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光子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副标题:
作者:光子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6618
出版时间:2017
页数:
定价:48.00
内容简介: 看了非常茅塞顿开 关于弦理论 关于崩塌(collapse)好的书就是能让人看了心情愉悦 然后又继续留下引线 继续去探索未知 光子的这本书做到了 这本书可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启发思考。但全本读完觉得作者的某些观点似乎有些矛盾,若只作为一本启发思考的书,不失为一篇佳作,若想探索哲学与世界,则略有不足。 这本书非常像国外的灵修之类的书。甚至看出了一点基督教在科学下寻求发展的影子。前期论证太多太散,让结论重量略低,整体平衡感不太够。心灵鸡汤就是平时看着没什么味道,关键时刻可以打出鸡血的感觉来。 很好的一本科普书,致使我经常在睡觉前回忆里面也许在物理学等理工科人士心中习以为常的双缝实验观察导致现实量子力学乒乓球云雾黎曼几何,既是几率波又是能被观察塌缩成的粒子...哈哈哈,你如果问我现在所处何地,我可能会回答,在银河系。。这种回答以前会以为是the big bang 中的搞笑台词,现在才发现是自己浅薄了...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搞不懂物理、看不懂哲学、至今还没有任何信仰的我来说,我现在,在这里敲下一些字,美其名曰为“读后感”是不是有些荒唐。那么,姑且就让我把这篇文字定义为对这本书的感谢。 首先,我获得这本书还是因为种种的机缘巧合。参加活动多次,这次受到垂怜,获得了这... 每人皆是一宇宙,这是古希腊圣贤的处世哲学,也是我对于《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这本书最深之共鸣。 我是谁?这世界如何而来?我为何存在?这是当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攀登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时所与生俱来的问题。诚如本书所展现的,自古至今,由中及外,从公... 对于这本书,坦率地讲,我所能写的只能是读后感而不是所谓书评。因为我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没有达到可以评价它的高度。即使是写读后感也不容易,我必须调动最大的内在能量去理解其内容,然后理清思路,试着用新的眼光审视我的既有世界观,从而说清楚我感想到了什么。即便如此,这... 合上这本讲述人·世界·宇宙之书,正在京郊月夜。四下无人,虫鸣山寂,一首唐诗——《春江花月夜》涌上心头: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环宇一片空明,通往永恒之门徐徐打开,洁白的月光如同天上洒落的晶莹飞霜,在空气中发出细微的震颤。月光白沙、过去未来,消... 我是在医学院学解剖的时候开始怀疑进化论的,看到人体里那么多精巧的构造,感觉要是通过进化来筛选出来这些结构,得多少亿年吧。然后学生理学,更是有悖于我的旧认知模式了。解释一个个生理现象的,书上居然全明写着是假说。而且,同一个现象,居然要学不止一个假说。天呐,我...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一开始会用很多稀奇古怪的“谎言”逗我(比如从公园捡来的,或是从星空划落到人间的),在我懂事后我才知道我是妈妈生下来的,于是我便想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每当我一直这样追溯着想问题时,我就会...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层层的彩虹圈,引出了开篇。书中也处处有作者的摄影作品结合着不同颜色的篇章,好像彩虹一样把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作者以简单、流畅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层层铺叙出物理,生物,哲学的发现及依旧未能被证明的疑团。本以为是一本科学的读... 这是一本奇书,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的思考。 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内容,是对咱们这个物质世界本质的接近,真期待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终极答案。其中关于生命科学的描写非常生动,堪比《昆虫记》般有趣。很多年后,我们生物系的硕士以及博士,乃至达尔文,都因为生物... 人类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 这本书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向我们解释了万物生长。 人由细胞组成,细胞里有DNA,DNA里有原子,如果原子是20层楼高,原子核就是一颗芝麻,按照现在玄理论,原子核里有的其实都是波,是能量。人眼睛闭起来,对面的你可能都不存...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 《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 2018-04-30 07:26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是一本谈论文化、人性与伦理的书,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印度的古老哲学、基督教神学的思辨时时见诸于字里行间。作者在书中试图阐释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将人类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体系的理念、不同宗教的教义都统合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之下,通过现代科学的视角来透视与考量。在这个新的宇宙观里,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中国与印度的古老哲学、不同宗教的教义都整合在了一起,而且行文透彻简洁、逻辑清晰、推论自然,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无可置疑又决然迥异于既往认知的真实世界。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不是在学科细分之下的那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而是作者统合了各类研究成果之后,对世界的用心思考与整体认知,更融合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真诚体悟。但如果你认为这是民科式的脑洞大开,或者市面上流行的那种贩卖格言的心灵鸡汤,那你就错了。作者光子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埃瑞克·坎德尔(Eric Kandel)。光子在写作中保持了理学博士的严谨态度,不同的是这些枯燥的科学实验、学术概念在光子笔下都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科学史的重大发现、科学家的生活八卦都娓娓道来,笔调不激不厉,甚至不乏幽默,生动雄辩,引人入胜。尽管是作者对生命与世界的严肃探讨,却是一本非常容易读得下去的书。人是万物的尺度作者光子将科学作为其思考宇宙与人生问题的基础,这既与他是理科出身的学术背景有关,也与当代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在大约两百年前,人们一直是或从宗教教义、或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到今天,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了最大的世俗权威。哲学的传统地盘也不断被科学蚕食,即使是像人性的善恶、自由意志、道德、审美这类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终点,才是哲学的起点,现代科学成就斐然,哲学的起点已被推向很远的位置,到现在已无力再为人们提供一套有效的世界观了,哲学界仍然活跃于人们视野里的就剩下政治哲学了。我这样将科学、宗教与哲学分开来说,光子肯定不会同意。光子在书中写道,“科学与宗教表面上有天壤之别、是水火不容的,实质上却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一对阴阳”。在作者看来,不仅科学与宗教是一对阴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了阴阳统一的圆。作者是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论证世界的阴阳统一的。在量子物理学的研究里,光既有粒子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在没被观察到时是波,一旦被观察到就是粒子。不仅光是这样,整个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在没被观察时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只有当我们观察时,才在观察者的意识里“塌缩(collapse)”成确定的实体。从量子物理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可以同时具备在表面看来水火不容、相互矛盾的性质。世界之所以呈现得如此丰富多彩,与观察者的意识密不可分,只有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才“塌缩”成观察者的视像,如果没有观察者,世界只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呈现出什么样子依赖于观察者的感官,比如不同频率的光波通过眼睛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在人的神经系统里就成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波通过耳朵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就在人脑中形成了音色不一、音调不同的声音……世界是什么样,都是感官最终塑造的。“我”与“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如此存在,“世界”才如此存在。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很不一样。比如,人觉得是万籁俱寂的夜晚,在鸽子的耳朵里,周边的世界却到处是风吹草动,因为从次声波到超声波,鸽子都能收听到;人类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狗能感知到的颜色却非常有限,甚至只能看到一个有不同亮度的黑白世界;蝙蝠的听力则代替了视力,能在漆黑的夜空凭听觉捕猎。不仅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不同,即使同为人类,你和我也不是色盲或弱视,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各自视网膜的感光能力、视神经的传导能力和视觉大脑皮层都存在个体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我·世界》这本书从量子物理学的科学实验出发,最后与古圣先贤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殊途同归。从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到相对论,从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到不知名物种的感知力,所有逻辑和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世界,“我”正是“我的世界”的中心。“我”和“我的世界”组成了一个完整不可分的“我·世界”,在这个“我·世界”里的其他人只是“我”脑海里的投影,但他们也不是假的,他们分别有自己的“我·世界”,是各自世界的中心。正是科学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崩塌、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兴起之后,这个世界的所有“实在”都成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上帝死了,权威与真理不再存在了,前现代的所有真理都只不过是叙事而已。一个分裂的物理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图景,人们不再相信单一的真理,各种后现代思潮竞相引发,个人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推崇,挺立的是个人的价值、自由和体验。“机器中的幽灵”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成了“世界”的中心,那么“我”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意识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意识不是肉体,不是大脑的机能,而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人脑是能用量子力学描述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只有意识是量子力学范畴以外的、唯一的‘观察者’”。物质世界都由粒子组成,在没有意识观察时,只是一堆可能性,有且只有意识能将“可能性”塌缩成粒子,“固化”粒子。很显然,这是笛卡尔式的一种灵肉分离的身心二元论——物质与意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肉体和心灵,心灵完全不同于躯体,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服从机械法则,心灵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不受机械法则的支配。20世纪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将笛卡尔的这套理论称之为“机器中的幽灵”:人的躯体就是一架“机器”,他必须服从于不可以违背的物理法则、化学定律和生物规律,而我们的灵魂像幽灵一样栖居在躯体之内操控着这架“机器”。然而,遵循因果规律的“机器”与能够自由选择的“幽灵”之间的墙已经开始被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所突破。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证明了心理活动完全取决于大脑组织中发生的生理事件,统一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比如记忆,这是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说,“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记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并不玄,也不虚,不管哪类形式的记忆,在大脑里都以神经元网络的形式存在。一段经历在大脑内被储存的生理过程,就是生化合成物把大脑神经元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之间调整并建立新的联系,大脑中的某种蛋白质则使突触产生持久性改变。经过这样一个生化过程,我们的经历就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了。自从知道了记忆的神经机制之后,医学界发现了很多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蛋白的形成而删除人特定的记忆,这些“消除”记忆的方法不只是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了,还被用来消除心理创伤记忆,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现记忆的神经机制的,正是作者光子的导师——坎德尔教授,他因为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我·世界》一书中,对这项伟大发现的意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挺遗憾的。另外,遗传行为学也发现了意识与生物体的密切关联,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理性、非理性、情绪、语言以及文化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正在被不断发展的科学所击破,如果光子能更充分地考虑这些科学成果,也许在思考人性的时候会更加深入。“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对于作者所主张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世界”的论断,我也持有保留意见。这句话也许可以说得更准确,比如,“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完全一样的世界”。早在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他说“我们始终不能直接知觉外物自身的性质”,“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的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缪勒的论断颇有高明之处,但感官为什么会有分化?事实上,感觉神经的分化源于进化,这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光线、声音、气味、味道等各种刺激使得一些物种产生了与刺激相适应的感觉,也使人类进化出相应的神经系统来辨别、接收、处理不同的环境刺激。虽然大脑处理是感觉器官传来的神经冲动,但这些信号都客观地反映了环境刺激真实的性质。如果进化而来的感官不能真实地反映环境,那物种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即使人与人之间的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存在个体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一个共同认知的世界。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完光子的《我·世界》这本书,我自然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Gorgias)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历来被哲学家们冠以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帽子,但光子却在书中,以大量坚实的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高尔吉亚的论断是正确的:世界真的不存在,我们都生活自己的世界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而人与人的世界存在真实的差异,彼此只是各自世界的投影而已。光子本是要在实验室里的走探究科学知识的专业之路,但他却从实验室里出走了,走上了用专业知识探究人性的路,光子的这本书展示就是他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也许你并不会满足于他的探索,但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常人视而不见但又精彩绝伦的世界,你也不会再用从前的眼光看世界了。对你来说,可能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了。黄凯平2018年1月31日初稿,4月28日修订稿(转,非原创)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 《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 2018-04-30 07:26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是一本谈论文化、人性与伦理的书,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印度的古老哲学、基督教神学的思辨时时见诸于字里行间。作者在书中试图阐释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将人类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体系的理念、不同宗教的教义都统合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之下,通过现代科学的视角来透视与考量。在这个新的宇宙观里,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中国与印度的古老哲学、不同宗教的教义都整合在了一起,而且行文透彻简洁、逻辑清晰、推论自然,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无可置疑又决然迥异于既往认知的真实世界。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不是在学科细分之下的那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而是作者统合了各类研究成果之后,对世界的用心思考与整体认知,更融合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真诚体悟。但如果你认为这是民科式的脑洞大开,或者市面上流行的那种贩卖格言的心灵鸡汤,那你就错了。作者光子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埃瑞克·坎德尔(Eric Kandel)。光子在写作中保持了理学博士的严谨态度,不同的是这些枯燥的科学实验、学术概念在光子笔下都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科学史的重大发现、科学家的生活八卦都娓娓道来,笔调不激不厉,甚至不乏幽默,生动雄辩,引人入胜。尽管是作者对生命与世界的严肃探讨,却是一本非常容易读得下去的书。人是万物的尺度作者光子将科学作为其思考宇宙与人生问题的基础,这既与他是理科出身的学术背景有关,也与当代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在大约两百年前,人们一直是或从宗教教义、或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到今天,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了最大的世俗权威。哲学的传统地盘也不断被科学蚕食,即使是像人性的善恶、自由意志、道德、审美这类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终点,才是哲学的起点,现代科学成就斐然,哲学的起点已被推向很远的位置,到现在已无力再为人们提供一套有效的世界观了,哲学界仍然活跃于人们视野里的就剩下政治哲学了。我这样将科学、宗教与哲学分开来说,光子肯定不会同意。光子在书中写道,“科学与宗教表面上有天壤之别、是水火不容的,实质上却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一对阴阳”。在作者看来,不仅科学与宗教是一对阴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了阴阳统一的圆。作者是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论证世界的阴阳统一的。在量子物理学的研究里,光既有粒子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在没被观察到时是波,一旦被观察到就是粒子。不仅光是这样,整个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在没被观察时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只有当我们观察时,才在观察者的意识里“塌缩(collapse)”成确定的实体。从量子物理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可以同时具备在表面看来水火不容、相互矛盾的性质。世界之所以呈现得如此丰富多彩,与观察者的意识密不可分,只有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才“塌缩”成观察者的视像,如果没有观察者,世界只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呈现出什么样子依赖于观察者的感官,比如不同频率的光波通过眼睛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在人的神经系统里就成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波通过耳朵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就在人脑中形成了音色不一、音调不同的声音……世界是什么样,都是感官最终塑造的。“我”与“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如此存在,“世界”才如此存在。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很不一样。比如,人觉得是万籁俱寂的夜晚,在鸽子的耳朵里,周边的世界却到处是风吹草动,因为从次声波到超声波,鸽子都能收听到;人类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狗能感知到的颜色却非常有限,甚至只能看到一个有不同亮度的黑白世界;蝙蝠的听力则代替了视力,能在漆黑的夜空凭听觉捕猎。不仅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不同,即使同为人类,你和我也不是色盲或弱视,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各自视网膜的感光能力、视神经的传导能力和视觉大脑皮层都存在个体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我·世界》这本书从量子物理学的科学实验出发,最后与古圣先贤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殊途同归。从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到相对论,从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到不知名物种的感知力,所有逻辑和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世界,“我”正是“我的世界”的中心。“我”和“我的世界”组成了一个完整不可分的“我·世界”,在这个“我·世界”里的其他人只是“我”脑海里的投影,但他们也不是假的,他们分别有自己的“我·世界”,是各自世界的中心。正是科学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崩塌、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兴起之后,这个世界的所有“实在”都成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上帝死了,权威与真理不再存在了,前现代的所有真理都只不过是叙事而已。一个分裂的物理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图景,人们不再相信单一的真理,各种后现代思潮竞相引发,个人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推崇,挺立的是个人的价值、自由和体验。“机器中的幽灵”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成了“世界”的中心,那么“我”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意识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意识不是肉体,不是大脑的机能,而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人脑是能用量子力学描述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只有意识是量子力学范畴以外的、唯一的‘观察者’”。物质世界都由粒子组成,在没有意识观察时,只是一堆可能性,有且只有意识能将“可能性”塌缩成粒子,“固化”粒子。很显然,这是笛卡尔式的一种灵肉分离的身心二元论——物质与意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肉体和心灵,心灵完全不同于躯体,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服从机械法则,心灵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不受机械法则的支配。20世纪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将笛卡尔的这套理论称之为“机器中的幽灵”:人的躯体就是一架“机器”,他必须服从于不可以违背的物理法则、化学定律和生物规律,而我们的灵魂像幽灵一样栖居在躯体之内操控着这架“机器”。然而,遵循因果规律的“机器”与能够自由选择的“幽灵”之间的墙已经开始被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所突破。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证明了心理活动完全取决于大脑组织中发生的生理事件,统一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比如记忆,这是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说,“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记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并不玄,也不虚,不管哪类形式的记忆,在大脑里都以神经元网络的形式存在。一段经历在大脑内被储存的生理过程,就是生化合成物把大脑神经元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之间调整并建立新的联系,大脑中的某种蛋白质则使突触产生持久性改变。经过这样一个生化过程,我们的经历就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了。自从知道了记忆的神经机制之后,医学界发现了很多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蛋白的形成而删除人特定的记忆,这些“消除”记忆的方法不只是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了,还被用来消除心理创伤记忆,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现记忆的神经机制的,正是作者光子的导师——坎德尔教授,他因为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我·世界》一书中,对这项伟大发现的意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挺遗憾的。另外,遗传行为学也发现了意识与生物体的密切关联,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理性、非理性、情绪、语言以及文化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正在被不断发展的科学所击破,如果光子能更充分地考虑这些科学成果,也许在思考人性的时候会更加深入。“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对于作者所主张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世界”的论断,我也持有保留意见。这句话也许可以说得更准确,比如,“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完全一样的世界”。早在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他说“我们始终不能直接知觉外物自身的性质”,“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的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缪勒的论断颇有高明之处,但感官为什么会有分化?事实上,感觉神经的分化源于进化,这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光线、声音、气味、味道等各种刺激使得一些物种产生了与刺激相适应的感觉,也使人类进化出相应的神经系统来辨别、接收、处理不同的环境刺激。虽然大脑处理是感觉器官传来的神经冲动,但这些信号都客观地反映了环境刺激真实的性质。如果进化而来的感官不能真实地反映环境,那物种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即使人与人之间的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存在个体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一个共同认知的世界。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完光子的《我·世界》这本书,我自然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Gorgias)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历来被哲学家们冠以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帽子,但光子却在书中,以大量坚实的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高尔吉亚的论断是正确的:世界真的不存在,我们都生活自己的世界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而人与人的世界存在真实的差异,彼此只是各自世界的投影而已。光子本是要在实验室里的走探究科学知识的专业之路,但他却从实验室里出走了,走上了用专业知识探究人性的路,光子的这本书展示就是他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也许你并不会满足于他的探索,但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常人视而不见但又精彩绝伦的世界,你也不会再用从前的眼光看世界了。对你来说,可能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了。黄凯平2018年1月31日初稿,4月28日修订稿(转,非原创)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 《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 2018-04-30 07:26 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光子的《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大约半年前,好友向我推荐她刚编辑好的一本书——《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当时书还没有正式上市,我拿到的还是印刷厂送来的清样。书的装帧非常别致,封面有一层层镂空的环形,正好形成一个七色的彩环,对应着全书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篇章。《我·世界》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科普读物,但书中却跨越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这也不是一本谈论文化、人性与伦理的书,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印度的古老哲学、基督教神学的思辨时时见诸于字里行间。作者在书中试图阐释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将人类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体系的理念、不同宗教的教义都统合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之下,通过现代科学的视角来透视与考量。在这个新的宇宙观里,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中国与印度的古老哲学、不同宗教的教义都整合在了一起,而且行文透彻简洁、逻辑清晰、推论自然,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无可置疑又决然迥异于既往认知的真实世界。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不是在学科细分之下的那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而是作者统合了各类研究成果之后,对世界的用心思考与整体认知,更融合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真诚体悟。但如果你认为这是民科式的脑洞大开,或者市面上流行的那种贩卖格言的心灵鸡汤,那你就错了。作者光子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埃瑞克·坎德尔(Eric Kandel)。光子在写作中保持了理学博士的严谨态度,不同的是这些枯燥的科学实验、学术概念在光子笔下都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科学史的重大发现、科学家的生活八卦都娓娓道来,笔调不激不厉,甚至不乏幽默,生动雄辩,引人入胜。尽管是作者对生命与世界的严肃探讨,却是一本非常容易读得下去的书。人是万物的尺度作者光子将科学作为其思考宇宙与人生问题的基础,这既与他是理科出身的学术背景有关,也与当代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在大约两百年前,人们一直是或从宗教教义、或从哲学思考中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到今天,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了最大的世俗权威。哲学的传统地盘也不断被科学蚕食,即使是像人性的善恶、自由意志、道德、审美这类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终点,才是哲学的起点,现代科学成就斐然,哲学的起点已被推向很远的位置,到现在已无力再为人们提供一套有效的世界观了,哲学界仍然活跃于人们视野里的就剩下政治哲学了。我这样将科学、宗教与哲学分开来说,光子肯定不会同意。光子在书中写道,“科学与宗教表面上有天壤之别、是水火不容的,实质上却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一对阴阳”。在作者看来,不仅科学与宗教是一对阴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了阴阳统一的圆。作者是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论证世界的阴阳统一的。在量子物理学的研究里,光既有粒子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在没被观察到时是波,一旦被观察到就是粒子。不仅光是这样,整个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在没被观察时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只有当我们观察时,才在观察者的意识里“塌缩(collapse)”成确定的实体。从量子物理学的视角来看,世界可以同时具备在表面看来水火不容、相互矛盾的性质。世界之所以呈现得如此丰富多彩,与观察者的意识密不可分,只有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才“塌缩”成观察者的视像,如果没有观察者,世界只是一堆不确定的几率波。在观察者的意识里,世界呈现出什么样子依赖于观察者的感官,比如不同频率的光波通过眼睛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在人的神经系统里就成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波通过耳朵这种生物器官的转化,就在人脑中形成了音色不一、音调不同的声音……世界是什么样,都是感官最终塑造的。“我”与“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如此存在,“世界”才如此存在。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很不一样。比如,人觉得是万籁俱寂的夜晚,在鸽子的耳朵里,周边的世界却到处是风吹草动,因为从次声波到超声波,鸽子都能收听到;人类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狗能感知到的颜色却非常有限,甚至只能看到一个有不同亮度的黑白世界;蝙蝠的听力则代替了视力,能在漆黑的夜空凭听觉捕猎。不仅不同物种对世界的感知不同,即使同为人类,你和我也不是色盲或弱视,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各自视网膜的感光能力、视神经的传导能力和视觉大脑皮层都存在个体差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我·世界》这本书从量子物理学的科学实验出发,最后与古圣先贤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殊途同归。从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到相对论,从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到不知名物种的感知力,所有逻辑和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世界,“我”正是“我的世界”的中心。“我”和“我的世界”组成了一个完整不可分的“我·世界”,在这个“我·世界”里的其他人只是“我”脑海里的投影,但他们也不是假的,他们分别有自己的“我·世界”,是各自世界的中心。正是科学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崩塌、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兴起之后,这个世界的所有“实在”都成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上帝死了,权威与真理不再存在了,前现代的所有真理都只不过是叙事而已。一个分裂的物理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图景,人们不再相信单一的真理,各种后现代思潮竞相引发,个人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推崇,挺立的是个人的价值、自由和体验。“机器中的幽灵”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成了“世界”的中心,那么“我”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意识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意识不是肉体,不是大脑的机能,而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人脑是能用量子力学描述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只有意识是量子力学范畴以外的、唯一的‘观察者’”。物质世界都由粒子组成,在没有意识观察时,只是一堆可能性,有且只有意识能将“可能性”塌缩成粒子,“固化”粒子。很显然,这是笛卡尔式的一种灵肉分离的身心二元论——物质与意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肉体和心灵,心灵完全不同于躯体,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服从机械法则,心灵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不受机械法则的支配。20世纪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将笛卡尔的这套理论称之为“机器中的幽灵”:人的躯体就是一架“机器”,他必须服从于不可以违背的物理法则、化学定律和生物规律,而我们的灵魂像幽灵一样栖居在躯体之内操控着这架“机器”。然而,遵循因果规律的“机器”与能够自由选择的“幽灵”之间的墙已经开始被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所突破。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证明了心理活动完全取决于大脑组织中发生的生理事件,统一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比如记忆,这是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说,“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记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并不玄,也不虚,不管哪类形式的记忆,在大脑里都以神经元网络的形式存在。一段经历在大脑内被储存的生理过程,就是生化合成物把大脑神经元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之间调整并建立新的联系,大脑中的某种蛋白质则使突触产生持久性改变。经过这样一个生化过程,我们的经历就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了。自从知道了记忆的神经机制之后,医学界发现了很多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蛋白的形成而删除人特定的记忆,这些“消除”记忆的方法不只是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了,还被用来消除心理创伤记忆,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现记忆的神经机制的,正是作者光子的导师——坎德尔教授,他因为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我·世界》一书中,对这项伟大发现的意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挺遗憾的。另外,遗传行为学也发现了意识与生物体的密切关联,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理性、非理性、情绪、语言以及文化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正在被不断发展的科学所击破,如果光子能更充分地考虑这些科学成果,也许在思考人性的时候会更加深入。“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对于作者所主张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世界”的论断,我也持有保留意见。这句话也许可以说得更准确,比如,“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独特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一个大家共同认知的完全一样的世界”。早在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他说“我们始终不能直接知觉外物自身的性质”,“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的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缪勒的论断颇有高明之处,但感官为什么会有分化?事实上,感觉神经的分化源于进化,这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光线、声音、气味、味道等各种刺激使得一些物种产生了与刺激相适应的感觉,也使人类进化出相应的神经系统来辨别、接收、处理不同的环境刺激。虽然大脑处理是感觉器官传来的神经冲动,但这些信号都客观地反映了环境刺激真实的性质。如果进化而来的感官不能真实地反映环境,那物种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即使人与人之间的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存在个体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一个共同认知的世界。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读完光子的《我·世界》这本书,我自然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Gorgias)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历来被哲学家们冠以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帽子,但光子却在书中,以大量坚实的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高尔吉亚的论断是正确的:世界真的不存在,我们都生活自己的世界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而人与人的世界存在真实的差异,彼此只是各自世界的投影而已。光子本是要在实验室里的走探究科学知识的专业之路,但他却从实验室里出走了,走上了用专业知识探究人性的路,光子的这本书展示就是他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也许你并不会满足于他的探索,但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常人视而不见但又精彩绝伦的世界,你也不会再用从前的眼光看世界了。对你来说,可能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了。黄凯平2018年1月31日初稿,4月28日修订稿(转,非原创)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