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谈快乐 [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24M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与哲学家谈快乐
副标题:
作者:[法]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1861
出版时间:2017
页数:192
定价:39.00
内容简介: 本书源于作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教学讲义,由最初口头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作者在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以鲜活直白而又充满趣味的语言将快乐的秘密带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快乐是有方法的,且通往快乐的途径有三种,在书中作者启迪人们,所谓完美的快乐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深刻、积极和有意识的表达,它与生俱来,当我们辅之以智慧,那么我们就会区别于当下建立在消费主义和自我陶醉基础上的虚假的现代幸福观,进而获得真正深厚而持久的快乐。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哲学家、社会学家,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学者, 法国文化频道《天空之根》的制作人之一, 所著《世界的灵魂》《幸福,一次哲学之旅》等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读起来相当顺畅,估计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也能看懂。不过作为哲学读物的话可能稍浅一些。价格略贵,讨厌精装。 快乐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人们寻求快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本书把平常事肢解开来 告诉我们快乐怎么怎么样 我读起来越来越复杂 一个正常人绝不可能一直快乐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多么不快乐 而自己所能做的只有让痛苦一点一点的减少而已 因为总有新的不快乐不断冒出来 这就是人 和哲学打交道真的费脑经 智慧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带来绵绵不绝的快乐 文丨鸽子 智慧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带来绵绵不绝的快乐。——塞内卡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柏格森 我们应当传播快乐,尽一切可能去除悲伤。——蒙田 人类最无知的行为莫过于... 作者认为,通过追求持久快乐从而达到幸福的智慧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伊壁鸠鲁,斯多葛学派或佛教所提倡的超然物外、戒除烦恼、心平气和。这种哲学虽然不禁止寻欢作乐,但提倡控制欲望,达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另一类哲学思维是以道教、斯宾诺莎、基督教、蒙田等为代表的... 午后一边喝着最爱的卡布,一边听着音乐,享受着奢侈的慢生活, “我们都忙着,看别人有什么,忙着追求,别人的美妙生活,以为拥有,就能得到快乐。汲汲营营,却总感觉少了什么,偶尔抬头才发现天空,比想像大很多。快乐并没有像你想的,那么难追求。”——《简单的快乐》 听... 快感、幸福和快乐 A.快感: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 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 2018-01-26 16:09  2人喜欢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加广义而持久的快感。 幸福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而非建立在外部环境上。关于幸福感的讨论: 1.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 代表人物: 1.1伊壁鸠鲁。 他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无果我们懂得控制数量、重视质量,就能更好滴从事物中享受乐趣。 “Less is More”潮流的先驱。 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的方式是:“谨慎”1.2农民哲学家:皮埃尔·拉比的至理名言:“幸福的节制”1.3亚里士多德 理性判断的磨练,德行,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基于我们自身而言,选择出合适的平衡点作为行为准则,无过之且无不及,适度。 节制,也是弥足珍贵的优点。1.4印度的佛陀,悉达多,释迦摩尼 中庸,即节制与平衡,这正是幸福的源泉。1.5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也成为和谐,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将和谐理念应用到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6蒙田,或许是第一位研究幸福生活的近代哲学家 幸福由简单的快感构成,如恋爱、饮食、散步、跳舞、学习等,这种幸福可知可感,而且能够尽情享受。 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快乐才能与日俱增。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应该让幸福摆脱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找到新的动力,即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成为智慧。 2.智慧,实质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己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 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与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圣·奥古斯丁:“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们分清什么东西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什么东西在掌控之外;能够掌控的就要试着去改变,比如戒酒、戒除恶习、控制不良嗜好;对于不在掌控之内的情况,就要学会接受。“所谓的智慧,就是接受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抗力,与其拒绝接受、与命运对抗,不如接受现实,顺应生活的安排。C.快乐: 《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中描述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件事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其特别之处在于强度大,而且能够触及人的全部感官;快乐是快感的加强版,更强烈、更全面、更深厚。 快乐的表现形式通常比较含蓄、迟缓;更具爆发力,剧烈而充满激情;具有感染力,需要分享和传递的感觉;短暂性的;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感情,有助于增强生命力,让我们活力四射。快感可以事先计划 VS 快乐既没有理由,也无法预知。斯宾诺莎: “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 他将快乐定义为: “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 快乐是一切德行的基石与终极目标,快乐是生存能力的完善与增强。 消极的快乐 VS 积极的快乐 消极:一种情绪上的冲动,我们自己仅仅是构成快乐的部分原因,这种快乐通常来自想象,我们无法从中获取力量;但也包含一种因认同感而产生的快乐,具有积极意义。虽然这种快乐未必是最高贵的情感,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但他如此强烈。当分享快乐与集体认同相互叠加,人们的情况就会被充分激发,从而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共鸣。担忧:这种消极快乐既有可能转化为悲痛,也可能受人利用,“民粹运动”。 积极:我们自己是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因此才能更真实、深厚和持久。 “极乐”境界,快乐的最高等级形态,真正的幸福或永恒的快乐。一旦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就能摆脱情绪的奴役,获得超然物外的快乐。 印度先贤:当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无意识状态时,我们就能将快乐牢牢掌握在手里,任何外力也无法夺走。 弗里德里希·尼采 观点同斯宾诺莎:认为快乐是根本的道德准则,认为快乐的存在使人类活动变得合理合法。快乐纯粹是内在感受,既不来自天堂,也不来自地狱,而是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快乐是可以依靠的生命力量,而悲伤是有损生命,是不祥之物。 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切能够增强我们生命力的东西,它意味着生命面对死亡,健康面对疾病,创造面对惯性时,前者占据了上风。 快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我们需要将自己所有的欲望、激情、热情升华为快乐。 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他强调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与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他不认同基督教中“只有受苦才能获得救赎”的观点,也不认同佛教中“逃避痛苦、去除欲望”的主张,他在两者之外另辟蹊径,欣然接受包括苦难在内的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尽管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伤害和恐惧,但我们仍然要积极面对。这是一种神圣的态度,也是一种绝对的包容,“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将生活是为一种煎熬。 如何验证真正愿意接受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愿意重复你的是人生,真正与生活达到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永恒的轮回”。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 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 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 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 2018-03-14 21:41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伊壁鸠鲁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日复一日吃喝度日,红男绿女纵情声色,流连盛宴尽享美味,这些都无法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方式就是谨慎。对古代的哲学家们而言,谨慎是一种智慧的美德。早于伊壁鸠鲁数十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这一智力上的优点对分辨事物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过上幸福的生活,主要归功于这种理性判断的磨炼。亚里士多德将德行视为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他在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其做出的定义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能够通过快乐和善行带来幸福。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我们称为智慧,其实质就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已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圣奥古斯丁的箴言: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古人用autarkeia一词来定义智慧的理想状态,意思就是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或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对每个人来说,此心即宇宙,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一处安乐则处处安乐,一处不幸则处处不幸。我们常说幸福的瞬间,但在哲人和智者看来,真正的幸福不会转瞬即逝,而是一种持久的状态,是辛勤工作、意志坚定、奋发图强才能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混淆了快感与幸福的概念,我们总是在花样翻新地找乐子,浑然忘记了追寻内心深处持久的幸福。除了快感和幸福,还存在着第三种状态,即快乐。我们应当传播快乐,尽一切可能去除悲伤。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快乐哲学。他认为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斯宾诺莎注意到,当人们遇到困难,行动能力就会减弱,成长也会受阻,这时往往陷入悲伤。相反,如果人们遇到的是一些积极因素,就会加速成长,能力渐强,自然时时感到心情愉悦。因此他将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每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尼采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尼采强调,这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或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这是一种绝对的包容,意思是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是将生活视为一种煎熬。在尼采看来,这才是获得纯粹快乐的必要条件。想象一下,无论是生活中遭遇的烦恼,经历的快乐,还是遇到的人,生过的病,小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不断重复,周而复始,那么只有和生活达成真正的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轮回。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这也许是尼采最独特的贡献。当一个人敞开心扉,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暴露自身的软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自我封闭,或是将感情封闭起来。当然,他们因此少受了很多痛苦,但也将爱挡在了心门之外,无法享受其中蕴藏的深厚快乐。如果你选择情感丰富的人生,那么就要承担与之相应的痛苦,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经历的人生。封闭的心灵对一切免疫,但也包括快乐。敞开心扉的一个前提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需要像孩子那样付出信任,因为没有信心就无法进步。真正的快乐来自进步与自信的感觉,又因分享而效果倍增。保持敏锐直觉和增强分辨能力非常关键,这样有助于远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与事。快乐不会潜滋暗长,它总是来得惊天动地,出人意料。我贷款在法国南部购置了一所漂亮的房子,为了还清贷款,我每天拼命工作,周旋于各式各样的邀请。渐渐地,我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快乐的时光日益黯淡。于是我作出一个决定,卖掉南部的房产,另行购买了一所简朴的房子,将自己从债务中解脱出来。现在,我手中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突然间,我重新发现了享受自然、周游世界、徜徉都市、流连书店的乐趣,找回了这些渐行渐远的习惯曾经带给我的幸福。我再次毫无保留地向生活敞开了心扉。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对抗失眠的小诀窍:临睡前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忆,列举当天发生的五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个好消息、一次愉快的会面、一次惬意的阅读或一些快乐的瞬间,以此让内心充满感恩。从那以后,我时常带着快乐入睡,睡眠质量果然改善了许多。斯多葛派主张,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不要做徒劳无益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放手并非听天由命,而是保持一定距离和相对超脱的态度,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将一切掌控在手中,我们已经慢慢敞开了心扉,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思想,这些正是获得快乐的有利条件。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火车停运,我赶不上中转了;网络连接出了故障等)学会放手,我们其实已经接受了人生的阴晴圆缺,不再像被车拖拽的小狗做出无谓的挣扎。无论生命之河将我带向何方,我都会逐浪而行,顺流而动,前提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你身处逆流,不要抗拒,只需顺流而下,伺机而动,就能最终达到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等待的无非一个于我有利的时机。学会放手,就如同与生活达成了某种形式的一致,无论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举足轻重的大事都能泰然处之,而且无须拥有多么深邃的智慧。斯宾诺莎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在于热情受到束缚,这种束缚才对我们伤害最深。我们必须驱除隐藏在心中的暴君,没有什么比完成这一持久的任务更加重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获得快乐,也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斯宾诺莎所言,人非生而自由,自由要通过努力获取。如果我们不去试着了解自己,涵养自知之明,那么终其一生,我们只会被情绪、欲望、激情、信仰、幻想和理念驱使。我们自以为行事无拘无束,事实上却未能摆脱感性与信仰的左右。能够在他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幸福的奥秘。要获得深厚而持久的快乐,第一条道路是从内心寻找力量,通过释放自己来寻求快乐。第二条道路则与之截然相反,即向他人敞开心扉,借助爱、融合与复联的力量,激活内心快乐的源泉。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一个相同的词指代爱情和友谊,即Philia.他将其形容为生命不可或缺之物。Philia中包含着一个关键的要素,即我们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以此来获取快乐。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什么感情都会变得虚无缥缈或黯然失色。爱与被爱意味着对彼此命运一视同仁,希望对方成就最好的自我,也意味着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能为对方送去快乐。一段认真的感情与功利主义毫无关系,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绝不是因为我在职场、社交和物质等方面有求于你。当然,朋友也可以在工作给予我们帮助,但一旦他无法再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Philia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没有企图,二是互相帮助,缺少了任何一个前提,它就只能在牺牲与痛苦之间摇摆。总之,真正的朋友和伴侣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这种关系无须被动忍受,也并非强加于人,它只是一种选择,需要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人们常说,爱能持续三年。对真爱而言,此言大谬,但对那些靠激情维系的情感而言,却是一点不假,甚至能够维持半年已属不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真爱呢?答案之一是它与Philia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对方的出现总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快乐,他或她展现出的最真实的一面,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答案之二是我们渴望让对方获得快乐,见证他或她的成长以及成就更好的自我。爱不意味着拥有,相反,爱是任其自由呼吸;爱不意味着独占,更不是让他人依附自己,相反,爱是期待对方独立自主。真爱不是挽留,而是放手;它不会令人感到窒息,而是帮人学会更好地呼吸;它深知爱上绝非从属关系,而是让彼此感受真正的自由。爱情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是两个独立自主、不被欲望和承诺所控之人的结合。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得多么透彻:在携手共进的路上,你们要创造空间,让苍穹之风在此起舞。你们要彼此相爱,但不要让爱成为彼此的羁绊。愿爱成为一片大海,奔流于你们的灵魂之间,从此岸到彼岸。你们要盛满彼此的杯盏,但不要只从一只杯中取饮。你们要分享面包,但不能只向一块面包取食。你们一起欢歌曼舞,但务必保持各自的独立。正如鲁特琴的琴弦根根分明,但抚弦动曲,奏响的却是同一旋律。奉献你们的心,但不要任由对方主宰。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比肩而立,但不要靠得太近,因为殿宇的支柱总是彼此分立,橡木亦不在松柏的阴影下矗立生长。冷漠皆因缺乏爱意而放任自流,超脱则是情到深处懂得放手,后者才是不求拥有的真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超脱之人必然内心强大,一方面他坚信自己理应被人所爱,一方面他也勇于接受各种变故。爱人离我们而去,并非第三者从中作祟,仅仅是因为两人之间再无幸福可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阻止,就会剥夺对方的快乐,不但无法助其成长,反而会形成精神的羁绊,抑制或阻断对方的个性化进程。当我们的自尊受到严重挫伤,当人们毫无来由甚至错误地拒绝了我们,我们理应放下一切,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一个需要承认、帮助、安慰的弗朗索瓦,如果能从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愤怒、悲伤或怨恨等情绪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放下的一刻,即是完美的快乐降临之时。如果在某一瞬间,我们的灵魂因生的快乐像绳索一样颤动、嗡鸣,那么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付出所有的永恒亦在所不惜。——尼采赞美诗第126首唱道:流泪播种的,必欢笑收割。这就是顺其自然的奇特力量,它能在显而易见的失序状态中建立或展现一种秩序,它能让听天由命的生活一窥命运温柔的笑脸……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其自然能在苦难的基础上创造自由,激发人类直面现实的勇气,哪怕现实世界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而不是任由这种状况消磨自己的意志,因此,所有生的快乐,所有对生命的赞同,哪怕转瞬即逝,都拥有宇宙般宏大的意义。在风暴的祝福中,我在海上一次次醒来,我凌波起舞,比瓶塞更加轻盈。——兰波 快感、幸福和快乐 A.快感: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 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 2018-01-26 16:09  2人喜欢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加广义而持久的快感。 幸福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而非建立在外部环境上。关于幸福感的讨论: 1.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 代表人物: 1.1伊壁鸠鲁。 他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无果我们懂得控制数量、重视质量,就能更好滴从事物中享受乐趣。 “Less is More”潮流的先驱。 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的方式是:“谨慎”1.2农民哲学家:皮埃尔·拉比的至理名言:“幸福的节制”1.3亚里士多德 理性判断的磨练,德行,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基于我们自身而言,选择出合适的平衡点作为行为准则,无过之且无不及,适度。 节制,也是弥足珍贵的优点。1.4印度的佛陀,悉达多,释迦摩尼 中庸,即节制与平衡,这正是幸福的源泉。1.5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也成为和谐,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将和谐理念应用到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6蒙田,或许是第一位研究幸福生活的近代哲学家 幸福由简单的快感构成,如恋爱、饮食、散步、跳舞、学习等,这种幸福可知可感,而且能够尽情享受。 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快乐才能与日俱增。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应该让幸福摆脱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找到新的动力,即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成为智慧。 2.智慧,实质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己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 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与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圣·奥古斯丁:“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们分清什么东西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什么东西在掌控之外;能够掌控的就要试着去改变,比如戒酒、戒除恶习、控制不良嗜好;对于不在掌控之内的情况,就要学会接受。“所谓的智慧,就是接受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抗力,与其拒绝接受、与命运对抗,不如接受现实,顺应生活的安排。C.快乐: 《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中描述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件事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其特别之处在于强度大,而且能够触及人的全部感官;快乐是快感的加强版,更强烈、更全面、更深厚。 快乐的表现形式通常比较含蓄、迟缓;更具爆发力,剧烈而充满激情;具有感染力,需要分享和传递的感觉;短暂性的;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感情,有助于增强生命力,让我们活力四射。快感可以事先计划 VS 快乐既没有理由,也无法预知。斯宾诺莎: “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 他将快乐定义为: “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 快乐是一切德行的基石与终极目标,快乐是生存能力的完善与增强。 消极的快乐 VS 积极的快乐 消极:一种情绪上的冲动,我们自己仅仅是构成快乐的部分原因,这种快乐通常来自想象,我们无法从中获取力量;但也包含一种因认同感而产生的快乐,具有积极意义。虽然这种快乐未必是最高贵的情感,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但他如此强烈。当分享快乐与集体认同相互叠加,人们的情况就会被充分激发,从而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共鸣。担忧:这种消极快乐既有可能转化为悲痛,也可能受人利用,“民粹运动”。 积极:我们自己是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因此才能更真实、深厚和持久。 “极乐”境界,快乐的最高等级形态,真正的幸福或永恒的快乐。一旦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就能摆脱情绪的奴役,获得超然物外的快乐。 印度先贤:当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无意识状态时,我们就能将快乐牢牢掌握在手里,任何外力也无法夺走。 弗里德里希·尼采 观点同斯宾诺莎:认为快乐是根本的道德准则,认为快乐的存在使人类活动变得合理合法。快乐纯粹是内在感受,既不来自天堂,也不来自地狱,而是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快乐是可以依靠的生命力量,而悲伤是有损生命,是不祥之物。 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切能够增强我们生命力的东西,它意味着生命面对死亡,健康面对疾病,创造面对惯性时,前者占据了上风。 快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我们需要将自己所有的欲望、激情、热情升华为快乐。 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他强调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与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他不认同基督教中“只有受苦才能获得救赎”的观点,也不认同佛教中“逃避痛苦、去除欲望”的主张,他在两者之外另辟蹊径,欣然接受包括苦难在内的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尽管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伤害和恐惧,但我们仍然要积极面对。这是一种神圣的态度,也是一种绝对的包容,“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将生活是为一种煎熬。 如何验证真正愿意接受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愿意重复你的是人生,真正与生活达到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永恒的轮回”。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 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 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 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 2018-03-14 21:41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伊壁鸠鲁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日复一日吃喝度日,红男绿女纵情声色,流连盛宴尽享美味,这些都无法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方式就是谨慎。对古代的哲学家们而言,谨慎是一种智慧的美德。早于伊壁鸠鲁数十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这一智力上的优点对分辨事物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过上幸福的生活,主要归功于这种理性判断的磨炼。亚里士多德将德行视为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他在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其做出的定义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能够通过快乐和善行带来幸福。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我们称为智慧,其实质就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已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圣奥古斯丁的箴言: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古人用autarkeia一词来定义智慧的理想状态,意思就是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或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对每个人来说,此心即宇宙,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一处安乐则处处安乐,一处不幸则处处不幸。我们常说幸福的瞬间,但在哲人和智者看来,真正的幸福不会转瞬即逝,而是一种持久的状态,是辛勤工作、意志坚定、奋发图强才能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混淆了快感与幸福的概念,我们总是在花样翻新地找乐子,浑然忘记了追寻内心深处持久的幸福。除了快感和幸福,还存在着第三种状态,即快乐。我们应当传播快乐,尽一切可能去除悲伤。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快乐哲学。他认为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斯宾诺莎注意到,当人们遇到困难,行动能力就会减弱,成长也会受阻,这时往往陷入悲伤。相反,如果人们遇到的是一些积极因素,就会加速成长,能力渐强,自然时时感到心情愉悦。因此他将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每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尼采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尼采强调,这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或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这是一种绝对的包容,意思是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是将生活视为一种煎熬。在尼采看来,这才是获得纯粹快乐的必要条件。想象一下,无论是生活中遭遇的烦恼,经历的快乐,还是遇到的人,生过的病,小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不断重复,周而复始,那么只有和生活达成真正的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轮回。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这也许是尼采最独特的贡献。当一个人敞开心扉,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暴露自身的软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自我封闭,或是将感情封闭起来。当然,他们因此少受了很多痛苦,但也将爱挡在了心门之外,无法享受其中蕴藏的深厚快乐。如果你选择情感丰富的人生,那么就要承担与之相应的痛苦,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经历的人生。封闭的心灵对一切免疫,但也包括快乐。敞开心扉的一个前提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需要像孩子那样付出信任,因为没有信心就无法进步。真正的快乐来自进步与自信的感觉,又因分享而效果倍增。保持敏锐直觉和增强分辨能力非常关键,这样有助于远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与事。快乐不会潜滋暗长,它总是来得惊天动地,出人意料。我贷款在法国南部购置了一所漂亮的房子,为了还清贷款,我每天拼命工作,周旋于各式各样的邀请。渐渐地,我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快乐的时光日益黯淡。于是我作出一个决定,卖掉南部的房产,另行购买了一所简朴的房子,将自己从债务中解脱出来。现在,我手中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突然间,我重新发现了享受自然、周游世界、徜徉都市、流连书店的乐趣,找回了这些渐行渐远的习惯曾经带给我的幸福。我再次毫无保留地向生活敞开了心扉。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对抗失眠的小诀窍:临睡前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忆,列举当天发生的五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个好消息、一次愉快的会面、一次惬意的阅读或一些快乐的瞬间,以此让内心充满感恩。从那以后,我时常带着快乐入睡,睡眠质量果然改善了许多。斯多葛派主张,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不要做徒劳无益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放手并非听天由命,而是保持一定距离和相对超脱的态度,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将一切掌控在手中,我们已经慢慢敞开了心扉,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思想,这些正是获得快乐的有利条件。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火车停运,我赶不上中转了;网络连接出了故障等)学会放手,我们其实已经接受了人生的阴晴圆缺,不再像被车拖拽的小狗做出无谓的挣扎。无论生命之河将我带向何方,我都会逐浪而行,顺流而动,前提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你身处逆流,不要抗拒,只需顺流而下,伺机而动,就能最终达到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等待的无非一个于我有利的时机。学会放手,就如同与生活达成了某种形式的一致,无论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举足轻重的大事都能泰然处之,而且无须拥有多么深邃的智慧。斯宾诺莎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在于热情受到束缚,这种束缚才对我们伤害最深。我们必须驱除隐藏在心中的暴君,没有什么比完成这一持久的任务更加重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获得快乐,也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斯宾诺莎所言,人非生而自由,自由要通过努力获取。如果我们不去试着了解自己,涵养自知之明,那么终其一生,我们只会被情绪、欲望、激情、信仰、幻想和理念驱使。我们自以为行事无拘无束,事实上却未能摆脱感性与信仰的左右。能够在他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幸福的奥秘。要获得深厚而持久的快乐,第一条道路是从内心寻找力量,通过释放自己来寻求快乐。第二条道路则与之截然相反,即向他人敞开心扉,借助爱、融合与复联的力量,激活内心快乐的源泉。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一个相同的词指代爱情和友谊,即Philia.他将其形容为生命不可或缺之物。Philia中包含着一个关键的要素,即我们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以此来获取快乐。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什么感情都会变得虚无缥缈或黯然失色。爱与被爱意味着对彼此命运一视同仁,希望对方成就最好的自我,也意味着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能为对方送去快乐。一段认真的感情与功利主义毫无关系,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绝不是因为我在职场、社交和物质等方面有求于你。当然,朋友也可以在工作给予我们帮助,但一旦他无法再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Philia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没有企图,二是互相帮助,缺少了任何一个前提,它就只能在牺牲与痛苦之间摇摆。总之,真正的朋友和伴侣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这种关系无须被动忍受,也并非强加于人,它只是一种选择,需要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人们常说,爱能持续三年。对真爱而言,此言大谬,但对那些靠激情维系的情感而言,却是一点不假,甚至能够维持半年已属不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真爱呢?答案之一是它与Philia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对方的出现总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快乐,他或她展现出的最真实的一面,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答案之二是我们渴望让对方获得快乐,见证他或她的成长以及成就更好的自我。爱不意味着拥有,相反,爱是任其自由呼吸;爱不意味着独占,更不是让他人依附自己,相反,爱是期待对方独立自主。真爱不是挽留,而是放手;它不会令人感到窒息,而是帮人学会更好地呼吸;它深知爱上绝非从属关系,而是让彼此感受真正的自由。爱情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是两个独立自主、不被欲望和承诺所控之人的结合。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得多么透彻:在携手共进的路上,你们要创造空间,让苍穹之风在此起舞。你们要彼此相爱,但不要让爱成为彼此的羁绊。愿爱成为一片大海,奔流于你们的灵魂之间,从此岸到彼岸。你们要盛满彼此的杯盏,但不要只从一只杯中取饮。你们要分享面包,但不能只向一块面包取食。你们一起欢歌曼舞,但务必保持各自的独立。正如鲁特琴的琴弦根根分明,但抚弦动曲,奏响的却是同一旋律。奉献你们的心,但不要任由对方主宰。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比肩而立,但不要靠得太近,因为殿宇的支柱总是彼此分立,橡木亦不在松柏的阴影下矗立生长。冷漠皆因缺乏爱意而放任自流,超脱则是情到深处懂得放手,后者才是不求拥有的真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超脱之人必然内心强大,一方面他坚信自己理应被人所爱,一方面他也勇于接受各种变故。爱人离我们而去,并非第三者从中作祟,仅仅是因为两人之间再无幸福可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阻止,就会剥夺对方的快乐,不但无法助其成长,反而会形成精神的羁绊,抑制或阻断对方的个性化进程。当我们的自尊受到严重挫伤,当人们毫无来由甚至错误地拒绝了我们,我们理应放下一切,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一个需要承认、帮助、安慰的弗朗索瓦,如果能从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愤怒、悲伤或怨恨等情绪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放下的一刻,即是完美的快乐降临之时。如果在某一瞬间,我们的灵魂因生的快乐像绳索一样颤动、嗡鸣,那么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付出所有的永恒亦在所不惜。——尼采赞美诗第126首唱道:流泪播种的,必欢笑收割。这就是顺其自然的奇特力量,它能在显而易见的失序状态中建立或展现一种秩序,它能让听天由命的生活一窥命运温柔的笑脸……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其自然能在苦难的基础上创造自由,激发人类直面现实的勇气,哪怕现实世界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而不是任由这种状况消磨自己的意志,因此,所有生的快乐,所有对生命的赞同,哪怕转瞬即逝,都拥有宇宙般宏大的意义。在风暴的祝福中,我在海上一次次醒来,我凌波起舞,比瓶塞更加轻盈。——兰波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 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 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 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 2018-03-14 21:41 自然会通过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这个信号就是快乐。还有一些更为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比如与朋友聚会,欣赏美景,沉浸在一本赏心悦目的好书之中,倾听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完成一项有趣的工作。快感的两大缺憾让东西方的哲人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即快感如此短暂且充满矛盾,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持久的满足。人们创造出一个概念:幸福感。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伊壁鸠鲁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日复一日吃喝度日,红男绿女纵情声色,流连盛宴尽享美味,这些都无法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方式就是谨慎。对古代的哲学家们而言,谨慎是一种智慧的美德。早于伊壁鸠鲁数十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这一智力上的优点对分辨事物十分重要,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过上幸福的生活,主要归功于这种理性判断的磨炼。亚里士多德将德行视为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他在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其做出的定义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能够通过快乐和善行带来幸福。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我们称为智慧,其实质就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已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圣奥古斯丁的箴言: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古人用autarkeia一词来定义智慧的理想状态,意思就是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或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对每个人来说,此心即宇宙,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一处安乐则处处安乐,一处不幸则处处不幸。我们常说幸福的瞬间,但在哲人和智者看来,真正的幸福不会转瞬即逝,而是一种持久的状态,是辛勤工作、意志坚定、奋发图强才能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混淆了快感与幸福的概念,我们总是在花样翻新地找乐子,浑然忘记了追寻内心深处持久的幸福。除了快感和幸福,还存在着第三种状态,即快乐。我们应当传播快乐,尽一切可能去除悲伤。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快乐哲学。他认为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斯宾诺莎注意到,当人们遇到困难,行动能力就会减弱,成长也会受阻,这时往往陷入悲伤。相反,如果人们遇到的是一些积极因素,就会加速成长,能力渐强,自然时时感到心情愉悦。因此他将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每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尼采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尼采强调,这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或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这是一种绝对的包容,意思是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是将生活视为一种煎熬。在尼采看来,这才是获得纯粹快乐的必要条件。想象一下,无论是生活中遭遇的烦恼,经历的快乐,还是遇到的人,生过的病,小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不断重复,周而复始,那么只有和生活达成真正的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轮回。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这也许是尼采最独特的贡献。当一个人敞开心扉,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暴露自身的软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自我封闭,或是将感情封闭起来。当然,他们因此少受了很多痛苦,但也将爱挡在了心门之外,无法享受其中蕴藏的深厚快乐。如果你选择情感丰富的人生,那么就要承担与之相应的痛苦,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经历的人生。封闭的心灵对一切免疫,但也包括快乐。敞开心扉的一个前提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需要像孩子那样付出信任,因为没有信心就无法进步。真正的快乐来自进步与自信的感觉,又因分享而效果倍增。保持敏锐直觉和增强分辨能力非常关键,这样有助于远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与事。快乐不会潜滋暗长,它总是来得惊天动地,出人意料。我贷款在法国南部购置了一所漂亮的房子,为了还清贷款,我每天拼命工作,周旋于各式各样的邀请。渐渐地,我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快乐的时光日益黯淡。于是我作出一个决定,卖掉南部的房产,另行购买了一所简朴的房子,将自己从债务中解脱出来。现在,我手中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突然间,我重新发现了享受自然、周游世界、徜徉都市、流连书店的乐趣,找回了这些渐行渐远的习惯曾经带给我的幸福。我再次毫无保留地向生活敞开了心扉。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对抗失眠的小诀窍:临睡前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忆,列举当天发生的五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个好消息、一次愉快的会面、一次惬意的阅读或一些快乐的瞬间,以此让内心充满感恩。从那以后,我时常带着快乐入睡,睡眠质量果然改善了许多。斯多葛派主张,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不要做徒劳无益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放手并非听天由命,而是保持一定距离和相对超脱的态度,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将一切掌控在手中,我们已经慢慢敞开了心扉,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思想,这些正是获得快乐的有利条件。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火车停运,我赶不上中转了;网络连接出了故障等)学会放手,我们其实已经接受了人生的阴晴圆缺,不再像被车拖拽的小狗做出无谓的挣扎。无论生命之河将我带向何方,我都会逐浪而行,顺流而动,前提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你身处逆流,不要抗拒,只需顺流而下,伺机而动,就能最终达到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等待的无非一个于我有利的时机。学会放手,就如同与生活达成了某种形式的一致,无论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举足轻重的大事都能泰然处之,而且无须拥有多么深邃的智慧。斯宾诺莎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在于热情受到束缚,这种束缚才对我们伤害最深。我们必须驱除隐藏在心中的暴君,没有什么比完成这一持久的任务更加重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获得快乐,也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正如斯宾诺莎所言,人非生而自由,自由要通过努力获取。如果我们不去试着了解自己,涵养自知之明,那么终其一生,我们只会被情绪、欲望、激情、信仰、幻想和理念驱使。我们自以为行事无拘无束,事实上却未能摆脱感性与信仰的左右。能够在他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幸福的奥秘。要获得深厚而持久的快乐,第一条道路是从内心寻找力量,通过释放自己来寻求快乐。第二条道路则与之截然相反,即向他人敞开心扉,借助爱、融合与复联的力量,激活内心快乐的源泉。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一个相同的词指代爱情和友谊,即Philia.他将其形容为生命不可或缺之物。Philia中包含着一个关键的要素,即我们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以此来获取快乐。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什么感情都会变得虚无缥缈或黯然失色。爱与被爱意味着对彼此命运一视同仁,希望对方成就最好的自我,也意味着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能为对方送去快乐。一段认真的感情与功利主义毫无关系,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绝不是因为我在职场、社交和物质等方面有求于你。当然,朋友也可以在工作给予我们帮助,但一旦他无法再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Philia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没有企图,二是互相帮助,缺少了任何一个前提,它就只能在牺牲与痛苦之间摇摆。总之,真正的朋友和伴侣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这种关系无须被动忍受,也并非强加于人,它只是一种选择,需要精心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人们常说,爱能持续三年。对真爱而言,此言大谬,但对那些靠激情维系的情感而言,却是一点不假,甚至能够维持半年已属不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真爱呢?答案之一是它与Philia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对方的出现总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快乐,他或她展现出的最真实的一面,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答案之二是我们渴望让对方获得快乐,见证他或她的成长以及成就更好的自我。爱不意味着拥有,相反,爱是任其自由呼吸;爱不意味着独占,更不是让他人依附自己,相反,爱是期待对方独立自主。真爱不是挽留,而是放手;它不会令人感到窒息,而是帮人学会更好地呼吸;它深知爱上绝非从属关系,而是让彼此感受真正的自由。爱情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是两个独立自主、不被欲望和承诺所控之人的结合。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得多么透彻:在携手共进的路上,你们要创造空间,让苍穹之风在此起舞。你们要彼此相爱,但不要让爱成为彼此的羁绊。愿爱成为一片大海,奔流于你们的灵魂之间,从此岸到彼岸。你们要盛满彼此的杯盏,但不要只从一只杯中取饮。你们要分享面包,但不能只向一块面包取食。你们一起欢歌曼舞,但务必保持各自的独立。正如鲁特琴的琴弦根根分明,但抚弦动曲,奏响的却是同一旋律。奉献你们的心,但不要任由对方主宰。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比肩而立,但不要靠得太近,因为殿宇的支柱总是彼此分立,橡木亦不在松柏的阴影下矗立生长。冷漠皆因缺乏爱意而放任自流,超脱则是情到深处懂得放手,后者才是不求拥有的真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超脱之人必然内心强大,一方面他坚信自己理应被人所爱,一方面他也勇于接受各种变故。爱人离我们而去,并非第三者从中作祟,仅仅是因为两人之间再无幸福可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阻止,就会剥夺对方的快乐,不但无法助其成长,反而会形成精神的羁绊,抑制或阻断对方的个性化进程。当我们的自尊受到严重挫伤,当人们毫无来由甚至错误地拒绝了我们,我们理应放下一切,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一个需要承认、帮助、安慰的弗朗索瓦,如果能从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愤怒、悲伤或怨恨等情绪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放下的一刻,即是完美的快乐降临之时。如果在某一瞬间,我们的灵魂因生的快乐像绳索一样颤动、嗡鸣,那么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付出所有的永恒亦在所不惜。——尼采赞美诗第126首唱道:流泪播种的,必欢笑收割。这就是顺其自然的奇特力量,它能在显而易见的失序状态中建立或展现一种秩序,它能让听天由命的生活一窥命运温柔的笑脸……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其自然能在苦难的基础上创造自由,激发人类直面现实的勇气,哪怕现实世界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而不是任由这种状况消磨自己的意志,因此,所有生的快乐,所有对生命的赞同,哪怕转瞬即逝,都拥有宇宙般宏大的意义。在风暴的祝福中,我在海上一次次醒来,我凌波起舞,比瓶塞更加轻盈。——兰波 快感、幸福和快乐 A.快感: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 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 2018-01-26 16:09  2人喜欢 1.普遍的快感:外部感受,吃,喝,休息等; 2.内在的快感,属于心灵和精神范畴,如欣赏美景、和朋友聚会、完成工作等。 快感的缺陷: 1.无法持久。如果我们只注重寻找快感的过程,那么快感将很难持久; 2.快感在短时间内令人愉悦,然而从长远看却于人有害。比如吃无节制地吃、喝、性关系等。B.幸福感: 一种持久的满足,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取决于外部环境,亦不会最终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是一种更加广义而持久的快感。 幸福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而非建立在外部环境上。关于幸福感的讨论: 1.没有快感就没有幸福,只有学会分辨和节制快感,才能获得幸福。 代表人物: 1.1伊壁鸠鲁。 他不反对追求快感,也不鼓吹禁欲苦行,但认为纵欲过度会让快感荡然无存,无果我们懂得控制数量、重视质量,就能更好滴从事物中享受乐趣。 “Less is More”潮流的先驱。 只有理性审慎地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摒弃那些会对灵魂造成最大困扰的无益选择,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和最好的方式是:“谨慎”1.2农民哲学家:皮埃尔·拉比的至理名言:“幸福的节制”1.3亚里士多德 理性判断的磨练,德行,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基于我们自身而言,选择出合适的平衡点作为行为准则,无过之且无不及,适度。 节制,也是弥足珍贵的优点。1.4印度的佛陀,悉达多,释迦摩尼 中庸,即节制与平衡,这正是幸福的源泉。1.5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也成为和谐,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将和谐理念应用到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6蒙田,或许是第一位研究幸福生活的近代哲学家 幸福由简单的快感构成,如恋爱、饮食、散步、跳舞、学习等,这种幸福可知可感,而且能够尽情享受。 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快乐才能与日俱增。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应该让幸福摆脱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找到新的动力,即从自身寻求幸福。这种幸福的更高境界成为智慧。 2.智慧,实质是与生活达成和解,热爱生活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出于一己私欲或其他原因,不惜代价地改造整个世界。 自足,通过获得内心的自由,不再将自身的幸与不幸建立在外部环境上。这种自由的状态让我们学会欣然接受一切生命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在多数情况下,愉快与忧愁一样,不过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智慧能够包容一切,它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尽可能全面和持久的状态,而非短暂的欢愉。拥有了智慧,就找到了幸福真正的源泉。圣·奥古斯丁:“幸福,就是继续追寻已经拥有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们分清什么东西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什么东西在掌控之外;能够掌控的就要试着去改变,比如戒酒、戒除恶习、控制不良嗜好;对于不在掌控之内的情况,就要学会接受。“所谓的智慧,就是接受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抗力,与其拒绝接受、与命运对抗,不如接受现实,顺应生活的安排。C.快乐: 《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中描述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件事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其特别之处在于强度大,而且能够触及人的全部感官;快乐是快感的加强版,更强烈、更全面、更深厚。 快乐的表现形式通常比较含蓄、迟缓;更具爆发力,剧烈而充满激情;具有感染力,需要分享和传递的感觉;短暂性的;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感情,有助于增强生命力,让我们活力四射。快感可以事先计划 VS 快乐既没有理由,也无法预知。斯宾诺莎: “万物能力或有大小,但都在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 他将快乐定义为: “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是说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 快乐是一切德行的基石与终极目标,快乐是生存能力的完善与增强。 消极的快乐 VS 积极的快乐 消极:一种情绪上的冲动,我们自己仅仅是构成快乐的部分原因,这种快乐通常来自想象,我们无法从中获取力量;但也包含一种因认同感而产生的快乐,具有积极意义。虽然这种快乐未必是最高贵的情感,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但他如此强烈。当分享快乐与集体认同相互叠加,人们的情况就会被充分激发,从而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共鸣。担忧:这种消极快乐既有可能转化为悲痛,也可能受人利用,“民粹运动”。 积极:我们自己是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因此才能更真实、深厚和持久。 “极乐”境界,快乐的最高等级形态,真正的幸福或永恒的快乐。一旦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就能摆脱情绪的奴役,获得超然物外的快乐。 印度先贤:当我们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无意识状态时,我们就能将快乐牢牢掌握在手里,任何外力也无法夺走。 弗里德里希·尼采 观点同斯宾诺莎:认为快乐是根本的道德准则,认为快乐的存在使人类活动变得合理合法。快乐纯粹是内在感受,既不来自天堂,也不来自地狱,而是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快乐是可以依靠的生命力量,而悲伤是有损生命,是不祥之物。 快乐即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在内。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切能够增强我们生命力的东西,它意味着生命面对死亡,健康面对疾病,创造面对惯性时,前者占据了上风。 快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我们需要将自己所有的欲望、激情、热情升华为快乐。 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他强调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与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他不认同基督教中“只有受苦才能获得救赎”的观点,也不认同佛教中“逃避痛苦、去除欲望”的主张,他在两者之外另辟蹊径,欣然接受包括苦难在内的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尽管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伤害和恐惧,但我们仍然要积极面对。这是一种神圣的态度,也是一种绝对的包容,“对命运的热爱”,即热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不仅仅将生活是为一种煎熬。 如何验证真正愿意接受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愿意重复你的是人生,真正与生活达到和解,获得纯粹的快乐,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永恒的轮回”。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