者之恐惧)。卢卡奇能不能算进去,我不能确定。卢卡奇对总体性和乌托邦的预设是否通向一个理论上可以确定的完成时刻,这一点是否直接受惠于马克思,我不能确定。 关于“延搁”:1.卡夫卡小说《城徽》对《旧约》之建造巴比伦塔的改写:《圣经》经文暗示的匆忙和坚定,在卡夫卡这里被转化为迟缓和拖延。《城徽》这部作品表现了小说自我抹杀的过程——它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下去,结果是想要讲述的故事归于消解,最终慢慢地蒸发掉了。(2-3页)2.在卡夫卡看来,《圣经》的巴比伦塔同时象征着人类为实现理想的完善状态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最终失败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巴比伦塔建造事业的失败反射出一种自我毁灭的内在逻辑——对于建造巴比伦塔的人们来讲,时间仿佛是无限的,它就像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或者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一样。中立的时间被人们感知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它总是可供人们利用的东西,期待着人们用实际的行动加以填充。在时间的纵轴之上,一个时刻接着另一个时刻到来,预定任务的紧迫性全部消失;在我们与未来建立的心理关系中,所有微妙的东西,诸如希望、从容和急躁之类,也在同样默然的态度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未来的时间被夺去了新颖的面目,它不出所料地出现在说定的时刻,如同在前后一致的运动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环节一样。(3-4页)3.人类能动性的作用缩减为服务于不断超越它本身的一个目的的手段。这样一来,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属偶然:相信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这难道不会同样必然地导致某种无动于衷的心态,或者实际行动的无限延迟?(5页)4.历史的目的:“无限”这个术语所反映的东西并非是一种富足、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而是反映了没有间断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的、没有任何终点可言的一个系列。历史的目的原则上不被人们看作是随时,或者说是今天就会发生的现实,而是一个前提、一个协调性原则,其实现之日将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而被无限期地推迟。(6页) 关于“乌托邦”:1.乌托邦一旦被确立为人们渐渐接近的、不可能达到的理想,那么它便消解为纯粹的抽象物。作为“无法完成的任务”,乌托邦的概念在此转过身来向自己发起了攻击;能够无限期予以延长的时间观念,也就是那种让人看不到终点的时间,预先排除掉了世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达成自身这样的思想。(7页) “今日时刻”与弥赛亚:1.时间不再被理解为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轴心,而是被视为各个唯一时刻的并置: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非连续排列在旁观者可以从外面看得见的一条直线之上,而是作为永恒意识的三种不同的状态并列存在。(14页)2.历史时间:诸多不同性质的环节的一种并置,因此不能被纳入到总体之中。弥赛亚的历史时间是由一种必然性的时间向可能性的时间的过渡。(按:熟悉的列维纳斯之自我同一性的销毁,从“此在”之“我之责任”中解放作为无限、失焦、游动的他人之面容的“他性”,恢复时间中的他人之“别于我之存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问题:列维纳斯的伦理学进路呈现为一个自我矛盾的循环过程,在列维纳斯那里,“他人”无条件需要被“我”拯救,这是“我”之生存最紧要的伦理责任,是第一位的。而问题是,“他人”真的心甘情愿被“我”拯救吗?“他人”的自主性是在“我”的观视之下被还原的,因而“他人”真的恢复历史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了吗?)(17-18页)3.在弥赛亚随机的时间模式之中,新鲜事物随时都可以以不为人们所料的方式突然降临,弥赛亚会突然降临在无法预料的人类历史发展之中。犹太弥赛亚主义将历史看作是另一种现实(按:他人之“别于我之存在”)突然和无法预料的闪现在时间当中。(19页、22页、23页)4.在弥赛亚中,超越性突然闪现在历史当中,历史本身因之而崩溃。(按:列维纳斯之“我”因承受无言他者静止的全部势能而被“为他人”的伦理义务全然压垮,“我”一下子被“他人”聚集而来的力量所“压扁”。)(24页)5.两种弥赛亚主义:在时间中等待(肖勒姆);信仰共同体的共同行动(罗森茨威格)。肖勒姆采取了等待的形式,期待历史发展出现一种迫近和突然的断裂;在罗森茨威格这里,信仰共同体将自身抛向绝对,从而避免了历史的随机性。(24页)6.肖勒姆的弥赛亚主义:每个时刻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弥赛亚星相,它从不再次来临。弥赛亚既可以被随时记取,也可以从来不曾被人们记起,这一不确定性正是犹太弥赛亚主义的特征所在。尽管救赎的可能性被给予了每一个时刻,但是我们还是无法知道它究竟何时会突然到来。这种暧昧正是弥赛亚式等待方式的标志。(29页)7.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历史是一种建构的对象,其地点不是同质和空洞的时间,而是充满“今日时间”的时间。历史的肌体可以被随时拆解开来,以期突然闪现出一种完全不为人们所料的历史星相。“历史时间”不应该被理解为一条连续的直线,而应被看作是这一时刻与那一时刻断续的并置,其中每个时刻都承担着“微弱的弥赛亚负荷”。(27页)8.有关“历史审判”和“今天时间”:历史审判并非末日审判。不是由历史来审判人类的行动,而是人类的行动来审判历史。犹太民族的解放取决于成员们对“邻人和远人”即国民和外国人实施正义和友爱的能力。只要他们愿意,也就是说,只要他们采取“听他的话”的立场(按:“他”指时间的偶然之中的弥赛亚,“立场”指实施正义和对他者——邻人、外邦人——友善),那么弥赛亚就会“提前”来临,或许在“今天”就会来临。(32页) 对罗森茨威格而言,与未来关系的两种形式指向两个相互对立的无限概念:其一是量化的,无限以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方式,由离散单位的不断叠加而构成;另一个是质性的,无限意味着一种完善、一种与其他意义的尺度无法比拟的绝对的大。由这个观点来看,历史时间是量化无限观念最完美的代表,因为它可以被表现为一条无限延伸的轴线,质性的无限则与时间不相协调,它只能从与时间的断裂、从一种截然不同的另类形式角度加以思考。对救... 2018-11-20 22:28 2人喜欢 对罗森茨威格而言,与未来关系的两种形式指向两个相互对立的无限概念:其一是量化的,无限以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方式,由离散单位的不断叠加而构成;另一个是质性的,无限意味着一种完善、一种与其他意义的尺度无法比拟的绝对的大。由这个观点来看,历史时间是量化无限观念最完美的代表,因为它可以被表现为一条无限延伸的轴线,质性的无限则与时间不相协调,它只能从与时间的断裂、从一种截然不同的另类形式角度加以思考。对救赎的期待与乌托邦的对立,就好比是希望看到一个全新世界突然展现在眼前,对立于缓慢行走在枯燥乏味的时间道路上的现象。然而这样一个基本上被界定为超——历史事件的救赎,怎么可能会突然走上没有终点的历史时间到道路呢?被认为与一切有限之“大”不可通约的无限——完满如何能够在我们无法中断的无限性内部显现出来? …… 罗森茨威格在一封书信中通过一个数学比喻化解了这个悖论:与有理数相比,无理数意味着什么?对有理数而言,无限是永远达不到的一个界限,一个从来都不可能得到的大,尽管它从属于确定性和永恒真理的范畴。相反,随着无理数的出现,这一界限将在每个点上都冲击着有理数的世界,后者在每个数字之上,都以准物理的方式将它从其抽象、线型和单一纬度中解放出来,以期赋予它“空间”的整体性和明显的现实性。在极小数字的形式下,无限是有理数及其可见现实的看不见的、秘密的动力。相反,无限通过无理数得以显示,变为可见的东西,它却往往呈现一种怪异的现实,不是数字的数字,或者可以这样说“非数字”…… 在历史编纂学确立的两个经典目标,即叙述过去和解释过去之中,他总是偏爱第二个目标。 历史地理解一个时代,对历史主义而言,就是恢复“其真实所是”,即如同它自我理解那样。 真正的翻译应当更多地在创造一个新的符号体系而非传达某一内容,这一符号体系不是对最初的符号体系的模仿,而是对后者的补充。这样的翻译(阐释)有助于将语言推向乌托邦的境地,推向“真理的语言”,而后者只能是本源性的语言。 每当回忆让我们再次触... 2019-04-21 15:43 在历史编纂学确立的两个经典目标,即叙述过去和解释过去之中,他总是偏爱第二个目标。历史地理解一个时代,对历史主义而言,就是恢复“其真实所是”,即如同它自我理解那样。真正的翻译应当更多地在创造一个新的符号体系而非传达某一内容,这一符号体系不是对最初的符号体系的模仿,而是对后者的补充。这样的翻译(阐释)有助于将语言推向乌托邦的境地,推向“真理的语言”,而后者只能是本源性的语言。每当回忆让我们再次触及本源的名称之时,我们便拥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那在我们这里被发现的东西,是一种绝对不为人知的东西。把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经验分隔开来的空白指示着原初的真理被人忘却的阶段。世界上出现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某种全新的东西,无论现在的知识有多么完善,它都无法预知明天将要出现的伟大艺术作品的性质。思想并非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同质体系。(真理的多元性)本雅明以此来对抗黑格尔的逻辑。真理并非构成于一个连续的辩证运动当中,其中每个新环节均在保留前一环节的同时超越了它,相反,真理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原初的断裂性。对黑格尔来说,历史审判就是历史借以审判人类的审判;对本雅明而言,它是人类借以审判历史的审判。即便在这个深渊之上,它还不断地肯定自己。(被压迫者造成的断裂被遗忘,只剩下肯定的历史)连续性思想所到之处擦去和抹平了一切,而断裂性才是传统的真正基础。本身有着内在的亲合性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 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 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 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 2019-04-21 15:20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预知,希望它能够随时到来。因此总能获得救赎的思想,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反对那将我们与乌托邦的实现分离开的无限距离的思想。理性的绝对要求向我们言说,并使我们的精神向无限的思维敞开。想象力(感性)糟糕的无限与理性要求的真正无限既激烈地对抗,又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 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想法是工程的关键。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其余一切均属次要。 认识到建造通天塔毫无意义,但因相互关系盘根错节,终难弃城而去。 2018-11-27 21:03 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想法是工程的关键。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其余一切均属次要。认识到建造通天塔毫无意义,但因相互关系盘根错节,终难弃城而去。 历史理性要加以排除的东西,正是所谓目的,即万事万物的完结今天突然间会降临在我们面前的思想。历史进步的哲学是由一种对无限时间的信仰支撑起来的。 历史的目的原则是一个前提,一个协调原则,其实现之日将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而被无限期地推迟。 目的今天就达成,而今天就“在历史当中”。这种悖论的思想甚至颠覆了历史理性的根基。 未来并不能取消过去的苦难,即便声称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胜者,以及已经破灭的希望也不能由仿佛... 2019-04-21 14:57 历史理性要加以排除的东西,正是所谓目的,即万事万物的完结今天突然间会降临在我们面前的思想。历史进步的哲学是由一种对无限时间的信仰支撑起来的。历史的目的原则是一个前提,一个协调原则,其实现之日将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而被无限期地推迟。目的今天就达成,而今天就“在历史当中”。这种悖论的思想甚至颠覆了历史理性的根基。未来并不能取消过去的苦难,即便声称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胜者,以及已经破灭的希望也不能由仿佛是对它们施加的惩罚所拒斥。(现实性并不能被意义取消,苦难的现实更是不会被幸福的降临所抹消,异质性恒在[或者说经验],这是所有绝对精神,超越性理性所永远面对的非难)历史因果律与辩证法,必然将带向理想的终局。救赎破碎为无以数计的碎片,造就了如此众多的弥赛亚时刻。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 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 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 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 2019-04-21 15:20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预知,希望它能够随时到来。因此总能获得救赎的思想,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反对那将我们与乌托邦的实现分离开的无限距离的思想。理性的绝对要求向我们言说,并使我们的精神向无限的思维敞开。想象力(感性)糟糕的无限与理性要求的真正无限既激烈地对抗,又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 我们有关时间的经验,圣奥古斯丁曾经说,总是对现在这一时刻的经验;过去(以记忆的形式)和未来(等待的所有形式:恐惧和希望从容和急躁、预见和乌托邦)从来只是我们居留当下的模式。我们对历史时间的经验也是如此:为了让过去存活(不至凝固成单纯的纪念)下来,集体记忆每时每刻都应当再次创造它;为了让未来不再成为过去的倾向纯粹向前的投射,应当透过包藏在当下星相中的乌托邦和声,预测一种全新事物的来临。然而这里所... 2018-03-27 09:14 我们有关时间的经验,圣奥古斯丁曾经说,总是对现在这一时刻的经验;过去(以记忆的形式)和未来(等待的所有形式:恐惧和希望从容和急躁、预见和乌托邦)从来只是我们居留当下的模式。我们对历史时间的经验也是如此:为了让过去存活(不至凝固成单纯的纪念)下来,集体记忆每时每刻都应当再次创造它;为了让未来不再成为过去的倾向纯粹向前的投射,应当透过包藏在当下星相中的乌托邦和声,预测一种全新事物的来临。然而这里所说的现在(瓦尔特·本雅明“知识的当下时刻”)从根本上说并非是短暂的:不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短暂过渡,也不是三个时间维度(之再现)同时汇聚于一处。完全相反:在肖勒姆看来,上述有关“审判和破坏”①的现实性和原则从内部侵蚀着历史时间的一致性,使后者脱离了自身的锁链,并被粉碎为无数的弥赛亚时刻。以上便是历史的天使化身而成的现实性形式,它是“唯一的真实”。② 在历史编纂学确立的两个经典目标,即叙述过去和解释过去之中,他总是偏爱第二个目标。 历史地理解一个时代,对历史主义而言,就是恢复“其真实所是”,即如同它自我理解那样。 真正的翻译应当更多地在创造一个新的符号体系而非传达某一内容,这一符号体系不是对最初的符号体系的模仿,而是对后者的补充。这样的翻译(阐释)有助于将语言推向乌托邦的境地,推向“真理的语言”,而后者只能是本源性的语言。 每当回忆让我们再次触... 2019-04-21 15:43 在历史编纂学确立的两个经典目标,即叙述过去和解释过去之中,他总是偏爱第二个目标。历史地理解一个时代,对历史主义而言,就是恢复“其真实所是”,即如同它自我理解那样。真正的翻译应当更多地在创造一个新的符号体系而非传达某一内容,这一符号体系不是对最初的符号体系的模仿,而是对后者的补充。这样的翻译(阐释)有助于将语言推向乌托邦的境地,推向“真理的语言”,而后者只能是本源性的语言。每当回忆让我们再次触及本源的名称之时,我们便拥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那在我们这里被发现的东西,是一种绝对不为人知的东西。把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经验分隔开来的空白指示着原初的真理被人忘却的阶段。世界上出现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某种全新的东西,无论现在的知识有多么完善,它都无法预知明天将要出现的伟大艺术作品的性质。思想并非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同质体系。(真理的多元性)本雅明以此来对抗黑格尔的逻辑。真理并非构成于一个连续的辩证运动当中,其中每个新环节均在保留前一环节的同时超越了它,相反,真理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原初的断裂性。对黑格尔来说,历史审判就是历史借以审判人类的审判;对本雅明而言,它是人类借以审判历史的审判。即便在这个深渊之上,它还不断地肯定自己。(被压迫者造成的断裂被遗忘,只剩下肯定的历史)连续性思想所到之处擦去和抹平了一切,而断裂性才是传统的真正基础。本身有着内在的亲合性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 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 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 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 2019-04-21 15:20 在基督教信念中,有一种文明的奠基原则,后者是绝对在历史中的最终复活。在这个方面,绝对是意义至为崇高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一切事物均变得清晰可辨。外在面目中立化,历史相对主义。过渡环节与模糊性在这个仿佛是心灵净化的时刻过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得以重新开启。这种弥赛亚式的坚韧规定了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在宗教信仰诞生之前,这一坚韧的信念就已经构成了希望的本质。希望往往要求历史的终点(重点)能够被人提前预知,希望它能够随时到来。因此总能获得救赎的思想,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反对那将我们与乌托邦的实现分离开的无限距离的思想。理性的绝对要求向我们言说,并使我们的精神向无限的思维敞开。想象力(感性)糟糕的无限与理性要求的真正无限既激烈地对抗,又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 历史理性要加以排除的东西,正是所谓目的,即万事万物的完结今天突然间会降临在我们面前的思想。历史进步的哲学是由一种对无限时间的信仰支撑起来的。 历史的目的原则是一个前提,一个协调原则,其实现之日将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而被无限期地推迟。 目的今天就达成,而今天就“在历史当中”。这种悖论的思想甚至颠覆了历史理性的根基。 未来并不能取消过去的苦难,即便声称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胜者,以及已经破灭的希望也不能由仿佛... 2019-04-21 14:57 历史理性要加以排除的东西,正是所谓目的,即万事万物的完结今天突然间会降临在我们面前的思想。历史进步的哲学是由一种对无限时间的信仰支撑起来的。历史的目的原则是一个前提,一个协调原则,其实现之日将随着我们的不断前行而被无限期地推迟。目的今天就达成,而今天就“在历史当中”。这种悖论的思想甚至颠覆了历史理性的根基。未来并不能取消过去的苦难,即便声称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胜者,以及已经破灭的希望也不能由仿佛是对它们施加的惩罚所拒斥。(现实性并不能被意义取消,苦难的现实更是不会被幸福的降临所抹消,异质性恒在[或者说经验],这是所有绝对精神,超越性理性所永远面对的非难)历史因果律与辩证法,必然将带向理想的终局。救赎破碎为无以数计的碎片,造就了如此众多的弥赛亚时刻。 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想法是工程的关键。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其余一切均属次要。 认识到建造通天塔毫无意义,但因相互关系盘根错节,终难弃城而去。 2018-11-27 21:03 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想法是工程的关键。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其余一切均属次要。认识到建造通天塔毫无意义,但因相互关系盘根错节,终难弃城而去。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