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性格 [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 2017
价      格:¥ 8.80
VIP优惠 文件类型 清晰程度 文件大小
8折 扫描版PDF 300DPI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商品详情
注意:链接有问题的书请登录邮箱查收!!!

即时起网站不再提供充点下载服务,点数没有使用完的顾客需要什么书请直接联系客服!!




此书为PDF电子版,不是纸书,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质书籍,下载24小时内请删除!本站展示只是部分图书,如需别的电子书请联系客服!
购买时请填写真实邮箱。邮箱请填写正确并请填写常用邮箱!
电子书购买后不予退款。
切记,付款完成后不要关闭网页,等自动返回。如遇链接失效或密码错误,请于24小时内登录购买时留下的邮箱查收文件。
成功付款,但没有弹出下载地址请联系客服处理。不主动联系客服产生的损失请自负。

即日起网站开通VIP会员,VIP会员直接购买打八折,VIP会员购书流程:
1.注册本站会员
2.登录网站,进入会员中心,点击左边导航“在线充值”,选中“购买VIP会员”,再点充值并付款,完成VIP会员购买。
(链接地址为:http://www.fou001.com/e/member/buygroup/)
3.确认选购的电子书,点立即购买,填写收货人信息,填入优惠码:ODAE4VYFG5UJJDXQWDHH
4.下一步,付款,完成购买

书名:性与性格
副标题:
作者:[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
出版社: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94080
出版时间:2017
页数:452
定价:58
内容简介: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他在世出版的唯一著作。此书以悖论警句式言论和惊世骇俗的另类见解,从生物、心理、伦理、哲学等多角度,旁征博引,破除既定规范,对性别与性格问题进行了反传统探讨,进而谈及犹太主义和女性解放问题。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性与性格》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思想者,如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齐泽克等。其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讨论直接刺激了波伏娃写作《第二性》,而有关天才和性格的论断,更是影响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性与性格》引发热议,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形成“魏宁格崇拜”。在这部著作问世百年以来,其思想内涵依然发人深省,引领人们重新审视自身性格与性别的关系。 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1880-1903),奥地利哲学家。自少年时代起,他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出天才特质,其语言天分尤其突出。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分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性与性格》正式出版。同年,作者举枪自杀。身后作品结集出版有《最后的事》。 肖聿,1953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翻译。1987年发表译著,主要包括《美的历险》(1987),《蜜蜂的寓言: 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2002),《西方哲学画传》(2014)等。 脱不花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然后我找到了这本我好像还看不大懂的书。有高人给我解读这书吗? 今天,当我们站在如河流一般流动的性别前,有必要回到前辈们提出此看法的语境下,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鼓掌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魏宁格某些论断太主观,但是最近看了不少18、19世纪的欧洲小说后,发现魏宁格的想法在突破、先锋和离经叛道之外,其实承接了很多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对两性关系的感受,对理欧洲历史和文学,同时作为正反面材料,反观当下,都有帮助。 从市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190516,读完全书又回过头把作者序看了一遍,序相对温和很多,我没那么难受了(又中了他的招),经验心理学是他得出第二部分最让我无法忍受的结论的主要分析方法,靠得住?我不信。抛开性别,我认同他那套天才论 “对女人来说,成年之后回忆童年时只能想到当年的愚蠢” 求求你别再意淫我们女人了好吗!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女人的敌人永远不是任何女人。那种遇事爱刁难女人的女人只是因为她们并不懂男人。当然世间的大部分男的(几乎所有)身上不缺少女人气,我们面对那个完整的男人,要团结,尽量减少内部斗争。 读这本书,感觉一百年也只是几瞬以前的事情,时间尺度对这本书没用。 不能全懂,只言片语已经受用无穷了。 此书搭配清华理工男一起食用味道更佳~ 看过这本就看不下去《第二性》了…… 读过之后,觉得魏宁格似乎是在经验上受到过来自于女性的刺激。他整本书里有太多对女性毫无根据的想当然,而这些关于女性的描述与判断都和偏见、蔑视相关。就像尼采和叔本华。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部对女性充满诋毁的书,被魏宁格说成“本书可以被看作对女性前所未有的赞誉”。哦,好吧。你们村都是这么夸人的。 魏宁格或许是偏执的。偏执成就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让他用死亡避免了难免要向生活妥协的尴尬。魏宁格应该是个钢铁直... 读过之后,觉得魏宁格似乎是在经验上受到过来自于女性的刺激。他整本书里有太多对女性毫无根据的想当然,而这些关于女性的描述与判断都和偏见、蔑视相关。就像尼采和叔本华。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部对女性充满诋毁的书,被魏宁格说成“本书可以被看作对女性前所未有的赞誉”。哦,好吧。你们村都是这么夸人的。 魏宁格或许是偏执的。偏执成就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让他用死亡避免了难免要向生活妥协的尴尬。魏宁格应该是个钢铁直男。但是,我想,那些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的父母也可以看看这本书。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那不过是性别的一种中间形式。所以,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宽容。 初始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一直想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就在南图官网上的书目分类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种类,意识到自己对于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薄弱,特地去看生理心理学,刚好看到有【性与性别】的书名,点进去看摘要,发现其中的文字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 ...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 2018-01-13 18:34  1人喜欢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微弱,它联系着异性特征的或多或少的发育。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一个事实上得到证实:在青春期里,体内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未分化的性征,在内分泌发挥其刺激作用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受到带有肉欲色彩的强烈情结的支配。从那个年龄往后,如果一个人一直保留着一种明显倾向,即与一个与自己同性者的“友谊”,那么,他身上就一定存在着异性的鲜明特征。不过,还有些人身上的过渡性别形态更加显著,他们在和两性交往以后,没能使自己对异性产生激情,却依然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竭力保持着秘密的、全心全意的依恋。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 2018-01-13 16:36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雌雄同体(bisexuality)的特征,而那种未得到发育的性别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两性的区别从来都不彻底。雄性的所有性征也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雌性身上,无论其发育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女子的性征也会出现在男人身上,尽管它们也许不是如此完整的原基。这个性别的性征,会以不完全发育的形式出现在另一性别身上。因此,例如就人类(我们对人类怀有最浓厚的兴趣)而言,我们会发现:最富于女人气的女人,她们下颏上(即男人长胡须的地方)可能生出被叫作“汗毛”的无色毛发;而最富于男人气的男人,其胸部皮肤下也可能发育出与乳头相连的大块腺体组织。详细的调查也表明:在两性真正的生殖器官、输送管和被叫作“泌尿生殖器系统”的身体区域内,都发现了一套完整但未发育的、与异性器官相应的器官。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 2018-01-13 16:19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不同的事物,因此,语言与思想之间就产生了完全不对应的现象。女人和男人全都彼此迥异,差别分明,女人的每一个特点都与男人的不同。现实果真如此吗?的确,此前一切有关两性区别的论著都(或许是不自觉地)暗示了这样的见解。尽管如此,自然界里却也找不到如此显而易见的逻辑矛盾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显花植物与隐花植物之间,哺乳动物与鸟类之间,都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形式。我们只有让一种肤浅见解去遵从最普遍的切实要求,才能从大自然连续不断的旋律里仔细区分出一支支单独的曲调。但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头脑中的陈旧概念却成了愚蠢的东西,像原始人的交往习俗一样。根据以上类比,我可以说:彻底的雄性与彻底的雌性之间的那种鲜明分野,我们以后肯定不会在自然界里找到了;我们也不会发现哪种生物在这方面显得如此简单,竟能非此即彼。事情根本不会那么一清二楚。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 2018-01-13 16:19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不同的事物,因此,语言与思想之间就产生了完全不对应的现象。女人和男人全都彼此迥异,差别分明,女人的每一个特点都与男人的不同。现实果真如此吗?的确,此前一切有关两性区别的论著都(或许是不自觉地)暗示了这样的见解。尽管如此,自然界里却也找不到如此显而易见的逻辑矛盾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显花植物与隐花植物之间,哺乳动物与鸟类之间,都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形式。我们只有让一种肤浅见解去遵从最普遍的切实要求,才能从大自然连续不断的旋律里仔细区分出一支支单独的曲调。但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头脑中的陈旧概念却成了愚蠢的东西,像原始人的交往习俗一样。根据以上类比,我可以说:彻底的雄性与彻底的雌性之间的那种鲜明分野,我们以后肯定不会在自然界里找到了;我们也不会发现哪种生物在这方面显得如此简单,竟能非此即彼。事情根本不会那么一清二楚。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 2018-01-13 16:36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雌雄同体(bisexuality)的特征,而那种未得到发育的性别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两性的区别从来都不彻底。雄性的所有性征也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雌性身上,无论其发育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女子的性征也会出现在男人身上,尽管它们也许不是如此完整的原基。这个性别的性征,会以不完全发育的形式出现在另一性别身上。因此,例如就人类(我们对人类怀有最浓厚的兴趣)而言,我们会发现:最富于女人气的女人,她们下颏上(即男人长胡须的地方)可能生出被叫作“汗毛”的无色毛发;而最富于男人气的男人,其胸部皮肤下也可能发育出与乳头相连的大块腺体组织。详细的调查也表明:在两性真正的生殖器官、输送管和被叫作“泌尿生殖器系统”的身体区域内,都发现了一套完整但未发育的、与异性器官相应的器官。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 2018-01-13 18:34  1人喜欢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微弱,它联系着异性特征的或多或少的发育。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一个事实上得到证实:在青春期里,体内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未分化的性征,在内分泌发挥其刺激作用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受到带有肉欲色彩的强烈情结的支配。从那个年龄往后,如果一个人一直保留着一种明显倾向,即与一个与自己同性者的“友谊”,那么,他身上就一定存在着异性的鲜明特征。不过,还有些人身上的过渡性别形态更加显著,他们在和两性交往以后,没能使自己对异性产生激情,却依然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竭力保持着秘密的、全心全意的依恋。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 2018-01-13 18:34  1人喜欢 人们常常提到,同性恋与存在于动植物胚胎期里的双性别原基有关;近年来,这样的说法越来越多。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微弱,它联系着异性特征的或多或少的发育。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一个事实上得到证实:在青春期里,体内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未分化的性征,在内分泌发挥其刺激作用之前,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会受到带有肉欲色彩的强烈情结的支配。从那个年龄往后,如果一个人一直保留着一种明显倾向,即与一个与自己同性者的“友谊”,那么,他身上就一定存在着异性的鲜明特征。不过,还有些人身上的过渡性别形态更加显著,他们在和两性交往以后,没能使自己对异性产生激情,却依然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竭力保持着秘密的、全心全意的依恋。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 2018-01-13 16:36 例如,在不足五个星期的人类胚胎里,还分辨不出它日后将属于什么性别。在胎儿生命的第五个星期,区分性别的过程便开始了。到了怀孕第五个月的末尾,这个过程就已经把生殖器官的原基(它们最初在两性体内很相像)转变成一种性别,并确定了整个机体的性别。关于这些过程的细节,我们无须在这里做更充分的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即可:无论成熟的植物、动物或人类雌雄异体(unisexual)的表现如何分明,其机体上总是会持续存在某种雌雄同体(bisexuality)的特征,而那种未得到发育的性别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事实上,两性的区别从来都不彻底。雄性的所有性征也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雌性身上,无论其发育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女子的性征也会出现在男人身上,尽管它们也许不是如此完整的原基。这个性别的性征,会以不完全发育的形式出现在另一性别身上。因此,例如就人类(我们对人类怀有最浓厚的兴趣)而言,我们会发现:最富于女人气的女人,她们下颏上(即男人长胡须的地方)可能生出被叫作“汗毛”的无色毛发;而最富于男人气的男人,其胸部皮肤下也可能发育出与乳头相连的大块腺体组织。详细的调查也表明:在两性真正的生殖器官、输送管和被叫作“泌尿生殖器系统”的身体区域内,都发现了一套完整但未发育的、与异性器官相应的器官。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 2018-01-13 16:19 在私人交谈里,在社交界,在学术会议或一般会议上,我们都参与过有关“男人和女人”或者“女性解放”问题的空洞讨论。在这些场合里,那些空谈都令人遗憾地发出同一种单调的声音。按照那种见解,“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白色的球,除了颜色,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完全相同。没有一个讨论是完全针对个案的,并且,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些讨论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一致的见解。人们往往用同一个词去表示不同的事物,因此,语言与思想之间就产生了完全不对应的现象。女人和男人全都彼此迥异,差别分明,女人的每一个特点都与男人的不同。现实果真如此吗?的确,此前一切有关两性区别的论著都(或许是不自觉地)暗示了这样的见解。尽管如此,自然界里却也找不到如此显而易见的逻辑矛盾了。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显花植物与隐花植物之间,哺乳动物与鸟类之间,都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形式。我们只有让一种肤浅见解去遵从最普遍的切实要求,才能从大自然连续不断的旋律里仔细区分出一支支单独的曲调。但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头脑中的陈旧概念却成了愚蠢的东西,像原始人的交往习俗一样。根据以上类比,我可以说:彻底的雄性与彻底的雌性之间的那种鲜明分野,我们以后肯定不会在自然界里找到了;我们也不会发现哪种生物在这方面显得如此简单,竟能非此即彼。事情根本不会那么一清二楚。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处理。