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恐惧与战栗
副标题: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作者:赵翔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2577 出版时间:2017 页数:290 定价:59.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以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本书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本书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本书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 疑难二:是否存在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疑难三: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意图,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尾声 附录 基尔克果日记选(与《恐惧与战栗》相关)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李匹特) 基尔克果年表 · · · · · · 我一直想要“理解”基督教,看来不是那么容易了。孤独个体,超越普遍性而进入与绝对的绝对关系,而它与“伦理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正是我这个儒家思想的研究者十分关心的话题。对于信仰来说,每一代人都必须从头开始,而今天,我们甚至都已经不再声称自己拥有信仰了。基尔克果是一颗明星,我只读过它的《恐惧与战栗》。 有时候会把无法理解的情况里的对方想象成悲剧英雄 想象他美学地隐匿了什么要自己背负的秘密 以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 译者注真的戏悄多悄精彩 一个人只有独自面对上帝的时候才成其为个人,最高的智慧是最愚拙的姿态,最清醒也是最迷狂——整本书都关于如何祷告,保持信仰的纯粹,在拥有洁净的灵以前,一重重伦理困境都是拦阻 有些问题是指向信仰的,有些是指向伦理的,这样的确有助于想明白一些混淆已久的问题。译者注写得很好很如戏。 译注极佳,Kierkegarrd广、深而甚尖锐,要更靠近无限弃绝跃迁与信仰跃迁之义还需要反复的阅读吧,不过,这两种爱的范式,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吧 一个人只有独自面对上帝的时候才成其为个人,最高的智慧是最愚拙的姿态,最清醒也是最迷狂——整本书都关于如何祷告,保持信仰的纯粹,在拥有洁净的灵以前,一重重伦理困境都是拦阻 总结一下:如果信仰所要求的超过了伦理所允许的,那么二次跃迁获得荒谬之力加持后,就行那让众人恐惧与战栗之事吧。附录的论文提供了理解文本的几种思路,也算不无裨益。 三个故事——信仰、伦理(理性已经非常弱化了) 伦理学追寻的是普遍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是悲剧英雄。 关于悲剧英雄——阿迦门侬的故事 古希腊关于特洛伊战争中,阿迦门侬因为在军事讨伐特洛伊的途中,无意间冒犯了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大怒,让阿迦门侬舰队所在的奥利斯港... 伦理具有普遍性,普遍性的事物是敞开的,而活生生的、具有感知和直觉的个人却是隐蔽的,但伦理要求人在普遍性中敞开自己。因此,在伦理的生活观中,个体的任务就是剥去自己的内在性,在外在的普遍性中表达自己,从一个具体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本质的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译本,译者已经走进作者的文字里去,其前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些基尔克果“附身”的感觉。而且这本《恐惧与战栗》属于“经典与解释”丛书,文本与解读并重,不仅有原作译本,还有“附录”部分的解读可参考。非常精彩! Kierkegaard’s Fear and Trembling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the story of Abraham’s attempt to sacrifice Isaac. It highlights the most serious ethical-religious conflicts in human existence—what is condemned as murder in the ethical realm can be praised as... 这个标题有点不尊重作者哦......我确实无意冒犯你。刚读完。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的缺点一样显著。我敢说从此书从出版直到现在为止,真正读懂的人不到十个,不,五个就不错了。它真有那么难么,是的,你可以做到把书中的理论分析抽丝剥茧般地重述,再深究里面涉及的哲学术语... 花了一个晚上一个下午读完,只要把里头对于上帝的信仰换作自己的信仰的话,很多话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成为自己的骑士吧。 (亚伯拉罕颂) P3 向人示哀、与悲泣者同悲泣是人之常情,但更伟大的是拥有信念,更值得深思的是拥有信念的人。 (正文) P27 无限弃绝的运动是... 晚上操场散步,忽然想起克尔凯郭尔的几句话: “How to believe decides how to live” “从童年起,我就已经成为精神。” “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 “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 近来读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战栗》,起因于看到艺术家向京的展览介绍。而这一句“唯不安者得安宁”的前一句是“唯劳作者得食”。没读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会是一部震撼人心,词语密集有强力的著作。但断断续续读完之后才知,“不安”这一话题是用温和方式来分析的。 可能没... 亚伯拉罕的故事是最伟大的信仰故事,亚伯拉罕是最伟大的信仰者。所有的人都会在听完这个向神祭献子的故事后,同意上面那句话,有人会留下感动和虔诚的泪水。但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理解了它。“首先,我无法理解亚伯拉罕,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亚伯拉罕。然后,我只能以‘理解那个... 这是第二次翻看《恐惧与颤栗》了,记得大二在图书馆借过这本书,当时被“恐惧”、“颤栗”两个情绪性词语吸引着,不过,临近期末,只好乖乖原封不动地归还了。 毕业要求交论文题目时,我急匆匆地确定写克尔凯郭尔,到了大四,空空的脑袋一时间似乎只剩下了克尔凯郭尔,关注他... 在成为彻底的不幸者之前,在深刻体验到生活之悲感并感叹“我的生活真的毫无价值”之前,一个人是不会需要基督教的。 只有在他需要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才能攀登到价值的顶峰。 2019-04-03 00:31 在成为彻底的不幸者之前,在深刻体验到生活之悲感并感叹“我的生活真的毫无价值”之前,一个人是不会需要基督教的。 只有在他需要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才能攀登到价值的顶峰。 倘若一个心智(精神领域)上的悲剧英雄以受难(即死亡)来将自己的英雄主义推向顶峰,那他临终前最后的发言已经令他成为不朽者,而普通的悲剧英雄只能在死后才得以不朽。 苏格拉底正好可以作为例证。他是一位心智上的悲剧英雄。当他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判决,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了。诸位应该把握以下两点:一、这里的死需要借助整个灵魂的力量;二、英雄总是在自己死亡之前就已经死去——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那么你对生活的感悟就... 2019-04-02 23:34 倘若一个心智(精神领域)上的悲剧英雄以受难(即死亡)来将自己的英雄主义推向顶峰,那他临终前最后的发言已经令他成为不朽者,而普通的悲剧英雄只能在死后才得以不朽。苏格拉底正好可以作为例证。他是一位心智上的悲剧英雄。当他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判决,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了。诸位应该把握以下两点:一、这里的死需要借助整个灵魂的力量;二、英雄总是在自己死亡之前就已经死去——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那么你对生活的感悟就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因此,作为一位英雄,他需要冷静和淡定,而作为心智上的英雄他需要足够的精神力去直面死亡,他必须疾速完成处于精神层面的对肉体死亡的确认,以便在同一瞬间有意识地超越该层面的冲突,然后坚持自我。 这样的人(“讲师”、布道者、说教者等)为数众多,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辨别崇高,其辨别的根据就是最后的结果。如此对待崇高的方式暴露出某种自大与自怜的混合。自大是由于他们以为自己有资格作出判断,自怜是由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崇高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当亚伯拉罕的所为与他的情感产生绝对冲突的那一瞬,他才真正德献祭了以撒。 悲剧英雄表现普遍性,甘心为了普遍性牺牲自己。(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悲剧英雄献祭... 2019-04-02 22:32 这样的人(“讲师”、布道者、说教者等)为数众多,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辨别崇高,其辨别的根据就是最后的结果。如此对待崇高的方式暴露出某种自大与自怜的混合。自大是由于他们以为自己有资格作出判断,自怜是由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崇高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当亚伯拉罕的所为与他的情感产生绝对冲突的那一瞬,他才真正德献祭了以撒。悲剧英雄表现普遍性,甘心为了普遍性牺牲自己。(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悲剧英雄献祭行为的纯粹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同情是对他人忧喜福祸的肤浅关切,是人们所认为的高尚情感,但事实上,同情只能暴露出关切者的空虚与自负。真正崇高的事物是向所有人敞开。人们早已练就了无比熟稔的伪造术,可以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搞定那最高级的。在某种意义上,魔性之人身上葆有的善好要无限地多于浅薄简单之人。 美学隐匿与伦理隐匿:缄默之难 美学呼唤隐匿并给予丰富回报,而伦理则要求袒露并对隐匿施以惩罚。 美学要求袒露,它会亲自动用巧合来完成;伦理要求袒露,但它是靠悲剧英雄来得到满足。 亚伯拉罕故事的四则美学譬喻(对应调音篇的四个故事): 德尔斐的新郎:与神性的关系不是私密的,沉默不会得到辩护,信仰跃迁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多希望有一天,美学能怀着高傲的幻想,从它多年以来止步的地方重新出发。只要它做到这一点,就能... 2018-08-22 22:57 美学隐匿与伦理隐匿:缄默之难美学呼唤隐匿并给予丰富回报,而伦理则要求袒露并对隐匿施以惩罚。美学要求袒露,它会亲自动用巧合来完成;伦理要求袒露,但它是靠悲剧英雄来得到满足。亚伯拉罕故事的四则美学譬喻(对应调音篇的四个故事): 德尔斐的新郎:与神性的关系不是私密的,沉默不会得到辩护,信仰跃迁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多希望有一天,美学能怀着高傲的幻想,从它多年以来止步的地方重新出发。只要它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与宗教并肩携手了,因为这是将美学从它与伦理的斗争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可行方式。只有激情与激情的相互碰撞才能提供诗意的冲突,局限在某一个激情之内,就算翻箱倒柜地搜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阿格妮特与雄人鱼:人鱼被两种悔愧钳制(自身引诱力缺失、与阿格妮特的分离),悔愧驱使了人鱼的魔性,将其引向罪愆,走向无限弃绝跃迁(悔愧),甚至信仰跃迁:人鱼向阿格妮特袒露自我)在这里,勾引者最终被纯真的力量所降服,而人鱼从此再也无法引诱别人。但随即,两种力量宣布对他的统治:悔愧与同阿格妮特不可分离的悔愧。若是悔愧单独支配了人鱼,他将照旧选择隐匿;若是悔愧和阿格妮特一起支配了他,他将袒露自身。魔性:靠着美学层面而非信仰层面的沉默或谎言而拒绝普遍性成为个体的方式。悔愧是伦理表达的最高形式,因此,它也是伦理最深刻的自相矛盾。一个生存着的个体所能企及的最高真理就是:一颗最富于激情的心灵在沉迷过程中所紧紧把握住的客观不确定性。多比传:撒拉生于悖谬浮士德:浮士德之同情心证实了他的无限弃绝跃迁(怀疑论)当今之世所须的,难道不是那无所畏惧、不染尘俗的真诚与严肃?每一代人都必须白手起家,他们将要做的与前代人并无不同,也不会走得更远——这么说绝对不是在逃避使命,更不是自我欺骗。那维系人性的真正动力就是激情,正是激情能让不同代的人隔着遥远时空相互了解。对人类来说,最高的激情即是信仰。 英雄是诗人更理想的自我,后者会庆幸于自己不必真的成为英雄,庆幸于自己的热爱可以仅仅体现为崇拜。诗人实为记忆之灵,他只能意识到已完成之事,只能去崇拜那已完成之伟业。他从不付出之分毫,却觊觎着不属于自己的托管物。 作为英雄更理想的自我,诗人就是记忆本身:一方面对现实毫无功用,另一方面却可以比现实更加完美。 三种崇高者:悲剧英雄,无限弃绝骑士,信仰骑士 悲剧英雄:爱自己,期盼可能,对抗世界因而征服世界 ... 2018-08-18 21:40 英雄是诗人更理想的自我,后者会庆幸于自己不必真的成为英雄,庆幸于自己的热爱可以仅仅体现为崇拜。诗人实为记忆之灵,他只能意识到已完成之事,只能去崇拜那已完成之伟业。他从不付出之分毫,却觊觎着不属于自己的托管物。作为英雄更理想的自我,诗人就是记忆本身:一方面对现实毫无功用,另一方面却可以比现实更加完美。三种崇高者:悲剧英雄,无限弃绝骑士,信仰骑士 悲剧英雄:爱自己,期盼可能,对抗世界因而征服世界 无限弃绝骑士:爱他人而不断奉献,期盼永恒,对抗自我而征服自我 信仰骑士:爱上帝,期盼不可能,对抗上帝而最崇高的则是亚伯拉罕,他的崇高,在于无能为力的力量,在于愚拙的秘密,更在于貌似顽冥的希望和对自我的憎恶。放弃渴望固然崇高,更崇高的却是在放弃之后依然谨守那渴望;紧握永恒固然崇高,更崇高的却是在放弃现世之后依然忠于它。 唯实践可享亚伯拉罕之光辉 而在精神世界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通行的是永恒的神性法则;这里的雨水他不会同样滋润义人与恶人,阳光也不会普照恶人和歹人,这里,唯劳作者方可得食,唯苦闷者方能休憩,唯降入下界者方可拯救所爱,唯拔出刀子者方能得到以撒。 为什么其他人做亚伯拉罕的事就是一种罪?精神的剧痛 只有经由信仰之路,而不是通过谋杀,才能达到亚伯拉罕的境界。倘若有人将爱理解成一种易逝的情绪,一种来自内心、让人... 2018-08-20 10:26 唯实践可享亚伯拉罕之光辉而在精神世界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通行的是永恒的神性法则;这里的雨水他不会同样滋润义人与恶人,阳光也不会普照恶人和歹人,这里,唯劳作者方可得食,唯苦闷者方能休憩,唯降入下界者方可拯救所爱,唯拔出刀子者方能得到以撒。为什么其他人做亚伯拉罕的事就是一种罪?精神的剧痛只有经由信仰之路,而不是通过谋杀,才能达到亚伯拉罕的境界。倘若有人将爱理解成一种易逝的情绪,一种来自内心、让人欢愉的兴奋,那么,当他谈及爱的满足时,就是为弱者设下了陷阱。的确,人人都有瞬间的情感,可如果以此为借口而胡作非为,并且假借爱情之名将其神圣化,那么,无论是那些已在爱情中得到满足的人:还是那些被误导的人,最终都将一无所获。无限弃绝跃迁- 信仰跃迁芸芸众生沉沦于让人沮丧的生活和世俗的悲喜,他们是那舞蹈的局外人。而无限性的骑士则是一个舞蹈者,他们的舞蹈让人感到庄严。向上跳跃,然后落地——这样的运动没有让他们感到不快,他们也绝非勉为其难。然而,他们并不能在落下之时即刻呈现出那个造型,而是有一刹那的颤动——这颤动表明:他们是这世界的异乡人。虽然,根据技巧的优劣这微颤有幅度上的区别,但即使最熟练的无限骑士也无法完全消除之。为了认出他们,我们并不用观察他们在半空的姿态,而只需要留意落地的那一瞬间。因为,以如是的方式落地并在同一瞬间表现得彷似一直在向前行走而从未坠落,以如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跳跃表现得彷似如履平地,以如是的方式将真正的步行表现得如此庄严——这是信仰骑士才能做到的事情——也是这世间唯一的奇迹。关于无限弃绝跃迁(不可能的爱的无限弃绝跃迁,纯粹的哲学跃迁):不是放弃爱情,不是忘记爱情,爱情是他生活的实质,栖于自我而不假他求- 意志自律?ein selige Sprung in die Ewigkeit (一个朝向永恒的天佑之跃)这位骑士会倾其全力,以便将自己整个生活的内容和现实的意义都凝聚于一个单一的愿望(伴随着激情)我们的骑士应有能力将自己反思的全部结果都凝聚于一个自觉的行动我们的骑士会铭记一切但是,记忆不啻为一种痛苦,而通过无限弃绝,他已经与存在达成和解。于是,对公主的爱会升华为永恒之爱的一种表达,会披上宗教之衣,会羽化为对永恒事物的爱——虽然这种爱拒绝实现,但它仍能让他安心。他借此具有了对自己爱情有效性的永恒意识,这是任何现实所无法夺走的。通过精神化的表达,骑士可以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但这种精神化表达的实际内容是否弃。一个欲求妄图将他推入现实之域,却在不可能的滩头搁浅。此后,这一欲求向内在蜿蜒,但这并不是一种迷失,因此也没有被忘却。有时,唤醒记忆的,是他内心欲求的无意识活动;又有时,唤醒记忆的是他自己,因为他太骄傲了,不可能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贬低为昙花一现的情愫。他保持着这爱情的青春气息,与它一同成长,且愈发美好。另一方面,他并不需要有限的情境来促成这成长,因为,他进行跃迁的那一刻就已然宣布了公主的离去。他也不需要情欲的刺激,比如看见自己所爱之人时的那种激动,或诸如此类。他甚至不需要从有限的意义上不断进行告别,因为他对公主的记忆隶属于永恒。他把握住了一个隐秘:即使是爱着别人时,也应当有能力自足。无限弃绝源自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个体对自己整个生存全部内容和意义的一种决断,其目的是对注定要到来的苦难命运即个体生存脆弱性的预先的、决然的、一次性的领受。它完全借助人内心的力量完成。只有在无限弃绝之后,我自身的永恒有效性才明晰可辨,也只有在无限弃绝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奢望通过信仰的力量把握住存在。关于信仰跃迁(不可能的爱的信仰跃迁):他仍然相信,借助荒谬之力,借助上帝万能这一事实,我还能得到她。放弃某物(放弃它在有限中的可能性)之后,它便重新在无限的意义上成为了可能。信仰绝非美学意义上的情感,它更为高级,因为它包含了弃绝;它不是心灵一时兴起的喜好而是存在的悖谬。放弃整个现世以便赢得永恒,这需要的是纯粹的人性之勇气。在赢得永恒之后,我不能在永恒之中放弃我既已得到的,因为这是自相矛盾。然而,借助荒谬之力抓住整个现世却需要悖谬而卑微的勇气——这才是信仰的勇气。借助荒谬之力,每时每刻都欢欣愉快地活着,每时每刻都瞥见达摩克勒斯之剑高悬在爱人的头顶,却并不因此而去弃绝的痛苦中栖息,而是安享荒谬之下的幸福——这样的生活精彩至极反讽与幽默同样也反映出自身,因此它们和无限弃绝同属一个领域;它们的复原力都取决于个体对现实的不可通约性。如何看待,将亚伯拉罕的故事完全视作上帝的考验,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只能由两个选择,要么忘记,忘记有关亚伯拉罕的一切,要么学会惊骇,在那作为他生活之意义的怪谲悖谬面前——这样我们才会明代,我们的时代倘若拥有信仰,它也会变得和所有黄金时代一样灿烂。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敢于直视亚伯拉罕真正的崇高之处,这样才能进一步判断,自己是否有意愿、有勇气去接受同样的考验。 在《恐惧与战栗》中,克尔凯郭尔思考旧约中“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听从神的指示杀子作燔祭的故事。他认为如果亚伯拉罕不在乎自己的儿子生死、没有道德伦理以至亲情的心理挣扎,或者认为听命于神而杀子是一种道德规条,他的所作所为就毫无意义。亚伯拉罕的行动的价值在于他从理性跃进宗教性,信仰神的大能、信仰荒谬,相信凡事可能、奇迹会出现(结果神在最后关头遣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死儿子)。克尔凯郭尔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 2017-11-11 18:49 在《恐惧与战栗》中,克尔凯郭尔思考旧约中“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听从神的指示杀子作燔祭的故事。他认为如果亚伯拉罕不在乎自己的儿子生死、没有道德伦理以至亲情的心理挣扎,或者认为听命于神而杀子是一种道德规条,他的所作所为就毫无意义。亚伯拉罕的行动的价值在于他从理性跃进宗教性,信仰神的大能、信仰荒谬,相信凡事可能、奇迹会出现(结果神在最后关头遣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死儿子)。克尔凯郭尔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是不会有信仰的。 关于伦理- 目的王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伦理整个地隶属于普遍性,作为普遍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适用于所有时刻。伦理完全内在性地栖于自身,它非但不会有任何外在的终极目的,而且是外在万物的终极目的所在。 对伦理进行目的论式的悬置:为了更高的目的而舍弃伦理 亚伯拉罕的故事中包含着伦理的更高表达,即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 信仰就是一个悖谬。在这悖谬中,孤独个体凌驾于普遍性之上——不过... 2018-08-20 23:34 关于伦理- 目的王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伦理整个地隶属于普遍性,作为普遍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适用于所有时刻。伦理完全内在性地栖于自身,它非但不会有任何外在的终极目的,而且是外在万物的终极目的所在。对伦理进行目的论式的悬置:为了更高的目的而舍弃伦理亚伯拉罕的故事中包含着伦理的更高表达,即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信仰就是一个悖谬。在这悖谬中,孤独个体凌驾于普遍性之上——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高于普遍性的运动需要不断在那跃迁中重复,也就是说,孤独个体先是潜入普遍性之内,再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特者推到普遍性之上。悲剧英雄在伦理内,亚伯拉罕(信仰骑士)在伦理外悲剧英雄与亚伯拉罕的相异之处十分明显。悲剧英雄站在伦理之内。他对当前阶段伦理的表达,是通过终极目的来实现的,而这终极目的隐藏在更高的伦理表达之中。他将父与子或父与女的伦理关系贬抑为一种情绪,它与伦理生活的理想观念建立了辨证的关系。而亚伯拉罕则有所不同。在他的行为中,他一股脑地逾越了伦理。他所设定地终极目的在伦理之外,而他凭借这伦理之外的目的悬置了伦理本身。亚伯拉罕式英雄:结果论的辨证法与他们不可调和,他们凭借的并不是对忧愁、剧痛与悖谬的缓解,而是对这些因素的强化当一个人想要成为悲剧英雄,当他踏上那世人皆知的艰难道路时,他还可以聆听很多有益的忠告。然而,一旦踏上通往信仰的羊肠小道,没有人再会给他忠告,因为无人能理解他的境遇。信仰是奇迹,但它并不将任何人排除在外。因为,将整个人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激情,而信仰,正是一种激情。 在成为彻底的不幸者之前,在深刻体验到生活之悲感并感叹“我的生活真的毫无价值”之前,一个人是不会需要基督教的。 只有在他需要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才能攀登到价值的顶峰。 2019-04-03 00:31 在成为彻底的不幸者之前,在深刻体验到生活之悲感并感叹“我的生活真的毫无价值”之前,一个人是不会需要基督教的。 只有在他需要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才能攀登到价值的顶峰。 倘若一个心智(精神领域)上的悲剧英雄以受难(即死亡)来将自己的英雄主义推向顶峰,那他临终前最后的发言已经令他成为不朽者,而普通的悲剧英雄只能在死后才得以不朽。 苏格拉底正好可以作为例证。他是一位心智上的悲剧英雄。当他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判决,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了。诸位应该把握以下两点:一、这里的死需要借助整个灵魂的力量;二、英雄总是在自己死亡之前就已经死去——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那么你对生活的感悟就... 2019-04-02 23:34 倘若一个心智(精神领域)上的悲剧英雄以受难(即死亡)来将自己的英雄主义推向顶峰,那他临终前最后的发言已经令他成为不朽者,而普通的悲剧英雄只能在死后才得以不朽。苏格拉底正好可以作为例证。他是一位心智上的悲剧英雄。当他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判决,他就在那一瞬间死去了。诸位应该把握以下两点:一、这里的死需要借助整个灵魂的力量;二、英雄总是在自己死亡之前就已经死去——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那么你对生活的感悟就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因此,作为一位英雄,他需要冷静和淡定,而作为心智上的英雄他需要足够的精神力去直面死亡,他必须疾速完成处于精神层面的对肉体死亡的确认,以便在同一瞬间有意识地超越该层面的冲突,然后坚持自我。 这样的人(“讲师”、布道者、说教者等)为数众多,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辨别崇高,其辨别的根据就是最后的结果。如此对待崇高的方式暴露出某种自大与自怜的混合。自大是由于他们以为自己有资格作出判断,自怜是由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崇高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当亚伯拉罕的所为与他的情感产生绝对冲突的那一瞬,他才真正德献祭了以撒。 悲剧英雄表现普遍性,甘心为了普遍性牺牲自己。(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悲剧英雄献祭... 2019-04-02 22:32 这样的人(“讲师”、布道者、说教者等)为数众多,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辨别崇高,其辨别的根据就是最后的结果。如此对待崇高的方式暴露出某种自大与自怜的混合。自大是由于他们以为自己有资格作出判断,自怜是由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崇高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当亚伯拉罕的所为与他的情感产生绝对冲突的那一瞬,他才真正德献祭了以撒。悲剧英雄表现普遍性,甘心为了普遍性牺牲自己。(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悲剧英雄献祭行为的纯粹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同情是对他人忧喜福祸的肤浅关切,是人们所认为的高尚情感,但事实上,同情只能暴露出关切者的空虚与自负。真正崇高的事物是向所有人敞开。人们早已练就了无比熟稔的伪造术,可以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搞定那最高级的。在某种意义上,魔性之人身上葆有的善好要无限地多于浅薄简单之人。 美学隐匿与伦理隐匿:缄默之难 美学呼唤隐匿并给予丰富回报,而伦理则要求袒露并对隐匿施以惩罚。 美学要求袒露,它会亲自动用巧合来完成;伦理要求袒露,但它是靠悲剧英雄来得到满足。 亚伯拉罕故事的四则美学譬喻(对应调音篇的四个故事): 德尔斐的新郎:与神性的关系不是私密的,沉默不会得到辩护,信仰跃迁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多希望有一天,美学能怀着高傲的幻想,从它多年以来止步的地方重新出发。只要它做到这一点,就能... 2018-08-22 22:57 美学隐匿与伦理隐匿:缄默之难美学呼唤隐匿并给予丰富回报,而伦理则要求袒露并对隐匿施以惩罚。美学要求袒露,它会亲自动用巧合来完成;伦理要求袒露,但它是靠悲剧英雄来得到满足。亚伯拉罕故事的四则美学譬喻(对应调音篇的四个故事): 德尔斐的新郎:与神性的关系不是私密的,沉默不会得到辩护,信仰跃迁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多希望有一天,美学能怀着高傲的幻想,从它多年以来止步的地方重新出发。只要它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与宗教并肩携手了,因为这是将美学从它与伦理的斗争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可行方式。只有激情与激情的相互碰撞才能提供诗意的冲突,局限在某一个激情之内,就算翻箱倒柜地搜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阿格妮特与雄人鱼:人鱼被两种悔愧钳制(自身引诱力缺失、与阿格妮特的分离),悔愧驱使了人鱼的魔性,将其引向罪愆,走向无限弃绝跃迁(悔愧),甚至信仰跃迁:人鱼向阿格妮特袒露自我)在这里,勾引者最终被纯真的力量所降服,而人鱼从此再也无法引诱别人。但随即,两种力量宣布对他的统治:悔愧与同阿格妮特不可分离的悔愧。若是悔愧单独支配了人鱼,他将照旧选择隐匿;若是悔愧和阿格妮特一起支配了他,他将袒露自身。魔性:靠着美学层面而非信仰层面的沉默或谎言而拒绝普遍性成为个体的方式。悔愧是伦理表达的最高形式,因此,它也是伦理最深刻的自相矛盾。一个生存着的个体所能企及的最高真理就是:一颗最富于激情的心灵在沉迷过程中所紧紧把握住的客观不确定性。多比传:撒拉生于悖谬浮士德:浮士德之同情心证实了他的无限弃绝跃迁(怀疑论)当今之世所须的,难道不是那无所畏惧、不染尘俗的真诚与严肃?每一代人都必须白手起家,他们将要做的与前代人并无不同,也不会走得更远——这么说绝对不是在逃避使命,更不是自我欺骗。那维系人性的真正动力就是激情,正是激情能让不同代的人隔着遥远时空相互了解。对人类来说,最高的激情即是信仰。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